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中醫藥養生具有什么特點?

中醫藥養生是從實踐經驗中總結出來的養生方法,是歷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經歷了五千年億萬次實踐,由實踐上升為理論,歸納出方法,又回到實踐中去驗證,如此循環往復不斷豐富和發展,進而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中醫藥養生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論和豐富多彩的方法而聞名于世。它的形成和發展與數千年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密切相關,因此具有獨特的東方色彩和民族風格。自古以來,東方人、西方人對養生保健,都進行了長期的大量的實踐和探討。但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其養生的觀點也有差異。中醫藥養生是在中華民族文化為主體背景下發生發展起來的,故此有它自身特點。
一、天人相應是基礎
人生天地之間、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動與大自然息息相關,這就是“天人相應”的思想。
(一)生氣通天
人與自然具有相通、相應的關系,不論四時氣候、晝夜晨昏,還是日月運行、地理環境,各種變化都會對人體產生影響。
1.四時變化與人體的關系
自然界四時氣候變化對生物和人體的影響是最大的,而且是多方面的。
(1)四時與情志:
人的情志變化是與四時變化密切相關的。所以《素問》有“四氣調神”之論。《黃帝內經直解》指出:“四氣調神者,隨著春夏秋冬四時之氣,調肝心脾肺腎五臟之神志也”。這就明確告訴人們,調攝精神,要遵照自然界生長收藏的變化規律,才能達到陰陽的相對平衡。
(2)四時與氣血:
《素問·八正神明論》說:“天溫日明,則人血津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靈樞·五癃津液別篇》說:“天暑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則為溺與氣”。這說明,春夏陽氣發泄,氣血易趨向于表,故皮膚松弛,疏泄多汗等;秋冬陽氣收藏,氣血易趨向于里,表現為皮膚致密少汗多溺等。
(3)四時與臟腑經絡:
自然界四時陰陽與人體五臟在生理和病理上有密切關系。故《內經》有“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脾旺于長夏”“肺旺于秋”“腎旺于冬”之治。《素問·四時刺逆從論》又指出:“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說明經氣運行隨季節而發生變化。所以,要根據四時變化、五行生克制化之規律,保養五臟,進行針灸保健治療。
(4)四時與發病:
四時氣候有異,每一季節各有不同特點,因此除了一般疾病外,還有些季節性多發病。例如,春季多溫病,秋季多瘧疾等。《素問·金匱真言論》說:“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此外,某些慢性宿疾,往往與季節變化和節氣交換發作或增劇。例如,心肌梗死、冠心病、氣管炎、肺氣腫等常在秋末冬初和氣候突變時發作,精神分裂癥易在春秋季發作,青光眼好發于冬季等。掌握和了解四季與疾病的關系以及疾病的流行情況,對防病保健是有一定價值的。
2.晝夜晨昏與人體的關系
一天之內隨晝夜陰陽消長進退,人的新陳代謝也發生相應的改變。《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雖然晝夜寒溫變化的幅度并沒有像四季那樣明顯,但對人體仍有一定的影響。所以《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說明人體陽氣白天多趨向于表,夜晚多趨向于里。由于人體陽氣有晝夜的周期變化,所以對人體病理變化亦有直接影響。
正如《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臟,邪氣獨居于身,故甚也”。
3.日月星辰和人體的關系
人體的生物節律不僅受太陽的影響,而且還受月亮盈虧的影響。《素問·八正神明論》說:“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這說明人體生理的氣血盛衰與月亮盈虧直接相關,故《素問·八正神明論》又指出:“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的原則。這是因為人體的大部分是由液體組成,月球吸引力就像引起海洋潮汐那樣對人體中的體液發生作用,這就叫做生物潮。它隨著月相的盈虧,對人體產生不同影響。滿月時,人頭部氣血最充實,內分泌最旺盛,容易激動。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婦女的月經周期變化、體溫、激素、性器官狀態、免疫功能和心理狀態等都以一月為周期。正如《婦人良方》中指出的:“經血盈虧,應時而下,常以三旬一見,以象月則盈虧也”。嬰兒的出生也受月相影響,月圓出生率最高,新月前后最低。
