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母系氏族公社的經濟生活

我們的祖先在氏族制度形成之后,根據各氏族的歷史、地理等不同的具體條件,從事生產活動,因而,各地區的氏族部落在經濟生活和文化面貌上,就產生了各種差異,各氏族間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越來越顯著。有一些氏族部落形成了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如黃河流域);有的則形成了以游牧業為主的經濟(如北方、東北和西北的草原地帶);還有的雖然也經營農業,但其中漁獵經濟所占的比重很大(如南方的一些古氏族)。

一、原始農業的出現

從考古發掘資料來看,大約在六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在北方的黃河流域和南方的長江流域,開始了原始的農業經濟。可以推測原始農業的起源必然在這之前。

隨著氏族制度的發展,婦女在長期經營采集經濟的實踐中,經過反復觀察,逐漸掌握了一些野生植物的生長規律,發現某些植物的種子在一定的土地、水分、季節條件下,可以發芽、開花、結果。她們有意無意地在住地附近撒些吃剩下來的種子,以待其生長,這就是最簡單、最原始的農業。所以,農業的發明,應歸功于婦女。這也是決定婦女在當時社會生活中占重要地位的原因之一。

(一)北方仰韶文化時期的農業

原始農業就是通常所說的“刀耕火種”的耕作方法。第一步是將原始的草莽樹木砍伐掉或放火焚燒;第二步是用石斧、石鏟、木棒松土點種。這種耕作技術是相當原始的。我國北方仰韶文化時期的農業,就處在這個階段。從遺址上可以看到,當時的耕地分布在村落附近。使用的農具已從過去打制的粗糙石器,改進為以磨制為主的較精致的石器。有磨光石斧、石刀、石杵、石錛等,骨器以骨鏟較多。在西安半坡、寶雞北首嶺和華縣泉護村等遺址的窖穴、房屋和墓葬中,都發現了谷物的皮殼,經河北農學院鑒定是粟(小米)。粟是比較耐旱的農作物,適宜于我國干燥性氣候的黃土地帶。澠池仰韶村遺址中發現有豬、狗的骨骸,還有狩獵、捕魚等的生產工具。西安半坡遺址發現的骨制魚鉤制作精巧,其中兩件還有尖銳的倒鉤,其制作精巧合用的程度,可與今天的魚鉤相媲美。姜寨和半坡遺址都發現了飼養牲畜的圈欄遺址見《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1963年版;《臨潼姜寨新石器時代的新發現》,《文物》1975年第8期。。從仰韶文化各遺址所發現的諸種遺跡、遺物的數量比例上看,當時人們的經濟生活是以農業為主,而其他如采集、漁獵和家畜飼養,只不過作為副業而已見《考古通訊》1955年第3期、1956年第2期有關西安半坡遺址的發掘報道;《考古》1959年第2期、1959年第11期關于華縣柳子鎮遺址的發掘報道。

另外,在半坡遺址的一個陶罐里,還發現有白菜或芥菜之類的種籽見《考古通訊》1955年第3期、1956年第2期有關西安半坡遺址的發掘報道;《考古》1959年第2期、1959年第11期關于華縣柳子鎮遺址的發掘報道。,可能是當時人有意儲藏,以備種植用。總之,考古發掘資料可以證明,在我國的農業生產上,不但是種粟,而且種植蔬菜也已有悠久的歷史。

(二)南方河姆渡文化時期的農業

1972到1974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發現一個新石器文化遺址,獲得了大量的文物見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浙江省博物館:《河姆渡發現原始社會重要遺址》,《文物》1976年第8期。。這個遺址由四個文化層組成,地層疊壓關系非常清楚,每層遺物各有特色,前后互相聯系,逐步發展。其中第三、四層是長江下游東南沿海地區目前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早的文化層。它的絕對年代距今約6700年到6900年關于河姆渡遺址,1975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第四層的橡子用碳14測定年代,距今為5895±115年,樹輪校正年代為距今6725±140年;北京大學考古專業1976年對第四層的木頭用碳14測定,距今為6310±100年,樹輪校正為距今6960±100年。。在遺址第四層十多個探方廣達400平方米的范圍內,普遍發現稻谷、谷殼、稻稈、稻葉等的堆積,厚度從一二十厘米到三四十厘米,最厚處達七八十厘米。根據對部分完整谷粒外形的鑒定,認為屬于栽培稻的秈稻稻谷見游修齡:《對河姆渡遺址第四層文化層出土稻谷和骨耜的幾點看法》,《文物》1976年第8期。

