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德行第一

  • 世說新語
  • 陳岸峰
  • 7118字
  • 2013-12-23 10:01:44

本篇導讀

漢代實行察舉制以選拔人才,只有德才兼備才能獲得推薦。若推薦失當,則有連坐之責,因此憑察舉而入仕者可謂萬中無一。其流弊則在于門閥之見與家族利益,仕宦之途往往為世家大族所壟斷。自曹操提出“任人唯才”后,世風為之一變。許多德行不堪者,竟亦身居要職、飛黃騰達。在東漢政權衰頹的年代,野心勃勃如曹操者當然重才而輕德,此舉乃為日后的謀奪政權而鋪設。直至宋朝劉義慶編撰此書,仍以孔門的德行為第一,奉行的當然仍是儒家思想,然而人物的言行已經變質。莫非,劉氏是有意以當時為世所推重的這批所謂的“風流人物”作為諷刺的對象?

在第四十六則中,第一次出現“真孝子”。這本書的編者共七個人,皆一時俊彥,考慮不可謂不周,他們選擇以孔安國為晉孝武帝而痛哭流涕為“真孝子”,是孝的最高典范,可謂是對“德行”的一錘定音。在此典范之下,“德行”中的很多行為,便可圈可點了。比如說王祥的臥冰求魚、抱樹而泣,固然孝感可嘉,但他在司馬昭擊殺魏帝曹髦時,卻沒予以抗爭,而且還接受了司馬氏政權的加官晉爵。在儒家的禮教中成長并以孝而名重天下的王祥,怎會不明白“侍君如侍父”,才是大孝?

另一真正的情感流露應是孝武帝在服喪期間說出真的想哭就會哭,而不是因為禮教所規范的要哭就得哭。那是皇帝才敢說得出,臣下百姓則是尋到了表演以獲品評的良機。例如王戎,其在服喪期間的完美表演,令他迅速躍居名人榜的前列。甚至,他參與竹林七賢的清談,亦有借以邀名的明顯目的,阮籍不久便看穿他的心思,諷刺他為“俗物”。德行列于第一,真是充滿吊詭,頗堪玩味。

陳仲舉言為士則1,行為世范,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為豫章太守2,至,便問徐孺子所在3,欲先看之。主簿白4:『群情欲府君先入廨5。』陳曰:『武王式商容之閭6,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注釋

1 陳仲舉:陳蕃(?至一六八),字仲舉,汝南平輿(今屬河南)人。東漢桓帝時官至尚書仆射、太尉,靈帝時為太傅,與大將軍竇武謀誅宦官,事泄被殺。

2 豫章:郡名,治所在今南昌。

3 徐孺子: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今屬江西)人。家境貧苦,不滿宦官專權,雖多次征聘,終不肯就,時稱“南州高士”。

4 主簿:掌管印信及文書往來事務的官員。

5 府君:漢朝太守的稱呼。廨:官署。

6 式:通“軾”,古代車廂前用作扶手的橫木。這里用作動詞,人立車中,俯憑車軾以示敬意。商容:為紂王所貶之賢臣。閭:巷口之門,指住處。

譯文

陳仲舉之言談為士子準則,行為為世人典范,登車控韁,為官赴任,懷著掃除奸佞、澄清天下之志。任豫章太守時,他一到治所就詢問徐孺子的住所,準備先行拜訪。主簿說:“大家都希望太守先進官署。”陳仲舉回答道:“周武王伐紂后連席子都來不及坐暖,就親自前往商容家拜望致意。我禮敬徐賢士,有什么不可以呢?”

客有問陳季方1:『足下家君太丘2,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3,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淵泉所潤。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

注釋

1 陳季方:陳諶,字季方,陳寔第六子。

2 足下:對人之敬稱。太丘:陳寔,字仲弓,潁川許縣(今屬河南)人,任太丘長,后遭黨錮之禍。

3 仞: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仞。

譯文

有客人問陳季方:“令尊太丘長陳寔有哪些功勛和品德而譽滿天下?”陳季方說:“我父親好比生長在泰山一角的桂樹,上有萬丈高峰,下有深不可測的深淵:上受雨露所灌溉,下為深泉所滋潤。這個時候,桂樹怎么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泉有多深呢?也就不知道有沒有功德了!”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1,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2,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注釋