4.地理環境與人體的關系
地理環境的不同和地區氣候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人體的生理活動。例如,南方多濕熱,人體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體腠理多致密。若一旦易地而居,需要一個適應過程。《素問·異法方宜論》以:“東方之域……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西方者,……其民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于內,其治宜毒藥。……北方者,……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火芮)。……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月付),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痹,其治宜微針。……中央者,……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這些論述的基本精神是,由于地域環境的不同,人們的體質和疾病情況也不一樣。因此,要根據具體情況,作出不同的處理。
綜上所述,中醫藥養生在“生氣通天”的觀念指導下,把人體看成是與天相應相通的、精氣神三位一體的、以五臟為核心的有機整體。人的生命活動與天地大自然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
(二)順應自然和主觀能動作用
天地、四時、萬物對人的生命活動都要產生影響,使人體產生生理或病理的反應。在這個自然界的大系統中要想求得自身平衡,首先是順應自然規律,利用各種條件為自身服務。順應自然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遵循自然界正常的變化規律,二是慎防異常自然變化的影響。
順應四時氣候變化規律,是養生保健的重要環節。故《靈樞·本神》指出:“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僻邪不至,長生久視”。《呂氏春秋·盡數》亦指出:“天生陰陽寒暑燥濕,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為利,莫不為害。圣人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壽長焉”。這就是說,順應自然規律并非被動的適應,而是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首先要掌握自然變化的規律,以期防御外邪的侵襲。因此,中醫藥養生的“天人相應”觀體現了以人為中心的環境觀念和生態觀念的思想。它一方面強調適應自然,另一方面則強調天人相分,突出人的主觀能動作用。
古代哲學家最早揭示人的卓越位置的是老子。他在《道德經》中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荀子更進一步指出:“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荀子·王制》)。“有義”,指思想行為符合一定的標準。這是人類所特有的,所以人“最為天下貴”。《素問·寶命全形論》亦說:“天復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靈樞·玉版》則指出:“人者,天地之鎮也”。萬物之中,只有人類最為寶貴,只有人類能夠征服自然。它把《白虎通》聽說的“天之為言鎮也,居之理下,為人鎮也”的觀點作了明確的修正,突出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正是這種思想文化環境為養生實踐提供了認識方法和思想基礎。例如道教經典《太平經》反復論及重命養身、樂生惡死的主張,指出:“人居天地之間,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所以要珍惜生命。“人最善者,莫若常欲樂生”,為此又提出了“自愛自好”的養生說:“人欲去兇而遠害,得長壽者,本當保知自愛自好自親,以此自養,乃可無兇害也”。只有通過自我養護和鍛煉,才能得到長壽。應該承認,這是一種積極的養生觀念。它與那種將生死壽夭歸結為“天命”的觀點比較起來,充滿了可貴的奮斗精神,為中國養生學的發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道家很多經典著作中,都提出修身養性、延年益壽為第一要旨的思想。正是在這一思想基礎上,提出了中國古代養生史上一個響亮的口號——“我命在我不在天”(《抱樸子內篇·黃白》)。