另外,河姆渡遺址第四層出土的農具是骨制耒耜。一般多認為耒和耜是一種農具的兩個組成部分,《國語·周語》韋昭注:“入土曰耜,耜柄曰耒。”就是說,這種農具的頭部叫耜,耜的木柄部叫耒。但這種流行的說法與先秦文獻有關耒耜的記載多有不合。如《管子·海王》云:“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銚。”可見耒和耜是兩種獨立的農具。《呂氏春秋·任地》謂:“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畝也。”耜長六尺,顯然不是指入土的耜。所以,有的學者明確地說,耒和耜是兩種農具,其區別在于刃部的不同。耒是雙齒刃,而耜則是有寬度而尖首形的耕具見華泉:《對河姆渡遺址骨制耕具的幾點看法》,《文物》1977年第7期。。有的學者還分析耒耜出現的歷史,謂最初是單齒木耒,后來改進為雙齒耒,或改進為板狀刃,就是耜見宋兆麟:《河姆渡遺址出土骨耜的研究》,《考古》1979年第2期。。根據這些合理的說法,河姆渡遺址所發現的所謂“骨耜”,我們認為不都是“骨耜”,那些雙齒刃的是“骨耒”,其他如斜刃的恐怕原來也是雙齒刃耒,因使用磨損而成了殘“骨耒”(見圖20)。這種骨制的耒耜,僅第四層就出土了76件。骨耒耜不僅數量多,而且制作精,這是原始農具的一次重要發現。它是用個體較大的偶蹄類動物的肩胛骨,去掉骨脊制成的。它的刃部多為平鏟狀或半圓舌尖狀,也有叉狀或波浪形的。骨面正中有一道淺槽,兩側有兩個平行的長孔;順著淺槽綁上一根木棒,再用繩穿過長孔把木棒綁緊。骨柄厚處鑿有橫穿的方孔,可以穿過一條小木棒,以供足踏,把刃部壓入土中,從事翻土耕種。這已是一種比起刀耕火種要進步的農耕方法。

圖20 右:骨耜。中:可能是骨耒,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左:石耜,半坡出土。

從河姆渡出土的文物觀察,當時的農作物主要是水稻,農具有骨制耒耜,家畜有豬、狗、水牛。還有干欄式以榫卯技術建造的精致木構建筑。陶器是夾炭末的黑陶,有釜、缽、罐、盆、盤,而沒有鼎、豆。這種文化面貌和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比較起來有所不同:仰韶文化的農作物主要是粟(小米),稻谷很少(河南淅川下王崗仰韶文化遺址紅燒土中印有稻谷痕跡);農具是石鏟,沒有骨耜;家畜有豬、狗,而未見水牛;住房是半穴居;陶器以紅陶為主,彩陶較為普遍。很明顯這是南北兩個相異類型的文化。但是,經碳14測定其絕對年代,兩者幾乎是同時的1977年考古工作者對寶雞北首嶺的仰韶文化遺址又作了進一步的發掘,遺址分上、中、下三層。北首嶺下層遺存比半坡類型遺存為早。下層遺存的碳14測定和樹輪校正年代為距今7100±14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寶雞工作隊:《1977年寶雞北首嶺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79年第2期),這就與河姆渡文化第四層的年代相當了。,南方的河姆渡文化比半坡的仰韶文化還要早一點。這些現象,可以糾正過去考古學上的一些不當說法:

第一,過去考古界總認為長江流域的文化在歷史上一向落后于中原,以為新石器文化起源于黃河中下游,后來才逐漸向南方傳布。現在看來,這種說法是不全面了。長江流域如同黃河流域一樣,也是中華民族古文化的重要搖籃。

