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jié) 調(diào)和腸胃

半夏瀉心湯  《傷寒論》
歌訣
半夏瀉心配芩連,干姜人參草棗全,
辛開苦降除痞滿,寒熱錯雜痞證蠲。
【組成】

半夏、黃芩、干姜、人參、黃連、大棗、甘草。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寒熱平調(diào),消痞散結。主治寒熱錯雜之痞證。癥見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

圖表
注釋
●半夏瀉心配芩連,干姜人參草棗全

本方由小柴胡湯去柴胡、生姜,加黃連、干姜而成。《傷寒論》原治小柴胡湯證誤下致痞,但滿不痛者;《金匱要略》用治“嘔而腸鳴,心下痞者”。足見本方重在調(diào)和腸胃,專為嘔利痞滿之證而設。

方義分析:半夏、干姜辛開散結祛寒,黃芩、黃連苦降瀉熱除痞,人參、甘草、大棗甘溫益氣補虛,寒熱并用,補瀉兼施,苦降辛開,使寒去熱清,升降得復,痞滿自除,利止嘔平。

●辛開苦降除痞滿,寒熱錯雜痞證蠲

本方證病機分析:傷寒病在表,經(jīng)五六日,邪氣有內(nèi)傳之機,癥見“嘔而發(fā)熱”,說明邪已傳至少陽。邪在少陽,本應治以和解之法,而誤行瀉下,損傷脾胃之氣,少陽邪熱乘機內(nèi)陷,寒熱錯雜之邪干犯于中焦,致使脾胃升降失常,氣機痞塞,而成“但滿而不痛”的心下痞。胃氣不降,則干嘔,或嘔吐;脾氣不升,則腸鳴而下利。

應用要點

1.本方為治療中氣虛弱,寒熱錯雜,升降失常而致腸胃不和的常用方;又是體現(xiàn)調(diào)和寒熱,辛開苦降治法的代表方。臨床應用以心下痞滿,嘔吐瀉利,苔膩微黃為辨證要點。

2.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腸炎、慢性結腸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屬中氣虛弱,寒熱互結者。本方重點在于調(diào)和腸胃,臨床應用時,不必拘泥于小柴胡湯證誤下致痞,凡外感、內(nèi)傷,腸胃不和,心下痞滿,證屬寒熱錯雜、虛實互見者,均可酌情使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道孚县| 原阳县| 罗田县| 同心县| 杨浦区| 同江市| 嘉祥县| 镇雄县| 安义县| 涿州市| 青岛市| 壤塘县| 吴旗县| 马关县| 东兴市| 曲周县| 大宁县| 南昌市| 濮阳市| 长子县| 清流县| 淳化县| 淳化县| 舟山市| 邢台县| 镇赉县| 岳西县| 穆棱市| 含山县| 株洲县| 利津县| 五寨县| 吕梁市| 略阳县| 高尔夫| 乳山市| 青河县| 咸阳市| 武夷山市| 兴安盟| 马鞍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