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言語第二

  • 世說新語
  • 陳岸峰
  • 14030字
  • 2013-12-23 10:01:44

本篇導讀

魏晉崇玄理,尚清談,語言是體現風度與識度的媒介,故而妙語連珠,機鋒處處。這里有幾則,已成中國文學與文化史上的經典。王獻之以“應接不暇”贊嘆山陰風景的美不勝收;顧愷之以“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云興霞蔚”描述會稽山川,見其言如見其畫。謝安言傳身教,常與子侄在庭前閑話,謝玄的對答,可見其聰慧,而淝水一役,又能運籌帷幄、馳騁沙場,戰功彪炳,是魏晉不可多得的人才;至于謝道韞詠柳之作,初現中國女才人的光芒;始料不及的是,一世梟雄如桓溫,泫然發出“木猶如此,人何以堪”的生命感慨,竟成為了千古絕嘆。

《言語》一節中有不少的慧童出現,“少時了了”的孔融及其兒子的“覆巢之下,復有完卵”,皆已成為常用語。聰慧,或者說過度的聰慧,正為孔氏招來滅門之災,在過度強調見智慧的當今社會,實值得引以為鑒。

魏晉清談,著重的當然是語言的炫技逞能,其風熾盛,在哲理上無疑有長足之發展,甚至是東晉領袖人物安撫社會人心的一種方法。至于語言在當今社會,尤為重要。全球化的時代,多種語言的訓練已屬必然的要求。而此章故事中應對的得體與敏捷,更值得學習。

孔文舉年十歲1,隨父到洛2。時李元禮有盛名3,為司隸校尉4。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5?』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6,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后至7,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

注釋

1 孔文舉:孔融(一五三至二〇八),字文舉,東漢魯(今山東)人,獻帝時任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又任少府、太中大夫等職。孔氏因恃才負氣,觸怒曹操而被殺。他是建安七子之一,著作大多散佚,有明輯本《孔北海集》。

2 父:孔融的父親名宙,官泰山都尉。洛:東都洛陽。

3 李元禮:李膺(一一〇至一六九),字元禮,潁川襄城(今河南平頂山)人,因謀誅宦官,事泄,下獄死。

4 司隸校尉:官名。初掌糾察百官及所轄附近各郡犯事者,后改專察督察三輔、三河、弘農七郡,治洛陽。

5 仆:古代男子對自己的謙稱。

6 先君仲尼:孔融是孔子二十世孫,故稱。伯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師資之尊:孔子曾問禮于老子,因此老子是孔子的老師。

7 太中大夫:主管議論政事的官員。陳韙在東漢桓帝時曾任太中大夫。

譯文

孔文舉十歲時,跟隨父親到洛陽。當時李元禮享有很高的名望,任司隸校尉。凡是登門造訪的,只有那些有著高潔名聲的杰出之士,以及中表親戚才能通報進門。孔融到了李府門前,對守門吏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通報進門后,孔融坐到了前面。李元禮問孔文舉:“您和我是什么親戚?”孔文舉答道:“過去我的祖先孔子與您的先人老子有師生之誼,所以我與您世代為通家之好。”李元禮及賓客聽了孔文舉的話無不感到驚奇。太中大夫陳韙晚到,有人把孔文舉的話告訴他。陳韙說:“小的時候聰明伶俐,長大后不見得就很好。”孔文舉說:“想來您小的時候,必定是聰明伶俐的了!”陳韙聽后大為尷尬。

孔文舉有二子,大者六歲,小者五歲。晝日父眠,小者床頭盜酒飲之。大兒謂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禮!』

譯文

孔文舉有兩個兒子,大的六歲,小的五歲。有一次,當父親在白天睡覺的時候,小兒子就到床頭偷酒喝,大兒子對他說:“喝酒前為什么不先行禮呢?”小兒子回答說:“偷酒喝,怎么還得行禮!”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1,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尋亦收至。

注釋

1 琢釘戲:古時一種兒童游戲。

譯文

孔融被逮捕時,朝廷內外無不惶恐懼怕。當時孔融的大兒子九歲,小兒子八歲,他們照樣做琢釘的游戲,完全沒有一點驚慌的神色。孔融對派來逮捕他的人說:“希望罪過只在我一人之身,兩個兒子的性命能否保全?”兩個兒子從容向前說:“父親大人難道見過傾覆的鳥窩下會有完好的鳥蛋嗎?”不久逮捕他們的人也就到了。

賞析與點評

孔家之子之智慧固是天資,而其淡定從容,想必亦與孔融平時之教育密不可分。

鐘毓、鐘會少有令譽1,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鐘繇曰2:『可令二子來!』于是敕見。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3。』復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戰栗栗,汗不敢出4。』

注釋

1 鐘毓、鐘會:是兄弟倆。鐘毓(?至二六三),字稚叔,鐘繇長子,十四歲任散騎侍郎,后升至車騎將軍。鐘會(二二五至二六四),字士季,少時聰穎,為司馬師、司馬昭所倚重,凡有征伐,會均預謀,功勛卓著,以平蜀漢功,官至司徒,封縣侯。后因與蜀將姜維合謀,據蜀叛司馬氏而被殺。令譽:美好的聲譽。

2 鐘繇(一五一至二三〇):字符帝,三國魏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人。東漢末為御史中丞,封東武亭侯。魏明帝時遷太傅,進封定陵侯。工書法,與王羲之并稱“鐘王”。

