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明清傳奇史
  • 郭英德
  • 3509字
  • 2020-02-18 17:48:31

第二節 《浣紗記》:歷史劇的新篇

同樣以創作歷史劇見長,但文人氣息卻更為濃重的,是梁辰魚。

梁辰魚(1519—1591),字伯龍,號少白,又號仇池外史,昆山(今屬江蘇)人。身長八尺,虬髯虎顴。少時性好談兵習武,不屑就諸生試。后以例貢為太學生,竟不入學。任俠豪縱,居家營造華屋,招徠四方俊彥。又好游歷,足跡遍于吳越、荊楚、齊魯等地,常與諸名士出入青樓酒肆,痛飲狂歌,終因囊中懸磬而歸。嘉靖三十五年(1556)前后,曾專心鉆研昆腔,得魏良輔之傳,清詞麗句,傳播戚里,為一時曲家所宗。晚年藝益高,名益起,而窮日益甚。萬歷十九年(1591)卒。梁辰魚與李攀龍、王世貞等“后七子”交往密切,詩集有《遠游稿》、《鹿城集》。撰傳奇二種:《浣紗記》,今存;《鴛鴦記》,已佚。雜劇三種:《紅線女》、《無雙傳補》,今存;《紅綃妓》,已佚。據明清之際張彝宣《寒山堂曲譜》卷首《譜選古今傳奇散曲集總目》記載,梁氏還改編過《周羽教子尋親記》。散曲集有《江東白苧》關于梁辰魚生平事跡的詳細考證,參見徐朔方:《梁辰魚年譜》,見其《晚明曲家年譜》(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蘇州卷》,第121—170頁;呂天成著、吳書蔭校注:《曲品校注》,第43頁箋注〔一〕。

梁辰魚的代表作是《浣紗記》傳奇,一名《吳越春秋》,約作于嘉靖三十九年至四十四年之間(1560—1565)說見本書第三章第三節注釋。。全劇以范蠡和西施的愛情線索串絡吳越之間的政治斗爭。故事情節起于吳勝越敗,結于吳敗越勝,越國反敗為勝的原因,在于越王勾踐和謀臣范蠡施展了一系列成功的政治謀略。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計策,就是向吳王夫差進獻越國的浣紗美女西施,使之離間吳國君臣,而西施卻恰恰是范蠡的未婚妻!范蠡為了社稷,為了自己的政治謀略,西施為了大義,為了順從范蠡的意志,他們一起做出了可怕的犧牲。最后,沉湎于酒色的吳王夫差終于被臥薪嘗膽十年的越王勾踐所擊敗,范蠡功成隱退,攜帶西施,泛舟五湖。劇中范蠡與西施初會時,西施正浣紗于若耶溪畔,乃以細紗定情,離別時兩人各分一半,團聚時又得合紗,故名《浣紗記》。

范蠡與西施的故事,出于《史記》卷四一《吳越世家》、卷一二九《范蠡列傳》,以及趙曄《吳越春秋》、袁康《越絕書》等正史別傳,是一個歷來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故事,并且早已在戲曲舞臺上廣為流行。金院本有《范蠡》,陶宗儀《輟耕錄》卷二五著錄。元代關漢卿有《姑蘇臺范蠡進西施》雜劇,已佚,鐘嗣成《錄鬼簿》著錄;趙明道有《滅吳王范蠡歸湖》雜劇,《錄鬼簿》著錄,《元人雜劇鉤沉》輯存【雙調】一套;吳昌齡有《陶朱公五湖沉西施》雜劇,已佚,闕名《傳奇匯考標目》增補本著錄。宋元間闕名有《范蠡沉西施》戲文,已佚,張彝宣《寒山堂曲譜》引錄。

梁辰魚采用這個傳統的故事題材,卻注入了自身獨特的審美情趣。其主旨是謳歌愛情嗎?顯然不是。因為在劇中男女情愛絕對地服從于君臣政治,個人情感無條件地隸屬于國家大義。那么,其主旨是否明辨吳越政治斗爭的是非曲直呢?顯然也不是。梁辰魚是吳人,當時曾有浙江友人問他:“君所編吳為越滅,得無自折便宜乎?”馮夢龍:《古今笑》(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機警部》,第359頁。這就不免為劇作吳敗越勝的表層結構所障蔽了。因為在劇中,梁辰魚既批判了沉湎酒色、聽信讒言、不納忠諫的吳王夫差和貪賄賣國、排斥異己、奸詐邪佞的權相伯嚭,贊揚了臥薪嘗膽、發憤圖強的越王勾踐,同時也歌頌了忠心耿耿的吳國大夫伍子胥和越國能臣良將范蠡、文種,并且有意把伍子胥忠諫被害和范蠡功成隱退加以鮮明的比照,借以說明即使是勵精圖治的越國,忠良在功成后也難以自保。吳越兩方,各打五十大板,作者并無偏倚。

