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什么是戰勝學習壓力的法寶?
心理咨詢診室的故事分享
這里的沙盤室很特別。十幾平方米的木地板鋪滿了柔軟的細沙,整面墻是陽光沙灘和藍色的大海,海鷗在飛翔,海螺在聆聽,一切顯得美好又寧靜。斯黛拉(化名)端坐在沙子里卻顯然陷入了沉思,她的父母在房間門口不安地探頭張望。緩緩地,她用手捧起一摞沙子從指尖流過,厚厚的鏡片下眼神有點迷離,彎曲的背顯得很瘦弱。斯黛拉曾經是“中國瑯琊榜杯賽冠軍”。瑯琊榜,指的是各種綜合杯賽的總冠軍。她一直是老師與同學眼里的優秀生,父母嘴中的驕傲。去年,她光榮地被幾所美國名牌大學錄取。
斯黛拉挑選了眾人矚目的一所知名“藤校”。然而,僅隔一年時間,斯黛拉似乎就從“勝利的天堂”跌入了“失敗的地獄”:她發現周圍的每一個同學都很優秀,她如何努力也趕不上他們。她有點驚慌了:“不是傳聞說外國的孩子都很貪玩學習很差嗎?為什么有的人可以每日參加那么多活動和派對,而考試依然全是A+? ”
她慢慢變得沉默了,越來越不自信了。在大洋彼岸,國內大學讀書的高中好友們已經順利地考上研究生。巨大的挫敗感讓斯黛拉非常焦慮。她一直生活在學霸的光環中,從來沒想到自己也能陷入平庸。斯黛拉消瘦下去了,只想把自己隱藏封閉起來,也不與父母保持聯系。同學們反映,她經常一個人坐著發呆。回到咨詢室里,斯黛拉把一座自由女神像傾斜地深埋在沙子里,口中喃喃地說:“地震了,女神倒了,女神倒了……”。
20歲的大二學生李陽凱(Yangkai Li音譯)就讀于美國的一流私立名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該學生曾在美國讀寄宿高中,然而卻由于失眠焦慮壓力過大跳樓自殺身亡。根據該大學提供的信息,就是這樣令人羨慕的天之驕子,在自己的社交網頁上承認,由于長期失眠和焦慮,他不得不服藥,在單調的日常生活里感受不到快樂。學生自述:我只想做一個普通人。“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失眠和焦慮之后,我終于感覺我的大腦屬于我自己了,當然了,是依靠藥物的力量。而且,我現在也不怎么與外界接觸。說實話,我就是想做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但是也許這其實很難?現在我能做到的就是每天去上課、做作業、在校園里轉轉。發現生活的樂趣已經不像從前那么容易,但是我相信一切正在回歸應該的樣子”。
一件件悲劇事件的發生,讓許多人驚醒:原來留學生的學習壓力其實非常重,而不像傳聞中去國外“混混日子”罷了。許多留學生抱怨,來自學習的壓力和競爭是他們國外留學遇到的最大的困難。國外的學生就那么不擅長學習了嗎?中國學生是否能夠雄霸天下呢?美國著名的記者愛德華·休姆斯,花了一學年時間在加州一所公立高中“蹲點實習”,寫出了《夢想的學校》一書。在書中第一章節,他用了這樣的長標題:“4是有魔力的數字:4小時睡眠,4杯拿鐵,4.0分”。他描述的是美國高中學生的群像:為了得到最高的平均成績4.0,他們一天往往只能睡4個小時,灌下4大杯咖啡,為的就是能夠熬過一整夜,尤其是考試期間。如果你稍微熟悉一點美國的學分制,就會了解要達到總分4.0是多么的困難。原來不只中國的高中生讀書辛苦,美國的高中生也很辛苦。國外注重教育的家庭與家長們,原來也很拼,為了考名牌大學,為了培養他們的孩子。
而對于大多數中國學生來說,留學的最初兩年,理想照進現實,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美好,而是一段“心酸只能往心里咽”,非常“難熬”的日子。對于某些孩子來說,這種學業上的壓力,無疑是致命的。本想逃離了中國“殘酷”的考試制度想去“西方極樂世界”,卻發現現實是如此殘酷。中外教育體制和教學方法上的截然不同以及初期語言上的隔閡均在學習上帶來巨大的差異壓力。要想盡快進入角色,必須先對國外的課堂文化有所了解,然后相應調節自己的心理承受和期望值。以下提供一些學習建議,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