第二,國內外考古界過去多認為中國最早的稻谷種植是從印度傳來的。印度出土的稻谷其年代距今只有三四千年左右,最早的一處距今4300年,巴基斯坦出土的炭化稻谷距今4500年,而我國出土的稻谷遺址共20多處,大多距今四五千年以上,其中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秈稻距今近7000年。可見,稻谷種植從印度傳入中國的說法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見游修齡:《從河姆渡遺址出土稻谷談亞洲栽培稻的起源》,《光明日報》1978年12月6日。

二、制陶、紡織與石器等手工業

新石器時代一項新興的手工業是制陶業。先前人們在改進石器、骨器時,只能改變工具的形狀,不能改變其性質。到了制作陶器時,人類才第一次利用火的燒煉,使陶坯起了化學變化,制成多種樣式既美觀又便于利用的器物。

制陶業是仰韶文化的最高成就。在西安半坡、華縣泉護村等遺址,都發現了一些專為制造陶器的土窯遺址。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彩陶器,陶土經過精細淘洗,不含粗大砂粒。在陶坯將干未干時,將表面打磨光亮,然后用紅色(赭石)或黑色(錳化物)繪上各種編織紋、葉子紋、方格紋花紋,或各種動物形象。有時在上彩之前還涂上一層白色或淺紅色的陶衣,使整個畫面更為鮮艷。最后放入封閉不很嚴密的窯中燒制。火候一般高至1000℃到1400℃。甘肅半山彩陶火候約在900—1100℃。陶器因氧化作用而變成紅色或紅褐色,彩繪紋飾附著在陶器上,洗刷也不會脫落。由于這種精美花紋的特點,故有人稱之為“彩陶文化”(見圖21)。

圖21 甘肅半山與馬家窯的彩陶。

浙江河姆渡遺址的第三文化層和第四文化層出土了10多萬片陶片,已復原的陶器有235件。陶土中含羼和大量草類植物的桿、葉碎末及種子皮等有機物,燒成后,這些有機物變成炭,因而陶質呈黑色,俗稱“夾炭黑陶”。全部都是手制,火候較低,有釜、罐、盆、盤、缽等比較簡單的陶器。與仰韶彩陶比較起來,造型簡單,器形也不規整,陶胎壁厚度不均,顯示出當時制陶技術還很原始。

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種類較多,如炊具有鼎、甑、釜和陶灶等,陶灶可以隨意搬動,使用方便;飲食器有缽、碗、盆、盤、杯等;汲水的用具有小口尖底瓶;儲藏食品或盛水的有甕、罐等(見圖22)。

圖22 半坡類型陶器:1甕,2、9罐,3大口尖底器,4缽,5、12彩繪動物圖案,6人面紋,7、8盆,10彩陶壺,11小口尖底罐。

陶器的發明對人類的生活有著重大的意義。在這以前,人類處理食物一般采用燒或烤的方法。有了陶器后,人類增加了煮熟食物的方法,并且便利了飲用水的運送和儲存,使人類比較能夠定居下來,從事農業生產。所以,陶器的制作是人類與自然界斗爭中一項劃時代的發明創造,也構成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一個重要標志。

當時,制陶業主要是有經驗的婦女的公職。河姆渡遺址第三、四層出土的陶器均為手制。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也是以手制為主,有的口部經過轉動較慢的陶輪的修整。從燒出的陶器具有很大的一致性看,仰韶文化的制陶技術已成為一種專門的工藝。

與制陶相媲美的手工業是紡織和縫紉。從仰韶文化遺址發現的紡輪和陶器上布紋的印痕,可以推知當時婦女已在剝取野麻纖維,用陶紡輪或石紡輪捻成細線,織成布。陜縣廟底溝和華縣泉護村發現的布痕,每平方厘米有經緯線各10根,織布技術已有相當水平見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廟底溝與三里橋》,科學出版社1959年版。。這時,獸皮當然仍是人們的衣著原料。從南北各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的骨針、骨錐等,可知人們已經能夠穿上布制或皮制的比較像樣的衣服了。

手工業中除了制陶、縫紉外,最突出的是加工復雜的生產工具。如石器的制作,已從打制逐步過渡到磨制。在舊石器時代,是選一塊合適的石頭,用另一塊石頭將它打制成所需要的形狀。這樣制造出來的最簡陋的石器,是和天然的石塊沒有多大差別的。

