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遠古史
- 王玉哲
- 6585字
- 2020-03-26 16:59:53
第二章 婦女為中心的母系氏族公社
第一節 母系氏族公社的出現
一、氏族公社的起源
我們的祖先自從過渡到新人階段,也就是到了舊石器時代的晚期,由于生產力的繼續發展和生產的需要,出現了氏族組織。不過,這種新的社會組織直到進入新石器時代才達到發展、繁榮的階段。恩格斯說:“氏族,直到野蠻人進入文明時代為止,甚至再往后一點(就現有資料而言),是一切野蠻人所共有的制度。”所以,我們為了深入理解原始社會,就必須首先弄清什么是氏族公社制度。
“氏族制度,在絕大多數場合下,都是從普那路亞家庭中直接發生的。”所謂“普那路亞”(Punalua),是一種原始的家庭結構,原為夏威夷語,義即“親密的同伴”。例如,一列或數列姊妹成為一個共同體的核心,而她們的同胞兄弟則成為另一個共同體的核心,美國民族學家摩爾根所說的普那路亞家庭便是經過這樣的途徑而由血緣家庭發展出來的。按夏威夷的習慣,若干數目的姊妹(同胞或血統較遠的)曾為她們共同丈夫們的共同妻子。但在這些共同丈夫中,排除了她們的兄弟。這些丈夫彼此已不再互稱為兄弟,而稱為普那路亞,即親密的伴侶;同樣,一列兄弟(同胞或遠房的)則跟若干數目的女子(只要不是自己的姊妹)共同結婚,這些女子也互稱為普那路亞。所以,這種家庭的主要特征是:“一定的家庭范圍內相互的共夫和共妻,不過在這個家庭范圍以內是把妻子的兄弟(起初是同胞的,以后更及于血統較遠的)除外,另一方面也把丈夫的姊妹除外”
。這種婚姻關系,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禁止同胞兄弟姊妹的子女、孫子女以及曾孫子女之間結婚。這有助于人類的發育和蕃衍。摩爾根認為人類的這一進步是由于“自然選擇原則”發生作用
。普那路亞集團禁止同胞的和旁系的兄弟姊妹間的婚姻關系,自然也就形成了一種外婚制。由此,必須有兩個這樣的集團互為婚配,才能存在下去。每一個這樣的集團,其中的姊妹集團連同她們的子女以及她們的兄弟(即母方同胞的及血緣較遠的兄弟)等等一群人,正是后來構成原始形式的氏族的成員。可見,氏族公社組織是自然而然地從普那路亞家庭發展起來的。氏族公社又分為母系和父系兩個前后相銜接的階段,而以母系氏族公社制度為其典型的形態。
二、我國境內母系氏族公社的遺跡
從我國各地的新石器遺址中,可以看到豐富的氏族公社的文化遺跡:在黃河中游及其支流廣大地區,有“仰韶文化”;在黃河上游及其支流,有“馬家窯文化”
;從東北部起,經內蒙古、寧夏直到新疆的廣大地區,散布著“細石器文化”
。在其他各地區,近年來廣泛發現各種不同的新石器文化遺存,也都屬于母系氏族公社的階段。
(一)我國境內的中石器時代的文化
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是從舊石器時代的文化發展起來的。在幾十萬年的漫長歲月里,人們不斷改進用石頭和石頭互相打擊制作的粗糙工具,逐漸知道使用鑿磨過的較精致的石器。這標識著石器文化的一大進步。這種新石器,有的還安上木柄,或者鉆孔穿繩;有一定的形狀;用途的區分更加細。這時,人類還發明了陶器,成為新石器文化的主要特征。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類生活領域的擴大,他們就不再過著到處為家,以漁獵為生的流徙生活,而是比較安定地居住在平原上了,因而有了發展畜牧業和農業的條件。這時,人類有了多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圖,生產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能力。