我們還是來看看梁辰魚怎樣表述自己的創作意圖吧。第一出《家門》【紅林擒近】道:

佳客難重遇,勝游不再逢。夜月映臺館,春風叩簾櫳。何暇談名說利,漫自倚翠偎紅。請看換羽移宮,興廢酒杯中。

驥足悲伏櫪,鴻翼困樊籠。試尋往古,傷心全寄詞鋒。問何人作此?平生慷慨,負薪吳市梁伯龍。

原來,是功名失意的憤慨和歷史興亡的感傷,交織成《浣紗記》傳奇的深層意蘊。

梁辰魚平生雖以風流才子自許,但卻一直有著不可抑止的政治抱負。面對北方蒙古族俺答汗的入塞騷擾,他在《擬出塞序》中曾表述自己的豪情壯志說:

余也智乏孫、吳,才慚頗、牧。然逸氣每凌乎六郡,而俠聲常播于五陵。魯連子之羽,可以一飛;陳相國之奇,或能六出。假以樊侯十萬之師,佐以李卿五千之眾,則橫行雞塞,當雙飲左右賢王之頭;而直上狼居,必兩擊南北單于之頸。梁辰魚:《江東白苧》卷下,收入董康輯:《誦芬室叢刊初編》(武進董氏刻本,1915)。

文中流溢著誓為明王朝御侮靖邊的決心。嘉靖四十一年(1562),他還曾經打算束裝從戎,入浙江總督胡宗憲的幕府,因故未能成行。他雖然豪情滿懷,但一生未嘗做官,落魄不羈,這正是“驥足悲伏櫪,鴻翼困樊籠。”在晚年他甚至過著放蕩不羈的生活,正如王伯稠贈詩所說的:“斗酒清夜歌,白頭擁吳姬。家無儋石儲,出多年少隨。”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丁集中“梁辰魚”條,第489頁。這實際上是他功名失意后的精神寄托。《浣紗記》傳奇作于梁辰魚四十二歲至四十七歲之間,不正傾注了他壯年時政治抱負不得施展的憤懣之情嗎?——如果能像伍子胥、范蠡那樣盡情地施展政治才能,為挽救國家或振興國家作出貢獻,即使犧牲生命或犧牲愛情也在所不惜,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事啊!

然而,功名失意的憤慨還僅僅是梁辰魚創作此劇的觸媒。細察全劇,我們可以發現,梁辰魚審美注意的焦點在于:他既以滿腔熱情極力探討吳越兩國強弱轉化、興亡代謝的歷史運轉的奧秘,又按捺不住興廢聚散不定、人生世事如云的消極喟嘆:

【北收江南】呀!看滿目興亡真慘凄,笑吳是何人越是誰……

【北清江引】人生聚散皆如此,莫論興和廢。富貴似浮云,世事如兒戲……(第四十五出《泛湖》)

從這里,我們可以隱約地看到嘉靖、隆慶年間翻云覆雨的朝政那黑暗的投影,因為作家對歷史的詮釋從來就含蘊著對現實的認識和感受。而且,這也有趣地表露了中國文人歷史意識的二重性:他們既深信歷史進程沒有不可知的動因和規律,又把這種動因和規律歸結為神秘的、異己的超精神力量,墮入宿命論;既對歷史興亡的思考充滿強烈的興趣,又對人類歷史活動的意義持懷疑態度,墮入虛無主義;既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道德評判秋毫不爽,又對這種道德的維系及其價值在現實政治中軟弱無力深有感觸,墮入無是非論。

因此,梁辰魚敘寫范蠡和西施的愛情生活,也不是著眼于男女情愛本身,而是著重表現這對情人過人的膽略和堅強的意志。梁辰魚充分肯定范蠡和西施為了國家大義而不惜犧牲個人情感的行為,這種理智統轄感情的觀念,與《寶劍記》傳奇一脈相承。而《浣紗記》傳奇把男女愛情和家國興亡融為一體,相互生發,在明清戲曲史上更具有開創性的意義。清代的《長生殿》、《桃花扇》等傳奇,都明顯地受到它的影響。

