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醫學
- 于普林
- 4131字
- 2020-08-14 13:12:20
第六節 積極健康老齡觀和老化態度
推進健康老齡化和積極老齡化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各個領域和老年相關工作者的潛心付出,也需要老人群體自身對于衰老的認知逐漸地進行更新與轉變。
一、積極健康老齡觀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毋庸置疑會重視和尊重自己愛戴或特別熟悉的老人,傳統社會環境下,老年人也常常會因其“年長”的身份與經歷而受到大家的尊重與崇敬。但在一些特殊的語境及現實條件下,這一認同可能會發生變化。如,許多高齡老人因行動能力有限、身體虛弱或其他生理或精神衛生問題喪失了獨立生活的能力,他們需要某種形式的長期護理,例如家庭護理、社區關愛和輔助生活、居家護理以及長期住院等,不僅需要家人的悉心照料與守護,更需要加大整個社會對老年群體的經濟及其他類型資源的投入,這種資源沖突可能會使其他群體產生并宣揚起“年老即無用”、“老年人是社會的拖油瓶”等錯誤觀點。調查顯示,在全球范圍內,許多老年人面臨著受虐待的風險,在發達國家,約4%至6%的老人曾在家中遭到某種形式的虐待。一些養老機構及福利機構從身體方面限制老年患者,剝奪他們的尊嚴(如讓老人穿臟衣服),故意不提供足夠的護理(如任其出現褥瘡)等。這些虐待老年人的行為可對其造成嚴重的身體傷害和長期的心理陰影。
由于年齡而對個人或群體產生成見和歧視,以上行為就是“老年歧視”的種種表現。帶有“老年歧視”的人傾向于將老人描繪成身體孱弱、“不值錢”、無法工作、智力遲鈍、殘疾或不能自立的社會群體。這種不合理的錯誤成見全盤否定了老年人在社會中所發揮的積極影響與作用,阻止了老年人全面參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精神、公民和其他活動。年輕人對老年人所表達的態度可能對這些決定產生影響,甚至為他們的參與筑起屏障,而部分老年人群體也傾向于完全否定自身的價值和生存意義,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未來生活質量。更為緊迫的是,這種帶有老年歧視色彩的成見正阻礙著我們提出正確問題或找出創新性解決辦法來面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因此,充分發揮老年人在社會生活與工作中的積極作用,在全社會建立起積極、健康的老齡觀不僅是亟待解決的現實需求,更是針對我國當前人口老齡化社會進程應進行的理念教育。
建立積極、健康的老齡觀,首先要明確的是老年人作為一個基本的社會構成群體,不僅有應盡的社會義務,也依法擁有人權保障的生存及生活權利。任何人都不應因年齡、健康及經濟狀況的不同而對這一群體產生歧視感或負面認知。其次,老年人的生理和身體功能會隨年齡增長不斷衰退,這是每個人的生命發展歷程中都必將經歷的自然階段,不應因此而否定老年人的生存、生活價值,大多數老年人其實是健康且富有活力的,他們在其所處的社會環境及家庭環境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許多情況下,老年群體可以成為其所在社區和社會工作中有價值的珍貴資源。他們是知識的寶庫,到達成年晚期人的智慧能夠達到其一生中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們擁有豐富的生活經歷可供傳授,在一些工作中能夠幫助人們有效避免重蹈覆轍。有很高比例的老年人定期照護孫子孫女,或者是其他的親戚和朋友。這樣,孫子孫女得到照護后,對其子女就帶來了支持,這種現象在我國是十分普遍的。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夠確保老年人不僅長壽,而且健康,確保不僅在晚年,而且在中年時期延長生命,那么整個社會獲得的額外壽命可以同其他年齡段一樣有成效。
二、積極健康老化態度
老化態度(attitude toward aging,AA)是指人們對變老過程及年老的體驗和評價,是一個相對復雜的心理架構,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可以分為多個層面。根據內容的性質可分為積極和消極兩個方向:老化的積極方面是指一些有關老年期的整體感受和體驗,如健康良好、堅持運動鍛煉和由年齡增長帶來的智慧和成長等;而消極方面則是指對由年齡增長而帶來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等方面的喪失產生的負面感受和體驗。根據評價的視角,老化態度可以分為一般老化態度和自我老化態度:一般老化態度是指向老年人群體的態度,與前文提到的老齡觀相似;而自我老化態度則指向自己本身。
