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面食的制作
☉冷水面團的特性
冷水面團又稱“死面”或“涼水面”。通常用中筋面粉或高筋面粉加25~30℃的冷水調制而成。由于水溫低,淀粉不會糊化,面團比較緊實。依水分和口感的不同,又分為軟面與硬面。俗語說“軟面餃子硬面條”,軟面適合制作餃子,硬面適合制作面條,但面團揉好之后必須松弛,使吸水均勻,方便成形。面團的特性為彈性好、韌性強、拉力大,制作的面食色澤較白、爽口、有嚼勁。面團的軟硬,可以根據產品特性及個人的喜好調節。
冷水面團具有較好的彈韌性或可塑性,產品組織密,質地實,沒有孔洞,體積不脹,成品爽滑,富有嚼勁。
·“三光”面團是怎樣揉出來的
揉面是面食制作的基本功,當面粉揉到“面光、盆光、手光”的“三光”標準時,即表示這份面團揉好了。掌握下面的方法,揉制出一份三光面團就會易如反掌。

首先要稱取制作不同面食所使用的面粉量,取適量比例的液體(如常溫水、牛奶、菜汁等);將液體繞圈倒入面粉中。注意水或其他液體要一點一點放。

邊倒水或其他液體邊用筷子攪拌,將容器內的干濕材料混合,直至水分消失,面粉變成小團的面絮狀。

將筷子上的面絮清理干凈,用手繼續在盆內揉成完整的面團。如果使用的容器不夠大,可以將面團倒在面案上揉。

邊揉邊將粘在手上和盆上的干面粉揉至面團中,先聚攏成粗糙面團,然后用掌根部位向面團的下前方向用力推搓出去,再將面團轉90°,聚攏后再用力推搓,反復動作,直至面團光滑,一個完美的“三光”面團就揉好了。

如果你感覺無論怎樣揉,面團都不光滑,可用保鮮膜或大點的盆子扣在面團上,靜置松弛。讓面團“休息”一會(也就是常說的“醒”)。大約10分鐘后再揉,面團就變“聽話”了。

☉溫水面團的特性
溫水面團又稱熱水面或半燙面。調制溫水面的水溫以50~70℃為宜,此時面粉內的淀粉開始要糊化,面粉吸水會稍微增加,所以揉好的面團必須經過松弛與冷卻,吸水更均勻,形成良好的彈性與可塑性,以便成形操作。
溫水面團的調制方法大致和冷水面的調制方法相同,但水溫以50~70℃最適宜,過高會引起面粒黏結,達不到溫水面團應有的特點;如果過低,則淀粉不膨脹,蛋白質不變性,也達不到溫水面的特點。只有掌握好水溫,才能調制出符合要求的溫水面團。由于溫水面團帶有一定的熱氣,因此要等到面團冷卻后,再揉成團,蓋上保鮮膜或濕布備用。
溫水面的彈性、韌性及可塑性介于冷水面與燙面之間,常用于氣溫低的季節。
☉半燙面團的特性
半燙面團是用沸水倒入面粉,攪拌成松散小面團,再用適量冷水調成軟硬適中的面團,這樣的面團保持了部分韌性,豐富了成品的口感。
·面是怎么“燙”出來的

將冷水煮沸后立即熄火,不要延長加熱的時間,以免水分因蒸發而損耗。將沸水用繞圈方式倒入面粉中,避免沸水集中在一起。

用筷子迅速攪拌面粉,待面粉呈松散的面團狀,接著倒入冷水,用手抓勻,使之成為較為濕黏的面團。

如果面團非常濕黏,這是正常現象,不需要過多地揉和,略成團后開始松弛;蓋上保鮮膜,靜置松弛約30分鐘。

松弛好的面團具有延展性,變得不是特別黏手即可順利操作。
☉燙面團的特性
燙面又稱熱水面或全燙面。顧名思義,燙面團是指調制時,全部使用沸水,因淀粉完全糊化,面粉吸水量會增加一倍左右,是一種特殊面團。一般會使用小麥淀粉(俗稱澄粉)為主原料,揉好的面團較黏,必須經過松弛與冷卻,使面團吸水更均勻,具有良好的可塑性,才有利于成形操作。
使用沸水制作的全燙面,由于面粉中的蛋白質完全變性,淀粉充分膨脹糊化,所以面團色澤較暗、彈性差、黏性強,但可塑性高,產品不易變形,且質地柔軟、有透明感。
燙面團的制作流程與溫水面團基本相同。剛澆入面粉的水非常燙,可用筷子拌散,等不是特別燙手時再操作,但也不能放置過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