強調生命之存亡、年壽之長短,不是決定于天命,而是取決于自身。這一口號包含著一種積極主動的人生態度,在養生史上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和深遠的意義。后世的養生家在這種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以主動進取的精神去探索和追求人類的健康長壽、爭取把握自身生命自由的思想影響下,促使他們多方采擷,創造了許多養生方術,如食養、服氣、外丹、內丹、房中術等。盡管有時走入歧途,但為探索延年益壽積累了一定經驗。以人為核心的生態觀念,有一個鮮明的思想特征,即,事實上,人不僅可以認識自然,更可以利用、改造、保護自然,建立起更加有利于健康長壽的自然環境,造福于人類。
(三)人與社會的統一觀
《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這里明確把天文、地理、人事作為一個整體看待。人不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是社會的一部分,不僅有自然屬性,更重要的還有社會屬性。人體和自然環境是辯證的統一,人體和社會環境也是辯證的統一。所謂社會環境,包括社會政治、社會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條件、勞動條件、衛生條件、生活方式以及文化教育、家庭結交等各種社會聯系。社會環境一方面供給人們所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約著人的心理活動,影響著人們生理和心理上的動態平衡。一旦人體——社會穩態失調,就可以導致疾病。因此,醫學和疾病與社會狀況有密切關系。
二、形神合一宜共養
形神合一主要在于說明心理與生理的對立統一、精神與物質的對立統一、本質與現象的對立統一等。所謂形,指形體,即肌肉、血脈、筋骨、臟腑等組織器官是物質基礎;所謂神,是指情志、意識、思維為特點的心理活動現象,以及生命活動的全部外在表現,是功能作用。兩者的辯證關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形為神之基,神為形之主。
(一)形神合一的生命觀
1.神為生命之主
“形神合一”構成了人的生命,神是生命的主宰。人的生命活動概括起來可分為兩大類:即以物質、能量代謝為主的生理性活動;另一類是精神性活動。在人體統一整體中,起統帥和協調作用的是心神。只有在心神的統帥調節下,生命活動才表現出各臟器組織的整體特性、整體功能、整體行為、整體規律,故《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也正如張景岳說:“神雖由精氣化生,但統權精氣而為運用之者,又在吾心之神”。人體不但自身各部分之間保持著密切的相互協調關系,而且與外界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也有著密切的聯系。保持機體內外環境的相對平衡協調,也是靠“神”來實現的,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神動則氣行,神注則氣往,以意領氣,驅邪防病,又是氣功健身的道理所在。如《靈樞·本臟》所說:“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寒溫和則六腑化谷,風痹不作,經脈通利,肢節得安矣”,神在機體衛外抗邪中起著主導作用。
人類的精神活動是相當復雜的,中醫用“五神”(神魂魄意志)、“五志”(怒喜思憂恐)等概念加以概括,并在長期的生活實踐和醫療實踐的基礎上,用“五行學說”與五臟聯系起來,認為這些精神活動是臟腑的功能表現,而且都是在“心神”的主宰下進行的,所以張景岳在《類經》中說:“人身之神,唯心所主,……此即吾身之元神也。外如魂魄志意五種五志之類,孰匪元神所化而統乎一心”。
2.形為生命之基
神以形為物質基礎,“形具”才能“神生”。戰國思想家荀況在《荀子·天論》中說:“天職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這里的“天”,是指自然界;“形”指人之形體;“神”指精神。其意為,人的形體及精神活動都是自然界的規律在起作用,是自然界物質變化的必然結果,只要具備了人的形體結構,才能產生精神活動。《內經》對形體與精神關系的論述,如《靈樞·本神》說:“肝藏血,血舍魂”“脾藏營,營舍意”“心藏脈,脈舍神”“肺藏氣,氣舍魄”“腎藏精,精舍志”。這不僅闡明了精、氣、營、血、脈是“五神”的物質基礎,而且說明了五臟的生理功能與“五神”活動的關系。五臟藏精化氣生神,神接受外界刺激而生情,神活動于內,情表現于外,這就是五臟與神、情的密切關系。
