- 黎東方講史之續·細說隋唐
- 趙建敏
- 2856字
- 2020-03-26 17:15:29
六 韓擒虎、賀若弼
排列隋初的功臣,名列前茅的是韓擒虎與賀若弼。這是一對名將,一對名貫古今的名將,若非這對名將,隋朝的統一大業不可能如此順利,至少,隋軍不可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搗建康(今江蘇南京),端掉長達幾百年的南朝老巢。他倆以功立身,以功益國,然在功成之后,卻用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對待他們輝煌的功勛,結果,在伴君如伴虎的政治漩渦中,得到了截然不同的下場。
韓擒虎,字子通,河南東垣(今河南新安東)人。父親韓雄,為北周大將,官居高位,建有大勛。韓擒虎生就一副英雄相貌,魁梧偉岸,慷慨大氣,富有膽略。然他不是一介赳赳武夫,性好讀書,讀各類經史都能通其大旨。文韜武略,造就了他這個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造就了他這個氣貫長虹的儒將。
不是到平陳戰爭中,韓擒虎才橫空出世的,早在北周平滅北齊時,他就已嶄露頭角,以三寸不爛之舌攻下了一城,復領兵克了一地。楊堅執政后,他多次擊退陳軍的進犯,史稱“陳人奪氣”。
隋文帝醞釀統一大業,他被拜為與陳朝接壤的廬州(今安徽合肥)總管,委以平陳大任,打響了前哨戰。南征號角吹響,他擔任先鋒,以五百人趁夜渡江,輕取采石(今安徽馬鞍山長江東岸)。他乘勝進軍,僅用半日便奪得陳朝首都的門戶姑熟(今安徽當涂)。門戶洞開,陳人知大勢已去,當軍抵新林(今江蘇南京西南)時,素聞韓擒虎威名的江南父老,晝夜不絕地來謁軍營,以示輸誠之意。陳軍喪失斗志,連續數將前來投降。陳叔寶命陳將蔡徵在朱雀航布防,阻擋隋軍。然此軍聽聞韓擒虎即將進兵,嚇得一哄而散。建康成了不設防之城,韓擒虎率精騎直入朱雀門,效忠陳朝的軍人還想負隅頑抗,歸降韓擒虎的陳朝老將任蠻奴對他們說:“老夫尚且已降,何況你輩。”說得他們棄甲而走。
韓擒虎兵不血刃,俘虜了亡國之君陳叔寶。
從冬末到春初,騎青驄馬的韓擒虎將隋旗插上了建康。
先是,江南流傳著一首童謠:“黃斑青驄馬,發自壽陽涘,來時冬氣未,去日春風始。”到韓擒虎擒了陳叔寶,人們便把這首童謠附會到了韓擒虎的身上。
論功行賞,韓擒虎本當以首功封國公,然法律機關彈劾他放縱部下淫亂陳宮,由此降封縣公,進位上柱國,拜涼州(今甘肅黃河以西地區)總管,防御邊患。
韓擒虎壽終正寢,是隋初功臣中罕見的幸存者。他的幸存,一在能始終不犯隋文帝的忌,保得恩寵;二在他死得及時,未卷入更大的政治漩渦,逃脫了隋煬帝的殺戮。
賀若弼,字輔伯,河南洛陽人。父親賀若敦,以勇略著稱于北周,數建奇功,然功高卻不得高位,于是口出怨言,激怒了執政的晉公宇文護,被逼令自殺。臨刑時,他對年紀尚幼的兒子說:“我志在平定江南,然壯志未酬,你當繼承我志。我口無遮攔,招受大禍,你當引以為戒。”說罷拿出錐子,刺得賀若弼舌頭出血,以此讓他牢記必須慎口。
賀若弼豪放有大志,武藝高超,弓馬嫻熟,博覽群書,和韓擒虎一樣,從文武兩道把自己錘煉成一個出色的將才。將才耀眼,他得到了北周朝廷的重用。他謹記父親遺言,每言必思量再三方才出口,從而在立太子的政治事件中,為自己留下了余地,避免了一場大禍。北周伐陳,他佐翊元帥韋孝寬,攻克了數十城。
隋文帝醞釀統一,考慮將帥人選,高颎推薦說:“舉目朝臣,文武才干,無人及得上賀若弼。”推薦得到了隋文帝的首肯,賀若弼被拜為吳州(今江蘇揚州)總管,經營對陳戰事。這是他父親的遺愿,賀若弼以此為己任,向隋文帝獻上令人稱道的平陳十策。為麻痹陳朝,他在其防區內遍列旗幟,廣設營盤,做出進攻的架勢。陳朝信以為真,大調軍隊,進行防御。然賀若弼只是虛張聲勢,引而不發。時間一久,陳軍松懈了下來。
