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擋不住
- 農村的星空
- 五品刺衛
- 3168字
- 2020-08-05 17:01:00
盧長明對學校人才流失的擔憂逐漸變成一種現實。
最初,學校蓬蓬勃勃的崛起,大家都團結起來,鼓起一口氣,攢足一分勁,用盡一分力,像一支高素質高效率的軍隊一樣向著前方沖擊。
那個時候,人才流失不是問題,至少不是嚴重問題。
當目標還沒有達成,利益和榮譽還沒有最大化,肯定不存在大面積的逃亡進城現象。那個時候的進人放人機制也能夠發揮相當作用,要走的人一定要培養一個不比自己差的“接班人”。這種機制一定程度保證了人才不會斷檔,不會因為人才的流動性造成事業的困境。
隨著龍高的成績越來越出色,學校的名氣越來越大,招收的異地大學本科生越來越多,學校教職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出現了分離。
異地大學本科生,他們本就從未打算扎根在龍山,他們的家不在龍山附近,他們的戶口甚至都從未辦到龍山鎮來。他們就是注定的過客,來這個平臺上通過自己的服務獲得展示,通過自己優秀的展示贏得另一個更好的舞臺。
這群年輕人的到來,進一步刺激了本地附近的農村戶口的教師,他們知道了更廣闊的世界,有了更加明確的思路,那就是不能因為感恩盧長明、感恩家長父老鄉親就放棄自己進城的人生目標。
所以,當代注恒來到學校三年左右,就逐漸發現再也難以見到有機會而選擇放棄的龍高教師了。之前這樣的情況則比較常見,不少教師就是有了機會也會選擇留下來。
代注恒分析,主要是五個原因。
原來的那些選擇留下來的教師肯定是有感恩之心的,也不排除他們本身獲得的機會并不是特別好,畢竟那個時候龍高的成就還沒有太出色,比如那個時候風林中學和二中就幾乎沒有來挖龍高的教師,反而是風林三中和城區的私立學校建新中學來挖人的次數比較多。這是學校成績的原因。
第二個原因和第一個原因差不多,就是這些可以離開學校的教師,他們的個人教學成績也沒有突出到后來那么明顯,那么出色。
第三個原因是受到大山的封閉和網絡水平低下的影響,大多數的龍高本地或者附近地域的教師并沒有太過于知道世界的開放性。
第四個原因就是外地戶口的教師越來越多,他們的歸屬感、上進心和家鄉情結三重影響著這些教師的思想。對龍山鎮并沒有歸屬感,需要更高更好的舞臺區滿足上進心的渴望,自己的家鄉情結使自己有時候也會考慮回到自己的家鄉去。
第五個原因就是第四個原因施加在第三個原因基礎上,本地的教師收到外地教師的影響,人生目標的野心開始逐步隨著成就的突出而增強增大。
學校政治教師的大量流失和學校中層干部的流失加速使得盧長明有些力不從心,焦頭爛額。
很難說,宮衛華的離開和唐金海的離開會對李火光、安貝倫、廖右升、寧好強等中青年骨干中層有多大的示范作用。就是頂替宮衛華擔任了校辦副主任代管所有辦公室所有業務工作的洪千龍也未必沒有花花心思。另一名校辦副主任易小敏其實也在待價而沽,只是目前的機會還不足以引誘她放棄龍高的一切離開而已。
學校對于人才流失也是想盡了一切辦法,奈何龍高就是龍高,不是風高和金五金十,龍高也不可能把校區新建到縣城新開發區或者金竹市經開區高新區西部新城去。
曹休言對盧長明說的一句話讓盧長明放棄了原本努力的一個重要事情,那就是爭取資金為學校年輕教職工修建福利房。
代注恒不知道這是不是曹休言的一次重大錯誤建議,總之,本來事情已經運作到了80%的程度,后來就戛然而止了。
代注恒也知道,就是學校給無房的年輕教職工低價福利性的一套商品房,這也可能無法阻止絕大多數鐵定心思要離開的骨干教師,不過凡事都有兩面性,如果真的落實了這個制度,也許能留下一部分優秀人才也未可知。
曹休言的說法其實也很無奈。
那是關于數學骨干教師趙國棟和英語骨干教師梁新兩口子在2007年離開學校的事情引起的。
當時趙國棟不但是07級的三個班級的數學教師,而且還是年級組副組長,年富力強的他已經開始被傳說為學校的工會主席接班人,只要安貝倫一離開就會變成現實。趙國棟的07級高考成績非常出彩,直接引起了金竹六中的野心,這所正在創建省級示范學校并幾乎只剩下授牌儀式這個尾巴的學校本就在大力網羅人才。