1 管寧:字幼安,北海朱虛(今屬山東)人。漢末避亂居遼東,聚徒講學,三十余年始歸。魏文帝拜為太中大夫,明帝拜為光祿勛,皆固辭不受。華歆:字子魚,平原高唐(今屬山東)人。東漢末舉孝廉,為尚書郎。獻帝時任豫章太守,后征召入京,為尚書令。魏文帝時任司徒,明帝時官拜太尉。

2 軒冕:古代卿大夫的車服。

譯文

管寧與華歆一起在園中鋤地種菜,看到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寧照樣揮鋤,把金子視同瓦片石塊,華歆則把金子撿起來后再扔掉。二人又曾經同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官員乘坐車馬從門外經過,管寧照樣讀書,華歆卻扔下書本跑出去看。于是管寧割斷席子與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賞析與點評

在物欲橫流的當下,道德教育必須從小抓起。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謹1。家有一李樹,結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時風雨忽至,祥抱樹而泣。祥嘗在別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還,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請死。母于是感悟,愛之如己子。

注釋

1 王祥(一八四至二六八):字休征,瑯邪臨沂(今屬山東)人,二十四孝中“臥冰求鯉”之孝子,后任溫令,累遷大司農、司空、太尉,西晉時官至太保。

譯文

王祥侍奉后母非常謹慎恭敬。家中有一棵李樹,結出的李子特別好,后母經常叫他去守護李樹。有時碰上急風暴雨,王祥便抱著樹哭泣。王祥曾睡在別的床上,后母暗中過去用刀砍他。碰巧王祥起床解手,后母一刀砍空,只砍在被子上。王祥回來后知道后母非常恨他,便跪在她面前請求處死自己。后母因此受到感動,終于醒悟過來,疼愛他就像親生兒子一樣。

晉文王稱阮嗣宗至慎1,每與之言,言皆玄遠,未嘗臧否人物。

注釋

1 晉文王:司馬昭(二一一至二六五),字子上,三國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司馬懿次子。魏帝曹髦在位時,繼其兄司馬師任魏大將軍,專擅朝政,并謀代魏。又滅蜀漢,稱晉公,后為晉王。死后謚文,因稱晉文王。阮嗣宗:阮籍(二一〇至二六三),字嗣宗,三國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他能詩善文,與嵇康齊名,為竹林七賢之一。因曾官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

譯文

晉文王司馬昭稱贊阮嗣宗是最謹慎的,每逢和他談話,他的言辭都很奧妙深遠,未曾評論過別人的長短。

王戎云1:『與嵇康居二十年2,未嘗見其喜慍之色。』

注釋

1 王戎(二三四至三〇五):字浚沖,西晉瑯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好清談,與阮籍、嵇康等為友,為竹林七賢之一。累官尚書令、司徒。

2 嵇康(二二三至二六二):字叔夜,三國譙郡(今安徽亳縣)人。本姓奚,他是曹操之子沛王曹林的孫女婿,官中散大夫,世稱“稽中散”。他崇尚老莊,講求養生服食之道。因聲言“非湯武而薄周孔”,且對當時掌握朝政的司馬氏集團有所不滿,被司馬昭所殺。

譯文

王戎說:“和嵇康相處二十年,未曾看見過他有喜怒的表情。”

王戎父渾有令名1,官至涼州刺吏2。渾薨3,所歷州郡義故,懷其德惠,相率致賻數百萬,戎悉不受。

注釋

1 王渾:字長厚,歷任尚書、涼州刺史。令名:好名聲。

2 刺史:州的最高行政長官。

3 薨:古代王侯之死稱作“薨”。王渾乃貞陵亭侯,故有此尊稱。

譯文

王戎的父親王渾,很有名望,官職做到涼州刺史。王渾死后,他在各州郡做官時的隨從和舊部下,懷念他的恩惠,相繼湊了幾百萬錢喪葬費送給王戎,王戎一概不收。

王平子、胡毋彥國諸人1,皆以任放為達,或有裸體者。樂廣笑曰2:『名教中自有樂地3,何為乃爾也?』

注釋

1 王平子:王澄(二六七至三一二),字平子,西晉瑯邪(今山東臨沂)人。王衍弟。曾為成都王司馬穎從事中郎。后任荊州刺史。日夜縱酒,投壺博戲,不理政事;又殘殺巴蜀流民,激起杜弢等流民起義。后征為軍咨祭酒,途中為王敦所殺。胡毋彥國:胡毋輔之,字彥國,晉泰山奉高(今山東泰安東)人。嗜酒,不拘小節。初為繁昌令,遷尚書郎,以參與討平齊王司馬冏功封平陽男。渡江后官至湘州刺史。

2 樂廣(?至三〇四):字彥輔,晉南陽淯(今河南南陽東南)人。少孤貧,王戎舉為秀才。善清談,尚名教。代王戎為尚書令,故稱“樂令”。

3 名教:以正定名分為中心的儒家禮教。樂地:快樂的境地。

譯文

王平子、胡毋彥國等人都以放蕩不羈為曠達,有時還有人赤身露體。樂廣笑著說:“名教中自有令人快意的境地,為什么偏要這樣做呢!”

