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事情大腦天生就會做
如果大腦是一個由不同的加工零件組織起來的復雜機器,其中的組織來自何處?是誰站在制高點上建構所有的多米諾模式?這個問題是神經科學領域中一個主要的爭議。我們在多大程度上來自基因的預先設置又在多大程度上是通過與社會的相互作用而構成的呢?這是在基礎生物學層面上,老生常談的天性(nature)與教養(nurture)問題的對抗。這些全部基于作為人類所涉及的方面,但即使是最簡單的特質,也是生理上的天性與經驗的結合。
很明確的一點是,我們出生時就已經有很多基礎神經模式存在了。在出生時,雖然許多感覺和控制區之間的連接還沒有達到成熟狀態,但已經分化得很好了。而新生兒并不僅僅像海綿一樣單純地接受環境給他們的感覺信息,他們同樣能對外界起作用。例如,每一個新生的人類都配有一套行為指令系統,比如人們所知的反射,這些指令在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生兒的覓食反射就是通過輕觸他們的臉頰引發的,它讓新生兒偏過頭并張開嘴,期待觸碰到好吃的乳頭。如果乳頭或什么形狀相似的東西接觸到了嬰兒的嘴唇,又會激發他們的吸吮反射。你或許會想,嬰兒們做出了是否要吃奶的決定,但事實是這些行為是完全自然而然且自動化地發生的,不需要任何思考。你不需要具備什么特別復雜的大腦就可以執行這一系列活動。無腦兒一出生就沒有大腦皮層,卻依然能夠執行吸吮反射,這是因為這些行為是由皮層下的原始神經回路支持的。但無腦兒命中注定無法體驗成為一個人是什么感受。他們不能學習,不會感到無聊
。他們只是簡單地進行回應。這些孩子永遠不會發展出自我意識,多數在出生幾天后便夭折了。
與天生腦損傷的不幸嬰兒相比,健康的嬰兒擁有為學習周遭環境而生的大腦,而這種學習開始的時間非常早。迄今為止,我們知道還在母親肚子里的胎兒就可以學習他們母親的聲音,發展出對她孕期所吃食物的喜愛,他們甚至能記住母親在待產期間所看電視劇的主題曲。所有這些都證明,大腦已經開始執行任務并對外界發生的事物產生的連接進行存儲。這是將后天的相關影響從天性中分裂出來的理論一直飽受爭議的原因之一。先天—后天的界限從何時開始定義?是從懷孕時開始,還是從出生后開始?
雖然神經科學家們對“成年人大腦結構中有多少已經在嬰兒時期發展出來的”有爭議,但很清楚的一點是:即使我們的大腦,這個建筑的藍圖是由遺傳基因代代延續的,然而對原始結構的修正和拓展仍有待進步。所以環境可以通過塑造生成我們思維的神經連接的線路,對大腦進行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