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東方講史之續(xù)·細說隋唐
- 趙建敏
- 2835字
- 2020-03-26 17:15:29
七 李德林
李德林,是個地道的文臣,之所以如此說,在于他不但是行政意義上文臣的翹楚,且以一手好文章名聞天下。
李德林,字公卿,博陵(今河北安平)人。祖父李壽是北魏州政府的官員,父親李敬族為文學博士、鎮(zhèn)遠將軍。北周分裂后,李家站在了東魏、北齊一邊。
李德林年方數(shù)歲時,僅用十多日便背出左思的《蜀都賦》。重臣高隆之對他贊賞不已,對朝士們說:“這孩子只要有足夠的壽數(shù),必為天下偉器!”贊語流向朝野,鄴都(今河北臨漳西南)人多聞名前來李府,車水馬龍,爭睹李德林的風采。到十五歲,他已能遍誦儒家五經(jīng)和各種古今文集,通曉多種學問。《魏書》作者、著名史學家魏收,將他與文壇才子溫子昇相提并論。父親亡故后,他在家服侍多病的母親,無意于官場,在母親的催逼下,才走上了仕途。
名聲在外,李德林入仕后,受到了東魏定州刺史任城王元湝的重視。元湝是個極為重才的宗室成員,認定李德林能為東魏的生存與發(fā)展出大力,與之朝夕同游,尊為師友,并舉為秀才,送往鄴都。
元湝給尚書令楊遵彥的推薦信說:“燕、趙多奇士,此言不謬。今歲所貢秀才李德林,文章學識,固不待言,觀他風神器宇,終為棟梁之用。至于經(jīng)國大體(治國平天下),是賈誼、晁錯之流;雕蟲小技(詩賦文章),是司馬相如、揚雄之輩。”
為試李德林是否果真如元湝所說的那樣,楊遵彥讓他撰寫《讓尚書令表》。李德林立馬而就,文不加點。吏部尚書陸卬欽佩地說:“李德林的文筆,浩浩如長河東注;與之相比,后生們的制作,不過是涓涓細流。”舉秀才,是漢代中央政府人才選拔制度中最重要的一種,比地方性的舉孝廉高出一大截。時楊遵彥主持秀才考試,把關(guān)極嚴,罕有甲科。可李德林射策五條,均為上等,打破了紀錄,被授為殿中將軍。殿中將軍并不帶兵,只是一種閑職,李德林見沒有他用武之地,托病還鄉(xiāng)。
亂世重人才。在亂世中,有政治抱負的梟雄,需要人才為他們經(jīng)營事業(yè),需要人才為他們披荊斬棘,故而,每每以各種方式,將人才羅致到他們的帳下。當時的東魏名為元氏政權(quán),實際卻是高氏父子在把持。在高歡撒手西歸后,他的兒子高洋成了高氏集團的領(lǐng)袖,也成了東魏的宰相。高洋為把元氏政權(quán)變?yōu)楦呤险?quán),千方百計尋覓能輔佐他的人才。在這過程中,他把隱居在家鄉(xiāng)的李德林召了出來,令參掌機密。北齊建立后,李德林官運亨通,青云直上。
北周武帝平定北齊,做的第一件惹人注目的事情是,讓使者去李府宣布:“平齊之利,唯在得到你,宜來長安相見。”作為政治家的周武帝,他的言語自然有因需要而夸張的成分,然也確實反映了他的某種真實心態(tài),汲取漢文化,拉攏漢族名士,以為他的政權(quán)服務(wù)。李德林本就有名,在周武帝超級贊語的映照下,名聲更發(fā)揚光大,成了海內(nèi)矚目的大名士。
李德林趕往長安,授內(nèi)史上士,主管詔令文書,選拔原北齊人物。李德林虔誠并忠于職守的態(tài)度,讓周武帝激動地說出了這樣一番話:“我以前聞李德林之名,又見到他為齊朝所撰寫的詔令檄文,以為是天上人。沒想到今日為我驅(qū)使,為我作文書,豈非大奇事!”大臣豆陵毅紇接口逢迎說:“臣聞明王圣主得麒麟鳳凰為瑞兆。但瑞物雖來,不堪使用。如李德林來受驅(qū)使,是被陛下圣德所感,他有大才用,無所不能,遠勝麒麟鳳凰!”
