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漢史
- 林劍鳴
- 3131字
- 2020-03-26 16:56:41
第二節 割據形勢的重現
一 咸陽大火和項羽的分封
項羽火焚咸陽 鴻門宴后數日,項羽率兵入咸陽。在這里,他大肆燒殺,“屠咸陽,殺降王子嬰,燒秦宮室,所過無不殘滅”(《漢書·高祖本紀》),他放的大火“三月不滅”(《史記·項羽本紀》)。項羽的野蠻行徑,留下嚴重后果,將這座自商鞅變法以來營建的城市,燒成一堆瓦礫,從目前考古發掘的情況可以證明,整個咸陽的全部宮殿、陵墓以及其他一切建筑,均焚于項羽的這把大火,很少有幸免者。如《秦始皇陵東側第一號兵馬俑坑試掘簡報》記錄:“通過試掘發現秦俑坑原為一座規模巨大的土木結構建筑,因火焚塌陷。”《秦始皇陵東側第二號兵馬俑坑鉆探試掘報告》也記錄:“二號俑坑……與一號俑坑基本相似,系土木結構建筑,經火焚塌陷。”這都是在項羽施放的大火中被焚的。又如《秦都咸陽第三號宮殿建筑遺址發掘簡報》(載《考古與文物》1980年第2期)記錄:“第三號宮殿建筑遺址有被焚毀的痕跡,墻壁壁畫多被大火所燒,有的壁畫甚至因烈火灼燒而剝落殆盡,可能毀于項羽的一炬。”盡管如此,“其火毀程度似不如第一號宮殿遺址嚴重”。不僅勞動人民創造的無數寶貴的物質財富和藝術珍品被這場大火焚光,而且自古流傳下來的許多重要圖書古籍也毀于這場浩劫之中。因為,秦始皇雖下令焚書,使“金匱玉版,圖籍散亂”(《史記·太史公自序》),但官府藏書尚能安全無恙,劉邦入關,蕭何入丞相府收其所藏圖籍律令,但對博士所藏之書并未過問,仍由他們“收而保之”。只有項羽放的“三月不滅”之大火,終將絕大多數圖書付之一炬。正如一位學者所說:“項羽入關,殺秦王子嬰,收其寶貨婦女,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而后唐虞三代之法制,古先圣人之微言,乃始蕩為滅燼。”(劉大:《焚書辯》)這對中國文化所造成的損失,是無法彌補的。項羽的燒、殺是不得人心的,使“秦民大失望”(《漢書·高帝紀》)。這就埋下了項羽日后失敗的種子。
面對已成為一片廢墟的咸陽,項羽拒絕了在“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史記·項羽本紀》)的關中建都的正確建議,而急于歸江東耀武揚威,他認為:“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史記·項羽本紀》)于是,決意恢復秦統一前割據的局面,分封諸侯,割地自據。但如何分封,在當時還不能不在形式上得到各路義軍名義上的首領懷王照準。公元前206年春,項羽派人向懷王請示,得到的答復是“如約”,即照原來約定的先入關中者王之辦事。這當然不能為傲慢跋扈的項羽所接受。于是,他在關中召集諸將領,宣布拒絕懷王指令,并于正月將懷王遷往江南,尊為義帝,都郴(湖南郴州),這種陽尊陰貶的手段,實際是把可憐的義帝流放于此。然后,項羽就按自己意圖,實行分封了。
分封諸王 二月,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江蘇徐州)。劉邦為各路義軍最先入關者,依前約應王關中,但項羽不讓劉邦據此要地,而將其封至偏僻的巴蜀之地為漢王,都南鄭(陜西南鄭)還強詞奪理地說什么“巴、蜀亦關中地也”(《史記·項羽本紀》)。又把秦朝三降將封在關中:章邯為雍王,據咸陽以西,都廢丘(陜西興平東);司馬欣為塞王,據咸陽以東,都櫟陽(西安市閻良鎮附近);董翳為翟王,據上郡,都高奴(陜西延安東北)。以此擋住劉邦出巴、蜀之路。其他諸將也被分封各地,列表如下:
項羽分封諸王表

此外,項羽進封番軍將領梅為十萬戶侯,將南皮縣旁之三縣封給陳余也為侯。于是,秦統一前的割據局面又重新出現了。
這是一次歷史的倒退!