中醫藥養生把精、氣、神視為人生“三寶”,強調精、氣、營、衛、血、津液等精微,是“神”活動的物質基礎。《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積精”可以“全神”,陶弘景《養性延命錄》說:“神者精也,保精則神明,神明則長生”,精的盈虧關系到神的盛衰,李東垣《脾胃論》說:“氣乃神之祖,精乃氣之子。氣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積氣以成精,積精以全神”,說明精氣足才能使神的活動健全。《素問·八正神明論》說:“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靈樞·平人絕谷》說:“血脈和利,精神乃居”。以上這些論述,都是強調血氣精微是神活動的基礎。人體的物質基礎充盛,人之精神旺盛,故《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形體不敝,精神不散”。因為精神思維活動需要大量的氣血精微來供應,所以臨床上認為勞神太過,則心血暗耗;心血虧虛,則神志不寧。神志不寧,外表出現各種心理活動異常。
3.形神合一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
從本原上說,神生于形,但從作用上說,神又主宰形,形與神的對立統一,便形成了人體生命這一有機統一的整體。《靈樞·天年》篇說:“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只有血氣、五臟、精神、魂魄畢具,才會表現出生命力,才會是一個有生命力的人。同篇又說:“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明確指出了死亡的概念就是形神分離。張景岳在《類經》中,進一步闡發了“形神合一”的生命觀,他說:“人稟天地陰陽之氣以生,借血肉以成其形,一氣周流于其中以成其神,形神俱備,乃為全體”。可見,人體生命運動的特征,即是精神活動和生理活動的總體概括。
人生的生命活動是十分復雜的,以物質、能量代謝為特征的臟腑功能活動,和與臟腑的生理活動相應的高級精神活動(意識、思維、情感等)的協調統一,是在“心神”主導作用下完成的。現代研究表明,社會-心理因素并不是人類情緒變化的唯一刺激因素。自然現象的變化同樣可以使情緒發生相應變化。如四時更迭、月廓圓缺、顏色、聲音、氣味、食物等,都可作用于人體,使之發生情緒改變,進而影響人體生理活動。這說明人體的生理、心理活動是隨時隨地互相轉化,相互影響,有機地統一在一起的。“形神合一”生命觀的具體內容,為中醫藥養生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并長期有效地指導著中醫的臨床實踐,且為現代科學進一步弄清生命的本質,提供了可貴的線索。
(二)形神共養
形神共養,即不僅要注意形體的保養,而且還要注意精神的攝養,使得形體健壯,精神充沛,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從而身體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統一的發展。中醫藥養生的養生方法很多,但從本質上看,歸納起來,不外“養神”與“養形”兩大部分,即所謂“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1.守神全形
在形神關系中,“神”起著主導作用,“神明則形安”。故中醫養生觀是以“調神”為第一要義,養生必須充分重視“神”的調養。調神攝生的內容很豐富,可以從多方面入手。
(1)清靜養神:
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寧靜狀態,減少名利和物質欲望,和情暢志,協調七情活動,使之平和無過極。
(2)四氣調神:
順應一年四季陰陽之變調節精神,使精神活動與五臟四時陰陽關系相協調。
(3)氣功練神:
通過調身、調心、調息三個主要環節,對神志、臟腑進行自我鍛煉。
(4)節欲養神:
雖說性欲乃陰陽自然之道,但過度則傷精耗神,節欲可保精全神。
(5)修性怡神:
通過多種有意義的活動,如繪畫、書法、音樂、下棋、雕刻、種花、集郵、垂釣、旅游等,培養自己的情趣愛好,使精神有所寄托,并能陶冶情感,從而起到移情養性、調神健身的作用。
總之,守神而全形,就是從“調神”入手,保護和增強心理健康以及形體健康,達到調神和強身的統一。
2.保形全神
形體是人體生命存在的基礎,有了形體,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才能產生精神活動和具有生理功能。因此,保養形體是非常重要的。張景岳說:“形傷則神氣為之消”“善養生者,可不先養此形以為神明之宅;善治病者,可不先治此形以為興復之基乎”?這著重強調神依附形而存在,形盛則神旺,形衰則神表,形體衰亡,生命便可告終。如何做好保形全神呢?人體形體要不斷地從自然界獲取生存的物質,進行新陳代謝,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保形”重在保養精血,《景岳全書》說:“精血即形也,形即精血”,《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陽氣虛損,要溫補陽氣,陰氣不足者,要滋養精血。可用藥物調理及飲養,以保養形體。此外,人體本身就還自然界一個組成部分。因此,保養身體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做到生活規律、飲食有節、勞逸適度、避其外邪、堅持鍛煉等,才能有效地增強體質,促進健康。