3 戰戰惶惶:害怕得發抖。漿:凡較濃的液體都可叫作漿。

4 戰戰栗栗:害怕得發抖。“栗”、“出”韻,兄弟隨口應對,同義而異辭,皆為韻語,以見機警聰慧。

譯文

鐘毓、鐘會兄弟倆少年時就有好名聲,鐘毓十三歲時,魏文帝聽說他們倆,便對他們的父親鐘繇說:“可以叫兩個孩子來見我!”于是下令賜見。覲見時鐘毓臉上有汗,文帝問道:“你臉上為什么出汗?”鐘毓回答說:“戰戰惶惶,汗出如漿。”魏文帝又問鐘會:“你為什么不出汗?”鐘會回答說:“戰戰栗栗,汗不敢出。”

何平叔云1:『服五石散2,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

注釋

1 何平叔:何晏(約一九〇至二四九),字平叔,三國魏宛(今河南南陽)人。東漢何進之孫。母尹氏為曹操所納;又為曹操的女婿。曹爽執政時任吏部尚書。好《老》、《莊》,尚清談,與夏侯玄、王弼等倡玄學。后因依附曹爽,為司馬懿所殺。

2 五石散:丹藥名,以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鐘乳、硫磺五種藥石為主,佐以人參、白術、桔梗、海蛤、防風、附子、桂心、干姜、細辛、栝樓等配制而成。傳為何晏據東漢張仲景紫石散及侯氏黑石散兩方增減所創,云可治男子勞傷虛羸。因須冷服,又名“寒食散”。自何晏服用有效后,魏晉六朝上層人士競相仿效,為當時玄風之一種表現。藥性猛烈,服后需行走調適,謂之行散。服者食宜冷,衣宜薄,酒需溫,但每致中毒,染成痼疾,性格暴躁,至有傷殘夭死者。

譯文

何平叔說:“服食五石散,不僅能治病,也覺得精神很清爽。”

嵇中散既被誅1,向子期舉郡計入洛2,文王引進3,問曰:『聞君有箕山之志4,何以在此?』對曰:『巢、許狷介之士,不足多慕!』王大咨嗟。

注釋

1 嵇中散:嵇康,曾任中散大夫,故稱。

2 向子期:向秀(約二二七至二七二),字子期,魏晉之際河內懷(今河南武陟西南)人,和嵇康友好,“竹林七賢”之一,標榜清高。嵇康被殺后,他便改變初衷,出來做官,官至黃門侍郎、散騎常侍。郡計:計是計簿、賬簿,列上郡內眾事的官員。

3 文王:司馬昭。引進:推薦。

4 箕山:山名,在今河南省登封縣東南。堯時巢父、許由在箕山隱居。此處借指歸隱之志。

譯文

中散大夫嵇康被殺以后,向子期呈送郡國賬簿到京都洛陽去,司馬昭推薦了他,問他:“聽說您有意隱居不出,為什么到了京城呢?”向子期回答說:“巢父、許由是孤高傲世的人,不值得稱贊和效法。”司馬昭聽了,大加贊賞。

蔡洪赴洛1,洛中人問曰:『幕府初開,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采賢雋于巖穴。君吳、楚之士2,亡國之余,有何異才而應斯舉?』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3;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侖之山4。大禹生于東夷,文王生于西羌5。圣賢所出,何必常處。昔武王伐紂,遷頑民于洛邑;得無諸君是其苗裔乎6?』

注釋

1 蔡洪:字叔開,吳郡人,原在吳國做官,吳亡后入晉,晉惠帝元康初為松滋令。

2 吳、楚:春秋時代的吳國和楚國。兩國都在南方,所以也泛指南方。

3 夜光之珠:即夜明珠,是春秋時代隋國國君的寶珠,又叫隋侯珠,或稱隋珠,傳說是一條大蛇從江中銜來的。孟津:渡口名,在今河南省盂縣南。周武王伐紂時和各國諸侯在這里會盟,是一個有名的地方。

4 昆侖:古代盛產美玉的山。

5 大禹:夏代第一個君主,傳說曾治平洪水。東夷:中國東部的各少數民族。文王:周文王,殷商時一個諸侯國的國君,封地在今陜西一帶。西羌:中國西部的一個民族。這里暗指大禹、文王都不是中原一帶的人。

6 “昔武王”句:周武王滅了殷紂以后,把殷的頑固人物遷到洛水邊上,派周公修建洛邑安置他們。戰國以后,洛邑改為洛陽。

譯文

蔡洪到洛陽后,洛陽的人問他:“官府設置不久,眾公卿征召人才,要在平民百姓中尋求才華出眾的人,在山林隱逸中尋訪才德高深之士。先生是南方人士,亡國遺民,有什么特殊才能,敢來接受這一選拔?”蔡洪回答說:“夜明珠不一定都出在孟津一帶的河中,滿把大的璧玉,不一定都從昆侖山開采來。大禹出生在東夷,周文王出生在西羌,圣賢的出生地,為什么非要在某個固定的地方呢!從前周武王打敗了殷紂,把殷代的頑民遷移到洛邑,莫非諸位先生就是那些人的后代嗎?”

