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藝術薈萃(3)
- 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識(世界篇)
- 張振鵬
- 5061字
- 2013-12-24 16:52:26
現代舞和古典芭蕾相對立,主張擺脫古典芭蕾過于僵化的動作程式的束縛,以合乎自然運動法則的舞蹈動作,自由地抒發人的真實情感,強調舞蹈藝術要反映現代社會生活。其最鮮明的特點是:反映現代西方社會矛盾和人們的心理特征。
迪斯科
迪斯科,英文名為disco(discotheque的簡稱),標志著以舞曲為基礎的早期流行音樂的開始。在流行音樂中,以強烈拍子為標志的迪斯科很快占有了優勢,并且每個樂隊都融合了一些迪斯科的成分。
迪斯科是伴隨著強烈的音樂節奏,身體扭擺的一種舞姿。和搖滾相比,其特點是強勁的、不分輕重的、像節拍器一樣作響的4/4拍子,曲調和歌詞簡單。迪斯科經常在錄音室進行音響合成,然后制成唱片。20世紀80年代初,由于迪斯科節奏單調和風格雷同,逐漸被其他節奏不那么顯著、速度稍慢的流行舞曲所代替。
霹靂舞
霹靂舞是一種技巧性很強的黑人舞蹈,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起源于美國紐約布朗克斯區,其創始人是美國東海岸黑人歌星詹姆斯布勞德。
1949年,詹姆斯布勞德在電視上唱新歌的時候,自己創作了一種希奇古怪的動作,吸引了青年們競相模仿,并且在街頭進行跳舞比賽。這種舞蹈傳到西海岸洛杉磯之后,又出現了模仿木偶機器人動作的舞蹈。近幾年來,美國東西兩岸兩大派街頭舞蹈結合起來,深受青年們的歡迎,由于這種舞蹈大都在街頭表演,所以又稱“街頭舞蹈”。
街舞
街舞最早起源于美國紐約,是美國黑人由一種發泄情緒的運動演變成的街邊文化。其動作是由富有變化的各種走、跑、跳組合而成,并且通過頭、頸、肩、上肢、軀干等關節的屈伸、繞環、轉動、擺振、波浪形扭動等連貫組合而成,各個動作都有其特定的健身效果。
街舞一般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個人的技巧街舞,是最早流行的一種街舞形式,其中很多地面動作,比如翻滾、彈跳、倒立都是比較高技巧的個人街舞表演;另一種是集體街舞,是目前比較流行的一種街舞形式,跳起來比較簡單,既有舞蹈的感覺又有健身的作用。
拉丁舞
拉丁舞,是以運動肩部、腰部、腹部、臀部為主的一種舞蹈藝術,分為拉丁國標舞和拉丁舞兩種。
拉丁國標舞是在拉丁舞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是規范、嚴格、標準的,是一種競技專業舞蹈,內容包括桑巴、恰恰、倫巴、牛仔舞、斗牛舞。
拉丁舞,又稱拉丁風情舞、自由社交舞,是拉美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是一種富有激情、浪漫、活力、火熱的藝術表現形式。拉丁舞是大眾民間舞蹈,隨意、放松、休閑,深受拉美人民的喜愛,成為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交際舞
交際舞是一種社交性的舞蹈表現形式,需要男女兩人合舞,又稱交誼舞。交際舞之美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運動之美。交際舞主要通過肢體語言表達感情,詮釋內涵,因此,舞者的舉手投足和神態情思表現出一定的藝術修養和文化底蘊。
和諧之美。男女兩人構成交際舞的整體美,重在搭配合作的效果,如果兩人反差很大,對任何一方都將是一種非常尷尬的遭遇。
默契之美。交際舞中的默契到了出神入化、爐火純青的最高境界,非專業舞蹈演員很難達到這一步。
工藝美術
油畫
油畫是西洋畫的主要畫種之一,是用快干性的植物油調和顏料,在畫布亞麻布、紙板、木板上進行創作的一個畫種。畫家在作畫過程中,使用的稀釋劑是押發性的松節油和干性的亞麻仁油等,由于顏料有較強的硬度,顏料干后不變色,所以畫面色彩豐富,立體感強。
油畫起源于歐洲,是大約15世紀時由荷蘭人發明的。現存的西方繪畫作品主要是油畫作品,而絕大部分壁畫作品也是用油畫的顏料和創作方式制作的。隨著時間的發展,油畫逐漸生活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廣為流傳的《蒙娜麗莎》。
水墨畫法
15世紀,意大利畫家波提切利和達·芬奇等人,首先在作品中運用了水墨畫法。其通常用畫筆將稀釋的墨水、深褐色顏料、水彩顏料均勻地涂在畫面上,作品上不留畫筆的痕跡。
后來,水墨畫法獲得了高度發展,可以同時運用兩種色調的水墨,使其中一種顏色逐漸轉化成其他顏色。18世紀到19世紀,由于水墨畫法適宜表現風景,受到地形畫家的追捧。繪畫時,除了留出作最透明的部分外,先在整幅面上涂一層打底的單色,然后再涂上各種顏料,創造出一種美感效果。
