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動癥兒童的科學教養:寫給多動癥兒童的父母(第2版)
- 蘇林雁
- 9954字
- 2020-02-21 12:57:37
第二節 多動癥的主要臨床表現
兒童多動癥主要包括了以下3個方面的問題:注意力不集中、多動、沖動。多動癥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父母可能深有體會,撫養一個這樣的孩子,會給生活帶來許多煩惱;更重要的是,會給孩子的成長道路帶來阻礙,影響成材。
我們先來看幾個例子,這些孩子的情況可能與你的孩子十分相似,他們都是我們臨床看過的真實病例,通過這些孩子,讓我們初步了解兒童多動癥。
總說“不”的璐璐
璐璐是一個很可愛的七歲男孩,胖嘟嘟的臉上長著兩只圓圓的大眼睛。媽媽說平時別人對他說話他總是心不在焉,小時候還為此帶他去檢查過聽力。他對大人的話很少放在心上,媽媽要他穿衣服或者收拾好玩具,必須不斷地重復要求,有時候不得不親自來幫他。在吃飯時或者看電視的時候他很難安靜地坐下來,即使睡覺時也是翻來滾去的。他經常到處跑來跑去、爬上爬下、大喊大叫,好像要把房頂掀起來一樣。
璐璐的話特別多,平時嘰嘰喳喳,說個不停,他很喜歡插嘴,很難聽別人把話講完,以致小朋友給他起了一個綽號“辣利婆”(多嘴多舌的意思)。
父母還注意到他做事之前常常不假思索。例如其他孩子正在玩游戲,他沖上去就要參加,而不管別人是否歡迎他。他指手畫腳,擅自改變游戲規則,而當別人不服從他時就變得心煩意亂、怒氣沖沖。做游戲時他會很活躍,總要插隊爭先,還說“你不行,看我的”。當游戲結束時,他不能很快安靜下來。在人多的活動場所,他的情緒特別興奮,有一次去參加小朋友的生日聚會,他興奮、輕率、吵鬧、指手畫腳,顯得比過生日的小朋友還要開心,以致被人誤認為是他在過生日。
他對大多數的事情都漫不經心,除非看動畫片才可以專注一陣。他很難集中精力聽課,常常找其他同學說話,玩東西、胡亂涂鴉,甚至離開座位去擺弄教室后面的垃圾桶。做作業對他是個沉重的負擔,他總是拖拖拉拉,明明只有半小時的作業,他可以做2~3個小時,他告訴醫生“我討厭作業”。其實他完全有能力完成作業,卻總是依賴父母,或抄同學的。有時他沒做完的課堂作業,老師把他叫到辦公室又能很快完成。考試時容易的題目常常做錯,難題反而做對了。
璐璐很容易生氣、充滿怨恨而且好斗,當父母阻止他做什么事時,他總是對著來:“不,我不管,我就要這樣!”當媽媽要求他把臟衣服脫下來或者讓他準備洗澡時,他總是噘著嘴,雙手交叉抱在胸前說“不,我偏不去!”對老師的要求他也很反感,一次因為他上課說話,老師罰他站幾分鐘,當老師請他坐下時,他拒絕坐下,就這樣一直站到下課。他的理由是:老師不公平,為什么不罰和我說話的那個同學?