研究發現,老年人所持的老化態度是影響心理健康一個非常重要的主觀變量,如對變老的消極體驗能夠顯著預測老年人的孤獨感和焦慮情緒,而積極體驗的作用卻不顯著;指向老年人自我評價越積極,其心理幸福感就越高,而指向一般老年人群的評價則與老年人的幸福感關系很小;持有積極老化態度的老年人,其平均壽命長于持有消極老化態度的老年人,這種源于感知老化的看法對老年人的健康結局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幫助老年群體了解并建立起積極、健康的老化態度,提高其主觀幸福感水平及生活質量以實現成功老齡化也是當前老年領域工作者的工作任務之一。已有研究發現,老年人的老化態度受到內外多種因素的影響,內在因素有自身健康狀況、個性特點等;外在因素則包括社會環境和社會支持的影響,因此建立積極的老化態度,也應從多角度開展進行。上文提到建立積極、健康的老齡觀是從社會環境與社會支持的角度出發,營造有利于產生積極老化態度的背景與條件,接下來我們將從老年群體自身出發,探討幫助老年人建立積極、健康老化態度的途徑與可能。
首先,幫助老年人科學認識老化過程中的正常生理與心理特點,認識到老化是每個人生命歷程中都將經歷的階段,既有其特殊性,也有其普遍性。避免因信息獲取不暢導致的錯誤認知與負面情緒,影響老化態度的形成方向。
其次,提倡老年人進行社會參與。根據巴爾特斯及其同事的研究,人的發展產生于為了達成目標而對個人自愿——感覺資源、認知資源、性格資源、社會資源進行分配的過程中。人一生的發展都存在得與失,但在成年晚期這種平衡則會向消極的方向傾斜。于是把資源分配從原來的偏向于成長與維持方面轉變到偏向于應對喪失方面,就顯得十分必要。由于社會活動與社會角色密切相關,因此角色缺失的越多(如退休、喪偶、子女離家以及身體虛弱),人們的生活滿意度相應越低。因此可以提倡退休后老人多參加社會活動與社會交往,發揮其老年期獨有的生活工作優勢,維持盡可能多的社會聯系,從而補償因老化帶來的角色缺失和負面心理感受。同時,群體間交往帶來的觀念上的相互影響也能夠幫助老年人接觸多樣化的老化態度與事件,增強其心理收益。
再次,提倡老年人積極進行體力活動。有充分證據顯示,與身體活動較少的男性和女性相比較,身體活動較多的老年人的全因死亡率,冠心病、高血壓、腦卒中、2型糖尿病、結腸癌以及乳腺癌患病率均較低,身體活動較多的老年人具有較高水平的心肺和肌肉健康、更健康的體重和體成分,而這些生物指標水平有利于預防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更有利于增進骨骼健康;身體活動水平較多的老年人也表現出較高水平的功能性健康,有較低的跌倒風險和更好的認知功能,發生中等程度和嚴重的運動功能受限或社會交往能力受限的風險減少。另外,參加體力活動在幫助老年人增進身體健康狀況的同時,也能夠幫助其建立越來越高的自我效能感和滿足感,在運動的過程中逐漸向積極的老化態度轉變。關于老年人進行體力活動的科學建議,可以參考由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ACSM)最新給出的運動指南:對于65歲及以上的成人,身體活動包括在日常生活、家庭和社區中的休閑時間活動、交通往來(如步行或騎車)、職業活動(如果仍然從事工作的話)、家務勞動、玩耍、游戲、體育運動或有計劃的鍛煉。為增進心肺、肌肉、骨骼和功能性的健康,減少非傳染性疾病、抑郁癥和認知功能下降等風險,老年人應每周完成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身體活動,或每周至少75分鐘高強度有氧身體活動,或中等和高強度兩種活動相當量的組合。由于健康原因不能完成所建議身體活動量的老人,應在能力和條件允許范圍內盡量多活動。
最后,對于如何定義或判斷什么是成功的老年生活,目前尚未有標準答案,所有有關成功老年或樂觀老年的定義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價值判斷,這一爭論仍在繼續,甚至可能不會完結。老年醫學、老年心理學及老年社會學工作者還在探索中,前路雖長,充滿希望。
(王 薇 李 晶 付江寧 李 娟)
參考文獻
1.唐丹,燕磊,王大華.老年人老化態度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4,22(1):159-162.