功名失意的憤懣感情,興亡代謝的歷史哲理,和情服從理的人性觀念,賦予《浣紗記》傳奇以濃郁的時代色彩,使昆腔新聲一用于文人傳奇就溶合了時代主題。這也是昆腔新聲得以風行于世的重要原因。

由于作者創作意圖的多重性和作品思想意蘊的多層次,《浣紗記》傳奇主腦不夠突出,結構不免散漫。王世貞《曲藻》評云:“梁伯龍《吳越春秋》,滿而妥,間流冗長。”《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四冊,第37頁。呂天成《曲品》卷下評云:“羅織富麗,局面甚大,第恨不能謹嚴。事跡多,必當一刪耳。中有可議處。”呂天成著、吳書蔭校注:《曲品校注》,第236頁。徐復祚《曲論》也評云:“……關目散漫,無骨無筋,全無收攝”《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四冊,第239頁。。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說:

其云“全無收攝”者,蓋當為非難結末之泛游五湖一出者,然以余觀之,覺其余韻裊裊,意味深長。且不犯生旦當場團圓之法,而脫舊套焉。但其關目散緩,最為短處。[日]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王古魯譯著(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第204頁。

梁辰魚之所以能“不犯生旦當場團圓之法,而脫舊套焉”,不正是為了滿足其表達文人審美情趣的需要嗎?

《浣紗記》傳奇在采用悠揚柔美的昆腔的同時,又充分注意到曲詞的典雅工麗,其語言風格基本上屬于文詞派,文雅清麗而略乏機趣。全劇不但曲詞使事用典,不厭其繁,甚至對白也像做駢文一樣,通本極少口頭散語。凌濛初《譚曲雜札》評曰:“自梁伯龍出,而始為工麗之濫觴,一時詞名赫然。”《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四冊,第253頁。徐復祚《曲論》評云:“即其詞亦出口便俗,一過后便不再咀。”《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四冊,第239頁。對其俗處,作為其后輩的文詞派大家屠隆頗有非議。沈德符《顧曲雜言》記載:

《浣紗》初出時,梁游青浦,屠緯真為令,以上客禮之,即命優人演其新劇為壽。每遇佳句,輒浮大白酬之,梁亦豪飲自快。演至《出獵》,有所謂“擺開擺開”者(按,系第十出《打圍》之【北朝天子】曲),屠厲聲曰:“此惡語,當受罰!”蓋已預儲洿水,以酒海灌三大盂。梁氣索,強盡之,大吐委頓,次日不別竟去。屠每言及此,必大笑,以為得意事。

此事雖屬傳聞,未必可信,但也事出有因《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209頁。按,據《光緒鄞縣志》卷三八本傳,屠隆于萬歷七年(1579)調任青浦(今屬上海市)知縣。萬歷十年(1582)梁辰魚游青浦,屠隆為其《鹿城集》作序,見《鹿城集》卷首及屠隆《白榆集》卷二。此時《浣紗記》行世已十余年,不當為“初出”。。徐復祚《曲論》又說:“然其所長,亦自有在,不用春秋以后事,不裝八寶,不多出韻,平仄甚諧,宮調不失,亦近來詞家所難。”《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四冊,第239頁。所以在音律上堪稱昆腔傳奇的典范之作。但其曲詞韻律仍時有錯誤之處,王驥德《曲律》卷二《論須識字》便多加指摘《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四冊,第239頁,第119—120頁。

據沈德符《顧曲雜言》所記,《浣紗記》傳奇在當時就已流傳海外。明清兩代也一直盛演不衰。近世京劇、越劇有《西施》,漢劇、滇劇有《臥薪嘗膽》,秦腔有《訪西施》,川劇有《吳越春秋》,都與《浣紗記》有密切的淵源關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肇庆市| 本溪| 保定市| 霍林郭勒市| 玉溪市| 嘉荫县| 巩义市| 安阳县| 玛多县| 偏关县| 连州市| 江源县| 平武县| 堆龙德庆县| 宜川县| 康保县| 桂平市| 诸城市| 巴里| 平邑县| 山东省| 晋江市| 井冈山市| 扎鲁特旗| 乐陵市| 怀安县| 贵阳市| 毕节市| 卢湾区| 介休市| 荃湾区| 太康县| 黔西| 元谋县| 威海市| 沧源| 淅川县| 长治县| 年辖:市辖区| 英山县| 个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