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和親往事
- 蔣愛花
- 973字
- 2020-04-02 15:20:23
不戰而勝
通過松州之戰,尤其是吐蕃軍隊打敗韓威率領的唐朝軍隊,李世民已經充分認識到不能輕視吐蕃。吐蕃方面,明知自己實力稍微差一些,也沒想到唐朝派重兵予以回擊。原本只是想騷擾一下唐朝的松贊干布,一看情況不妙,也怕引火燒身,趕緊不戰而退,向唐太宗道歉,道歉不是目的,與唐朝建立更加親密的合作關系才是他的最終目標,松贊干布心里明白,請求娶得唐朝的公主是建立親密關系的標志與強化。
松贊干布是精明之人,他深知政權初建,需要穩定的政治局面,需要與鄰邦搞好關系。他富有政治遠見,甚至連自己的婚姻都帶有國家政治色彩,首先與西邊的鄰國尼婆羅國通好,迎娶尼婆羅的尺尊公主,之后向大唐伸出了橄欖枝,希望能娶到大唐的公主。
松贊干布在退兵的時候,態度很好,先行向唐朝道歉。松贊干布已經探到了唐太宗的態度,唐太宗看他這么誠懇的態度,下令唐軍不再追擊。《舊唐書》記載,松贊干布“因復請婚,太宗許之”。在這種尷尬的處境下,松贊干布趁機提出了和親的請求,再一次派出了請婚使者祿東贊。唐太宗決定順水推舟,答應了他的請婚。
問題來了:為什么唐太宗爽快退兵而沒有乘勝追擊呢?我分析了一下,大概有三個原因。
第一,唐太宗對吐蕃并沒有過多關注。吐蕃是新興政權,居于高原,自然條件并不好,從戰略上來說,易守難攻。松州之戰中,吐蕃快速撤軍,松贊干布表現出來的誠意和態度也是較好的,對唐朝并沒有構成多大的威脅。
第二,從唐太宗這一方面來說,他在下一盤很大的棋,大唐周圍的民族關系還沒有完全捋順,北方的薛延陀、西北的西突厥、東北的高句麗更能引起他的擔憂。在長達十余年的戰爭中,大唐始終被突厥牽制,這令唐太宗大為頭疼。此時的唐太宗希望集中精力對北方、西北、東北用兵。
第三,唐太宗推行的府兵制無法支撐長期戰爭。府兵制的特點是“兵農合一”,軍隊的主力是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閑時間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如果發生長時間的拉鋸戰,勢必影響士兵正常的農業生產,這樣導致唐朝無法承受與吐蕃打持久戰的消耗。在唐朝有限的兵力下,沒有必要選擇四面開攻。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松贊干布攻打松州見好就收,這一步棋走得非常妙,以極小的成本獲取了巨大的利益。因為唐太宗答應了松贊干布的和親請求,松贊干布喜出望外。接下來,他派遣使者祿東贊來到大唐,《舊唐書》記載“獻金五千兩,自余寶玩數百事”,獻上這些寶物的目的只有一個——順利迎娶大唐的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