璐璐很容易嫉妒其他的孩子,經常把自己沒有的、別人的玩具拿回家。只要想要什么東西,他就不停地重復他的要求,如果父母不同意,他就發脾氣、打滾,不達目的不罷休。每當和別人產生沖突,他總能找到別人不對的理由,認為別人先欺負他,批評他是不公平的。他已經失去了很多朋友,現在很少有人會邀請他去家里做客,父母擔心他會失去所有的友誼。
璐璐是個早產兒,出生體重只有4斤8兩,他體重增加較慢,學走路稍微延遲,開口說話的時間和一般的孩子差不多,沒有得過嚴重疾病。4歲上幼兒園時老師就發現他“不聽指揮”,總是從其他的孩子那里搶玩具、亂扔東西,聽故事的時候坐不住。可見,他現在所表現出來的情況在幼兒園時就已經被注意到了。
當他們來就診時,媽媽已經是絞盡腦汁了,驅鉛、補鋅……好像都沒起到什么作用,親子樂園也只產生了一點點效果。媽媽覺得作為一位母親很失敗,并且抱怨爸爸經常不在家,她感到無能為力,已經精疲力竭。爸爸說為璐璐的不良行為已經打過他多次,可是他傷還沒好就忘了疼,屢教不改;并且爸爸認為璐璐的行為問題是由于媽媽遷就、退讓、溺愛的結果。父母兩人都感到由于孩子的問題已經影響到他們的夫妻關系,生孩子之前對于婚姻的憧憬只不過是個幻想。
璐璐的案例基本上概括了多動癥的典型癥狀: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夠堅持完成一項任務,沖動而不能三思而后行,多動、坐立不安。像大多數的多動癥兒童一樣,璐璐的問題是出現在學齡前期,幾年以后當他的行為問題影響到家庭以外的時候,才想到去尋求專業幫助(這個案例當中是影響了學校活動)。璐璐在多動癥兒童當中相當具有代表性,因為他還表現出一些繼發癥狀:對立、違抗以及對其他人尤其是父母的敵意行為。璐璐的診斷是:多動癥合并對立違抗障礙,大概35%~65%來就診的多動癥患兒同時患有這種障礙。
自尊心受到傷害的瑞奇
瑞奇是一個11歲的五年級男孩,他是一個吵鬧的、坐不住的孩子,下課時他總是在操場上跑來跑去,被老師形容為“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他經常無故去推搡別人,在課間休息時威脅同學,蓄意破壞其他人的東西、擾亂別人的游戲、和同學打架……幾乎每天老師都會向他的父母反映他尋釁滋事的行為,同學們都不愿意和他交往。他完不成課堂練習、不做或少做家庭作業,經常被留校。他說:“反正我是壞孩子,我就是不做作業,老師也拿我沒辦法”。他的學習成績很差,已經在一年級復讀了一年,現在語文和算術勉強及格,在班上倒數第3名。
上五年級以來他的自尊心急劇下降,父母感到送他上學很難,他總是訴說頭痛、肚子痛,很明顯他是想待在家里。當面對一些最簡單的題目卻做不出來時,他委屈得眼淚汪汪。他經常敲打自己的頭,說自己是“傻瓜、笨蛋”,恨自己,還幾次說要自殺,“如果我死了,你們就沒有這么多麻煩了”。父母知道他的內心受到了傷害,但是又不能更多地信任他。父母跟老師的關系也弄得很緊張,老師認為是父母的縱容使瑞奇不愛學習、不求上進;媽媽則認為老師懲罰、指責過多,而鼓勵和培養過少,老師苛刻的管束方法、缺乏原諒的態度是造成瑞奇自卑的主要原因。
在家族史方面,瑞奇的媽媽曾經患過抑郁癥。
就診時,他垂頭喪氣,聲稱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別人,“沒有一個人愛我,”他哭著說,“我跌倒了他們都不扶我。”
與璐璐不同,瑞奇沒有對立違抗障礙。然而,瑞奇遇到了正常年齡階段所面臨的自我意識問題。自我意識反映了兒童對自己在社會中所處地位的看法,是在生活中重要人物(父母、老師、朋友)的外在影響下而逐漸形成的。多動癥兒童由于行為不恰當以及學習成績不佳、伙伴關系不良、親子關系紊亂,經常受到父母、老師、同學的批評與指責,這些負性評價與態度無疑對他們的自我意識產生不利的影響,造成他們自尊心降低,自暴自棄,不再進取。就像其他多動癥兒童一樣,瑞奇的自尊心隨著他的學習成績下降以及與同學的關系日益惡化而開始下降,并且出現了抑郁的表現。瑞奇的診斷是:多動癥合并抑郁癥。對于多動癥兒童來講,由于以上的原因導致抑郁并不少見,他聲稱要自殺是比較極端的,要嚴加防范。