賞析與點評

英雄莫問出處,以地域、門第而自傲的人只是井底之蛙而已。

諸名士共至洛水戲1,還,樂令問王夷甫曰2:『今日戲,樂乎?』王曰:『裴仆射善談名理3,混混有雅致;張茂先論《史》、《漢》4,靡靡可聽;我與王安豐說延陵、子房5,亦超超玄著。』

注釋

1 洛水:即洛河,源出陜西洛南,東入河南,經洛陽等地,至鞏縣洛口入黃河。

2 樂令:樂廣。王夷甫:王衍(二五六至三一一),字夷甫。

3 裴仆射:裴(二六七至三〇〇),字逸民,歷任侍中、尚書左仆射。名理:考核名實,辨別、分析事物是非、道理之學,是魏晉清談的主要內容。

4 張茂先:張華,字茂先,博覽群書,晉武帝時任中書令,封廣武侯。《史》、《漢》:指司馬遷所著之《史記》、班固所著之《漢書》。

5 王安豐:王戎,封安豐侯。延陵:今江蘇武進縣,這里以地代人。春秋時吳王壽夢的少子季札封在這里,稱為延陵季子,有賢名。子房:張良,字子房,本戰國時韓國人。秦滅韓,張良以全部家產求刺客刺秦王,后幫助劉邦擊敗項羽,封為留侯。

譯文

名士們一起到洛水邊游玩,回來的時候,尚書令樂廣問王夷甫:“今天玩得高興嗎?”王夷甫說:“仆射裴擅長談名理,滔滔不絕,意趣高雅;張茂先談《史記》、《漢書》,娓娓動聽;我和安豐侯王戎談論延陵季子、張良,也極為超塵拔俗,奧妙透徹。”

陸機詣王武子1,武子前置數斛羊酪,指以示陸曰:『卿江東何以敵此?』陸云:『有千里莼羹2,但未下鹽豉耳3!』

注釋

1 陸機(二六一至三〇三):字士衡,晉吳郡吳縣華亭(今上海松江)人。祖遜、父抗,均為吳國的將相。吳亡后入晉,累遷太子洗馬、著作郎,曾任平原內史,世稱“陸平原”。后從成都王司馬穎討伐長沙王司馬乂,任后將軍、河北大都督。兵敗,受讒害,與弟陸云同被殺。王武子:王濟(二四〇至二八五),字武子,太原晉陽(今屬山西)人。擅清談,娶晉武帝女為妻,歷任侍中、太仆。好弓馬,性豪侈。孫子荊:孫楚(?至二九四),字子荊,太原中都人,仕至馮詡太守。

2 千里:千里湖,有說在今江蘇溧陽縣附近。莼羹:用莼菜、鯉魚做主料,煮熟后加上鹽豉制成的一種名菜。

3 歷來此句的詮釋紛紜。陸機的意思應該是說,北方羊酪的味道,大概也就是南方千里湖未下鹽豉的莼菜羹吧。當然,在未下鹽豉前兩者還是屬于可以比較的層次,意謂若下了鹽豉的莼菜羹,就非羊酪可比了。

譯文

陸機去拜訪王武子,正好王武子跟前擺著幾斛羊奶酪,他指著給陸機看,問道:“你們江南有什么名菜能和這個相比呢?”陸機說:“我們那里有千里湖出產的莼羹可以媲美,只是還不必放鹽豉呢!”

賞析與點評

地域的偏見,在魏、晉時代已有。我們必須具備開放的胸襟,欣賞多元的美。

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1,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曰2:『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愀然變色曰3:『當共勠力王室,克復神州4,何至作楚囚相對5!』

注釋

1 新亭:三國時吳建,故址在今江蘇南京南,東晉時為朝士游宴之所。

2 周侯:周(二六九至三二二),字伯仁,晉汝南安成(今河南平輿西南)人,少有重名,官至尚書左仆射。

3 王丞相:王導。見《德行第一》第二十七則注2。

4 神州:戰國時鄒衍稱中國為“赤縣神州”,泛指中原。

5 楚囚:原指被俘的楚人。《左傳·成公九年》載楚國伶人鐘儀為晉所囚,仍奏楚聲,不忘南音,后用以形容處境窘迫之人。

譯文

過江避難的士人們,每逢風和日麗的好天氣,總是相邀一起到新亭,坐在草地上聚會飲酒。周坐在眾人中間感嘆說:“風景沒有什么兩樣,只是山河大不相同!”大家都相對垂淚。只有丞相王導臉色大變說:“我們應當同心協力輔佐王室,恢復中原,為什么像楚囚那樣相對哭泣呢!”

賞析與點評

感傷無補于事,王導對士人們的當頭棒喝,足見他作為領袖的精神強度與恢復河山的信心。

衛洗馬初欲渡江1,形神慘悴,語左右云:『見此茫茫,不覺百端交集。茍未免有情,亦復誰能遣此!』

注釋

1 衛洗馬:衛玠(二八七至三一三),字叔寶,晉河東安邑(今山西運城東北)人。風神秀美,雅善玄談,為世所重。歷任太傅西閣祭酒、太子洗馬。洗馬:太子屬官,太子出行則為前導。

譯文

太子洗馬衛玠剛要渡江,面容憔悴,神情凄慘,對隨從的人說:“看見日夜奔流的大江,不覺百感交集。只要還有點感情,誰又能排遣得了這種種憂傷!”

