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前言
本書所要論述的要點是,科學是科學家人性的產物。而這里所說的科學家,既包括那些謹小慎微、因循守舊的科學家,也包括那些銳意創新、開拓進取的革命家。在某種程度上,這種人性化科學與心理健康的科學家提出的科學一致。《動機與人格》一書前三章詳細論述了科學和科學家的心理規律,因此本書可以被視作《動機與人格》(尤其是前三章)的續篇。
從這一研究路徑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基本論點:當我們試圖理解整體與個體以及文化之間的關系時,從事物、物體、動物和部分—過程等純客觀科學沿襲而來的一般性科學模型就顯得力不從心、過于局限了。這主要是因為我們所熟知的科學(包括目標、方法、公理價值、概念、語言、社會習俗、偏見、選擇性忽略、隱含假設),如世界觀和亞文化,都是由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一手創造的。這一點已經有不少人指出過,現在也已經是老生常談了,但直到最近,在研究人的個體性、獨特性以及整體性時,人們才證明這種客觀化模型在哪些方面,又是以何種方式一敗涂地的,而能夠有效研究完整人性的替代理論模型尚未問世。
本書正致力于此。我希望能證明,經典科學的這些局限并非其本質使然。從廣義上來說,科學是強大的、包羅萬象的,它甚至能重新涵蓋那些因自身潛在的致命缺陷而不得不放棄的認知問題——它無法客觀研究的個人、價值、個性、意識、美、超越、道德等問題。但至少在原則上,科學仍有能力創建一種規范心理學,涉及心理治療、個體發展、優心態或烏托邦社會心理、宗教、工作、游戲、休閑、美學、經濟學、政治以及其他各個方面。
我認為,科學性質的這種變化實現了心理分析思潮的顛覆性潛能,盡管有些滯后。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造成這種滯后的原因是,19世紀決定論、因果論、原子論以及還原論等主要理論模式彌漫了科學界,而心理學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正是在這種科學氛圍中成長起來的。他一生都在下意識地擺脫這種科學模式,試圖開辟新的科學領地,打破連同所有的純理論在內的既定科學模式,但據我分析,弗洛伊德骨子里依然是這種科學世界觀的忠實追隨者。遺憾的是,對心理動力學貢獻至巨的阿德勒、榮格、賴希、蘭克、霍尼、弗洛姆等,都不是科學家,因此也都沒有直接著手解決這一問題。目前我想到的唯一一個嚴肅探討這一議題的心理分析學家是勞倫斯·庫比(Lawrence Kubie)。我非常希望其他心理分析學家和心理動力學家能根據自己的數據繼續批判科學。記得在某次會議上,我勃然大怒:“你們為什么一直追問心理分析有沒有科學性?你們怎么不問科學是不是具有心理動力學特征呢?”在此我也提出同樣的問題。
這種將科學重新人性化(并超越人性)的過程也能進一步強化非人化科學。在生物學的各個領域內,尤其實驗胚胎學,這一過程時有發生。由于事實自身的內在動力,這門學科必須是整體性的。大家可以從路德維希·馮·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的大作中找到例證。身心醫學的交叉領域也對傳統科學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內分泌學也不例外。我相信,所有的生物學最終都將掙脫純粹的物理化學還原論的桎梏,或者至少會以一種包容的,即層級整合的方式超越它。
當我開始追問人性所能達到的更高層次這些新問題時,我對傳統科學更加深感不安。因為在這些問題上,我所接受的傳統科學訓練令我大失所望。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我不得不創造新的方法、新的概念和術語去合理地處理我的研究數據。在此之前,科學對于我來說就只此一種,但現在看來,似乎有兩種科學:一種解決我的新問題,另一種處理其他問題。近年來,大概十年或十五年以前,這兩種科學似乎又可以被整合為同一科學。不過,這種新整合的科學與之前的傳統科學截然不同,因為它比傳統科學更為包容、更加強大。
越來越多狹隘的科學家否認人在科學中的價值,這一立場造成的危害以及由此引發的科學技術化和非道德化的后果使我深感不安。傳統科學的批判者也同樣貽害不淺,他們認為傳統科學懷疑一切、過于客觀并且脫離人性,是對人的價值的否定,因而應該全盤否定。他們反對科學,甚至反對理智。對于一些心理治療師、臨床心理學家、藝術家、虔誠的宗教信仰人士以及對禪宗、道教、存在主義、“經驗主義”等感興趣的人而言,這種矯枉過正意味著一種真正的威脅。對科學的這種另類態度通常是出于純粹的異想天開和執迷不悟,對個人體驗盲目自私的吹捧。他們過度依賴沖動(將沖動與自發性混為一談),心血來潮且喜怒不定,一味地極度地狂熱,最后鉆入牛角尖。這才是真正的危險所在。政治上的反科學跟價值無涉、脫離道德或技術化的傳統科學一樣,也會抹殺科學中人類的價值。
我們要牢記納粹和法西斯對屠殺和純粹本能的大力吹捧,還有他們對自由理智和冷靜理性的仇恨。
當然,我希望人們能理解,我只是力求拓展科學而不是摧毀科學。切身體驗和抽象概括并不一定要二中擇一。我們的任務是將二者整合起來。本書的論述風格采用演講形式。演講過程中,演說者可以表現個性,以現身說法的方式來直陳觀點、質疑和推測。而我充分運用了這些可能的論述形式。因此,我并未詳細引述相關的科學文獻。我寫這本書也不求“涵蓋整個學科”,更不會用全面系統的論述方式以彰顯學術性。
我一直想寫出一本全面系統的專著,奈何余力不足,本書算是一個精要提煉。之所以如此,部分原因是因為演講式論述受制于有限的篇幅和時間。還有一個原因,就在我剛剛擬好詳細提綱準備動筆的時候,邁克爾·波拉尼(Michael Polanyi)的那本巨著《個人知識》問世了。這本書博大精深,是當代人的必讀之物。它已經涵蓋了我打算探討談論的很多問題,并解決了很多我關心的議題。因此我調整了計劃,集中探討那些明確屬于心理學的問題,而我本打算探討的幾個議題在此一并省略或僅做簡要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