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1個對話 談好習慣的重要性(2)
- 與孩子的10個重要對話
- 張振鵬
- 4715字
- 2013-12-25 17:24:31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讀書足以怡靜、足以博采、足以長才。”這充分說明,閱讀是增加知識的的重要途徑。其實,好的書籍就像一位老朋友,正如德國詩人歌德所說:“讀一本好書,猶如同高尚的人談話。”法國作家伏爾泰也說:“每當第一遍讀一本好書的時候,我仿佛覺得找到了一個朋友;當我再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一項調查發現,讀書興趣濃厚的人的心胸一般比較開闊,并能正確理解生活,能增強生活的信心會更加珍惜生活;經常與書為友的人,思維都很流暢,很少因為生活中的困難或挫折而出現心理疾病,因為他們能很快地排解掉不良的情緒。
金庸先生是一代武俠名師,一次在回母校時,他告誡師兄弟一定要多讀書,要博覽群書。他說:“我一生最大的樂趣是讀書,直到現在,每天仍然花四五個小時讀書。對于我來說,人生最快樂的事就是讀書。”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特別推崇讀書,他曾說:“閱讀應當成為吸引學生愛好的最重要的發源地。學校應當成為書籍的王國。”“學生的第一個愛好就應當是讀書。這種愛好應當終生保持下去。”
你看,有這么多成功的人都喜歡讀書,也都提倡孩子一定要多讀書。由此看來,多讀書對一個人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本好書能讓我們回味無窮,使我們的內心更加充實,這就是讀書的樂趣與益處所在。
爸爸,多讀書是好事情,可是我想,一定不是什么樣的書都適合我們讀吧?那么,我應該讀哪些書呢?
孩子,爸爸正想跟你談這個問題。你說得很對,讀書一定要有所取舍,否則,讀到不好的書,不但不會對你有幫助,還會污染你的思想,讓你走上墮落的道路。因此,我們一定要有所讀,也要有所不讀。
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曾說:“讀好書要有一個條件,就是不讀壞書。因為人生苦短,時間和精力都很有限。”言外之意是,如果我們將時間用在閱讀壞書上,那讀好書的機會就減少了。
那么,怎樣分辨書的好壞呢?以文學書為例,叔本華是這樣區分的:“各個時代都有兩種文學,彼此平行,互不相涉:一種是真的,一種則似真實假。前一種成長為永存的文學。它由那些為科學或詩而生的人們所推動,嚴肅而沉靜地走自己的路,但卻非常緩慢,每一面年在歐洲幾乎創作不出一打作品,然而它們卻永存著。后一種由那些靠科學或詩吃飯的人們所推動,在同伙者們的鼓噪之下飛快地發展著,每年給市場提供好幾千部作品。但是,幾年后人們會問:它們哪兒去了?它們那響當當的聲譽哪兒去了?所以,可以把這一種稱之為流逝的文學,把前一種稱之為固定的文學。”
孩子,不僅僅是文學書籍,其他的書籍也是這樣,都有“流逝的”和“固定的”之分。毋庸置疑,我們要讀古今中外最優秀的作品,這些書讓人們受到了很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相信,你在閱讀中一定會欣賞到美麗的人物形象,會感受到主人公的善良、正直、誠實的高尚品德,同樣也會感受到反面人物的虛偽、惡劣與丑陋。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精美的文字,一定會給你以美的熏陶,讓你的心靈受到洗禮。
英國有這么一位讀書人,他只用了五年時間就成了一位淵博的學者,他的讀書信條是只讀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反復研讀他們的代表作。
比如,在文學領域,當他用一年時間研讀了莎士比亞、巴爾扎克、托爾斯泰、普魯斯特、喬伊斯等大文豪的代表作品后,他就這樣自豪地說:“這個世界的文學最高峰,我總算攀登過了!”