養神和養形有著密切的關系,兩者不可偏廢,要同時進行。“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是在“形神合一”論推導下,對立統一規律在養生學中的運用,其目的是為了達到“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
三、動靜互涵互依存
(一)動靜互涵的概念
動和靜,是物質運動的兩個方面或兩種不同表現形式。人體生命運動始終保持著動靜和諧的狀態,維持著動靜對立統一的整體性,從而保證了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功能。《周易》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剛柔者,立本者也”。宇宙間的一切事物的變化,無不是陰陽相互對應的作用,在陰陽交錯的往來中,陰退陽進,陽隱陰顯,相互作用,相反相成,生化不息。王夫之《周易外傳》說:“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辯證法認為,孤陽不生,獨陰不長。故陰陽互涵互根是宇宙萬物的根本法則,也是生命活動的要諦。《思問錄》謂:“太極動而生陽,動之動也;靜而生陰,動之靜也”“方動即靜,方靜旋動,靜即含動,動不舍靜”“靜者靜動,非不動也”。又《張子正蒙注》說:“動而不離乎靜之存,靜而皆備其動之理,敦誠不息,則化不可測”。這就是說“動”不離“靜”,“靜”不離“動”,“動靜”相對立,而又相互依存。
因此,只贊同運動養生和只贊同靜止養生都是不對的。所以王夫之又說:“流俗滯于物以為實,遂于動而不返,異端虛則喪實,靜則廢動,皆違性而失其神也”(《張子正蒙注》)。只強調一方面而否認另一方面,把運動和靜止割裂開來,都是違反事物運動變化本質的。朱熹亦明確指出:“靜者,養動之根,動者所以行其靜”。動與靜互為其根,無靜不能動,無動不能靜,陰靜之中已有陽動之根,陽動之中自有陰靜之理,說明動靜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古代哲學認為,既無絕對之靜,亦無絕對之動。“動靜”即言運動,但動不等于動而無靜,靜亦不等于靜止,而是動中包含著靜,靜中又蘊伏著動,動靜相互為用,才促進了生命體的發生發展、運動變化。
(二)生命體的動靜統一觀
生命體的發展變化,始終處在一個動靜相對平衡的自身更新狀態中。事物在平衡、安靜狀態下,其內部運動變化并未停止。當達到一定程度時,平衡就要破壞而呈現出新的生滅變化。正如《素問·六微旨大論》所言:“岐伯曰: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帝曰:有期乎?岐伯曰:不生不化,靜之期也。帝曰:不生不化乎?岐伯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這里清楚論述了動和靜的辯證關系,并指出了升降出入是宇宙萬物自身變化的普遍規律。人體生命活動也正是合理地順應萬物的自然之性。周述官說:“人身,陰陽也;陰陽,動靜也。動靜合一,氣血和暢,百病不生,乃得盡其天年”(《增演易筋洗髓·內功圖說》)。由此可見,人體的生理活動、病理變化、診斷治療、預防保健等,都可以用生命體的動靜對立統一觀點去認識問題、分析問題、指導實踐。
從生理而言,陰成形主靜,是人體的營養物質的根源;陽化氣主動,是人體的運動原動力。形屬陰主靜,代表物質結構,是生命的基礎;氣屬陽主動,代表生理功能,是生命力的反映。就具體的臟腑功能亦是如此,例如心屬火,主動;腎屬水,主靜。只有“水火既濟”“心腎相交”,才能保持正常生理狀態。實際上,人體有關飲食的吸收、運化,水液的環流代謝,氣血的循環貫注,化物的傳導排泄,其物質和功能的相互轉化等,都是在機體內臟功能動靜協調之下完成的。因此,保持適當的動靜協調狀態,才能促進和提高機體內部的“吐故納新”活動,使各器官充滿活力,從而推遲各器官的衰老改變。從病理而講,不論是“六淫”所傷,還是“七情”所致的病理變化,都是因為人體升降出入的運動形式發生障礙,導致體內陰陽動靜失去了相對平衡協調,出現了陰陽的偏盛偏衰的結果。
(三)動靜結合的攝生保健
運動和靜養是中國傳統養生防病的重要原則。“生命在于運動”是人所共知的保健格言,它說明運動能鍛煉人體各組織器官的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可以增強體質,防止早衰。但并不表明運動越多越好,運動量越大越好。也有人提出“生命在于靜止”,認為軀體和思想的高度靜止,是養生的根本大法,突出說明了以靜養生的思想更符合人體生命的內在規律。以動靜來劃分我國古代養生學派,老莊學派強調靜以養生,重在養神;以《呂氏春秋》為代表的一派,主張動以養生,重在養形。他們從各自不同的側面,對古代養生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在養生方法上雖然各有側重,但本質上都提倡動靜結合、形神共養。只有做到動靜兼修、動靜適宜,才能“形與神俱”達到養生的目的。