賞析與點評

這是人與環境的交感互應,而當代人對大自然的感應已早為機器文明所磨鈍了。

顧司空未知名,詣王丞相1。丞相小極,對之疲睡。顧思所以叩會之,因謂同坐曰:『昔每聞元公道公協贊中宗,保全江表;體小不安,令人喘息2。』丞相因覺,謂顧曰:『卿珪璋特達3,機警有鋒。』

注釋

1 顧司空:顧和(二八五至三五一),字君孝,晉吳郡吳(今江蘇蘇州)人,王導任揚州刺史時,召他為從事,累遷尚書令,死后追贈司空。王丞相:王導。

2 元公:指顧榮,他是顧和的族叔。顧榮死后,謚號為元,所以稱為元公。中宗:晉元帝的廟號。

3 珪璋特達:珪和璋是玉器,是諸侯朝見天子時所用的重禮。用珪璋時可以單獨送達,不須加上別的禮品為輔,后用來比喻有才德的人不用別人推薦也會有成就。

譯文

司空顧和還沒有出名的時候,去拜訪丞相王導。王導有點疲乏,對著他打瞌睡。顧和考慮著怎樣才能和王導見面并請教他,便對同座的人說:“過去常常聽元公談論王公輔佐中宗,保全了江南。現在王公貴體不太舒適,真叫人焦急不安。”王導聽見他說,便醒來了。對在座的人評論顧和說:“這個人真是‘珪璋特達’,才德可貴,為人機警,詞鋒犀利。”

謝仁祖年八歲1,謝豫章將送客2。爾時語已神悟,自參上流。諸人咸共嘆之,曰:﹃年少一坐之顏回3。』仁祖曰:﹃坐無尼父,焉別顏回4?』

注釋

1 謝仁祖:謝尚(三〇八至三五七),字仁祖,謝鯤之子,幼聰穎,歷官給事黃門侍郎,出為歷陽太守,轉都督江夏、義陽、隨三郡軍事,江夏相,后為豫州刺史,西中郎將。

2 謝豫章:謝鯤(二八〇至三二二),字幼輿,擅清談,通音律,放達不羈,王敦引為長史,后出為豫章太守。

3 顏回(前五二一至前四九〇):春秋時魯國人,對孔子的學說深有體會,孔子很賞識他。

4 尼父:孔子,字仲尼,尊稱為尼父。

譯文

謝仁祖八歲時,他父親豫章太守謝鯤已經領著他送客。那時他的言談便顯示出奇異的悟性,已經自居于名流之中。大家都很贊許他,說他:“年紀雖小,也是座中的顏回。”謝仁祖說:“座中沒有孔子,怎么能識別顏回!”

賞析與點評

聰慧的兒童,當然可愛。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過于聰慧的兒童,卻幾乎等于沒有童年。

孫盛為庾公記室參軍1,從獵,將其二兒俱行。庾公不知,忽于獵場見齊莊2,時年七八歲,庾謂曰:『君亦復來邪?』應聲答曰:『所謂「無小無大,從公于邁3」。』

注釋

1 孫盛(約三〇二至三七三):字安國,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西)人。博學,善玄理。從桓溫平蜀、洛,封吳昌縣侯,累遷秘書監,著有《魏氏春秋》、《晉陽秋》。記室參軍:將軍幕府中主管文書的。

2 齊莊:孫放,字齊莊,孫盛次子,幼以捷辯見稱,官至長沙相。

3 “無小”二句:引自《詩經·魯頌·泮水》,意指無論大小臣子,都跟著公出游。

譯文

孫盛任庾亮的記室參軍,一次隨著庾亮去打獵,并且帶著自己的兩個兒子一起去。庾亮本不知道,忽然在獵場看見他的次子齊莊,當時這孩子只有七八歲,庾亮問他說:“您也來了嗎?”齊莊接口回答說:“正如《詩經》里所說的:‘無小無大,從公于邁。’”

孫齊由、齊莊二人,小時詣庾公1。公問齊由何字2,答曰:『字齊由。』公曰:『欲何齊邪?』曰:『齊許由。』齊莊何字,答曰:『字齊莊。』公曰:『欲何齊?』曰:『齊莊周3。』公曰:『何不慕仲尼而慕莊周?』對曰:『圣人生知,故難企慕。』庾公大喜小兒對。

注釋

1 孫齊由:孫潛(?至三九七?),字齊由,孫盛長子,仕至豫章太守。齊莊:孫放,見本篇上一則注2。庾公:庾亮。

2 字:古人正名之外的另一個名字。自稱用名,以示謙恭;稱人用字,以示尊敬。名與字之間均有意義之關聯。

3 莊周:莊子,名周,戰國時人,著有《莊子》,與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譯文

孫齊由、齊莊兄弟二人,小時候去拜見庾亮。庾亮問齊由的字是什么,齊由回答說:“字齊由。”又問:“想向誰看齊呢?”齊由說:“向許由看齊。”接著又問齊莊的字是什么。齊莊回答說:“字齊莊。”問他:“想向誰看齊?”齊莊說:“向莊周看齊。”庾亮問:“為什么不仰慕孔子而仰慕莊周?”齊莊回答說:“圣人生來就知道一切,所以很難仰慕。”庾亮對這個小兒子的回答非常滿意。

桓公北征1,經金城2,見前為瑯邪時種柳,皆已十圍3,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

注釋

1 桓公:桓溫(三一二至三七三)。北征:桓溫在東晉太和四年(三六九)伐燕。

2 金城:地名。南瑯邪郡郡治。桓溫在咸康七年(三四一)任瑯邪國內史鎮守金城,到伐燕時已過了快三十年。

3 圍:兩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攏的圓周長為一圍。

譯文

桓溫北伐的時候,經過金城,看見從前任瑯邪內史時所種的柳樹,都已經十圍那么粗了,就感慨地嘆道:“樹木尚且這樣,人怎么經受得起呢!”于是邊說邊手握柳條,淚流不止。

賞析與點評

再堅強的人,也有柔情的一面。

簡文作撫軍時,嘗與桓宣武俱入朝1,更相讓在前,宣武不得已而先之,因曰:『「伯也執殳,為王前驅2。」』簡文曰:『所謂「無小無大,從公于邁」3。』

注釋

1 簡文:簡文帝司馬昱(三二〇至三七二),字道方,晉元帝少子。初封瑯邪王,徙封會稽王。穆帝即位時,褚太后攝政,他以撫軍大將軍總理政務。歷事哀帝、廢帝,位居丞相,而大權一歸于桓溫。后被桓溫立為帝,不到一年,病死。撫軍:撫軍大將軍。桓宣武:桓溫,謚宣武。

