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關系精要(第七版)
- (美)卡倫·明斯特 伊萬·阿雷奎恩-托夫特
- 3025字
- 2020-03-30 17:22:21
激進主義
激進主義(radicalism)為國際關系提供了第三種理論視角。雖然對于自由主義和現實主義標簽的恰當指定存在廣泛共識,但是對于激進主義這個標簽的指定卻并不存在這樣的共識,這個標簽對于某些人來說蘊含著不可避免的消極內涵。我們今天在更中性的“嚴重背離常規”的意義上使用該術語,其中的常規之一就是,國家是政治聯合的必然形式。激進主義者,如無政府主義者和馬克思主義者,對國家本身提出質疑。他們認為國家是問題之所在,這一觀念是促使他們嚴重背離現實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的部分原因。
卡爾·馬克思(Karl Marx,1818—1883年)盡管并沒有直接闡述今天的所有問題,但他的著作為激進主義思想奠定了基礎。馬克思以經濟和階級沖突為基礎提出其資本主義發展過程理論:19世紀歐洲的資本主義是由較早時期的封建制度發展而來的。根據馬克思的闡述,在資本主義制度中,私人利益控制著勞動力和市場交換,從而形成了束縛,一些階級試圖從這種束縛中解放自己。需要注意的是,馬克思和他的伙伴恩格斯從歐洲社會階級(上層階級即貴族,中層階級即行會會員,底層階級即農民和工人)那里借用了“階級”的概念,但他們把社會階級重新想象為兩個經濟階級:資產階級(擁有所有生產工具)和無產階級(被剝削的工人)。占統治地位的、資本主義的資產階級和被統治的工人——即無產階級——之間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沖突。一種新的社會主義秩序恰恰誕生于這種暴力沖突,其中無產階級必然會經過一個時期的革命斗爭取得最終勝利。
有一組核心信念將那些信奉激進主義觀點,主要是馬克思主義觀點的人團結在一起。激進主義的第一套信念反映在歷史分析中。對于大多數現實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來說,歷史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數據點,由此可以在適當的時候進行總結概括,而激進主義者卻認為歷史分析可以揭示必然結果。尤其相關的是生產過程的歷史。在生產過程由封建主義到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新型社會關系也得到了發展。激進主義者最關心的是解釋生產工具、社會關系和權力之間的關系。
大多數激進主義理論家將歷史分析奠定在生產過程的重要性的基礎之上,假定經濟學事實上在解釋所有其他現象方面占有首要地位。這一點,加上不同理論家對于國家必要性的不同看法,將激進主義明顯地同現實主義或自由主義區分了開來。對于自由主義者來說,經濟相互依賴是對國際合作的一種可能解釋,但它僅僅是很多解釋因素中的一個。對于現實主義者來說,經濟因素是權力的構成要素之一,是國際結構的一個組成部分。但不論在哪種理論中,經濟都不是決定性因素。現實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都認為,國家是主要分析單位。而另一方面,在激進主義理論中,經濟因素(對于馬克思主義者來說就是階級)具有首屈一指的重要性。
一組不同的激進主義信念以全球體系的結構為核心。在馬克思主義思想中,全球體系的結構是等級制的,并且主要是帝國主義的副產品,或是某種經濟形式向世界其他地區擴張的結果。英國經濟學家約翰·霍布森(John A.Hobson,1858—1940年)提出一種理論,認為擴張因較發達國家的三個條件而發生:商品和服務的生產過剩,工人和下層階級因為低工資而造成的消費不足,上層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過度儲蓄。為了解決這三個經濟問題,發達國家歷史上進行了對外擴張。激進主義者認為,發達國家現在仍然把擴張看作是解決方案。商品在欠發達地區找到了新市場,工人工資因為國外競爭而被持續壓低,儲蓄被有利可圖地投資于新市場,而不是投資于改善工人的命運。帝國主義導致發達國家之間的對抗。關鍵是,對于激進主義者來說,因為工人被剝削而發生的動蕩被國家代表資產階級進行的干涉而被懲戒。國家本身成了工人被當作人來對待的障礙。