郗公值永嘉喪亂1,在鄉里甚窮餒。鄉人以公名德,傳共飴之。公常攜兄子邁外生周翼二小兒往食2,鄉人曰:『各自饑困,以君之賢,欲共濟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獨往食,含飯著兩頰邊,還,吐與二兒。后并得存,同過江3。郗公亡,翼為剡縣,解職歸,席苫于公靈床頭4,心喪終三年5。

注釋

1 郗公:郗鑒(二六九至三三九),字道徽,歷任兗州刺史、司空、太尉。永嘉喪亂:永嘉五年(三一一),在山西稱帝的匈奴劉聰(國號漢)之大將石勒、劉曜入侵中原,俘殺宰相王衍,攻破洛陽,俘懷帝,焚都城,西晉覆亡,晉室東遷,史稱“永嘉之亂”。

2 邁:郗邁,字思遠,累官少府,中護軍。外生:外甥,周翼,字子卿,晉陳郡(今屬河南)人,歷官郯縣令、青州刺史。

3 過江:永嘉之亂后,晉室之瑯邪王司馬睿在王導等人的協助下,于江東建立東晉政權。其時中層人士,紛紛渡過長江,投奔正翔。

4 席苫:鋪草墊子為席,坐、臥在上面。古時父母死了,就要在草墊子上枕著土塊睡,叫作“寢苫枕塊。”靈床:為死者設置的坐臥用具。

5 心喪:古時父母死了,服喪三年;外親死,服喪五個月。郗鑒是周翼之舅父,屬外親,周翼卻守孝三年以報答其恩德,只是沒穿孝服而已,故稱“心喪”。

譯文

郗鑒在永嘉喪亂時期,住在家鄉,生活很困難,經常挨餓。鄉里因為他德高望重,大家便輪流供他飯吃。郗鑒經常帶著哥哥的兒子郗邁和外甥周翼這兩個小孩去吃。鄉里說:“各家自己也窮困挨餓,只是因為您的賢德,想共同接濟您就是了,但恐怕不能兼顧兩個小孩了。”郗鑒于是便單獨去吃,吃完后總是兩個腮幫子含滿了飯,回來便吐出給兩個小孩吃。后來都活了下來,一起到了江南。郗鑒死時,周翼正任剡縣縣令,他辭職回去,在郗鑒靈床前盡孝子禮,寢苫枕塊,守孝足足三年。

顧榮在洛陽1,嘗應人請,覺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輟己施焉,同坐嗤之。榮曰:『豈有終日執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亂渡江,每經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問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注釋

1 顧榮(?至三一二):字孝先,晉吳郡吳縣(今屬江蘇)人。三國吳丞相顧雍之孫。瑯邪王司馬睿鎮建康,任為軍司,加散騎常侍,后來亦成為建立東晉之江南士族領袖。

譯文

顧榮在洛陽的時候,一次應邀赴宴,發現上菜的人有想吃烤肉的神情,就把自己那一份讓給了他。同座的人都笑話顧榮,顧榮說:“哪有成天端著烤肉而不知肉味的道理呢!”后來遇上戰亂過江避難,每逢遇到危急,常常有一個人在身邊護衛自己。便問其原因,原來就是得到烤肉的那個人。

周鎮罷臨川郡還都1,未及上住,泊青溪渚。王丞相往看之2。時夏月,暴雨卒至,舫至狹小,而又大漏,殆無復坐處。王曰:『胡威之清3,何以過此!』即啟用為吳興郡。

注釋

1 周鎮:字康時,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

2 王丞相:王導(二七六至三三九),字茂弘,東晉瑯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西晉末,為瑯邪王司馬睿獻策移鎮建康。輔司馬睿稱帝,即晉元帝,任丞相。堂兄王敦掌重兵,鎮長江上游;族人多居要職。當時有“王與馬,共天下”之稱。他歷元帝、明帝、成帝三朝,都居宰輔之位,是調節南遷士族與江南士族關系、穩定東晉政權的重要人物。