這是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和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基本上不同的地方。但是,由舊石器過渡到新石器,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而是經過相當長的一段過渡階段。考古學上名之為“中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后期的人類發明了弓箭。弓箭不僅是一種武器,同時也是最主要的生產工具,有助于人類同自然界的斗爭。
目前在中國境內很少有中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根據現有的材料,黃河流域發現了河南靈井遺址、陜西沙苑遺址
,北方地區發現了內蒙古札賚諾爾遺址
、黑龍江松山遺址
、內蒙古大義發泉遺址
,南方地區發現了廣西芭橋芭勛遺址
,以及西藏自治區的亞里遺址
等等。其中靈井和沙苑最為典型,可作為中石器文化的代表。
1965年在河南省許昌靈井砦地下10米深的砂層中發現兩段人的股骨化石,采集到千余件石制品。石器基本上可分為三類:礫石石器、石片石器和細石器。礫石石器很少,主要為砍砸器和刮削器;石片石器中則有尖狀器、雕刻器、小型厚刃斧狀器及各式刮削器;細石器中有各種形式的石核、扇形石器和大小不等的長形石片。其中打制石器具有舊石器時代傳統,而占相當大比例的典型細石器則具有進步的特征。該遺址在中石器時代遺址中屬于較早的一處。
1956年在陜西省朝邑和大荔沙苑地區的沙丘地帶,發現了十多處細石器和石片石器共存的文化遺址。其細石器與北方細石器文化有共同處,制作技術稍原始,如兩面加工的石器較少,石器上大部分保留著原來的巖面等。石片石器是這里的典型產物(見圖19),而在北方細石器文化中則很少見到。并且在這里沒有發現早期的陶片,同石器共存的獸骨已開始石化。考古學家認為,沙苑地區的文化遺存可能處在中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初期階段。

圖19 沙苑文化的石片石器:1—4尖狀器,5有一銳角,周身有精致的加工,6—9為刮削器。
(二)弓箭的出現
沙苑的細石器中有石鏃,可以證明當時已發明并使用弓箭,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件大事。以前人們對于天空中的飛鳥,對于距離較遠的獸類很難獵取,有了弓箭就可以射殺了。恩格斯說:“由于有了弓箭,獵物便成了日常的食物,而打獵也成了普通的勞動部門之一。”弓箭的發明和使用,在當時“正如鐵劍對于野蠻時代和火器對于文明時代一樣,乃是決定性的武器”
。弓箭使打獵的范圍擴大,提高了打獵的效果,從而促進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三)婦女成為氏族公社中心的原因
根據當時人類簡單的勞動分工,婦女是主管采集經濟的,原始農業就是那時婦女從采集實踐中逐漸發明的。由于農業逐漸成為人類維持生活的必要的經濟部門,原始農業的產生和發展,使婦女在經濟上起著重要的作用和占有崇高的地位;另一方面,在當時的群婚制下,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社會上便逐漸形成了以女子為中心的母系氏族公社。
(四)新石器時代的村落
