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學中醫必知的醫史醫話

1 神農為什么要嘗百草?

“神農嘗百草”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據說他嘗過百草,甚至一天遇到七十毒。那么神農為什么嘗百草呢?
神農,相傳為中華始祖“三皇”之一。三皇即伏羲、神農、黃帝,他們是傳說中原始社會重要的部落首領。《帝王世紀》中說神農“人身牛首,長于姜水”。歷史上,神農也被稱為炎帝,是受五行學說的影響,因戰國以來五德終始說流行,神農“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傳說神農是農耕和醫藥的發明者,對中醫藥的起源及發展作出過較大貢獻。《史記·補三皇本紀》提到:“神農氏作蠟祭,以赭鞭鞭草木,嘗百草,始有醫藥。”西漢時期成書的《淮南子·修務訓》亦說:“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東晉干寶《搜神記》卷一有“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的記載。后世傳言神農乃玲瓏玉體,身體是透明的,人能見其五臟六腑,因而能化解藥毒。又傳說神農因嘗斷腸草,不能解其毒而致死。神農是醫藥之祖的說法得到了歷史的公認,神農嘗百草的神話,流傳久遠,至今不衰。
“神農嘗百草”的說法在歷史上流傳較久,婦孺皆知,至于“一日而遇七十毒”,并不是說他一天之內中毒70次,上古時期將所有治病的有效藥物都稱之為“毒藥”,這些藥物服用后令人頭暈眼花,類似中毒,如《周禮·天官·醫師章》就提到“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共醫事”。因此,“一日而遇七十毒”是形容神農在搜集、品嘗草木藥性的過程中,多次嘗試到藥性峻猛的藥物。《淮南子》還提到神農中毒之后“得荼而解之”,即吃了茶葉之后解除了藥物的毒副作用,這也成為中國最早發現茶葉解毒療效的記載。
吃草治病并非人類獨有,許多動物也有吃草藥治病的現象。神農嘗百草的傳說體現了人類祖先本能地積累草藥知識的過程。原始農業興起后,人類發現許多植物不僅可以培植食用,還有藥效,不同的植物,植物的不同部位,都具有不同的酸苦甘辛咸等味道,食用后引起人體寒熱溫涼的性質也不一樣,于是原始的草藥“四氣五味說”就出現了。神農嘗百草的故事代表了中國先民最初的醫藥探索之路。中國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就假托為神農之作。此書也稱《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或《本經》,是我國秦漢以前藥學知識和用藥經驗的第一次系統總結,為中醫藥學經典之一。全書分3卷,載藥365種(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神農本草經》闡述了藥物的上中下三品分類、藥物的性能、藥物在方劑配伍中的君臣佐使理論、藥物的陰陽配合、藥物的七情合和、藥物的四氣(寒熱溫涼)五味(辛甘酸苦咸)、藥物的有毒無毒、藥物的采制、藥物的煎煮法、藥物與病證的關系,等等,為中藥學和方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神農本草經》的問世,對我國藥學的發展影響很大。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幾部本草著作,如《本草經集注》《新修本草》《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都是淵源于《本經》而發展起來的。書中有200多種藥物至今仍常用,其中有158種被收入1977年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實際上,《神農本草經》的作者并非神農。它的成書在東漢,是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總結、搜集、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漢代托古之風盛行,人們借用神農遍嘗百草、發現藥物這一廣為流傳的傳說,將神農冠于書名之首,定名為《神農本草經》。儼然《內經》冠以黃帝一樣,都是出于托名古代圣賢的意圖。正如《淮南子·修務訓》所說:“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于神農、黃帝,而后始能人說。”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长县| 浦东新区| 陆川县| 合作市| 天门市| 微山县| 扎囊县| 南昌市| 庄河市| 青神县| 绥江县| 桦南县| 佛山市| 弥勒县| 峡江县| 桐乡市| 肇东市| 施秉县| 林州市| 和龙市| 阿拉尔市| 峨边| 龙里县| 定边县| 壤塘县| 来安县| 嘉义市| 德钦县| 孝感市| 萨嘎县| 高邑县| 安福县| 大理市| 长治县| 新乡县| 保山市| 清河县| 隆昌县| 九台市| 大英县| 青铜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