不少史學家認為項羽的分封是無可非議的,如清人惲敬說:“陳涉首難,諸侯各收其地而王之矣。三王秦人也,以秦之地付三王,此秦漢之際諸侯之法也。”(《大云山房集》初集,卷1)現代的一些史學家也認為:“項羽的分封,基本上是承認既成事實,是‘恐諸侯叛之’的實際形勢所決定,而不得不分”(吳楓、宋敏《勿以成敗論英雄》,載《東北師大社會科學叢書·中國古代史人物論集》第10頁)。應當說,這種看法是難以成立的。
從當時的形勢分析,分封并非“不得不分”,割據的形勢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各路諸侯雖各自擁兵據地,但畢竟皆尊義帝為共主,若項羽能擁義帝而建立統一的封建王朝,并非不可能。項羽之急于分封,實出于不甘居人下,又念念不忘“富貴”而“歸故鄉”,可見其目光短淺,心胸狹隘,不能成大業。
二 割據戰爭的開始——田、項火并
分封的必然結果就是割據戰爭,尤其是項羽的分封,乃是按照親疏關系和利害程度為標準進行分封的,這就加速了割據戰爭的出現。果然,矛盾首先從東方開始激化了。
田榮首舉反楚旗幟 在公元前209年反秦起義的高潮中,在齊地有故齊國王族田儋及其從弟田榮、田橫殺狄令,召“豪吏子弟”占領當地,田儋自立為齊王,成為反秦義軍中的一支。公元前208年,在救魏的戰役中田儋被章邯軍所殺。田榮收其余眾,東走東阿。齊人又立故齊王建之弟田假為王、田角為相,田角弟田間為將。不久,田榮率兵逐走齊王假,立田儋之子田巿為王,而自封為相,田橫為將,取得秦地。田假被逐后逃至楚,田間、田角至趙。田榮勸趙、楚殺假、間、角等。楚、趙不殺,以此同田榮結怨。公元前207年田榮部將田都叛齊投楚,后來齊王建之孫田安亦降楚,在項羽麾下。可見,田榮與項羽結怨甚深,只是在推翻秦王朝過程中因大敵當前,這種矛盾暫時潛伏下來。
田榮和項羽的矛盾,在推翻秦朝,尤其是在分封以后迅速激化起來。項羽因田榮不從自己調遣,在分封時不僅不封田榮,而且連田榮擁立的齊王田巿都不承認,而將田巿封為膠東王,卻把跟隨自己的齊將田都立為齊王,將田安立為濟北王。當田榮得知項羽封田都為齊王以后,于公元前206年五月發兵擊田都,將他趕走,田都逃回楚。田榮又留田巿在齊地不放他去膠東,田巿懼項羽威勢,不敢抗命,企圖暗中逃出田榮控制,后被田榮發覺,六月被田榮殺于即墨。于是,田榮自立為齊王。
此時,在反秦戰爭中曾配合過劉邦攻昌邑的彭越也未被封,他在巨野(山東巨野東北)擁眾“萬余人無所屬”(《史記·魏豹彭越列傳》)。田榮就趁機授彭越以將軍印,令其向濟北王田安進攻。公元前206年七月,彭越殺濟北王。從此,田榮將齊王、濟北王、膠東王的所謂“三齊”之地全部并吞,消滅了項羽所立的三齊王,接著又令彭越擊楚,大敗楚將肖公角。
陳余投靠田榮 田榮舉起反項羽旗幟,不滿項羽分封的諸侯將領紛紛向他靠攏,陳余就是其中最早的一個。
原來,陳余同張耳“兩人相與為刎頸交”(《史記·張耳陳余列傳》),后來一起投入到陳涉領導的義軍中,在巨鹿之戰時,張耳與趙王歇被圍困于巨鹿城中,陳余率數萬人駐巨鹿北,與巨鹿南之章邯軍對峙。在城中“食盡兵少”危急之際,張耳曾數次派人召陳余來救,但陳余“自度兵少”不敢出兵。從此“張耳大怒,怨陳余”。項羽率兵解巨鹿之圍后,張耳曾多次責斥陳余。陳余一怒之下解印綬歸張耳,張耳佩其印綬“收其兵”,陳余則與親信數百人離開隊伍“之河上澤中漁獵”(《史記·張耳陳余列傳》)。從此,張耳、陳余由“刎頸交”變為不共戴天之仇敵。
項羽入關時,張耳隨在項羽左右,故被封為常山王,陳余未隨項羽入關,項羽不予封號,經人勸說才勉強答應將陳余所占之南皮附近三縣封給他。這當然使陳余更加不滿,認為“張耳、陳余功等也,今張耳王,余獨侯,此項羽不平”(《史記·張耳陳余列傳》)。由于這樣的原因,當田榮與項羽開始火并之后,陳余即派人與田榮聯系。田榮當然十分歡迎,派兵支援陳余。陳余有田榮為后盾,傾全力攻張耳。張耳被打敗后,聽從星相家甘公勸告,去投靠劉邦。
陳余將張耳趕走后,就從代(河北蔚縣西南)迎回故趙王歇,使之王趙。趙王又立陳余為代王。這樣,項羽所定的分封局面,一開始就被完全打亂了。
田榮、陳余同項羽的火并,僅僅是秦末農民戰爭后,封建割據戰爭的序幕。序幕拉開,緊接著是地主階級內部兩大主要軍事集團——楚、漢爭奪農民戰爭勝利果實的廝殺,就要正式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