頑皮—對抗—叛逆的小馳
小馳首次來診時僅8歲,因為上課不聽講、不做作業而由媽媽帶來。媽媽介紹說,小馳從小聰明活潑,2歲時就會背唐詩,幾乎沒經過走的階段就直接會跑,跌得鼻青臉腫的也不哭;3歲上幼兒園,老師根本管不住他,上課時經常跑出教室,有次上課時他去魚池撈魚,掉到魚池里險些出事。上學后不能專心聽講,老師反映他連5分鐘也坐不住,一時拿別人的文具,一時扯女同學的辮子,有時故意惡作劇發出怪聲音,惹得全班同學哄堂大笑;下課后在走廊和同學打鬧,常因此發生沖突,以致身上傷痕累累;放學后不知道老師教了什么、留了哪些作業,需要媽媽去問別的同學;學習成績時好時差,進入3年級后,特別煩躁易怒,回家后不肯做家庭作業,嫌麻煩,父母教育他就頂嘴,老師批評他也無所謂。
小馳身體健康,很少生病。母親懷孕、分娩均正常,1歲會走路、說話。
他的父親是個生意人,脾氣非常暴躁,經常毆打妻子和孩子,據說他父親幼時十分頑皮,3歲時曾把煤灰偷偷放到鄰居的鍋里,上樹曾經跌斷腿骨。
小馳在診室里,一下跳到磅秤上,一下爬到醫師的椅子上,媽媽回答什么他都要插嘴,請媽媽填量表,他非要搶過來填。問他為什么不做作業,他說:“我討厭老師,他總是向爸爸告狀,爸爸就打我。”
4年后小馳因打傷老師而第二次來診。
媽媽說,上次看病后,醫師開了藥物哌甲酯,但是小馳的爸爸堅決不讓吃,說孩子不聽話只有打,吃藥會把人吃蠢。以后他的成績每況愈下,經常是班上倒數2~3名。現在上初一,他的行為更加變本加厲,老師批評他,他認為老師對他不公平,對老師十分反感,上課時老師在臺上講課,他在臺下評頭品足,亂發議論,說老師普通話不標準,說老師穿涼鞋不穿襪子,是不尊重學生……一次他上課對老師吐口水,老師拉他去辦公室,他竟然抄起簸箕將老師砍傷。學校打算開除他,他憤憤不平說一定要報復老師。我們給小馳開了藥,進行了心理治療,經與學校溝通,學校同意他繼續上學。
1年后小馳因攔路搶劫被抓,媽媽來診。
媽媽說,近半年小馳迷上了網絡游戲,經常曠課去網吧,有時通宵不歸,不愿意上學,媽媽只好用每天給2元錢來哄他上學,不料這事被爸爸發現了,爸爸把媽媽痛打一頓,當天小馳憤而離家出走,在網吧里待了3天,因為沒有錢吃飯,去攔路搶劫,用磚頭把過路人砸傷而被派出所抓獲。
小馳的經歷是典型的從多動癥到對立違抗障礙,再發展到品行障礙的歷程。其品行障礙的產生,除了與多動癥的嚴重程度有關以外,更重要的是環境因素的影響,小馳爸爸粗暴打罵的教養方式,媽媽無原則的偏袒、退讓,家庭關系不和睦,是小馳發展為品行障礙的促進因素。
以上這幾個孩子都有多動癥,但他們是各不相同的,在年齡、家庭方面不同,有不同的癥狀表現,共患不同的疾病,結局也有所不同。
我們來看看多動癥的三個主要癥狀。
一、注意缺陷,堅持性差
經常聽到父母和老師這樣描述多動癥兒童:“我的孩子總是心不在焉,根本就不能專心聽講”“他很難集中精力,很容易走神”“他不能獨自完成作業,一定要有人守著才行”“他總是這件事還沒做完就去搞另外一件了”“我的女兒經常丟三落四”“她好像總是在想入非非,不知道她在想什么”……

以上所有的表現都是注意力方面的問題,從心理學層面來看,存在以下缺陷:
1.注意的穩定性差
注意的穩定性是指能較長時間保持集中注意在某種事務上的時間。兒童注意力是隨年齡增長而發展的,l歲半兒童對有興趣的事務能集中注意5~8分鐘,兩歲能集中10~12分鐘,7~10歲兒童一般可以集中注意20分鐘左右,10~12歲兒童可以集中25分鐘;青少年注意的穩定性一般可保持40分鐘左右,到青年初期,注意穩定性的發展已接近成人。
多動癥兒童注意穩定性差,研究多動癥兒童注意問題的論文有幾百篇,絕大多數研究都表明,在完成任務時,多動癥兒童注意力集中在任務上的時間明顯比同年齡正常兒童短。讓我們來看一個科學實驗:
研究者觀察了18個患多動癥和18個沒有多動癥(對照組)的兒童。讓兒童進入一間游戲室,室內有各種玩具,讓他們獨自在游戲室里玩6分鐘。研究者通過一面單向玻璃鏡觀察并記錄兒童所玩的玩具個數和花在每一個玩具上的時間。結果發現,多動癥兒童所玩的玩具數量是對照組的三倍,而花在每一個玩具上的時間則是對照組的一半。
