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秦漢魏晉南北朝(會稽郡)時期

秦實行郡縣制后,分天下為36郡,以原吳越舊境置會稽郡,設郡治于吳(今蘇州)。西漢時期,會稽郡治在吳(今蘇州),領山陰等20余縣。直到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吳、會分治,錢塘江以北置吳郡,郡治仍在吳;錢塘江以南置會稽郡,郡治設于山陰。會稽郡的體制一直延續到隋統一之前,前后共800多年。這段歷史,對紹興來說有兩次文化大融合的過程。一次是秦始皇、漢武帝強行驅趕越國移民到紹興的周邊地區,并把北方漢人遷入紹興,客觀上實現了民族大融合,改造了紹興的生產生活方式。特別是東漢永和五年(140年),會稽太守馬臻筑鑒湖,使長期遭受洪水侵襲和咸潮浸漬的紹興北部沼澤平原變成萬頃良田,旱澇保收,加上鐵制農具和牛耕的推廣,農業生產發展很快。手工業方面,山陰、會稽兩縣成為全國銅鏡的制造中心。東漢末期,在上虞小仙壇陶瓷窯場首先燒造出青釉瓷器,此后曹娥江兩岸瓷窯林立,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遍及山陰、諸暨等縣,大唐帝國又作為大宗外貿產品經揚州、明州遠銷海外。

第二次文化融合是東晉“永嘉之亂”之后,“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許多士族大姓攜宗族、部曲、賓客及同鄉同里南遷,隨從一戶南遷的往往有千余家。會稽遠離戰亂,社會安定,兼山川秀麗,成為北方士族大姓安家落戶的理想之地,出現了“今之會稽,昔之關中”的繁榮局面。這是紹興歷史上第二次民族融合時期。這次融合不僅帶來了經濟的繁榮,且遷入會稽的多為名臣和文化名士,如王羲之、謝安等,又有高僧隱士如竺潛、支遁等,促進了傳統文化和佛學的繁榮,使會稽成為東晉南北朝時期的經濟文化中心。

秦始皇南巡大越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將王翦平定楚江南地,降越君,置會稽郡。會稽郡轄地包括今江蘇省鎮江以南,南至今浙江省金衢盆地。秦在越國故土這片土地上,縣的設置大體分兩次進行,一次是秦置會稽郡時稱大越;另一次是在秦始皇南巡,上會稽、祭大禹時改大越為山陰。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帶領其少子胡亥、左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等南巡會稽。從咸陽至云夢澤(在今湖北),望祭虞舜后順長江東下,到達今安徽當涂東北的丹陽,東南行抵達錢唐(今杭州)。秦始皇渡過浙江(即錢塘江),經諸暨,于正月甲戌到大越,留舍都亭。登會稽山,祭大禹,望于南海,刻石以頌秦德。秦始皇為加強和鞏固秦朝對大越的統治,除更名大越為山陰外,還采取移民措施。然后,復經諸暨、錢唐北返,至會稽郡治吳。

秦始皇南巡會稽時,將他在越地采取的一些重大舉措刻在石頭上,立在越地,以此來表明始皇帝對越地教化和統治的決心。秦始皇令李斯作文并書頌秦德的這塊刻石,后人稱之為“會稽刻石”。《會稽刻石》文,一直在越國故都流傳下來。

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后,把越國看作可以傾覆秦王朝的潛在力量。于是,廢除大越之名,更名為山陰;強迫移民,把于越人民遷移到遠離他們聚居中心的今浙西和皖南地區,以削弱他們的力量。同時,還把漢族罪人充實大越故地,以防備東海外越支持越國遺民的反抗,加強秦王朝的專制統治。另外,還嚴禁越俗,進行風俗治理。

總之,秦始皇從軍事、政治、經濟到社會習俗對越國進行全面封殺,大批于越人民不得不逃離故土,四處流散。

吳會分治

東漢開始,杭州灣以南的原越國中心區,隨著人口增加,經濟發展,地方豪族勢力抬頭,把越國故都設立為會稽郡治成為山陰縣人民的一種政治要求。而會稽郡地域范圍過大,政令不便傳達,要求合理地設置郡級行政區劃,使吳會分治成為勢之必然。至順帝時,會稽郡人終于提出分郡治理的要求。東漢永建四年(129年),朝廷決定以錢塘江為界,南為會稽郡,北為吳郡,實行吳會分治。錢塘江以北13縣屬吳郡,會稽郡治由吳遷至山陰。會稽郡治移居山陰以后,使山陰成為浙東、閩北的行政中心。

江南大都會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北方戰亂頻繁,大批北方人士避居南方。會稽遠離戰亂,風景秀麗,土地肥沃,鑒湖流域水旱無慮,成為南遷人士理想的落戶之地。

大批的入遷人口,為當時會稽經濟的開發帶來了充裕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這一時期會稽人民不僅改進了耕作技術,學會了施糞肥,還依靠集體的力量修建了許多水閘、塘堰,進一步保證了農業灌溉。這時農作物的產量得到了較大的提高,會稽成了南方最主要的產糧區之一。

當時的會稽,紡織業普遍成為農家的主要副業。諸暨產絲綢質量很好,專門供應東晉朝廷。嵊州是藤紙的主要產地,藤紙也是朝廷必需的貢品。南朝齊時上虞人謝平以善于煉鋼聞名,他創造了“雜煉生鍒法”,把生鐵、熟鐵混雜起來冶煉,練就的鋼質量很好,被后人尊為“中國絕手”,用鏡湖水為原料釀造的會稽米酒盛極一時,“女酒”的釀造就始于此時。

當時會稽的商業也十分繁榮,山陰道上,商旅往來不絕于途。會稽為全國絹、米、紙等物品的交易中心。

會稽的城市建設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東晉初年,諸葛恢出任會稽太守,晉元帝司馬睿置酒餞行時說:“今之會稽,昔之關中,足食足兵,在于良守。”不僅對諸葛恢寄予厚望,同時也清楚地表達了會稽的重要地位。南朝劉宋年間,朝廷設置“東揚州”,州治就在會稽,會稽成為浙江五都(會稽郡、東陽郡、永嘉郡、臨海郡、新安郡)之首府。

南朝陳代時,因生產發展、人口增加,以及城市規模不斷擴大,政務日益繁雜,官府決定在會稽境內實行山(山陰)、會(會稽)同城分治。于是,會稽就以城市中心一條縱貫南北的河流為界線,一分為二,東部設置會稽縣,西部設置山陰縣。從此,一城二縣的歷史沿襲了上千年。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會稽,是繼越王勾踐建都復興以后,紹興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又一個高峰。韓康伯在《王述碑》中說,會稽是晉王朝“皇基所托”的“泱泱大邦”“都會殷負,提封百萬”,足見當時會稽之繁盛。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亳州市| 天等县| 常山县| 德惠市| 红安县| 定州市| 乌拉特前旗| 额敏县| 大田县| 洪湖市| 武陟县| 安化县| 宁乡县| 沐川县| 大荔县| 龙陵县| 遵义市| 新乡县| 昆明市| 盐津县| 德安县| 徐州市| 乐都县| 安化县| 泽州县| 宜宾县| 浙江省| 通海县| 喀喇沁旗| 小金县| 太仆寺旗| 镇雄县| 调兵山市| 五大连池市| 南投县| 定远县| 阜康市| 普兰店市| 甘孜县| 台湾省| 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