百萬雄師大舉征陳,被拜為行軍總管的賀若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渡過江去。其軍紀律嚴明,秋毫無犯,穩定了所經之途的民心;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直插建康近郊蔣山(今紫金山)之白土崗,消滅了任蠻奴、蕭摩訶等多支勁軍。
運兵神速且又功勞巨大的賀若弼,自以為必定能奪得首功,然萬萬沒有料到,他還是晚了一步,晚了關鍵之關鍵的一步,讓韓擒虎將陳叔寶擒了去。進入建康,他呼陳叔寶相見,亡國之君嚇得一身冷汗,顫抖著拜了又拜。首功被韓擒虎所奪,賀若弼恨極,恨得食而無味,恨得夜不能寐,恨得咬牙切齒。他的恨是有道理的,他的軍隊激戰、鏖戰、死戰,清掃了陳軍的主力,卻為韓擒虎乘虛而入提供了機會。他氣不能平,要與韓擒虎爭個明白。他爭到了御前,怒不可遏地申訴道:“臣在蔣山死戰,大破對方精銳部隊,顯耀了上國的威武,遂得以平定陳朝。韓擒虎少有大戰,豈能與臣相比!”韓擒虎毫不退讓,辯白道:“臣奉君旨,與賀若弼同時合勢,以取偽都。而賀若弼不遵君旨,竟然揮軍先行,逢敵而戰,以致將士死傷甚多。臣以五百輕騎,兵不血刃,直取建康,收降任蠻奴,擒拿陳叔寶,占得府庫,覆滅其老巢。賀若弼直至黃昏之時,才叩北掖門,臣開城迎入,其充其量不過是將功補罪,豈能與臣相比!”賀若弼聞言大怒,拔刃刺向韓擒虎,幸被旁人勸開。隋文帝明鑒攻克建康是二人各有其功,便息事寧人地安慰雙方說:“二將俱是上勛!”然韓擒虎因放縱部下淫亂陳宮,降封縣公,而賀若弼卻在進位上柱國的同時,封了國公,拜大將軍,賜物無數,并得了陳叔寶之妹為妾。隋文帝對二將封賞有別,在于申明軍紀,體現隋軍是仁義之師,以平慰江南人心。
賀若弼在君主的厚賞下,比韓擒虎得到了更大的榮耀。他不懂功大震主的古訓,充分享受著榮耀以及榮耀所帶來的富貴。府中寶物珍玩不計其數,穿錦披繡的妾婢達幾百人之多,絲竹之音繞梁不絕。
在時人嘖嘖稱羨聲中,賀若弼忘乎所以,以為自己在朝內功高無出其右,足以擔任宰相。隋文帝看出他的心思,很是不快,命楊素為右仆射(宰相之一),讓他仍留在將軍任上。賀若弼忘記了父親的遺言,對隋文帝的朝廷人事安排,心中不平,口出怨言,甚至怒色掛在臉上。隋文帝忍無可忍,下令罷了他的官。可他不吸取教訓,怨氣反而更重,于是被打入囹圄。隋文帝問他:“我以高颎、楊素為宰相,你每每中傷他們只會吃飯,這是何意?”賀若弼強項不服,回答道:“高颎是臣的故人,楊素是臣的舅子,臣深知他們,故有此語。”公卿百官早已痛恨他趾高氣揚,紛紛上奏其罪當死。隋文帝憐惜他的功勛,僅將他廢為庶民。年余之后,恢復了他的爵位,待遇雖很優厚,卻沒絲毫權力。
如此總算君臣相安無事。遺憾的是,賀若弼在隋文帝那里逃脫了大劫,可卻栽在了隋煬帝的手上。隋煬帝原本就不太喜歡賀若弼,一是早先南征時,此人不聽他的號令,擅自進軍;二是此人從未對他做出親近的舉動,屬于異己,且是很具危險性的老資格異己;三是此人自視甚高,高得過分(楊廣為太子時,曾問賀若弼:“楊素、韓擒虎、史萬歲三人,俱稱良將,其優劣如何?”賀若弼回答:“楊素是猛將,非謀將;韓擒虎是斗將,非領將;史萬歲是騎將,非大將。”楊廣追問:“那大將是誰?”賀若弼說:“唯殿下所擇。”其意在他自己)。
隋煬帝登位,賀若弼受到了冷淡。大業三年(公元607年),隋煬帝北巡,至榆林(今內蒙古準格爾東北十二連城),設能容數千人的大帳,宴請突厥啟民可汗。隨從的賀若弼以為過于奢侈,與高颎等大臣進行私議,為人所告發,被處死,年六十四歲。妻子沒為官奴,流放邊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