2 “伯也”二句:引自《詩經·衛風·伯兮》。大意是:我丈夫手里拿著殳,為王打仗做先驅。桓溫走在前面,所以引《詩經》“為王前驅”以示謙讓。殳:一種有棱無刃的兵器。

3 “無小”二句:參見第四十九則注3。

譯文

晉簡文帝司馬昱任撫軍將軍的時候,有一次和桓溫一同上朝,兩人多次互相謙讓,要對方走在前面。桓溫最后不得已只好在前,于是一面走一面說:“伯也執殳,為王前驅。”司馬昱回答說:“這正所謂‘無小無大,從公于邁’。”

桓公入峽1,絕壁天懸,騰波迅急。乃嘆曰:『既為忠臣,不得為孝子,如何2?』

注釋

1 桓公:桓溫,在晉永和二年(三四六)伐蜀。

2 “既為”句:據《漢書·王尊傳》載,王陽任益州刺史時,視察到邛郟的九折坂,嘆道:“奉先人遺體,奈何數乘此險!”便托病辭官。后來王尊做刺史,到這里時就叫車夫趕馬前進,說:“王陽為孝子,王尊為忠臣。”于是策馬前驅。

譯文

桓溫率兵進入三峽,看見陡峭的山崖如從天懸掛而下,翻滾的波濤迅猛飛騰。于是嘆息道:“既然要做忠臣,就不能做孝子,有什么辦法呢!”

謝太傅語王右軍曰1:『中年傷于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賴絲竹陶寫,恒恐兒輩覺損欣樂之趣。』

注釋

1 謝太傅:謝安。王右軍:王羲之(三〇三至三六一),字逸少,東晉瑯邪臨沂(今屬山東)人。丞相王導之侄,郗鑒之婿。初為秘書郎,累遷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擅書法,自成一家,震鑠千古,世稱“書圣”。

譯文

太傅謝安對右軍將軍王羲之說:“中年以來,受到哀傷情緒的折磨,和親友話別,總是悶悶不樂好幾天。”王羲之說:“到了晚年,自然會這樣,只能借助音樂寄興消愁,還常常擔心子侄輩發覺,減少了歡樂的情趣。”

支道林1常養數匹馬。或言道人畜馬不韻。支曰:『貧道重其神駿。』

注釋

1 支道林(三一四至三六六):名遁,東晉高僧,陳留(今河南開封東)人。本姓關。嘗隱居支硎山,世稱“支公”、“支硎”、“林公”。年二十五出家。繼竺法深講法于宮禁中。形貌丑異而善談玄理。宣揚“色即是空”,為當時般若學的代表人物。

譯文

支道林和尚經常養著幾匹馬。有人說:“和尚養馬,不雅。”支道林說:“貧僧只是看重馬的神采姿態而已。”

劉真長為丹陽尹,許玄度出都就劉宿1;床帷新麗,飲食豐甘。許曰:『若保全此處,殊勝東山2。』劉曰:『卿若知吉兇由人,吾安得不保此!』王逸少在坐,曰:『令巢、許遇稷、契,當無此言3。』二人并有愧色。

注釋

1 劉真長:劉惔,字真長,晉明帝之婿,謝安妻舅,任丹陽尹,即京都所在地丹陽郡的行政長官,卒年三十六。許玄度:許詢,字玄度,善清談,受敬仰,又樂于隱遁,拒絕出任官職,曾被召為司徒掾,不就。

2 東山:浙江的山名,謝安曾于該處隱居。

3 王逸少:王羲之。稷:后稷,周的始祖,堯時任稷官。契:商的始祖,舜時為司徒,輔助大禹治水。王羲之這兩句話是諷刺許、劉二人熱衷功名,注重享樂。

譯文

劉真長任丹陽尹的時候,許玄度到京都去,便到他那里住宿。他設置的床帳簇新、華麗,飲食豐盛味美。許玄度說:“如果保全住這個地方,比隱居東山強多了。”劉真長說:“你如果能肯定禍福由人來決定,我怎么會不保全這里呢!”當時王羲之也在座,就說:“如果巢父、許由遇見稷和契,一定不會說這樣的話。”劉、許兩人聽了,都面有愧色。

賞析與點評

朋友的可貴在于能常常令我們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

王右軍與謝太傅共登冶城1,謝悠然遠想,有高世之志。王謂謝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給。今四郊多壘,宜人人自效;而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謝答曰:『秦任商鞅2,二世而亡,豈清言致患邪?』

注釋

1 王右軍:王羲之。謝太傅:謝安。冶城:故址在今江蘇南京朝天宮一帶,相傳春秋時夫差于此冶鑄,故名。

2 商鞅(約前三九〇至前三三八):戰國秦孝公時任左庶長,推行變法,奠定秦國富強之基,封于商。孝公死后,為貴族所誣而被殺。

譯文

王羲之與謝安一起登上冶城,謝安悠閑自在地沉湎于遐想中,似有超世脫俗的志趣。王羲之說:“夏禹為國事操勞,手腳都長滿了繭子;文王整天忙于政事,到晚上才吃上飯,沒有一點兒空閑時間。現在戰事不斷,每個人都應為國效力。然而空談會荒廢政務,浮華的文風會妨礙國事,恐怕與當前國勢不適應吧。”謝安答道:“秦用商鞅的嚴刑峻法,僅僅兩代就滅亡了,難道也是清談造成的禍患嗎?”

