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隋唐北宋(越州)時期
- 紹興傳:鑒湖越臺名士鄉
- 李永鑫
- 2351字
- 2020-02-18 11:47:10
隋唐時期,全國行政區域由郡改州府。紹興由會稽郡改為越州。隋唐時期,政治、文化中心北移,但越州仍為全國經濟發達地區之一。五代十國時期,紹興屬于吳越國,吳越國建都杭州(西府),紹興為東府。北宋年間,紹興還稱越州。隋唐時期,紹興經濟發展,越綾越羅聞名天下,越瓷中的秘色瓷是全國最高檔的瓷品。這期間紹興的書法、繪畫等藝術文化有新的發展,到北宋的時候,越州成了紙張生產和印刷的中心。
楊素筑羅城
楊素(544—606年),字處道,弘農華陰(今陜西華陰)人,隋朝名臣、詩人、軍事家。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后,楊素被加封為上柱國、越國公。開皇四年(584年),楊素官拜御史大夫。
開皇十年(590年),江南豪族紛紛起兵反隋。越州高智慧、婺州汪文進等都僭稱天子。楊堅命楊素為行軍總管,率眾討伐平叛。楊素鎮守越州后,認為“吳越之野,群黎涂炭,干戈方用,積習未寧”。為防止地方豪族的再次起事,楊素征集大量民工,著手堅固城池,這是紹興第一次有明確記載的城垣修建工程。工程總體上是先修后筑,據《越州圖經》《會稽掇英總集》等記載,先是修筑城垣,在越國勾踐小城的基礎上稍加擴充,規模由小變大。其修建的方法是,先在臥龍山下建筑子城,子城設陸門4、水門1。西、北兩面都以臥龍山為城,不設壕塹,東、南兩面設有城垣。子城東西高2丈2尺,厚4丈1尺;南高2丈5尺,厚3丈9尺,周圍達10里,但由于西、北兩面以山為城垣,故城垣的實際長度只有5里許。再在越國大城的基礎上修筑羅城,擴建為周圍達20里250步,設陸門、水門,作為子城的屏障,供軍事守備之用。這樣,隋王朝在紹興的統治更加穩固了。
楊素筑羅城后,山陰城的輪廓就基本確定了。今紹興城環城路,就與羅城城垣基本相合。楊素筑羅城,是山陰城自范蠡建城以來又一次大規模的城市修建。從此,“民賴以安,后人稱頌”。
元稹治越
元稹(779—831年),字微之,河南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唐朝著名詩人。曾任監察御史、工部侍郎、同平章事等。
長慶三年至大和三年(823—829年),元稹授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東觀察使。其間,元稹奏請朝廷罷免明州海味進貢,減輕浙東諸地賦稅,深受百姓擁戴。組織會稽、上虞兩縣修筑海堤,改良土壤,興建上虞夏蓋湖。關心農事,根據農事節氣,提早派遣官吏下鄉督促指導農業生產,體恤民情,賑濟貧苦饑民,深得百姓愛戴。
在公務之余,元稹放意游樂吟詠,聘文士為幕僚,常與身邊幕賓流連于稽山鑒水之間,諷詠篇什動輒盈卷。被稱為“蘭亭絕唱”,曾冠絕一時,名聞朝野。又與杭州刺史白居易“竹筒傳唱”,歌詠稽山鑒水,在當時被傳為文壇佳話,也為后人留下了很多贊美越中山水的詩篇。有名的詩篇如《以州宅夸于樂天》《贈樂天》《寄樂天》《酬鄭從事四年九月宴望海亭次用舊韻》《游云門》等。在龜山尚留有永安寺、東武亭等遺跡。
白居易這樣評價元稹“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難”,并說他們之間的友誼是“一為同心友,三及芳歲闌。花下鞍馬游,雪中杯酒歡。衡門相逢迎,不具帶與冠。春風日高睡,秋月夜深看。不為同登科,不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無異端。”而元稹對白居易的關心,更凝結成了千古名篇《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
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吳越東府
吳越國是唐末五代時期稱雄江南的一個地方割據政權,創立者為錢镠(852—932年)。吳越國統治的時間大致與北方的“五代”相并列,因此,吳越國所處的時代,正是唐末大亂及北方長期分裂割據的時期,其政權本身實際上就是藩鎮割據的產物。但是,吳越國由于采取了較為明智的策略和正確的軍事方略,以及保境安民、發展生產的措施,使其統治的區域內社會相對安定,經濟得到較快的恢復和發展。
吳越國以杭州為國都,以越州為行都,在越州置東府,稱吳越東府。五代時的吳越國,除了與吳楊氏和南唐李氏時戰時和、互有勝負外,大部分時間休兵息民。因此,境內百姓尚能安居樂業。
吳越國的統治政策,歸結起來說,表現為政治上,“立足杭越,奉事中原”;外交和軍事上,“遠交近攻,對抗淮南”;經濟上,“發展生產,保障國用”;城市建設上,“廣建城池,加強防御”,體現了吳越國致力于“保境安民”、維護錢氏家族統治的基本方略。
在這一基本國策的指導下,越州地方政治則著力于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加快農業生產的發展。在社會相對穩定的前提下,經濟、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持續的繁榮和發展。
范仲淹知越州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少年時期,范仲淹家境貧寒,但他卻很有志氣。范仲淹曾寄居在長白山醴泉寺(在今山東鄒平縣南)中苦讀詩書,每天,范仲淹只能煮一盆薄粥果腹,他把粥分作4塊,早晚各吃兩塊,艱苦度日。然而,范仲淹治學,經常夜以繼日,通宵達旦,據說他5年沒有脫衣服睡過安穩覺。由于范仲淹勤奮學習,終于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范仲淹為官清正,敢于直諫,關心朝政,曾力主“慶歷新政”。由于他大膽揭發呂夷簡等人濫用職權、任人唯親,因而得罪了權貴,多次遭貶。
寶元二年(1039年)7月,范仲淹滿懷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慷慨之情,赴越州任知府。上任不久,范仲淹就興辦府學,邀請當時著名學者李泰伯來越州講學。在范仲淹的影響下,下屬官吏也開始重視教育,“一時郡內多置學宮,聘名儒主之”。
范仲淹曾在越州臥龍山疏浚廢井,得泉甘而色白,夏天如咀輕冰,冬天如得陽春,命名為“清白泉”;并把官署廳堂改名為“清白堂”。又構亭于其側,曰“清白亭”,并自撰《清白堂記》,以宣揚清白而有德義的官師之規。
范仲淹還大力褒揚越州歷史上愛國名臣范蠡、詩人賀知章等人,重視保存越州文化古跡。范仲淹在越州一年余,他關心民眾疾苦,體恤貧弱寡孤,并經常用自己的薪俸周濟貧苦百姓,深得人民擁戴。范仲淹離任后,越州人民于州治所前興建“希范亭”,碑題“百代之師”以示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