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母系氏族社會的婚姻關系和墓葬制度
一、男女分區埋葬制與族外婚制
母系氏族社會的婚姻制度,前期實行普那路亞群婚,后期則轉變為對偶婚,這是一種族外婚,是以禁止氏族內部通婚為特征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男女分區埋葬的現象,便是當時實行族外群婚的反映。陜西寶雞北首嶺仰韶文化墓地,就是男女分區聚集埋葬。同一塊墓地的兩個區域內,一邊多是男子單人葬,另一邊則是女子單人葬。西安半坡遺址發掘的250多座墓葬中,都是男女分別合葬。照母系氏族習慣,女子是氏族的主體,當然不能離開本氏族,而是男子出嫁到另一氏族。但是男子死后仍然要歸葬于出生的氏族,同一氏族內的男女既然不通婚,歸葬的男子當然不能與本氏族的姐妹同葬一坑,于是只能男女分區埋葬了。
1949年以前我國的少數民族如云南的納西族、佤族和拉祜族,都還保留著若干母系氏族制度的殘余,他們的公共墓地是以母系血緣為紐帶實行埋葬的。配偶男女不葬在一起,就是同一氏族內部也按性別、輩分分區埋葬。由此可見,上面所述的仰韶文化的特有葬俗,是母系血緣關系在墓地上的反映,也是禁止氏族內部通婚的表現。
二、遷移合葬所反映的女性中心
陜西華縣元君廟和華陰橫陣村發現了幾十座遷移合葬墓。每座人數多少不一。元君廟墓葬中最多的有23人,橫陣村多達44人。有些是以一具女性尸體為一次葬,其他的男女骨架則是二次葬,是從別處遷來與她合葬在一起的。隨葬物品的數量,一般說來女性的也較男性的為豐富。臨潼姜寨遺址的仰韶文化墓葬中,一般沒有隨葬品或只有一兩件隨葬品的多屬男性。七號墓葬的是十六七歲的少女,隨葬品極多,僅骨珠就達8577枚。有一座九人合葬墓,均為男子,隨葬品僅有六件
。這種現象表明婦女生前在社會上和在家族中占有較重要的地位,是社會上以女性為中心的真實反映。
但是,華縣元君廟的氏族墓葬中,也有幾座以男子為中心的遷移合葬墓。這表明當時已經在初步向父系大家族轉化,反映了已處于對偶婚的后期階段,是氏族制度從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過渡現象。
對偶婚是指一個男子在他的一群妻子中,已有一個比較固定的“主妻”;一個女子在她的許多丈夫中,有一個比較固定的“主夫”。這種婚姻關系表現為:一方面,在或長或短的時期內有了明確的對偶;另一方面,夫妻之間的結合又很不穩固,可以根據任何一方的意愿隨時解除。所以,對偶家庭本身很脆弱,不會導致自營的家庭經濟。對偶家庭仍是丈夫到妻子氏族中去居住,世系和財產仍據母系計算和繼承。不過,由于有了“主夫”,子女就有了確認生父的可能,這就給從母系氏族過渡到父系氏族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