3 胡威:胡威從京師去看當荊州刺史的父親胡質。胡威回家時,父親只給了一匹絹當路費。胡威一路上自己砍柴做飯,胡質手下一個都督在途中常資助胡威,胡威便將那匹絹給了都督,并將這事稟告父親。胡質認為此事有損其清廉,故責打該都督一百棍,并開除了他。

譯文

周鎮從臨川郡卸任回京,未及上岸,泊舟于青溪渚。丞相王導前往看望他。時值夏天,突降暴雨,船窄且小,而又漏水,幾乎無處可坐。王導說:“胡威的清廉,也不至于這種情況!”即刻任命他為吳興郡太守。

庾公乘馬有的盧1,或語令賣去。庾云:『賣之必有買者,即當害其主,寧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孫叔敖殺兩頭蛇以為后人2,古之美談。效之,不亦達乎?』

注釋

1 庾公:庾亮(二八九至三四〇),字元規,潁川鄢陵(今河南鄢陵)人,其妹為晉明帝皇后。歷仕元帝、明帝、成帝三朝,以帝舅與王導輔立成帝,任中書令,執朝政。后蘇峻、祖約起兵,欲誅殺庾亮,陶侃出兵,平亂。后鎮武昌,任征西將軍。的盧:白額入口至齒的馬,傳說為妨害主人的兇馬。

2 孫叔敖:氏,名敖,字孫叔,春秋時楚國期思(今河南淮濱)人,官令尹(楚相),輔助楚莊王成就霸業。

譯文

庾亮所乘的馬中有一匹的盧馬,有人勸他賣掉。庾亮說:“我賣掉此馬,必定有買它的人,那又害了它的新主人。怎么能因這馬對自己不利就把禍害轉移給別人呢?過去孫叔敖殺死兩頭蛇為后人除害,成為古來的美談。我仿效他,不也是很通達嗎?”

賞析與點評

這便是所謂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阮光祿在剡1,曾有好車,借者無不皆給。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聞之,嘆曰:『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遂焚之。

注釋

1 阮光祿:阮裕,字思曠,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因曾被征召為光祿大夫,故稱。剡:縣名,在今浙江嵊縣。

譯文

阮光祿閑居剡縣時,曾經有一架好車,凡有人來借車,從來都不會拒絕。有人要安葬母親,想借車子卻又不敢開口。阮光祿聽說了這件事后,嘆息道:“我有車而別人卻不敢借用,要這車有什么用呢?”于是就把車燒掉了。

謝奕作剡令1,有一老翁犯法,謝以醇酒罰之,乃至過醉而猶未已。太傅時年七八歲2,著青布绔在兄膝邊坐,諫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3?』遂遣之。

注釋

1 謝奕(?至三五八):字無奕,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剡令,后官至安西將軍、豫州刺史,乃謝安之兄、謝玄之父。

2 太傅:古時三公之一,這里指謝安。謝安(三二〇至三八五),字安石,謝奕的弟弟。孝武帝時官至宰相。前秦苻堅南下攻晉時,謝安為征討大都督,指揮謝石、謝玄等大破苻堅于淝水,以功拜太保。死后追贈太傅,故稱。

3 阿奴:魏晉南北朝間年長者對幼者的愛稱。

譯文

謝奕做剡縣縣令的時候,有一老者犯了法,謝奕要他喝高度數的酒以作懲罰,即使老者醉得很厲害,卻仍不停罰。謝安當時只有七八歲,穿一條藍布褲,坐在他哥哥膝上,勸告說:“哥哥,老人家多么可憐,怎么可以做這種事!”謝奕臉色立刻緩和下來,說道:“你要放他走嗎?”于是就把那個老者放了。

賞析與點評

小童的仁愛之心,猶如幼苗,必須給予呵護與認同,方可茁壯,成為一生的道德準則。

謝公夫人教兒1,問太傅2:『那得初不見君教兒?』答曰:『我常自教兒。』

注釋

1 謝公夫人:謝安的夫人,劉惔之妹。

2 太傅:即謝安。

譯文

謝安的夫人教導兒子時,追問太傅謝安:“怎么從來沒有見您教導過兒子?”謝安回答說:“我經常以自身言行教導兒子。”