對于激進主義者來說,帝國主義產生了等級制的國際體系,這種體系為一些國家、組織和個人提供了機遇,但對其他行為體的行為卻形成了嚴重的制約。發達國家能夠擴張,使它們得以出售商品,輸出它們在國內無法使用的過剩財富。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越來越受到制約,越來越依賴于發達世界的所作所為。霍布森譴責帝國主義是非理性的、危險的,具有潛在沖突性,但他并不認為帝國主義必然是不可避免的。盡管強調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者認為可以通過市場實現平衡,但激進主義者卻援引馬克思的分析批評資本主義,認為資本主義必然導致危機。
激進主義理論家強調支配和壓制的技巧,它們源于資本主義體系內在的不平衡的經濟發展。不平衡發展使支配國獲取權力并得以剝削受壓迫者;如果壓迫者要維持他們的地位,資本主義結構要生存下去,那么資本主義和經濟擴張的動力就會使這種剝削成為必然。現實主義者把平衡其他國家的權力和外交看作獲取和維持權力的機制,馬克思主義者和激進主義者則把支配和壓制的經濟技巧看作世界中的權力工具;受壓迫者的選擇既少又沒用。
后期激進主義者認識到,資本主義者能夠利用其他更高級的技術控制發展中市場。當代激進主義者,如依附論者(dependency theorist),把最重要的因素歸結為立足于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MNCs)和國際銀行在對發展中國家施加根本控制方面所起的作用。這些組織被看作確立和維持依附關系過程中的關鍵角色;它們是滲透的施動者,而不是像自由主義者所界定的那樣是良性行為體,也不是像現實主義者所界定的那樣是邊緣行為體。這些組織能夠同發展中國家的精英建立跨國關系,以至于剝削國和被剝削國的國內精英緊緊地連成了一種共生共榮的關系。
依附理論家,尤其是來自拉丁美洲的依附理論家[勞爾·普雷比什(Raul Prebisch)、恩佐·法萊托(Enzo Faletto)、費爾南多·恩里克·卡多佐(Fernando Henrique Cardoso)],認為邊緣地區的國家沒有什么選擇。由于基本的貿易條件是不公平的,因此這些國家鮮有對外選擇。而且,它們也鮮有對內選擇,因為它們面臨的內部制約同樣實實在在:土地使用期、社會和階級結構。因此,像現實主義者一樣,依附理論家對于變革的可能性也是相當悲觀的。
最后,激進主義者,不管他們強調的具體重點是什么,在導向上一律都是規范性的。他們把等級制的資本主義結構評判為“有害的”,把它的方法評判為剝削性的。對于為改變個人間和國家間不平等現象應該做些什么,他們采取明確的規范性和激進的立場——從列寧主義者支持的組建激進組織到依附理論家建議的更漸進的變革。
在一些地區,激進主義不被看作是一種國際關系理論。激進主義不能解釋為什么甚至在冷戰結束之前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之間就已經出現了合作。而且,激進主義不能解釋為什么在非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存在分裂。例如,1948年,同為共產主義的南斯拉夫和蘇聯因前者拒絕將重要的國內和對外政策交給斯大林批準而出現嚴重分裂。激進主義還不能解釋一些發展中國家如印度為什么以及怎樣采用資本主義方法,避免了經濟和政治依附。激進主義未能預測到這種發展。而且,激進主義同自由主義和現實主義一樣沒能預見到蘇聯的解體,可以說這是20世紀最重大的變革之一。盡管每種理論都宣稱是全面的,但其實都具有嚴重的缺陷。
在其他地區,激進主義作為經濟決定論和倡導國際體系結構發生重大變革的理論得以存續。它對市場資本主義發展導致收入不平等的批判像往常一樣有力。激進主義幫助我們理解經濟力量在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的作用,并解釋20世紀末期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動力和2008年的經濟危機,這些會在第九章討論。
理論精要
激進主義/依附理論
主要行為體 社會階級、跨國精英、跨國公司
對個人的觀點 行為取決于經濟階級的利益
對國家的觀點 國際資本主義結構的代言人和資產階級的執行代言人
對國際體系的觀點 高度分層;由國際資本主義體系主導
對變革的看法 激進的變革不可避免
主要理論家 馬克思、霍布森、列寧、普雷比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