1.靜以養神
我國歷代養生家十分重視神與人體健康的關系,認為神氣清凈,可致健康長壽。由于“神”有易動難靜的特點,“神”有任萬物而理萬機的作用,常處于易動難靜的狀態,故清凈養神就顯得特別重要。老子認為“靜為躁君”,主張“致虛極,寧靜篤”,即要盡量排除雜念,以達到心境寧靜狀態。《內經》從醫學角度提出了“恬淡虛無”的攝生防病的思想。后世的很多養生家對“去欲”以養心神的認識,無論在理論和方法上都有深化和發展。三國的嵇康、唐代的孫思邈、明代萬全等都有精辟的論述。清代的曹庭棟在總結前人靜養思想的基礎上,賦予“靜神”新的內容。他說:“心不可無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為養生之道”“靜時固戒動,動而不妄動,亦靜也”。曹氏對“靜神”的解釋使清靜養神思想前進了一大步。“靜神”實指精神專一,屏除雜念及神用不過。正常用心,能“思索生知”,對強神健腦會大有益處。但心動太過,精血俱耗,神氣失養而不內守,則可引起臟腑和機體病變。靜神養生的方法也是多方面的,如少私寡欲、調攝情志、順應四時、常練靜功等。就以練靜功而言,其健身機制卻體現出“由動入靜”“靜中有動”“以靜制動”“動靜結合”的整體思想。帶練靜功有益于精神內守,而靜神又是氣功鍛煉的前提和基礎。
2.動以養形
形體的動靜狀態與精、氣、神的生理功能狀態有著密切關系,靜而乏動則易導致精氣郁滯、氣血凝結,久即損壽。所以,《呂氏春秋·達郁》說:“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壽世保元》說:“養生之道,不欲食后便臥及終日穩坐,皆能凝結氣血,久則損壽”。運動可促進精氣流通,氣血暢達,增強抗御病邪能力,提高生命力,故張子和強調“惟以血氣流通為貴”(《儒門事親》)。適當運動不僅能鍛煉肌肉、四肢等形體組織,還可增強脾胃的健運功能,促進食物消化輸布。華佗指出:“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脾胃健旺,氣血生化之源充足,故健康長壽。動形的方法有多種多樣,如勞動、舞蹈、散步、導引、按蹻等,以動形來調和氣血,疏通經絡,通利九竅,防病健身。
3.動靜適宜
《類經附翼·醫易》說:“天下之萬理,出于一動一靜”。我國古代養生家一直很重視動靜適宜,主張動靜結合、剛柔相濟。動為健,靜為康,動以養形,靜以養氣,柔動生精,精中生氣,氣中生精,是相輔相成的。實踐證明,能將動和靜、勞和逸、緊張和松弛這些既矛盾又統一的關系處理得當,協調有方,則有利于養生。
從《內經》的“不妄作勞”,到孫思邈的“養性之道,常欲小勞”,都強調動靜適度,從湖南馬王堆出土竹簡的導引圖中的導引術、華佗的五禽戲,到后世的各種動功的特點,概括言之就是動中求靜。動靜適宜的原則,還突出了一個審時度勢的辯證思想特點。從體力來說,體力強的人可以適當多動,體力較差的人可以少動,皆不得疲勞過度。從病情來說,病情較重、體質較弱的,可以靜功為主,配合動功,隨著體質的增強,可逐步增加動功。從時間上來看,早晨先靜后動,以便有益于一天的工作;晚上宜先動后靜,有利于入睡。總之,心神欲靜,形體欲動,只有把形與神、動和靜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符合生命運動的客觀規律,有益于強身防病。
四、正氣為本固護精
中醫藥養生特別重視保養人體正氣、增強生命活力和適應自然界的變化的能力,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一)正氣是生命之根
人體疾病的發生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機體正氣的虛衰。正氣旺盛,是人體陰陽協調、氣血充盈、臟腑經絡功能正常、衛外固密的象征,是機體健壯的根本所在。因此,歷代醫家和養生家都非常重視護養人體正氣。《壽親養老新書》對保養人體正氣作了概括:“一者少言語,養內氣;二者戒色欲,養精氣;三者薄滋味,養血氣:四者咽津液,養臟氣;五者莫嗔怒,養肝氣;六者美飲食,養胃氣;七者少思慮,養心氣……”。人體諸氣得養,臟腑功能協調,使機體按一定規律生生化化,則正氣旺盛,人之精力充沛,健康長壽;正氣虛弱,則精神不振,多病早衰。一旦人體生理活動的動力源泉斷絕,生命運動也就停止了。因此,保養正氣乃是延年益壽之根本大法。
人體正氣又是抵御外邪、防病健身和促進機體康復的最根本要素,疾病的過程就是“正氣”和“邪氣”相互作用的結果。正氣不足是機體功能失調產生疾病的根本原因。《素問·遺篇刺法論》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評熱病論》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靈樞·百病始生篇》又進一步指出:“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這些論述從正反兩個方面闡明了中醫的正虛發病觀。就是說,正氣充沛,雖有外邪侵犯,也能抵抗,而使機體免于生病,患病后亦能較快地康復。由此可知,中醫藥養生所指的“正氣”,實際上是維護人體健康的臟腑生理功能的動力和抵抗病邪的抗病能力,它包括了人體衛外功能、免疫功能、調節功能以及各種代償功能等。正氣充盛,可保持體內陰陽平衡,更好地適應外在變化,故保養正氣是養生的根本任務。
