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的本質
- (英)布魯斯·胡德
- 3348字
- 2020-02-13 17:29:37
頭腦中的小矮人存在嗎
人類的大腦當然比一團混亂重疊的回路要更有秩序。人們已經繪制了很多與大腦不同任務和功能的區域相對應的圖譜。當信息通過感官到達大腦時,不同的腦區會對其進行加工。有的腦區負責計劃、發起和控制運動,有的負責存儲個人記憶,有的負責運算,也有的負責產生情緒、攻擊行為、愉悅感和喚醒,大腦就像一臺機器,負責每天早上推動我們從床上爬起來,并驅動我們在世界中行動。
如果你想要理解大腦是如何結構化地從功能方面進行組織的,可以將它想象成一棵洋蔥。洋蔥的核心是腦干,調節維持我們生存的基本身體功能,比如呼吸和血液循環。腦干的上部是中腦區域,它控制著如清醒程度和食欲一類的活動的水平。同時,中腦也負責基礎的運動控制和感覺加工。在中腦之外是邊緣系統,它是控制著類似攻擊和性行為這類的情緒和沖動的網絡系統。這個結構曾經被稱為“爬行動物腦”(reptilian brain),因為它控制的功能是人類與蜥蜴和蛇共有的。當你看到敵人或者是潛在的配偶時,邊緣系統的功能就會被激活,就像膝跳反射一樣。在我們人類這個物種的歷史深處,我們也曾以這種自動化的方式來行動,但我們最終進化出了能夠使我們控制這些爬行動物沖動的更高級的大腦結構。大腦皮層居于所有結構的最外層,是大腦外部神經元組成的一層很薄的表皮,它支持著對世界進行解釋、形成概念以及計劃行為等高級的認知加工過程。

圖1-2 大腦系統層級結構及功能示意圖
近年來最驚人的發現之一是大腦皮層不是神經元最密集的地方。神經元最多的地方是位于大腦背側底部的一個特別的區域,即人們所知的小腦,它負責控制運動。在剩下的大腦皮層區域,人們發現,僅僅約1/5的神經元與高級思維相關。這很奇怪,因為按理來說,人們在進行復雜的心理過程時使用越多的處理器會越有利。
然而,相對于神經元的數量,連接數對處理能力的影響更為重要。這好比你在生活中的表現并不取決于你擁有多少,關鍵是你如何利用它們以及你認識什么人。
即使大腦皮層中的神經元比預期中的少,但它們擁有數量龐大且更堅固、更長的纖維,使各不相同且分布廣泛的神經元相連。連接是人類大腦皮層之所以強大的關鍵。在將不同區域的信息整合的過程中,大腦會產生出豐富、多維的經驗。通過這種方式產生的豐富性衍生出了意識自我。沒有皮層的活動,你將失去意識,這意味著你將丟失自我。
這個多層級模型不僅展現了大腦的主要組織結構,同樣也代表了大腦的進化和發展過程。在從幼年發展至成年的過程中,大腦的低級系統相較于高級系統更加完善、可控。嬰兒們都是從控制低級中心開始發展的。隨著時間和經驗的累積,這些低級中心與發揮影響和控制的高級中心聯系得更加緊密,大腦的運作進入更加協調的狀態。
在整個童年時期,你都可以觀察到這一協調過程的形成。實際上,包括我在內的許多科學家認為,早期發展中的許多變化不僅分布在大腦的高級中心的形成過程中,也存在于系統間的整合及對低級功能的控制中。例如,從我們出生開始,像眼動這樣簡單的功能就開始受到腦皮層下的低級大腦系統控制。問題在于,這些低級系統是幾乎沒有交流能力的。那些控制眼動的系統只是簡單地控制你對外界或明或暗的事物的注視。所以,對于非常小的嬰兒來說,明亮的東西很容易吸引他/她的注意,但要將目光移開就不那么容易控制了。比如兩個月以下的嬰兒,當他們被一個引人注意的東西吸引時會發生“注意黏滯”(sticky fixation)
。問題是如果最吸引人的事物總是抓住你的視線,那么視野里的其他東西就會被忽視。實際上,我曾經做過一個有關兒童視覺問題的課題,遇到很多年輕媽媽覺得自己健康的寶寶存在視力問題,因為他們很少移動眼球。孩子們的眼睛會一動不動地盯著窗外,似乎非常著迷。這讓這些媽媽們感到困惑,為什么她們的孩子不和她們進行眼神交流。
這些嬰兒的行為和到目前為止發現的許多新生兒的能力局限相似,這顯示了他們大腦的不成熟。在剛出生的幾星期里,嬰兒們的大腦控制能力都比較弱。經過一段時間的發育,大腦皮層機制會通過一種被稱為抑制(inhibition)的過程對低級中心進行控制,抑制功能就像禁止系統一樣,能夠讓一些動作停止。抑制功能對低級中心的控制使得大腦變得更加靈活。在注意黏滯的問題中,這樣的皮層機制讓嬰兒們可以從非常吸引人的目標,比如從窗外透入的明亮光線上移開,并讓他們關注到外界不那么明顯的事物。