孩子,這就是讀好書的作用。現在,你應該明白什么樣的書該好好地讀,什么樣的書不用花時間閱讀了吧!但是,爸爸還要提醒你,好書需要細細地品味,慢慢地消化,這樣才能吸收書中的營養。讀書切忌三心二意、囫圇吞棗。如果只是將好書匆匆翻一遍,然后就向別人宣稱你讀了哪本書,以此來顯示你“淵博”的學問,那將是再愚蠢不過的事了。這樣讀書不但不能增長學問和智慧,反而會徒增愛慕浮華的心理。
所以,孩子,不論是求學問還是做其他的事,都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成長的道路上來不得半點虛偽,老想著欺騙別人的人,最終欺騙的是自己。
您說得我都記在心里了。我一定按照您說得做,多讀書,讀好書,并且認認真真地讀,爭取從每本書中獲得最多的營養。
星期四:讓自己遠離懶惰
人生就像一張潔白的紙,全憑你手中的筆去描繪。如果你不珍惜時光,玩弄紙筆,白紙上只能留下一攤亂亂的墨跡。只有哪些懂得用心經營,認真書寫的人,才能在白紙上留下一篇優美的、可以傳世的文章。
孩子,人生是需要你用勤勉書寫的,如果你把這一生的作品比喻成橋梁的話,那么,勤勉的研究和學習就是水面下的橋基,雖然不被人們所看見,但它卻是最重要的。
有些人有一個錯誤的認識,認為勤奮和苦干對有天賦的人來說是沒有用的。實際上,這樣的觀點是錯誤的。記得曾有人問一位成功者說:“成功取決于勤奮還是天賦呢?”那位成功者非常干脆地回答說:“勤勉高于天賦。”
清朝皇帝的祖訓是“勤敬”。雍正皇帝處理朝政時,從早到晚都不停下來休息,他白天和大臣們商議政事,晚上就批閱奏章,經常到了深夜還沒有休息。即使在吃飯時,他也以勤自勉,不敢貪圖輕松安逸的生活。
經過雍正皇帝親手批閱的奏章,現在收藏在故宮博物院的就有22000多件,這還不是他的全部。雍正皇帝自己寫的諭旨及對大臣奏章的批示,更是不計其數!
雍正皇帝的勤政是和他以“治天下為己任”分不開的。他深感自己身為一國之君,責任重大,因此不敢有一絲毫的懈怠和懶惰。在位期間,他日理萬機,勤奮工作。正是因為他以社稷為重,以國事為先,他才能把國家治理得有聲有色。
雍正皇帝身處高位,其實他有很多事都可以吩咐手下賢能的人代勞,可他仍然秉持 “勤敬”的祖訓,兢兢業業地工作。可以說,他為現代人做了一個很好的示范。人無論處在哪個位置,都要做一個勤奮的人。只有這樣,才能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擔負起屬于自己的責任。
您說得很對。可是,我常常想,為什么這么多偉人能有這么大的成就,一定是他們有很高的天賦吧!我發現,這樣想了之后,不但沒有激勵自己,反而使自己變得更加懶惰,因為我覺得自己不是天才,無論我再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取得大成就。
孩子,你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英國畫家密萊斯說:“我實際上比任何一位在田野里耕耘的農夫都更苦更累。”因為他作畫的時候總是達到了忘我的境界。而他對年輕人的忠告則是:“去工作吧!不可能人人都是天才,但是人人都能工作。不工作的人,即使是天賦再高、絕頂聰明,也無法創造輝煌。”
一位哲人曾說,如果你富于天資,勤奮可以發揮它的作用;如果你智力平庸,勤奮可以彌補它的不足。孩子,在你的心目中一定也有自己崇拜的人。當你用敬畏的目光注視著這位大人物,欽佩他們的豐功偉績時,你必須牢記一點:他們的成就不是白來的,單單靠著豐富的想象是不行的,必須加上勤奮和持之以恒才能獲得成功。
我明白了,我現在之所以學習成績不能提高,不是因為我天分不夠,而是因為我不夠勤奮。爸爸,您說對嗎?
孩子,是這樣的。一個人缺少什么也不能缺少自信,其實,大多數時候,天分不夠只是自己懶惰的托詞罷了。
懶惰的人雖然一時痛快,但是這種痛快的感覺一定不會長久。因為,人活一世而非一時,由于自己懶惰而耽擱下來的事情,終究還是需要自己去完成。當事情堆積到無法處理的那一天,你就會為自己的短視而后悔,可那時,也許懶惰的習慣已經在你的心里扎根了,此時,再想改掉壞毛病,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如果一個人養成了懶惰的壞習慣,他的每一步路都會充滿艱辛,也會被別人看不起。
當你養成了懶惰的壞習慣,無論做什么都不可能做好。當你是個學生時,因為懶惰,你的學業一定會被你荒廢掉;當你走入社會投入到工作中去時,同樣因為懶惰,你一定不會出色地完成工作,也一定不會受到上司的認可;同樣,當你有了自己的家庭,你的家業也會因為懶惰而變得混亂不堪。
孩子,如果你不愿意過一種寄生蟲的悲慘生活,就一定要勇敢地沖破壞習慣的重圍,做一個勤奮的人。
所以,當晚上躺在床上準備睡覺的時候,想一想:今天的事情都做完了嗎?有沒有因為懶惰把事情推到明天?你要在頭腦中有這樣一種觀念:想到就要馬上去做,千萬不要把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要在你和懶惰還沒有成為“好朋友”的時候,就勇敢地和它說“再見”,只有這樣,你才能擁有美好的生活!
