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論規則
  • 童世駿
  • 221字
  • 2020-03-30 17:20:36

論“規則”本文發表于《東方法學》2008年第1期。本文的基礎是作者于2006年3月10日在上海社會科學院所作的“上海社會科學院中青年論壇”首次學術報告,題為“對規則的哲學思考”,該講稿發表于2006年4月23日《文匯報》“每周講演”。感謝華東師范大學陳嘉映教授在講演時的評論和講演后與作者進行的討論。

“規則”是多門學科的研究對象,也是哲學的研究對象。在后期維特根斯坦的影響下,“規則”甚至可以說成了分析哲學的最重要的哲學范疇之一,在這方面除了維特根斯坦本人的《哲學研究》以外,比較有名的是Peter Winch的The Idea of a Social Science and Its Relation to Philosophy(《社會科學這個觀念及其與哲學的關系》,Routledge & Kegan Paul,London,1958,1990),John R.Searle的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言語活動:論語言哲學》,Cambridge at the University Press,1969),以及Saul A.Kripke的Wittgenstein on Rules and Private Language:An Elementary Exposition(《維特根斯坦論規則和私人語言:一個初步的闡釋》,Basil Blackwell,Oxford,1982)。Winch在維特根斯坦的基礎上強調人類行動與規則的內在聯系,進而強調對規則以及由規則決定的行為意義的“理解”對于社會科學研究的根本意義。Searle在維特根斯坦的基礎上系統地論證語言是根據規則所從事的行為,認為語言的語義結構可以看作是一系列作為基礎的構成性規則集的約定性實現,而言語活動的特點是根據這些構成性規則集而進行表達。Kripke認為整個《哲學研究》的中心問題是第201節提出的這個“悖論”:“沒有一種行動是可以被一條規則所確定的,因為每種行動都可以根據那條規則做出來。”在Kripke看來,維特根斯坦的真正問題并不是:“我們怎么能夠表明私人語言——或某種其他特殊形式的語言——是不可能的?”而是:“我們怎么能表明任何語言(公共的、私人的或不管什么語言)是可能的?” Kripke認為,維特根斯坦對這個問題作出的是一種徹底的“懷疑論解決”,其要點是:它不允許我們談論被作為孤立個人本身考慮的說話者有任何意謂。上述三項工作都引起了哲學界的熱烈討論。此外,Georg Henrik von Wright的Norm and Action:A Logical Enquiry(《規范與行動:一個邏輯的探究》,Routledge & Kegan Paul,London,1963)雖然把“規則”(rules)當作“規范”(norms)的一種加以討論,但von Wright的整個“規范論”(可能也包括他在道義邏輯方面的開創性工作)顯然也受到維特根斯坦的規則論的重要影響。并且隨著分析哲學的影響越出語言哲學領域向其他哲學分支如政治哲學和社會哲學擴展,也引起了如羅爾斯和哈貝馬斯等著名哲學家的重視。對羅爾斯和哈貝馬斯的規則觀的詳細討論,見本書相關幾章。本文擬在研究這些成果的基礎上,對“規則”作一些自己的分析,希望借此對這個在漢語哲學傳統中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的概念作一些澄清,并有助于更好理解由規則所構成的社會生活的一些重要方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拉萨市| 双峰县| 兴城市| 新源县| 岫岩| 葵青区| 阿合奇县| 堆龙德庆县| 沙湾县| 泸溪县| 苏尼特左旗| 阿拉尔市| 邵武市| 修水县| 万年县| 鸡泽县| 精河县| 桑植县| 怀仁县| 江陵县| 石楼县| 蒲江县| 定远县| 富川| 博爱县| 抚远县| 云浮市| 大邑县| 丹凤县| 濮阳县| 江孜县| 廉江市| 民勤县| 门源| 唐海县| 乐东| 洛南县| 天水市| 闵行区| 长岛县| 湘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