剪影
剪影,是剪紙形式的一種,是用剪刀和黑色紙(或重色紙)剪制人物、動物及其他物體的典型外輪廓,無內部結構。剪影畫面的形象表現力取決于形象動作的鮮明輪廓,而不利于表現細節和質感。
剪影起源于法國,興盛于18世紀末的歐洲。由于法國當時的經濟不景氣,也沒有照相機,人們想要留影作紀念,就必須出高價請畫家畫像,但生活貧困的人們就無法得到。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當時的法國財政部長希爾埃特公開號召普及剪影藝術。之后,剪影不僅在法國民間得到了迅速發展,而且還流行于整個歐洲。
學院派
學院派,一般意義上泛指通過學院嚴格訓練、師生相傳、層層因襲而具有一種保守性質的繪畫。意大利文藝復興后期,美術出現了明顯的衰落現象,而且受到巴洛克藝術的沖擊。為了捍衛文藝復興已有的藝術成果,反對巴洛克藝術對古典藝術的取代和世俗化的傾向,歐洲出現了很多“學院”。學院派排斥一切粗俗的藝術語言,要求高尚端莊和溫文爾雅,反對激烈的個性表現,講求理智和共性。學院派重視規范,包括題材、技巧和藝術語言的規范。由于對規范太過重視,結果導致程式化的產生。
印象派
1872年,法國繪畫大師莫奈創作了揚名于世的油畫《日出·印象》,由于它突破了傳統畫法的束縛,一位批評家嘲諷以莫奈為代表的一批要求革新創造的青年畫家,而且借用油畫的標題,“印象派”由此得名。
印象派繪畫是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藝術流派,畫家們擺脫了對歷史、宗教、神話等題材的依賴和講述故事的傳統繪畫程式約束,深入到大自然,以瞬間的印象作畫。所以他們必須疾飛畫筆把顏色直接涂在畫布上,只能多考慮畫的整體效果,較少的顧及細節部分。
威尼斯畫派
15世紀中葉的威尼斯,很多以宗教為題材的美術作品出現了濃厚的世俗化色彩,畫面追求歡快、狂熱和激情。威尼斯畫家筆下的圣母和天使,常常是一些穿著華麗服飾的上層婦女形象。這種追求享受的思想,在藝術上表現得相當突出,從而形成了這一地區特有的繪畫風格,稱為威尼斯畫派。
威尼斯畫家認為,只有用歡快、狂熱和激情,才能更好地描繪出歡樂開朗而又色彩明麗的威尼斯世界。威尼斯畫派藝術的最高理想,就是充分顯示現世生活的一切美好享受。
浪漫主義畫派
浪漫主義在19世紀,特別是20年代到30年代,不僅風靡于法國,而且風靡于全歐洲。在19世紀初葉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興起了法國畫壇的一個藝術流派——浪漫主義畫派。浪漫主義畫派擺脫了當時學院派和古典主義的羈絆,偏重在發揮藝術家自己的想象和創造,以肯定人的精神價值、爭取個性解放和人權為思想原則。在繪畫上,主張有個性、有特征的描繪和情感的表達。構圖變化豐富,色彩對比強烈,筆觸奔放流暢,使畫面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和激動人心的藝術魅力。
畢加索
畢加索(1881—1973),西班牙畫家、雕塑家,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他和他的畫在世界藝術史上具有不朽的歷史地位。而且,畢加索還是有史以來第一位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盧浮宮的畫家。畢加索是一個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探求者,而他的才能在于,在各種變化的風格中,都保持了自己粗獷剛勁的個性。而且在各種手法的使用中,都能達到內部的和諧和統一。據統計,畢加索的作品總計近37000件,包括1885幅油畫,7089幅素描,20000幅版畫,6121幅平版畫。
《最后的晚餐》
大型壁畫《最后的晚餐》由意大利著名畫家萊昂納多·達·芬奇創作,現藏于米蘭圣瑪麗亞德爾格契修道院。它取材自《圣經·馬太福音》第26章,描繪了耶穌在遭羅馬兵逮捕的前夕和12個門徒共進最后一餐的場景。當耶穌說“你們其中一人將出賣我”時,門徒們紛紛詢問耶穌:“主啊,是我嗎?”唯有叛徒猶大,驚慌地將身體往后傾,用手抓著一個以出賣耶穌作為酬勞的錢袋。畫面通過刻畫人物的形態、表情、眼神等,傳達了每個人物不同的心態,與主旨密切配合,與構圖互為補充,使此畫成為世界美術寶庫中最著名的創作。