賞析與點評

言論自由并不妨礙社會穩定,甚至是強國崛起的必要元素。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1:『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2,左將軍王凝之妻也3。

注釋

1 胡兒:謝朗,小字胡兒,謝安次兄謝據的長子,官至東陽太守。

2 大兄無奕女:謝安長兄無奕之女謝道韞,聰慧有才辯,善清談,時人稱其頗有“竹林七賢”的名士風度。嫁王凝之,持家有道,為后世所稱頌。

3 王凝之(?至三九九):王羲之次子,字叔平,歷仕江州刺史、左將軍、會稽內史,工草、隸。孫恩攻會稽,王凝之篤信五斗米道,謂已請鬼兵相助而不設防,城陷而被殺。

譯文

謝安在寒冷的雪天把一家人聚集到一起,給兒女們講論文章的義理。一會兒雪下得急了,謝安高興地說:“這白雪紛飛像什么呢?”侄兒謝朗說:“好比是把鹽撒到空中一樣。”侄女謝道韞說:“還不如說是柳絮憑借風勢在空中起舞。”謝安聽后樂得大笑。她就是謝安長兄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賞析與點評

謝安的言傳身教,影響了下一代,可見良好的家庭氛圍的重要性。

支公好鶴,住剡東山1。有人遺其雙鶴,少時翅長欲飛,支意惜之,乃鎩其翮。鶴軒翥不復能飛,乃反顧翅垂頭,視之如有懊喪意。林曰:『既有陵霄之姿,何肯為人作耳目近玩!』養令翮成,置使飛去。

注釋

1 支公:支遁。剡東山:在今浙江嵊縣之東。

譯文

支遁喜愛鶴,住在剡縣東面的山。有人送給他一對鶴,不久鶴的翅膀長成了想飛,支遁心里舍不得它們,便剪去它們的翅上的硬羽。鶴張開翅膀卻不再能飛了,就回過頭看著翅膀,垂下頭來,看上去好像有懊喪的意思。支遁說:“它們既然有直上云霄的資質,怎么肯被人們當作耳目觀賞的玩物呢!”于是把鶴喂養到翅膀長好后,放它們飛翔而去。

賞析與點評

寵物是人類的好朋友,但我們不能改變它們的習性,那才是真正的愛護他們。

晉武帝每餉山濤恒少1,謝太傅以問子弟,車騎答曰2:『當由欲者不多,而使與者忘少。』

注釋

1 晉武帝:司馬炎。山濤(二〇五至二八三):字巨源,西晉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人,乃“竹林七賢”之一,歷任魏朝郎中、吏部郎中等。入晉,累遷冀州刺史、北中郎將、吏部尚書、右仆射、司徒等職位。擅于識拔人才,每選用官吏,親作評論,時稱“山公啟事”。

2 車騎:指謝玄。謝玄,字幼度,小字遏,一作羯。謝奕之子,謝安之侄。謝安為相時,薦舉玄以御苻堅,升為建武將軍、兗州刺史。太元十八年(三八三),為前鋒都督。與謝石、謝琰等謝家子弟共破前秦大軍于淝水,乘勝收復徐、兗、青、豫諸州,推進至黎陽。以功封康樂縣公。司馬道子猜忌謝氏之勢力,使還鎮淮陰。以病轉授散騎常侍、左將軍、會稽內史。卒贈車騎將軍。

譯文

晉武帝每次賞賜東西給山濤,總是很少。太傅謝安就這件事問侄子們如何理解,謝玄回答說:“這應是由于受賜的人要求不多,才使得賞賜的人不覺得少。”

袁彥伯為謝安南司馬1,都下諸人送至瀨鄉2。將別,既自凄惘,嘆曰:『江山遼落,居然有萬里之勢!』

注釋

1 袁彥伯:袁宏(三二八至三七六),字彥伯,小字慶,東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才思敏捷。謝尚為豫州刺史時引為參軍。累遷大司馬桓溫府記室。孝武帝太元初,官至東陽太守。謝安南:謝奉,字弘道,歷任安南將軍、廣州刺史、吏部尚書。司馬:將軍府的屬官,管理一府之事。

2 都下:京都。瀨鄉:古地名。在今江蘇南京附近。

譯文

袁彥伯出任安南將軍謝奉的司馬,京都的友人給他送行一直送到瀨鄉。快到分手的時候,他不勝惆悵,感慨萬分地說:“江山遼遠,居然有萬里之勢。”

賞析與點評

萬里江山的氣勢,引發了人情感的奔瀉。都市中生活的人有空要多親近名山大川。

顧長康從會稽還1,人問山川之美,顧云:『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云興霞蔚。』

注釋

1 顧長康:顧愷之。會稽:郡名。治所在今浙江紹興。

譯文

顧長康從會稽回來,人們問他那邊山川的秀麗情狀,他說:“那里千峰競相比高,萬壑爭先奔流,茂密的草木籠罩其上,有如彩云涌動,霞光燦爛。”