很多父母反映“我的孩子看動畫片或玩網絡游戲時眼睛眨都不眨,可以聚精會神一兩個小時,他應該沒有注意力問題,只是不愛學習”。果真如此嗎?研究發現多動癥兒童在玩快速的、高吸引力的、能夠獲得立即獎賞的游戲時能夠保持注意力較長的時間,那是由于游戲、動畫對注意力的要求很短,鏡頭經常2~3分鐘就會變換,畫面非常有刺激性。研究者比較多動癥和對照組兒童在玩游戲時的表現,發現多動組比對照組兒童動作多、不安靜,粗心大意,出差錯多,因為他們不能像正常兒童那樣敏捷地控制目標的移動,經常魯莽地讓目標撞上障礙物而丟分。所以盡管多動癥兒童在玩游戲時比做作業時精力會集中一些,活動會少一些,但是他們此時的行為表現仍然是不正常的,和正常兒童仍然有明顯不同。
2.對無關事務缺乏抗干擾能力
當我們在專心做一件事的時候,有時也會被其他事務所吸引,轉過臉去看看發生了什么,但是正常人很快會意識到自己走神了,而將注意力轉回來繼續做原來的事,這叫做抗干擾能力。而多動癥兒童在注意力中斷后往往難以繼續注意以前的目標,因為他們不能夠抗拒其他事務的干擾。有的孩子不能排除不重要的聲音,例如在做作業時,鄰居小孩的哭聲、父母說話聲、電話鈴聲都會影響他做作業;上課時,注意力會被馬路上的汽車聲、有人上樓梯的聲音所吸引。有的孩子不能排除不重要的視覺信號,例如,早上起床,媽媽要孩子自己穿衣服,他在穿衣服時,看見了衣服上的足球圖案,于是想到昨天踢球時足球沾上了泥巴,就找塊抹布去擦足球,足球上的泥硬了,擦不下來,就去水龍頭上洗抹布,發現水可以順著抹布往下流,又去琢磨怎樣讓水流得細而連貫……等媽媽回來時,衣服還只穿了一半。這說明保持注意力也就是保持對一些無關刺激的抑制能力。
華盛頓大學的研究者做了這樣一個實驗:當電話鈴響伴有燈光閃爍時,多動癥和正常兒童都可能在做作業時抬起頭來張望,但這兩組兒童被這一事件所吸引的時間長短有顯著不同:多動癥兒童是18秒,而在正常兒童是5秒。這表明,正常兒童在分散注意力后,比多動癥兒童更容易恢復到原來正在做的事情上。
保持注意力還需要阻止不重要的思維的闖入,有的孩子訴說在干一件事時,總是出現與任務無關的想法,有時同時來了2~3個想法,或者從一個主題跳到另一個主題,這時候,他往往不關心周圍發生了什么,這就給人一種很迷茫的樣子。有時老師提問,他根本不知道老師講了什么。父母反映,這些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叫他好像沒聽見一樣,有人把這種狀態叫做“白日夢”,其實質,是多動癥兒童很難抑制與任務無關的想法,這也是他們做作業速度慢、經常出錯的原因之一。
3.不喜歡從事那些需要精力持久的事情
隨著年齡增長,社會要求人們能夠去做一些無趣的、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事情,例如:聽一場冗長的報告,閱讀難懂的說明書,花大精力去完成一項繁瑣的工程設計,這的確令人厭煩,但是我們明白這是必須做的,就會耐下心來堅持做完。多動癥兒童很難長時間堅持做一件事情,讓他們去從事那些需要長時間保持注意力的事情,他的感受就像我們聽冗長的報告一樣困難。
在學生階段,最需要長時間保持注意力的事情就是做作業了,有位媽媽這樣形容孩子:“他苦著臉,在桌上寫兩道題、趴在地上寫兩道題、爬上床靠在被子上寫兩道題,頭頂著墻寫兩道題……,別人一小時完成的作業他要磨蹭2~3小時”。多動癥兒童會花最小的努力和最少的時間來完成枯燥、無趣的作業,草草做完后不愿意再去檢查、發現錯誤并更正。因為沒有耐心,他們常常“偷工減料”,少做或不做作業。從這個意義上說,父母、老師給多動癥孩子增加額外的作業是不明智的。
不僅是做作業,在玩的時候他們也不能專心。人們常常看到多動癥孩子把玩具攤得滿地都是,實際上是他玩積木還沒玩完,又想玩拼圖,所以就把積木胡亂扔在那里,不一會兒,又厭煩了拼圖,轉而開始踢球……,結果,沒有一個游戲是有始有終的。
4.容易分心
父母和老師經常說多動癥兒童容易分心,就像小貓釣魚故事中那個不專心的小貓,明明它是去釣魚,結果卻跑去捉蝴蝶,忘記了自己的初衷。為什么多動癥兒童容易分心呢?