它們分散在我國各地新石器時代的氏族文化遺址中,反映母系氏族公社生活情景比較全面的是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省澠池仰韶村發現而得名。嗣后在西起甘肅、青海東部,東達河南中部,南至丹江流域,北到內蒙古的廣大地域,都發現了仰韶文化遺址。仰韶文化的中心區域在陜西關中、山西南部和河南大部。在這廣大地域內的仰韶文化各自承襲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老官臺文化、裴李崗文化和磁山文化等發展而來,蔚為三個地區的七個類型:關中、豫西、晉南地區的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和西王村類型,鄭州、洛陽地區的大河村類型和王灣類型,豫北、冀南地區的后崗類型和大司空類型。比較重要的遺址有:陜西寶雞北首嶺、西安半坡、臨潼姜寨、邠縣下孟村、華縣泉護村、元君廟、華陰橫陣村、河南安陽后崗、大司空、陜縣廟底溝、澠池仰韶村、洛陽王灣、鄭州大河村、山西芮城西王村、河北磁縣下潘汪、界段營等等。通過對一些典型遺址的發掘與研究,對仰韶文化的面貌、當時居民的族屬、經濟生活和社會發展階段等方面,我們已經有了較全面的認識。
仰韶時期的人是今天的中國人的血親,這是考古學上已解決的重大問題之一。在半坡、北首嶺等遺址所發現的數百具骨架,經過人類學家的研究,結論是:都屬于蒙古人種,和近代蒙古各支人種比較,則與太平洋支的南亞人種系、遠東蒙古人種系接近。其接近的程度以與南亞人種系較為近,而與蒙古人種大陸支的中亞細亞系相去較遠。這是由于在原始時期,華南、華北都住著我們的祖先。后來居住華北的居民不斷與北方來的民族融合或同化(如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宋元時期),體質特征起了變化。而南方居民則保持著原來的特征。因而仰韶文化的人的體質特征接近于近代南方人。可見仰韶文化的人確是我們的祖先。
仰韶文化半坡遺址是一個典型的氏族村落。遺址略呈橢圓形,北部和東北部為氏族墓地,當中和南部為居住區,東部為制造陶器的公共窯場。窯場、墓地和居住區之間各有深、寬各五六米的壕溝,可能是一種防護性設施。遺址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還發現好幾十座當時人居住的房子,有的保存很完好,如1955年清理的第二、三、六號方形房子和第三、四、九號圓形房子。
方形房子分方形和長方形兩種。從它們的建造和結構上說,可以分成兩類:第一類可以以第三號方屋為代表。這是在當時地面上下掘深約0.8米、長4.1米、寬4.75米,東西長的長方形圓角坑。以坑壁作為墻壁,壁上涂抹一層厚約2.5到3.5厘米的黃色草泥土。門開在南邊。門道是長1.7米的一道狹槽,作階梯形,共四級,寬僅0.4米,僅能容一人出入。門道南端兩旁各有一柱洞,當為門道棚架的支柱。門口有寬1.3米、長0.42米的門坎。屋里有燒火的灶坑,灶坑附近堆積有灰燼和木炭渣。居住面為細的黃色草泥土。在屋內中心偏西有一個柱洞,可能是支撐屋頂的木柱的遺跡。房屋周圍尚未下掘,沒有發現像第一號方屋那樣密集的柱洞。第二類以第六號方屋為代表,形狀幾乎成正方形。屋基和居住面保存較完好,南北長3.58米,東西寬3.89米。墻壁是用黏土夾木柱和木板筑成的。屋四周和中間共12根粗大的柱子,東西成三列,每列四根,排列整齊。除屋基有明顯的柱洞外,在居住面以上還保存有高約0.1米的黏土燒過的墻壁,其中有明顯的木柱痕跡。居住面與當時地面中間還隔有厚約0.3米的灰土堆積。居住面下部接近灰土部分,鋪一層木板,然后再在木板上涂抹一層厚約8到15厘米的草泥土,且經過篝火燒烤,成為堅硬的紅燒土面。