后來,制造石器的技術逐步發展,漸漸發明了用琢削法和壓削法,最后才知道把石器磨光和磨出刃部。磨光后的石器,為了便于裝上木柄或穿繩子,于是發明了鉆孔的技術。對石器的磨光和鉆孔是人類的一個重要創造,也是進入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標志之一。

在舊石器時代,人們只是從河床上揀些礫石作為制作石器的原料,當時還沒有在石山上開采石料的能力。到舊石器時代末期,尤其是到新石器時代,則出現了專門開采石料、制作石器的工場。目前已發現的石器制造場有三處:一處是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郊的大窯文化遺址,一處是廣東南海的西樵山遺址,一處是山西懷仁鵝毛口遺址見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內蒙古文化工作隊:《呼和浩特市東郊舊石器時代石器制造場發掘報告》,《文物》1977年第5期。中山大學調查小組:《廣東南海縣西樵山石器的初步調查》,《中山大學學報》1959年第1期;廣東省博物館:《廣東南海縣西樵山出土的石器》,《考古學報》1959年第4期。賈蘭坡、尤玉柱:《山西懷仁縣鵝毛口石器制造場遺址》,《考古學報》1973年第2期。。除第一處遺址屬于舊石器時代末期外,后兩處均屬于新石器時代。石器制造場的出現,意味著手工業有了相當的規模。

新石器時代生產工具不斷改進,品種也日趨多樣化,如木耒、骨耜、石鐮、石鏟等,種類繁多。仰韶文化中石鏟使用較多,在半坡就發現了13件見《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1963年版。。這就大大加強了社會生產力和人們與自然作斗爭的力量。

三、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生產關系和生活

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生產力,雖然比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仍然是低下的。氏族成員必須共同勞動,平等互助,才能勉強維持生活。從現代民族志上可以看到,處在這一社會階段的氏族,在農忙季節,婦女率領全體氏族成員一齊出動,男子砍伐樹木,開辟土地,婦女松土整地,掘洞點種。收獲時也是婦女率領全體氏族成員共同進行。勞動產品歸氏族成員所共有,按照平均分配的原則進行分配。仰韶文化遺址中有組織的聚落布局,清楚地顯示了氏族社會集體生活的圖景。人們共同作息,死后埋葬在同一地點。在半坡和姜寨遺址,儲藏產品的地窖密集地分布在房屋外,有的10多個集中分布在一個地方,形成窖群。這說明當時勞動果實還沒有被私人所占有,而是集體儲存,平均分配。他們的隨葬品絕大多數為生活用具,并且,在母系氏族公社的初、中期一般沒有顯著的差別,這也表明了當時氏族成員的平等和民主生活。

由于生產力和產品數量的限制,人們雖然過著無剝削、無階級的原始公社的生活,但是生活是十分艱苦的,這時并不是什么黃金時代。從陜西華縣元君廟150副成人骨架觀察,他們的下頜骨都較現代人粗壯,牙齒嚴重磨損,說明他們的食物極為粗糙。骨架中多出現壓縮性的骨刺,可能是由于負重過多所致。死者的壽命多在三四十歲之間,而幼童早夭的更多。這些現象充分反映了當時人們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條件下,集體生產,辛勤勞動,仍不免遭受凍餒以至餓死,生活之困難可以想見。

因為當時的產品很不豐富,而且是公共財產,只能用來分配,不可能用來交換。各地區氏族或部落之間偶然也有物物交換,但只限于以氏族為單位來進行,以其所有,易其所無,借以獲得彼此所缺乏的物品。這樣也就增加了氏族或部落之間的接觸,促進了彼此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于社會發展有一定的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首市| 贵德县| 合江县| 新乐市| 金秀| 德阳市| 孝昌县| 丰台区| 句容市| 鄯善县| 淅川县| 盐池县| 江西省| 兴仁县| 大庆市| 天水市| 儋州市| 民勤县| 渝中区| 桑日县| 东城区| 宜黄县| 孝昌县| 周口市| 仁寿县| 大埔县| 亚东县| 法库县| 甘南县| 扬中市| 石家庄市| 丰县| 五华县| 淳化县| 称多县| 和田市| 城市| 新河县| 图片| 新乡县|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