研究發現他們具有尋求新奇的特點,多動癥孩子在嬰兒期就喜歡探究新奇的、沒有嘗試過的東西,不管有沒有危險都要去拿,不管能不能吃都往嘴里放。這些兒童很容易對正在從事的事情感到厭倦或者失去興趣,這就導致他們去尋找更有趣、更刺激的事情。以往認為多動癥兒童容易被其他東西分散注意力,但可使用傳統的方法把引起分心的東西拿走,實際上并不奏效;而增加刺激性、新奇性,例如增加作業材料的顏色、聲音,卻可以使多動癥兒童做作業時集中注意力、減少錯誤。因此,在幫助多動癥兒童提高注意力時,應該在其活動、任務中增加新奇性、趣味性。
二、活動過度,反應性增高
“他一分鐘也安靜不下來”“他經常爬上爬下,動個不停,像上了發條似的”“他手腳不停,見什么都要摸一下,踢一腳”“玩的時候都不能安靜”“說話太多,經常吵鬧”。

這種過度活動是多動癥的第二個特點,表現為在需要安靜的場合不安靜、煩躁、過分的活動,以及話多。下面的研究結果證明多動癥兒童比正常兒童活動更多:
1.運動量大
研究者使用儀器測量兒童運動量的多少。
1983年,研究者設計了一個特制的類似手表的裝置-體動記錄儀,用來記錄兒童的行為或動作。實驗時,孩子們戴上這個手表,經過一周時間,發現多動癥男孩明顯比對照組男孩活動量大,兩組間的差別在學校表現方面最為突出。
在一項研究中,讓多動癥兒童和對照組兒童進入一個房間自由活動,通過單向玻璃鏡觀察他們的活動情況。發現多動癥兒童在房間走來走去的時間比對照組兒童多8倍,運動手臂的次數多2倍,動腿的次數多4倍,在看電視片時不安靜的時間多4倍。當進行心理測驗時身體扭動、做小動作的次數也比正常兒童多4倍。
多動癥兒童不能按照要求控制多動行為,對他們的成長有諸多不利。幼兒時期,過分好動,不好管理,會弄得父母急躁、不耐煩,父母常常使用懲罰的辦法想管住他,在早期就影響了親子關系;上幼兒園后,由于總是跑來跑去,坐不下來,無法學習知識;上學后,上課不安靜,做小動作,玩文具書本,干擾鄰座同學,弄出噪聲,下課后在教室內外與同學追追打打、高聲叫喊,影響學校秩序;而且會造成和同學的沖突。晚上讓這些孩子上床睡覺也有很多困難,他們磨磨蹭蹭,不肯按時就寢,在睡眠中也不安穩,表現為頻繁翻身,從床的這一頭滾到那一頭,早上起床時卻起不來,感到疲乏。
2.話多
多動癥兒童不僅身體運動多,話也特別多,他們控制不住自己的嘴巴,課堂上和旁邊的同學說話,在老師講課時插嘴;下課了喜歡大聲喧嘩。而且好爭吵,很難靜下來傾聽別人的談話。
研究者把兩組兒童和母親間的對話用錄音機錄下來進行比較,發現多動癥兒童說話量比對照組多20%。而且多動癥的母親說話也比正常兒童的母親多,多動癥的母親多說的話是對孩子過多說話的回答和對他的管教。
3.反應性增高
對多動癥兒童的觀察發現,多動癥兒童對發生在周圍的任何事都做出反應,例如,看見一個小蟲就要去踩,同學碰了他一下就要反擊,這些行為出現得很快、很激烈、不假思索,有人用“高反應性”來概括這種行為,就像拍皮球,多動癥兒童拍球出手快、用力大,以致球彈起過高,失誤更多。從某種意義來說,多動癥過高的活動水平是他們過高反應水平的結果。
三、情緒急躁、莽撞沖動
沖動性主要表現在情緒和行為方面。
1.情緒急躁、感情用事
多動癥兒童情緒急躁,容易激惹,不能理性地處理生活學習中遇到的挫折,做事常受沖動情緒的驅動。