爸爸,我承認自己不是一個勤快的人。現在,我已經知道懶惰對自己有這么多壞處了,所以,我一定會記住您說的話,爭取早日養成勤奮的好習慣。
星期五:不要忽視了細節
所謂“一樹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生活中的一切原本都是由極其微細的事情構成的,正如古希臘大哲學家柏拉圖所說:“如果沒有小石頭,大石頭也不會穩穩當當地矗立著。”如果一切都能有序運行,那么決定失敗的必將是那些微小的細節。
細節就像是一棵大樹的每一條細根、每一片樹葉。沒有根,沒有葉,又怎能稱之為大樹呢?所以,細節非常重要。
孩子,你要學會把握生命中的細節,感受醞釀過程中的細節之美。只有這樣,你才會不斷地取得成功。不把細節放在心上的人,對待事情總是敷衍了事,根本不可能把事情做好。
加加林是蘇聯著名宇航員。1961年,他乘坐“東方”號宇航飛船進入太空遨游了108分鐘,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宇航員。加加林在初步入選的20多名宇航員中,之所以能脫穎而出成為最后的人選,起決定作用的是一個偶然事件。
原來,在確定最終人選的前一個星期,在進入飛船前,主設計師發現,只有加加林一個人脫下鞋子,只穿襪子進入座艙。這個小細節一下子贏得了主設計師的好感,他感到這個27歲的年輕人是真的珍愛這個飛船,又如此懂規矩,于是,主設計師最終決定讓加加林執行這次飛行。
小事成就大事,細節成就完美。脫鞋雖然是小事,但小事能折射出一個人的品質和敬業精神,這種精神也最終成就了一代航天英雄的飛天夢。
放眼全世界,許多顯赫的人物當初都是從小事做起的。注重小事的人,往往正是踏實肯干的人,也是最愿意以真本領說話的人。
中央電視臺《新聞周刊》節目曾報道過清華大學大二學生李強的調查報告受到總理贊揚的事跡。對于大學生寒暑假進行社會調查這件事,很多學生流于形式,也有的只是應付了事。而李強卻做到了踏踏實實地到農村去做深入、細致的調查工作。他通過調查寫的《鄉村八記》的調查報告,內容翔實、具體,其中包括農村的人均收入、家庭收入、種植的農作物以及農民上繳的各種稅費等等,從中反映出了農村存在的許多問題。
這篇調查報告提交后受到了導師的重視,導師又把這篇調查報告呈報國務院,溫家寶總理看了以后,很快作出批示,充分肯定和贊揚了李強同學這種深入細致的調查態度,李強也因此成為清華大學的新聞人物。
這需要踏實的精神和細致的作風才能完成這項工作。讓我們比較一下,孩子,你能不能像李強那樣,把一件別人都不屑去做的“小事”做好呢?
在生活中,好像處處都有很多小事等著我去做。比如,把自己的床鋪和書桌收拾干凈,幫媽媽擇菜等。但我總覺得它們微不足道,所以做起來總是三心二意,媽媽因此老是批評我。
孩子,你不要怨恨媽媽對你的態度,因為她是愛你的,她深知一個不注重細節的人,必定不會成就一番大事業。媽媽希望你能在人生的長河中立于不敗之地,而這一切的基礎,就在于平時對待小事的態度上。
所以,有人說:“決定一個人是立于頂峰還是匍匐于平原的往往就是細節,只有那些認真書寫細節的人,才會在人生的白紙上留下優美的文章。”
有一次,友人拜訪米開朗琪羅,看見他正為一個雕像做最后的修飾。然而,過了一段日子,友人再度拜訪,依然看見他在修飾那尊雕像。
友人責備他說:“你動作太慢了,我看你的工作一點都沒有進展。”米開朗琪羅毫不在意地說:“你不懂,我這是在整修雕像,例如,讓眼睛更有神,膚色更美麗,某部分肌肉更有力,等等。”
友人不解地說道:“這些都只是一些小細節啊!用得著這么費心嗎?”米開朗琪羅笑了:“不錯!這些都是小細節,不過,把所有的小細節都處理妥當,雕像就變得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