趙國棟老家就是龍山鎮附近9公里遠的青宕鄉,他的老婆梁新甚至就是龍山鎮大河口村人,他們本應該是注定要堅守在龍高的。梁新大專畢業以后就來到了龍高工作,最初幾年不溫不火的,沒有多出彩,也不是多在意進步,后來和一個初級中學的趙國棟結婚了,婚后三年,趙國棟就借著夫妻關系破格來到了龍高。
趙國棟和魏仁川有些類似的地方,也是原本在初中教書,從未接觸過高中教材和高考,可是非常努力,非常敬業,于是趙國棟終于在兩次高考中展示出了實力。
金竹六中挖走趙國棟的原因是他們愿意把梁新一起引進,這使趙國棟決定了放棄金竹十中而選擇金竹六中。
為了留著趙國棟,至少留住兩三年,龍高把前些年調走的王生崗的二套一老宿舍花了3萬元買下來,決定直接獎勵給趙國棟夫妻。
可是這個位于龍高校內的80來個平方的老房子根本阻止不了趙國棟要離開的腳步和決心。
趙國棟和自己要好的朋友葉遠來說過:“被說這么個以前房改的老房子,就是新修的房子也沒什么用,金竹六中附近的房子最近三年漲價三倍,這個龍山鎮的房子拿著十年都未必能夠漲一倍。五年前,金竹六中的一套80個平方的老房子和我們這里的房子價格都是2萬元,現在呢,別說龍高,就是龍山鎮的房子也就是三四萬的價格,而六中外面的房子已經十一二萬了。”
趙國棟和葉遠來說的話輾轉又傳進了曹休言的耳朵里,他才開始仔細研究這個問題,然后阻止了盧長明費心費力巴心巴肝的搞住房福利以留住年輕教師的想法。
地域差別、進城意愿是農村教師大量流失的重要原因中的主要原因。不知道是盧長明確實感到學校在搞住房福利上的艱辛造成了動搖,還是曹休言借趙國棟事件的意見產生了作用。最后學校果然是放棄了在近期大量舉債和費力湊資新建教工家屬樓。
代注恒也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并且找到了大學同學和原本在報社工作時的同事朋友一起收集資料,來自昌德、米越、渡巖、嶺左等城市的各種數據和材料不斷的匯總起來。
農村學校的流失在全省甚至全國都是一樣的不可避免,可是各地在這個問題上采取的措施卻各不相同。經濟發達地區和經濟落后地區的措施本質上就不一樣,因為能夠拿出來的資源完全不同。
一些經濟落后地區幾乎毫不設防,任由人才流失,然后縣城向鄉鎮要補充,鄉鎮里高中向初中要補充,初中向小學要補充。
一些經濟落后地區也和龍高類似,采用親情、物質獎勵等手段來籠絡一部分人才。
在代注恒的研究中,他發現,這是個地方上根本無法解決的問題。沒有任何一個地方真正能夠干出留住人才的美好局面,這是個必須由上而下才能解決的嚴重問題。
中國暫時沒有找到合適的解決方式,就是號稱宇宙第一的美國同樣毫無辦法,代注恒發現,只有日本、韓國、西亞石油國家和北歐國家才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日本,全國的教師都是屬于文部省的雇員,并不屬于某個地域某個學校,他們按照一定的規則去全國各個地方的各類學校任教。教師不專屬于某個優質學校,也不會只屬于某個落后學校。
全日本的學校建設也是統一的標準,不會造成東京都的學校比北海道的學校硬件設施更漂亮更完善。去北海道等相對偏遠的學校工作的教師,反而得到的升遷機會和物質報酬更高于在東京都教書的教師,這就很好的平衡了地域差別。
代注恒分析過,我國學習的不是日本的全面均衡化教育發展戰略,而是學習的美國那種優先兼顧全面教育發展戰略。也就是說,學校一定會有三六九等,教師各自按照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去對應相應的學校,能者去好城市好學校,弱能者去中等城市中等學校,不能者去落后城市落后學校。然后由國家在硬件上給予落后地區和艱苦學校一定的政策支持。
當然,一所西部農村學校永遠永遠都不可能和東部南部北部大城市的城市學校在硬件上相當。中西部農村孩子也永遠無法獲得東南部、北部大城市那種優質的教育資源。
支援農村支援西部在國家層面也是一件大事,但力度相當有限,這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決定的,我們當然不可能學習北歐、西亞高福利國家那樣大把花錢辦公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