開學第一天,小威向老師保證,一定要遵守紀律,爭當三好學生。課間休息,他想去幫老師擦黑板,大全的腿伸在走道上,絆了他一下,他立即回頭踹了大全一腳,兩人爭吵起來,他把大全的書包扔下樓、把他的書桌掀倒,老師來勸他,抓住他的胳膊,他說老師掐了他,憤怒萬分,沖向欄桿要跳樓……
當遇到一個特殊事件,大多數人能通過自己的思維、用一定的時間把獲得的信息分成兩部分:本人對事件的看法和事件的本質,即客觀事實,然后排除感情因素,不摻雜個人偏見,客觀地處理這個問題。現實社會中,每個人都曾面臨這種情形,大多數情況下有能力做到抑制和延遲對沖動的反應。正常兒童進行自我控制是通過將情感內化而實現的。在幼兒期,感情完全外露,不高興就哭,以后逐漸學會將感情內化,抑制感情的公開表露,到學齡期,相當一部分孩子已經可以做到在學校不哭。這時情感反應是存在的,只是抑制了公開表露。正常人在表露感情之前,會根據情境去選擇表達方式,這是因為人們具備了體察自己的情感、節制情感和改變情感的能力。多動癥兒童難以適應社會所要求的冷靜、客觀地處理事情,是由于他們常常被刺激的即刻反應所左右,沒有時間將情感與客觀事實分離開來,導致行為的失控。
2.做事沖動,不顧后果
多動癥兒童經常和同伴發生沖突、違反紀律和規則,容易發生意外,這些都與沖動有關。
小衛,11歲,他常常因為一點小事被同學激怒,不假思索地追打他人,致使同學受傷。為此,學校已經給了他警告處分,并告之再出現類似事件就會開除他。他也知道自己打人不對,多次保證再也不打人了,可是卻屢教不改。他告訴我們,當被同學撞了一下或踩了一腳,只感到憤怒,一股熱氣往頭上沖,根本來不及想老師的教導和打人的危害性。
當遇到一件事,每個人都會產生一個原始反應,這個最初的反應是受原始情緒支配,往往是不理智的。正常人在這種情況下會審時度勢,抑制自己的原始沖動,選擇理智的對策。多動癥兒童的顯著特征在于不能抑制對事件的原始反應,當遇到不順心的事,他們往往做出沖動反應,例如大發雷霆,出口傷人;甚至大打出手、違紀違規。多動癥兒童的攻擊行為,是因為他反應太快,來不及回顧自己過去的教訓,預測未來的后果,用以控制現在的行為。
下課了,姍姍箭一般沖出教室,跑向單杠,奮力地爬上去,一個回環動作還沒做完,就倒栽蔥摔到地上。她的理想是要當奧運冠軍。老師說,姍姍從單杠掉下來已經不下10次,有一次還發生了“腦震蕩”,可是老師一沒注意,她又攀爬上去了。
多動癥的沖動性常表現為行為莽撞,帶有冒險性。他們不會預先考慮某個行為可能帶來的危險,所以他們比其他兒童更容易出事故、闖禍。研究發現:多動癥兒童發生嚴重意外事故是正常兒童的3倍。在需要外科縫合、住院的兒童中,患有多動癥的兒童是正常兒童的2倍。國外對交通事故的調查顯示,有多動癥的青少年發生交通事故是正常青少年的4倍,在兩年的駕駛經歷中因為超速、違規停車收到的罰單也是正常青少年的4倍。
小強4歲,上幼兒園后經常和小朋友搶玩具,只要是新奇的、自己沒有的東西,他就要先玩,如果別人不給,他就抓人、打人。他常常隨便把小朋友的玩具據為己有,還理直氣壯地說“我喜歡”。