圓形房子有近乎正圓的,也有橢圓形的。墻壁當中夾有木柱,相當稠密地排列在居住面的周圍。屋頂也是由木柱支持的木板或木椽排列而成,上面蓋以黏土。如1954年所發現的第一號圓屋,房基略呈正圓形,直徑約5米。周圍有殘留的立壁。立壁有垂直的,也有部分向內彎曲成弧狀的,高度平均0.22米。西南部分保存較好,高0.38米。房子中間是一個匏形的灶坑。灶坑兩邊有六個對稱的柱洞,隔墻的壁中夾有長方形、三角形或多邊形的小木柱作為骨架。這個房子根據發掘的資料,能夠恢復它的原形。
在居住區屋旁還有許多儲藏東西的窖穴,是氏族的公共倉庫。居住區當中那規模很大的第一號長方形房子,可能是氏族的公共活動場所,氏族會議大概就在這里舉行。根據已發掘的房屋數量推測,整個村莊同時存在的房屋有100多座,可居住四五百人,這是一個人口眾多的村莊。
1972年開始發掘的陜西臨潼姜寨遺址,是一處比西安半坡保存得更好的仰韶文化村落遺址(居住區發現了90座房址,也有方形和圓形兩種)。到1979年為止,已經進行了歷時8年的11次科學發掘,發掘面積累計達16000多平方米。先后發現的重要遺跡有:房址143座,灶坑331個,地窖504座,墓葬685座。發現了陶、石、骨、角、蚌質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以及其他用品1萬多件。這是一個仰韶文化初期比較完整、清晰的母系氏族村落基址。有兩條壕溝將居住區和墓葬區隔開。居住區的中心是一個約4000平方米的廣場,房屋建于廣場四周,它們的門朝向廣場。東、西、南、北四面有5座面積80至120平方米的方形大房屋,大概是供氏族會議或宗教活動用的。在每座大房屋附近,分布著十幾到二十幾座方形或圓形的中小型房屋,這是氏族成員日常生活、居住、貯物的地方,從而形成了以大房屋為中心的五個建筑群。由此可以看出當時這里的居民可能分屬幾個家族或氏族,而共同組成一個氏族或部落。姜寨這個村落遺址保存得這樣完善,布局這樣清楚,充分顯示出6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是如何生活的完整面貌。
關于新石器時代的村落問題,有必要提出的是發現于陜西、河南、河北等地的與仰韶文化有密切聯系而年代又早于半坡遺址的老官臺文化、裴李崗文化和磁山文化。
自20世紀60年代起,考古工作者逐漸在陜西、甘肅地區發現了老官臺文化。這種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因首先發現于陜西華縣的老官臺一帶而得名。老官臺文化的遺址在陜西關中和甘肅隴東一帶已發現十余處,如陜西華縣元君廟、寶雞北首嶺、西鄉李家村、臨潼白家村、渭南北劉白廟村、甘肅秦安大地灣一期等遺址。老官臺文化的基本特征是:遺跡中已發現有圓形半地穴式房基、各種形狀的灰坑、公共墓地。如秦安大地灣一期的半地穴式房基,面積一般為六七平方米,房基一側有一個斜坡門道。房基內和門道內都挖有圓形柱洞,洞周用土夯實,房基內周壁似經火燒,堅硬而呈紅色。灰坑分圓形直豎平底坑、圓形圓底坑和不規則形坑等。墓葬形制一般為長方形豎穴土坑,但也有少數為圓角方形坑。墓內死者多是一次單人葬,只有個別的為二次葬。死者葬式以仰身直肢葬為多,側身屈肢葬為少。有些墓的排列似有規律,墓內死者頭向多朝西或西北。墓中有隨葬品,有石器和陶器,有的還有豬的下頜骨。遺物中主要是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磨制、打制兩種,品種有鏟、斧、矛、鏃等。陶器多為手制,胎質以砂質紅褐陶為主,泥質紅陶較少,還有少量的泥質灰陶,火候低,質松易碎。器表除素面外,多飾繩紋,還有鋸齒紋、錐刺紋和劃紋。器類有小口深腹平底罐、小口鼓腹罐、三足筒形罐、圓底缽、三足缽、假圈足碗和小口壺等。