自我實驗室
事實是,大多數的人體功能都需要某些程度的抑制控制。接下來是一個惡作劇性質的實驗,實驗對象是已經能夠伸手去拿玩具的8個月大的嬰兒。首先,在嬰兒面前放一個很吸引人、顏色很亮麗的玩具,他們會很想得到它。但是,玩具會被放在一個很大的透明塑料容器里。一開始,他們會為了得到玩具用小手不停拍打容器表面。雖然他們的手只能拍打到容器,但是他們很難停下這種嘗試獲得玩具的過程。玩具的樣子實在是太誘人了,所以孩子們無法抑制自己的行為。實際上,對強迫性思想和行為的抑制,是在發展出自我的過程中一項非常重要的轉變。當這些控制系統失效時,自我的完整性就會受到破壞。
我們的大腦就像一個擁有復雜嵌套的機器,各部分都為爭取控制權而相互競爭。如果把大腦比作一個由審查產品的高級管理部門控制的復雜工廠,那么自我就是管理部門的經理。你或許能通過對自己內心狀態的關注,即自省來找到自己的高級管理部門經理。
跟我一起做
嘗試著找一個安靜的角落,閉上雙眼,將你的精力集中到自我上。你可以嘗試著在身體中定位自我,并用雙手的食指在你的頭上指出當下你感受到的自我存在的位置。當兩根手指都指向了你在這一時刻頭腦內產生體驗的地方后,讓一根手指保持在原位,另一根手指從前額指向同一位置,這樣你就能精確地對你意識的位置進行三角定位。現在,將這兩根手指的延長線的交點用X表示。
通過前一步,你便在自己的大腦內定位了“你”所在的位置,也就是你的“零點”(point zero)。圖1-3是一個根據人們認為其零點所處位置的研究繪制出的定位圖。它顯示出當我們關注自己的內在狀態時,大部分人會認為我們存在于大腦中眼睛后面的位置。我們認為,在這個位置上可以聽到持續的思維評論,體驗外界帶來的感覺,并且這個位置某種程度上控制著我們身體的行為和運動幅度。

圖1-3 在個體報告“自我”位置中典型位置的示意圖
摘自費拉里(Ferrari)等人在2008年的研究,已獲得版權許可。
在這種安靜的狀態下,讓我們對自我進行更深層的體驗。當你很專注時,會感受到你自己內部的運作。在你閱讀我寫的這一句話的時候,你能感受到你的舌頭正在口中微微上下浮動嗎?現在,你的注意就被拉到了這一點上。你能感受到椅子在對你的后背產生壓力嗎?我們可以和自己的身體產生聯系,所以說我們不僅僅是一具軀體,我們像那些訓練有素的操作員一樣能控制自己的肢體。
這種內在自我,有時會被稱為“小矮人”,這個小家伙是個十足的搗亂鬼。由于你仍然對自我的定位不甚了解,所以小矮人成了一個問題。實際上,“小矮人說”揭示了自我的真實性成為問題的原因。你的頭腦里不可能存在獨立的個體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如果事實如此,這個小矮人同樣需要一個內在自我。你將需要在大腦中的“你”之內容納一個“迷你我”(mini-me)。但是如果你大腦中的“迷你我”是一個小矮人,那么迷你我中又會包含什么,再深入一級呢?這么追究下去是沒有盡頭的,就像是一個無窮無盡的俄羅斯套娃,永遠一個套一個,小矮人只是重申了自我在頭腦中存在位置這一原始問題。著名的法國哲學家勒內·笛卡爾(René Descartes)認為,每個人都擁有一個占據我們身體的內在。哲學家丹尼爾·丹尼特以其名字命名,將幻象稱為笛卡爾劇場(Cartesian Theatre)。丹尼特描述到,心智體驗就像是坐在頭腦內的觀眾席中的觀眾,如觀看舞臺劇一樣觀看著經驗世界。但是,誰是笛卡爾劇場的觀眾,也就是說誰是我們頭腦中的那個人呢?簡單地假設出一個內在的自我,對解決我們在頭腦中所處位置的問題毫無幫助。
我們是不是真的像一個由許多自動化工人組成的工廠,其中的工人們處理著人類可以實現的各種功能?某種程度上,我們的確如此,因為許多部件可以獨立運作。但是,大腦中既沒有小矮人組成的工人群體,也沒有總負責人。相反,我們的內心活動是多維的,由許多相互間牽制的、不同的加工過程和決策組成。這些加工過程和決策,經常在我們的意識層面之下發生。這就是我們必須摒棄內在個體這一概念的原因,因為這個概念不足以解釋我們大腦的復雜狀態。最終,我們也拋棄了內在自我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