《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是萊昂納多·達·芬奇創作的肖像畫。畫中的人物是佛羅倫薩銀行家弗朗斯柯·捷列·佐貢多的妻子麗莎。1503年,正是麗莎24歲的時候,銀行家以豐厚的酬金請達·芬奇為其夫人作畫。畫中麗莎的主要神情是“微笑”,世人稱之為“神秘的微笑”。這個世界上譽滿全球的藝術品不僅是法國盧浮宮“鎮館三寶”之一,而且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也引發了后人很多的猜測和研究。
斷臂維納斯
維納斯是古希臘神話中代表愛與美的女神。很多藝術家用雕像來歌頌女性之美,最有名的是公元前2世紀,由阿歷山德羅斯雕刻的“米洛斯的維納斯”。1820年,一個維納斯雕塑在愛琴海米洛斯島的山洞中被發現。該雕塑是大理石圓雕,高2.04米,形態端莊典雅,表情寧靜祥和,她殘缺的上肢構成了一種獨特的美。因此,此雕像又以“斷臂維納斯”著稱于世,現藏于法國盧浮宮博物館。
撒尿小孩銅像
撒尿小孩于廉的銅像是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市標。它建于1619年,由比利時雕刻家捷羅姆·杜克思諾創造。小于廉撒尿故事源于比利時民間傳說,有不同的版本,但流傳最廣的是:17世紀,法國入侵者在撤離布魯塞爾之前,準備炸毀城市。他們安放了炸藥,點燃了導火線。就在這時,一個名于廉的小男孩從屋里跑出來準備撒尿,他發現了導火線,于是靈機一動,用尿把導火線澆滅,使人們幸免于難。之后,市長親自授予小男孩獎章,還封他為布魯塞爾第一市民。為了紀念小男孩的救城之舉,藝術家制作了這尊銅像,并豎立在當年澆滅導火線的那條街上。
藝術之最
最早的歌劇
歌劇是一種音樂、戲劇、舞蹈綜合的藝術形式。16世紀末,它起源于意大利的佛羅倫薩。1597年,作曲家雅各布·佩里和詩人奧塔維奧·里努奇尼合作寫了歷史上第一部歌劇《達芙妮》。1600年,他們又共同創作了歌劇《尤麗狄茜》。這是一部根據色雷斯歌手兼豎琴家奧菲歐的神話故事改編的歌劇。但由于《達芙妮》的樂譜未能完整的保存下來。所以,《尤麗狄茜》被認為是現存的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歌劇。
最長的歌劇
《紐倫堡的名歌手》是德國作曲家瓦格納作曲并編劇的三幕歌劇,歷時22年創作完成。它是經常演出的歌劇中篇幅最大、演出時間最長的歌劇,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的歌劇。因為這部劇在正常無間斷的情況下演出長達5小時15分鐘。
最早用無線電廣播的歌劇
列昂卡瓦洛的《丑角》是19世紀寫實歌劇的扛鼎之作,描繪了巡演劇團團主在一次演出時現實與演出角色恍惚難辨,假戲真做的悲劇。由于是獨幕歌劇,演出時間較短,因此經常與另一部同樣受歡迎的獨幕歌劇——馬斯卡尼的《鄉間騎士》一起上演。1910年1月13日,戴弗雷斯特無線電話公司轉播了紐約大都會的演出。這次演出中的歌劇有《鄉村騎士》和《丑角》。于是,這2部歌劇成為世界上最早用無線電廣播的歌劇。
最早的電視歌劇
1934年7月6日,英國廣播公司在電視節目中播放了法國著名作曲家比才于1875年創作的歌劇《卡門》。這部劇是由赫德爾·奈休和薩拉·菲夏主演,西利爾·史密斯的鋼琴和三管編制的管弦樂隊伴奏,播放時間為45分鐘。這是最早在電視中播放的歌劇。《卡門》自誕生以來久演不衰,因其高度的藝術成就和獨特的魅力,令人百觀不厭,是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劇。該劇也是100多年來幾代歌唱家競相演唱的劇目之一。
最負盛名的十大歌劇
世界十大歌劇包括:《浮士德》《鄉村騎士》《卡門》《圖蘭多》《阿依達》《茶花女》《弄臣》《托斯卡》《奧賽羅》和《蝴蝶夫人》。另外有些排名也將羅西尼的《塞爾維亞的理發師》、莫扎特的《魔笛》和《費加羅的婚禮》排在十大歌劇當中。
最大的樂器
管風琴,是世界上最大的樂器。它不僅體積大,而且聲音也很宏大。世界上最大的管風琴,在美國的新澤西洲大西洋城的會議大廳里。它建于1930年,造價高達50多萬美元。這架管風琴共用了33112支用于發音的風管,1477個控制音調的音栓,設有19個音色區,共有7排鍵盤。如果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演奏,方圓幾十里以外都可以清晰地聽到,相當于25個銅管樂隊的總音量,比6臺蒸汽機火車汽笛發出的聲音還要響。
最早的電影音樂
電影從無聲到有聲,經歷了一個巨大的轉變過程。20世紀初,人們逐漸領悟到無聲電影需要用音樂來渲染劇情,也可以以此掩蓋放映機的噪音。于是,人們就嘗試在電影中加入音樂。1900年9月13日,澳大利亞墨爾本市政廳放映了世界上最早的配樂紀錄影片《基督教的士兵》。這部紀錄片長50分鐘,由救世軍巴依奧斯克普公司拍攝,為影片配樂作曲的是澳大利亞音樂家R·N·馬卡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