2.王璇,羅浩.無社會養老保障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2013(1):149.
3.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s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2017.
4.Bryant C,Bei B,Gilson K M,et al. Antecedents of attitudes to aging:A study of the roles of personality and well-being. The Gerontologist,2014,56(2):256-265.
5.Kingsley DE. Aging and health care costs:narrative versus reality. Poverty & Public Policy,2015,7(1):3-21.
6.O’shea DM,Dotson VM,Fieo RA. Aging perceptions and self-efficacy medi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older adul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2017,32(12):1217-1225.
7.Sangalang CC,Gee GC.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mong Asian Americans:The effects of social support and strain. Social work,2012,57(1):49-60.
8.黃希庭,鄭涌.心理學導論.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9.Rentzsch K,Wenzler MP,Schütz A. The structure of multidimensional self-esteem across age and gender.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6,88:139-147.
10.宋芳芳.老年人主觀幸福感與自尊及情緒的關系研究.統計與管理,2016(7):50-52.
11.崔紅志.農村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全國8省(區)農戶問卷調查數據.中國農村經濟,2015(4):72-80.
12.黃婷婷,劉莉倩,王大華,等.經濟地位和計量地位:社會地位比較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及其年齡差異.心理學報,2016,48(9):1163-1174.
13.徐西慶.社會網絡視域下老年人幸福感提升——基于對青島市的調研.科學與管理,2015(3):71-80.
14.James W. Kalat.情緒心理學第2版.周仁來,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5.
15.龔先旻,王大華,付艷.成年女性情景自傳體記憶的現象學體驗:年齡與時間的作用.心理科學,2013(5):1101-1105.
16.戴必兵,彭義升,李娟.老年人抑郁癥狀與情緒調節策略的橫斷面研究.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4,28(3):192-196.
17.Barger SD,Messerlibürgy N,Barth J. Social relationship correlates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Switzerland: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cross sectional study. Bmc Public Health,2014,14(1):273.
18.Wang J,Chen T,Han B. Does co-residence with adult children associate with better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ong the oldest old in China?.Aging & Mental Health,2014,18(2):232-239.
19.王大華,楊小洋,王巖,等.老年人夫妻依戀的測量及與一般依戀的關系.心理學報,2015,47(9):1133-1142.
20.詹奕,李海峰,陳天勇,等.老年人的家庭和非家庭社會關系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5,29(8):593-598.
21.Fadila DES,Alam RR. Factors affecting adjustment to retirement among retirees’elderly persons. 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Practice,2016,6(8).
22.Nikkheslat N,Zunszain PA,Horowitz MA,et al. Insufficient glucocorticoid signaling and elevated inflammation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with comorbid depression. Brain Behavior & Immunity,2015,48:8-18.
23.Tawakol A,Ishai A,Takx RA,et al. Relation between resting amygdalar activity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a longitudinal and cohort study. Lancet,2017,389(10071):834.
24.Morey JN,Boggero IA,Scott AB,et al. Current Directions in Stress and Human Immune Function. Curr Opin Psychol,2015,5(3):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