有人認為這些孩子天生“自私”,“道德品質有問題”。這種看法對多動癥孩子是不公平的。研究發現,多動癥孩子之所以打架、冒險、搶別人東西,是因為他們不能抵制誘惑、控制欲望。人生路上充滿了誘惑,它會使人失去理智,做出一些沖動的行為,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欲望是原始的,自制力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抵御引誘的有力武器。當欲望和自控之間發生沖突時,多動癥孩子往往選擇前者。多動癥孩子從幼兒期隨便把小朋友的玩具據為己有,到在教室里翻同學的文具盒拿走自己喜歡的橡皮,最后發展為私自拿親戚的錢、拿同學的錢、拿超市的物品,都是由于強烈的、無法控制的欲望。多動癥青少年吸煙、喝酒、吸毒,隨便和異性發生性關系,同樣是由于在誘惑之下缺乏控制能力。
老師覺得上課林林插嘴很擾亂課堂紀律,例如:老師問“10減7……”題目還沒說完,林林就搶著回答“等于3”,實際上老師要繼續說“再加6等于幾”,林林搶答的結果為“錯”;體操比賽他擅自離開隊伍,害得全班被扣分;春游時,他不顧禁令跑到河邊去撈魚……;他經常做出這樣、那樣違反紀律的事,老師說他腦子里好像從來沒有紀律的概念。
人們在考慮做一件事時,有一種“內部語言”在指揮著自己,對照社會規則,確定這件事該不該做,怎么做。兒童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逐漸把父母、老師教導的紀律、規則“內化”,成為自己的行為準則,用“內部語言”指導行動。多動癥兒童在遵從規則和指令方面的困難與“內部語言”發育不完善有關,他們沒有把社會規則“內化”,變成自己的行動準則,一切都憑一時興起的念頭行事、所以總是違紀違規。
3.立即滿足、不能等待
這些孩子非常急躁,有要求立即就要得到滿足。
東東的媽媽經常抱怨他“想要什么立即就要得到”,如果媽媽答應星期天帶他去動物園,他在等待的過程中會極度糾纏父母,提各種要求,弄得父母煩惱不堪。他特別缺乏耐心,在游樂場玩“飛象”需要排隊等待,他急得跳來跳去、又吵又鬧。
研究者讓多動癥孩子和對照組孩子做一些數學題,告訴他們如果完成題目,將立刻得到一個小玩具,結果兩組都完成了相同數目的題目。然后讓這些孩子在兩個任務中做出選擇:可以做10道題目得到一個小玩具,或者做20道題目得到一個大玩具,但要兩天后才能拿到這個大玩具。在這種情況下,大部分多動癥兒童選擇了前者,而正常兒童則更傾向于選擇后者。
這兩個例子說明多動癥兒童“延遲滿足”缺陷。剛出世的孩子是隨心所欲的,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變得能夠抵制眼前的、有吸引力的事務而去追求更長遠的結果。例如媽媽說“聽話,別吵,去那邊玩積木,等會兒媽媽給你買糖吃”,正常孩子就會自己去玩,不干擾媽媽做事,他們會在內心告訴自己聽媽媽的話的重要性,等待媽媽的獎勵。對于一個成熟的孩子,延遲的獎賞會更有吸引力,他們愿意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不選擇立刻得到一些小的獎勵。但多動癥兒童需要立即的滿足,不能等待,這種缺陷使他們“短視”,只顧眼前,不能展望未來。
特別提示
兒童多動癥的三大主征:注意力不集中、多動、沖動影響到孩子的行為、情緒和認知,其核心問題是自我控制能力差,心理學上叫做抑制能力缺陷。由于缺乏自控,導致學習問題、遵守紀律問題、人際關系問題,使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與其他孩子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