賞析與點評

由大畫家眼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古代的山川之美,這是沒有河流污染與山林破壞的大自然。

簡文崩1,孝武年十余歲立2,至暝不臨3。左右啟:『依常應臨。』帝曰:『哀至則哭,何常之有?』

注釋

1 簡文:簡文帝。崩:帝王逝世稱為“崩”。

2 孝武:晉孝武帝司馬曜(三六二至三九六),字昌明。簡文帝第三子。咸安元年(三七二)簡文帝死,遂即帝位。淝水之戰后,排斥謝安,以弟司馬道子執政。道子及元顯擅權,又擢用王恭、殷仲堪等以為防范。后溺于酒色,為其所寵之張貴人害死。

3 臨:哭。親人死的時候要哭喪。

譯文

簡文帝逝世,孝武帝十多歲就登上帝位,服喪期間,一次,天黑了他也不哭喪。侍從向他啟奏說:“按慣例應該哭了。”孝武帝說:“悲痛到來時,自然就會哭,有什么慣例不慣例的!”

賞析與點評

習俗不一定就是合情合理的,但有多少人敢于質疑?

王子敬云1:『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2。若秋冬之際,尤難為懷。』

注釋

1 王子敬:王獻之。

2 山陰:會稽郡山陰縣(今浙江紹興)。東晉時,南渡之士族多聚居于此。王子敬曾住在會稽郡,那里以山水優美著稱。映發:互相映襯,彼此顯現。

譯文

王子敬說:“從山陰道上走過時,山光水色交相輝映,使人目不暇接。如果是秋冬之際,更是讓人難以忘懷。”

賞析與點評

當代人“應接不暇”的可能是郵件與公務,而不是山川美景。

謝太傅1問諸子侄:『子弟亦何預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諸人莫有言者,車騎答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于階庭耳2。』

注釋

1 謝太傅:謝安。

2 車騎:謝玄。“譬如”句:比喻希望美好、高潔的東西都能出自自己家門。芝蘭是芝草和蘭草,是芳香的草;玉樹是傳說中的仙樹。二者都用來比喻才德之美。

譯文

太傅謝安問眾子侄:“子弟后輩,關涉別人什么事,為什么總想培養他們成為優秀子弟呢?”大家都不說話。車騎將軍謝玄回答說:“這就好比芝蘭玉樹,總想使它們生長在自家的庭院啊!”

賞析與點評

長輩有意栽培下一代,而下一代又心領神會,人生的快樂莫過于此。

張天錫為涼州刺史1,稱制西隅。既為苻堅所禽2,用為侍中3。后于壽陽俱敗4,至都,為孝武所器5。每入言論,無不竟日。頗有嫉己者,于坐問張:『北方何物可貴?』張曰:『桑椹甘香,鴟鸮革響;淳酪養性,人無嫉心。』

注釋

1 張天錫(三四六至四〇六):張天錫在東晉興寧元年(三六三)殺張玄靚,自稱涼州牧、西平公,實行地方割據,繼承前涼政權。三七六年苻堅攻涼州,張天錫投降,前涼亡。后來在淝水之戰中苻堅軍敗,張天錫于陣中逃出,歸順晉朝,任散騎常侍。

2 苻堅(三三八至三八五):字永固,一字文玉,略陽臨渭(今甘肅天水東)人,氐族。十六國時前秦國君。任用王猛,加強集權,興修水利,重視教育。先后攻滅前燕、前涼、代國,招撫慕容垂、姚萇等鮮卑、氐族領袖,統一北方大部分地區,并奪取東晉益州。建元十九年(三八三)征調大軍攻晉,于淝水之戰中大敗。各族首領乘機反秦。后為姚萇擒殺。前秦隨即瓦解。

3 侍中:官名。在皇帝左右,備切問近對,拾遺補缺。

4 壽陽:即壽春,晉縣名。今安徽壽縣。

5 孝武:晉孝武帝。

譯文

張天錫任涼州刺史,在西部地區稱王。被苻堅俘虜以后,任用為侍中。后來隨苻堅攻晉,在壽陽縣大敗,便歸順晉朝,來到京都,得到晉孝武帝的器重。每次入朝談論,沒有不談一整天的。很有一些妒忌他的人當眾問他:“北方什么東西可貴?”張天錫回答說:“桑葚香甜,鴟鸮振翅作響;醇厚的奶酪怡情養性,人們沒有妒忌之心。”

桓玄義興還后,見司馬太傅1,太傅已醉,坐上多客。問人云:『桓溫來欲作賊2,如何?』桓玄伏不得起。謝景重時為長史3,舉板4答曰:『故宣武公黜昏暗,登圣明,功超伊、霍5,紛紜之議,裁之圣鑒。』太傅曰:『我知,我知。』即舉酒云:『桓義興,勸卿酒!』桓出謝過。

注釋

1 桓玄(三六四至四〇三):桓溫之幼子。字敬道,一名靈寶,譙國龍亢(今屬安徽)人,襲封為南郡公,曾官義興太守、江州刺史、都督荊州等八州郡軍事。元興元年(四〇二)舉兵攻入建康,殺司馬元顯,掌朝政;次年代晉自立,國號楚,不久為劉裕所敗而自殺。義興:郡名。治所在今江蘇宜興。桓溫死時,桓玄才五歲,直到二十三歲才拜太子洗馬,雖清要而無實權;次年出為義興太守,以為不得重任,不久又棄官回鄉。司馬太傅:簡文帝第三子司馬道子,孝武帝之弟,封會稽王,進位丞相,與子司馬元顯專事聚斂,奢侈無度,朝政日壞,激起孫恩起兵。元興元年(四〇二)桓玄破建康,父子皆被殺。