君主贊賞,朝臣贊賞,李德林在北周鶴立雞群,成為中央核心人物。
轉(zhuǎn)眼到了北周末期,楊堅控制了政柄,準備改朝換代。到底是忠于北周皇室,還是擇木而棲?不愿為沒落王朝殉葬的李德林,選擇了后者。他對為楊堅來游說他的人說:“德林雖愚庸,但也略識時務(wù)。若能得提獎,必不推辭。”在楊堅親自與之談了話后,他更是傾心盡力地投進了楊氏集團。
楊氏集團雖在朝廷舉足輕重,大目標也一致,然主要成員卻是魚龍混雜,各有各的小算盤,就是如何利用本集團的力量,為自己謀得更大的利益、更高的地位。對權(quán)力和地位的分配,最為積極的兩個干將鄭譯、劉昉提出的方案是:由楊堅出任冢宰(第一宰相),主持朝政;由鄭譯出任大司馬(軍隊最高長官),統(tǒng)領(lǐng)軍隊;由劉昉出任小冢宰(第二宰相),具體管理政務(wù)。這方案,明為尊崇楊堅,實際則架空了他,而由鄭譯、劉昉分掌軍隊和政府的實權(quán)。楊堅心有疑慮,拿不定主意,遂征詢李德林的意見,得到的回答是:“公宜作大丞相,掌握權(quán)柄,統(tǒng)領(lǐng)從中央到地方的各路軍隊。不如此,無以壓服眾人之心。”一語中的,楊堅采用了李德林的主張,仿照曹操任丞相的形式,切實掌握了軍政大權(quán),而將鄭、劉二人納入丞相府的職官體系,阻遏了他們欲自掌大權(quán)的野心。李德林的建議,為奠定楊堅至高無上的地位,作出了莫大的貢獻。然也因此,鄭、劉二人和李德林產(chǎn)生了很大的嫌隙。
前面有更大的挑戰(zhàn)等待著李德林,但也為他大展身手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尉遲迥、王謙、司馬消難三大地方軍事勢力發(fā)兵反對楊堅,在危如累卵的形勢下,李德林屢屢參與了最高統(tǒng)帥部的戰(zhàn)略部署,貢獻了他的智謀。不僅如此,他還全面負責軍事文書的撰寫。他表現(xiàn)出罕見的驚人才干,對不同內(nèi)容的文書,可同時快速口述文辭,讓人分頭記錄,沒有半點紊亂,一日之中,能發(fā)出百件左右。
迎戰(zhàn)尉遲迥的東道元帥韋孝寬之部進軍遲緩。有人向楊堅報告,他的三員大將梁士彥、宇文忻、崔弘度接受了尉遲迥的賄賂,故意延誤戰(zhàn)機,弄得軍內(nèi)人心惶惶。事實上,韋孝寬的態(tài)度是積極的,他的部下也無受賄之事,只是在攻打永橋城時,見城堅兵足,恐怕急戰(zhàn)不下,會有損士氣,故而暫移師沁水東岸,待時再戰(zhàn)。隋文帝不明真相,誤信報告,大怒之下,要派人前去替換三將。李德林諫諍說:“公與諸將是平等的,只是借助挾天子的威名,才能指揮他們。即使撤換諸將,又怎能保證后接之將必會效忠?賄賂一事,急切中難以查明。臨陣易將,犯兵家大忌。不如派一有智略并為眾信服的心腹,速去前線,以觀真?zhèn)危鄼C行事。”醍醐灌頂,如夢初醒的楊堅忙不迭地對李德林說:“非公,險些誤了大事!”遂命高颎赴陣節(jié)度諸將,從而化險為夷,轉(zhuǎn)危為安。
隋文帝禪代北周,所有重要文書出自于李德林之手。
平陳統(tǒng)一,李德林貢獻了卓有成效的方略。本來隋文帝要將他列為首功,高颎恐楊廣與眾將領(lǐng)不服以致節(jié)外生枝,予以勸阻才作罷。
李德林功在楊家,功在社稷,功在天下,按理當隨著政局的變化而獲得尊榮。可令他遺憾的是,他沒有如愿以償,相反,多次遭到了隋文帝的譴責和冷落。直接的原因是,他犯顏直諫,逆了龍鱗。隋文帝皇袍加身后,欲盡誅北周宇文氏宗室,以絕后患,李德林數(shù)次上言反對,以為不可,激得隋文帝發(fā)怒說:“你是讀書人,不懂怎樣處理這種事!”宰相蘇威建議設(shè)立“鄉(xiāng)正”,掌理民間訴訟,李德林認為不妥,但見隋文帝支持,只得轉(zhuǎn)變了態(tài)度。推行之后果然產(chǎn)生了一些弊端,隋文帝要廢除,李德林認為朝令夕改,有損帝王立法之意,以至隋文帝變色說:“你是否把我比作王莽!”如此的事一而再地發(fā)生,原來融洽的君臣關(guān)系,被彼此不同的見解給破壞了。
最后,李德林被問了罪,罪行是:隋文帝提倡以孝治天下,他說孝本出自天性,毋需特地設(shè)教提倡;以逆人之產(chǎn)為名,強占民宅,開店營取巨利;為父親編造當過太尉咨議的經(jīng)歷,騙取贈官。
發(fā)落的結(jié)果是,李德林被貶為懷州刺史。怏怏不得志的李德林死在了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