(二)保養正氣重在脾腎
保養正氣,就是保養精、氣、神。從人體生理功能特點來看,保養精、氣、神的根本,在于護養脾腎。《醫宗必讀·脾為后天之本論》說:“故善為醫者,必責其本,而本有先天后天之辨。先天之本在腎,腎應北方之水,水為天一之源。后天之本在脾,脾應中宮之土,土為萬物之母”。在生理上,脾腎二臟關系極為密切,先天生后天,后天充先天。脾氣健運,必借腎陽之溫煦;腎精充盈,有賴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的補養。要想維護人體生理功能的協調統一,保養脾腎至關重要。
1.保精護腎固先天
腎之精氣主宰人體生命活動的全部過程。《圖書編·腎臟說》云:“人之有腎,如樹木有根”,即明確指出腎精對健康長壽的重要性。扶正固本,多從腎入手,為此古人反復強調腎之精氣的盛衰直接關系到人體衰老的速度。所以,歷代養生家都把保精護腎作為抗衰老的基本措施。現代醫學研究認為,腎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甲狀腺、性腺,以及自主神經系統、免疫系統等,都有密切關系。腎虛者可導致這些方面功能紊亂,并能引起遺傳物質的改變,從而廣泛地影響機體多方面的功能,出現病理變化和早衰之象。臨床大量資料報道都表明,性欲無節制,精血虧損太多,會造成身體虛弱,引起多種疾病、過早的衰老或夭亡。這說明重視“腎”的護養,對于防病、延壽、抗衰老是有積極意義的。至于調養腎精的方法,要從多方面入手,節欲保精、運動保健、導引補腎、按摩益腎、食療補腎、藥物調養等。通過調補腎氣、腎精,可以協調其他臟腑的陰陽平衡。腎的精氣充沛,有利于元氣運行,增強身體的適應調節能力,更好地適應于自然。
2.調養脾胃護后天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強弱是決定人之壽夭的重要因素。正如《景岳全書》說:“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圖書編·臟氣臟德》說:“養脾者,養氣也,養氣者,養生之要也”。可見,脾胃健旺是人體健康長壽的基礎。
脾胃為水谷之海,益氣化生營血。人體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營衛、氣血、津液、精髓等,都是化生于脾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臟腑功能強盛。脾胃是氣機升降運動的樞紐,脾胃協調,可促進和調節機體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協調平衡。人身元氣是健康之本,脾胃則是元氣之本。李東垣闡述:“人以脾胃中元氣為本”的思想,提出了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人折壽的觀點。所以,《脾胃論》說:“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非胃氣不能滋”。元氣不充,則正氣衰弱。東垣指出:“內傷脾胃,百病叢生”,正說明脾胃虛衰正是生百病的主要原因,故調理脾胃、扶正益氣也是預防保健的重要法則。
調理腎元,在于培補精氣,協調陰陽;顧護脾胃,在于增強運化,彌補元氣,兩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這是全身形、防早衰的重要途徑。誠如《本草衍義總論》所言:“夫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養外者實外,以充快、悅澤、貪欲、恣情為務,殊不知外實則內虛也。善養者養內,使臟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飲食常適其實”。故莊周曰:“人之可畏者,衽席飲食之間,而不知為之戒也。若能常如人是畏謹,疾病何緣而起,壽考焉得不長?賢者造形而悟,愚者臨病不知,誠可畏也”。這里“養內”,即突出強調精血之養,重在脾腎,此為培補正氣的大旨所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平县| 东阳市| 卓资县| 金秀| 甘谷县| 湘阴县| 安化县| 仙居县| 元谋县| 鹰潭市| 根河市| 和田市| 商丘市| 宜良县| 云浮市| 盘锦市| 拉萨市| 龙泉市| 灌阳县| 平乐县| 绵阳市| 遵义县| 邹城市| 肇庆市| 图们市| 沂源县| 平湖市| 招远市| 张掖市| 泗阳县| 宁河县| 玛沁县| 静海县| 册亨县| 齐河县| 石阡县| 河源市| 德格县| 米泉市| 防城港市| 芮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