賞析與點評

事實上,謝安不僅身教,對兒女子侄更常常是耳提面命,煞費苦心,在他的悉心栽培下,謝家子弟文才武略,一時無兩。

王子敬病篤1,道家上章應首過2,問子敬:『由來有何異同得失?』子敬云:『不覺有余事,唯憶與郗家離婚3。』

注釋

1 王子敬:王獻之(三四四至三八八),字子敬,書圣王羲之最小的兒子,擅書法,尤擅草書,與王羲之并稱“二王”。信奉五斗米道。初為州主簿,后為謝安長史、建威將軍、吳興太守,官至尚書令。

2 “道家”句:道家,本來指一個學術派別,這里指道教,具體指五斗米道,乃東漢末年的張道陵創立,以符咒辟邪驅鬼治病,受治者出五斗米。病者請道士做章表,寫明病人姓名,向上天祈禱服罪,請求除難消災,稱為上章。病人要坦白自己的罪過,這叫首過。

3 郗家:王獻之娶表姐,即郗曇的女兒郗道茂為妻,后來因為皇帝要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被逼離婚。其女兒王神愛,為晉安帝皇后。

譯文

王子敬病重,請道士主持上表文禱告,本人應該自陳己過,道士問子敬過去有什么過失。子敬說:“沒有別的事,只有和郗家離婚一事。”

王恭從會稽還1,王大看之2。見其坐六尺簟,因語恭:『卿東來3,故應有此物,可以一領及我。』恭無言。大去后,即舉所坐者送之。既無余席,便坐薦上。后大聞之,甚驚,曰:『吾本謂卿多,故求耳。』對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4。』

注釋

1 王恭(?至三九八):字孝伯,晉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孝武帝王皇后兄,安帝之舅,歷任中書令,青州、兗州刺史,為官清廉。晉安帝時起兵造反,被殺。

2 王大:王忱(?至三九二),小名佛大,也稱阿大、是王恭的同族叔父輩,官至荊州刺史、建州將軍。

3 卿:六朝時,尊輩稱晚輩,或同輩熟人間的親熱稱呼。

4 丈人:古時晚輩對長輩的尊稱。長物:多余的東西。

譯文

王恭從會稽回來后,王忱去看望他。看見他坐在一張六尺長的竹席子上,便對王恭說:“你從東邊回來,自然會有這種東西,可以拿一張給我。”王恭沒有說什么。王忱走后,王恭就拿起所坐的那張竹席送給王忱。自己沒有多余的竹席了,就坐在草席子上。后來王忱聽說這件事,很吃驚,對王恭說:“我原來以為你有多余的,所以才向你要呢。”王恭回答說:“叔父你不了解我,我并沒有多余的東西。”

賞析與點評

“身無長物”之典故亦出于此,如心中能做到這一點,才是最高境界。

孔仆射為孝武侍中1,豫蒙眷接。烈宗山陵2,孔時為太常3,形素羸瘦,著重服,竟日涕泗流漣4,見者以為真孝子。

注釋

1 孔仆射:孔安國(?至四二八),晉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晉孝武帝時歷任侍中(皇帝的近侍官),太常(管祭祀禮樂),尚書左、右仆射等職。侍中:官名,備切問近對,拾遺補缺,參與朝政,乃皇帝左右親信之要職。

2 烈宗:晉孝武帝廟號,即死后立室奉祀時起的名號。山陵:帝王的墳墓,這里指歸山陵,即死亡。

3 太常:官名。位為列卿,掌禮樂郊廟等禮儀事宜。

4 重服:孝服中之重者,即父母喪時所穿的孝服。涕泗:眼淚與鼻涕。

譯文

孔安國任晉孝武帝的侍中,喜獲孝武帝的恩寵禮遇。孝武帝死,當時孔安國任太常之職,他的身體一向瘦弱,穿著很重的孝服,一天到晚眼淚鼻涕不斷,看見他的人都認為他是真正的孝子。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萍乡市| 于田县| 万宁市| 从江县| 清流县| 磴口县| 榕江县| 嘉定区| 八宿县| 陆河县| 宁武县| 博乐市| 师宗县| 郎溪县| 屏边| 泸溪县| 玛纳斯县| 德州市| 华坪县| 新乐市| 海门市| 贞丰县| 兴海县| 普宁市| 宝鸡市| 忻州市| 肇源县| 库伦旗| 黔西| 富源县| 东光县| 乌兰浩特市| 曲麻莱县| 扎赉特旗| 龙井市| 崇仁县| 武山县| 大悟县| 濉溪县| 开鲁县| 遂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