2 桓溫:任大司馬、大將軍,公元三七一年廢晉帝為海西縣公,并立司馬道子的父親為帝,就是簡文帝。

3 謝景重:謝重,謝朗(胡兒)之子,為司馬道子長史。

4 板:手板,即笏。

5 伊、霍:伊尹、霍光。伊尹是商湯時的宰相,助湯伐夏桀有功。湯死后,又輔佐其孫太甲。霍光受漢武帝遺詔輔佐昭帝,昭帝死,迎立宣帝。

譯文

桓玄從義興郡回到京都后,去謁見太傅司馬道子。這時太傅已經喝醉了,在座的還有很多客人,太傅就問大家說:“桓溫晚年想造反,怎么回事?”桓玄拜伏在地不敢起來。謝景重當時任長史,拿起手板來回答說:“已故的宣武公廢黜昏庸的人,扶助圣明君主登上帝位,功勛超過伊尹、霍光。至于那些紛亂的議論,只有靠太傅英明的鑒識來裁決了。”太傅說:“我知道!我知道!”隨即舉起酒杯說:“桓義興,敬你一杯!”桓玄離開座位向太傅謝罪。

注釋

1 王東亭:王珣(三四九至四〇〇),字符琳,王導之孫,王洽之子。大司馬桓溫辟為主簿,累遷尚書左仆射,封東亭侯。累官尚書令、衛將軍、散騎常侍。下文丞相指王導。王東亭意在夸耀祖父王導的街道設計巧于桓溫。

譯文

桓溫移鎮南州,他規劃修建的街道很平直。有人對東亭侯王珣說:“丞相王導當初籌劃修筑建康城的街道時,沒有現成圖樣可以仿效,所以修筑得彎彎曲曲,和這里相比就顯得差些。”王珣說:“這正是丞相規劃得巧妙的地方。江南地方狹窄,比不上中原。如果街道暢通無阻,就會一眼看到底;特意拐彎抹角,就給人一種幽深莫測的感覺。”

桓玄既篡位后1,御床微陷,群臣失色。侍中殷仲文進曰2:『當由圣德淵重,厚地所以不能載。』時人善之。

注釋

1 “桓玄”句:晉安帝元興元年(四〇二)下詔討伐桓玄,桓玄就舉兵東下建康,總理朝政,殺會稽王司馬道子。第二年桓玄稱帝,國號楚,并改元永始,廢晉安帝為平固王。公元四〇四年,劉裕等起兵討伐桓玄,桓玄兵敗被殺。

2 殷仲文(?至四〇七):桓玄的姊夫,桓玄攻入京都后,殷便放棄新安太守職,投奔桓玄,任咨議參軍。桓玄篡位,派他總領詔命,以為侍中。玄敗,投朝廷,遷東陽太守,后以謀反被誅。

譯文

桓玄篡位之后,他坐的椅子稍微陷下去一點,大臣們大驚失色。侍中殷仲文上前說:“這是由于皇上德行深厚,以致大地承受不起。”當時的人很贊賞這句話。

謝靈運好戴曲柄笠1,孔隱士謂曰2:『卿欲希心高遠,何不能遺曲蓋之貌3?』謝答曰:『將不畏影者未能忘懷4?』

注釋

1 謝靈運(三八五至四三三):南朝宋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謝玄之孫。襲封康樂公,又稱謝康樂。仕晉為秘書郎。入宋,初為太子左衛率,出為永嘉太守,日游山水,不理政事。后辭官返會稽祖居,經營園林產業。元嘉初,宋文帝召為侍中。晝夜宴樂,因免官。后被誣謀反,被殺于廣州。擅長山水詩賦,為山水詩派創始人。曲柄笠:一種帽子,“笠上有柄,曲而后垂,絕似曲蓋之形”。

2 孔隱士:孔淳之,字彥深,南朝宋魯郡魯(今山東曲阜)人,性好山水,除著作佐郎、太尉參軍,均不就。宋文帝元嘉初,征為散騎侍郎,乃逃入上虞縣界,莫知所之。

3 曲蓋:帝王、大官外出時的一種儀仗,蓋如傘狀,柄彎曲。孔淳之因為曲柄笠和曲蓋相像,就借以諷刺謝靈運沒有忘掉富貴。

4 畏影者:害怕自己影子的人,典出自《莊子》。謝靈運說,如果不去想富貴,就不會怕富貴的影子,借此諷刺孔隱士才是不能忘懷富貴的。

譯文

謝靈運喜歡戴曲柄笠,隱士孔淳之對他說:“你想仰慕德高志遠的人,為什么不能拋開曲蓋的形狀?”謝靈運回答說:“恐怕是怕影子的人還不能忘記影子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交口县| 句容市| 金门县| 金门县| 新疆| 冀州市| 毕节市| 永定县| 蒙自县| 定南县| 曲靖市| 齐齐哈尔市| 岳西县| 资中县| 内乡县| 隆林| 高碑店市| 乐陵市| 崇文区| 大庆市| 三亚市| 新田县| 三穗县| 策勒县| 天气| 涞源县| 磴口县| 双鸭山市| 化德县| 中阳县| 基隆市| 璧山县| 英德市| 马山县| 诸暨市| 建平县| 鄂伦春自治旗| 淮北市| 正蓝旗| 姚安县| 临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