1977年和1978年在河南新鄭的裴李崗發掘出我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址。這種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如鄭州、新鄭、尉氏、中牟、密縣、鞏縣、登封、長葛、鄢陵、陜縣、項城和潢川等地。經過發掘的有新鄭裴李崗、密縣莪溝、長葛石固和舞陽賈湖等遺址。裴李崗文化的基本特征是:遺跡中已發現有房基、灰坑、陶窯和墓葬等。房基多為圓形半地穴式,少數近方形。房的一側挖有一個底呈斜坡形的窄房門。房的周壁或中間有圓形柱洞。室內地面用黃砂或黃土鋪墊。灰坑有圓形、橢圓形、不規則形幾種,有些應是儲藏東西的窖穴。所發現的陶窯規模很小。墓葬形制多為長方形豎穴,死者多是一次單人葬,個別的為合葬。死者頭向多朝南或西南。葬式多為仰身直肢。多數墓內在死者兩側放隨葬品,數量不等。男性墓多隨葬石鏟、石斧、石鐮和石鏃等生產工具和陶器,女性墓則多隨葬石磨盤、石磨棒等。這表明當時男女在生產上分工不同,男性以從事農耕和狩獵為主,女性以加工糧食為主。遺物中有石器、骨器、蚌器等生產工具和陶質生活用具。發現的陶器數量很多,以泥質紅陶為主。制法多為手制,以泥條盤筑為主。器表以素面為多,但已有拍印與壓印的篦紋、指甲紋和劃紋。器類主要有深腹平底罐、敞口圜底缽、三足缽、平底或假圈足碗、小口雙耳壺等。在舞陽賈湖遺址中,還有骨笛和刻有符號的龜甲出土,說明了當時的宗教與巫術情況。
1976年在河北省邯鄲市武安磁山村靠近沼河的臺地上發現了磁山文化遺址。類似的遺址在武安的崗南牛宗堡、西萬年、容城和河南北部的淇縣等地也有發現。磁山文化的基本特征是:遺跡中有房基和灰坑。房基分為圓形和橢圓形半地穴式兩種。房基直徑約3米左右,深約1.2米,有臺階式門道。房基周圍有圓形柱洞。灰坑有圓形、橢圓形、方形和不規則形等。灰坑一般不是很大,內有陶片、獸骨等遺物,有的還有炭化粟粒。遺物以石制生產工具和陶質生活用具為主。石器多以青色石灰巖為質,皆磨制而成,品種有扁圓體雙面刃斧、上窄下寬扁平體鏟、扁平體雙面刃鐮、橢圓形扁平體三足或無足磨盤、圓柱體磨棒等。陶器多以砂質紅陶、褐陶為質,制法有泥條盤筑和捏制兩種。器表除素面外,繩紋較多,還有篦紋、劃紋、剔刺紋、指甲紋、附加堆紋與器底的編織紋等。器類有砂質的直口或侈口深腹平底罐、直口深腹平底盂,泥質的敞口圜底三足缽、敞口碗、直口直壁平底盤、小口雙耳壺、四足器和靴形支座等。此外,還有狗、豬、雞等家畜與家禽骨和大量粟的炭化遺存。
老官臺文化、裴李崗文化和磁山文化,從文化面貌上看,三者具有一定的共性,當然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三者都表現出與仰韶文化的早期階段有相當密切的聯系。如三者的典型器物有圜底缽、三足缽、大口深腹罐、假圈足碗和雙耳壺等,均見于仰韶文化,而繩紋等紋飾在仰韶文化中更為普遍。這些跡象充分表明它們屬于仰韶文化的先驅。老官臺文化、裴李崗文化與磁山文化經碳14斷代,都有好幾個不同的數據,但都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這無疑是華北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目前已知的最早遺址。
新石器時代的村落和住房雖然簡陋,但是,這確是人類征服自然的一件大事。過去人們住在天然的山洞中,束縛在固定的地方,受著天然地形的限制,很不自由,并且集體居地的擴大也受到限制。這時因為發明了房屋,可以按照人們生活的需要增加住地,并可以選擇適宜的地方居住。人們有了住房,便結束了穴居野處的生活,冬夏可以避寒暑,平時可以避風雨,并且還可以防備猛獸蟲蛇的侵害。這樣,人們的生活比以前要安定多了。這對氏族公社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