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六、腧穴定位方法

腧穴的定位,習慣上叫做取穴。取穴正確與否,直接影響治療效果,故歷代醫家都非常重視。竇漢卿在《標幽賦》中提出“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明確指出臨床取穴,應經脈與腧穴相關,左右與前后互參,力求審慎。腧穴定位有一定的方法,這些方法的確立又有其科學的理論和客觀的依據。它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根據中醫典籍和歷代針灸學專著,結合近年我國出版的高等醫藥院校和國際針灸班的教材和專著,密切聯系臨床實際和現代研究成果,經過分析、討論,對十四經穴及部分經外奇穴做出標準定位。
由于歷史條件的關系,中醫學對人體部位與方位的描述與現代解剖學不完全相同。為了正確定取腧穴,在具體介紹定位方法之前,首先必須了解若干中醫學中所稱述的方位和部位名稱。其中對于方位的描述,是以人體自然直立,兩手下垂,掌心向內,兩足與肩同寬的姿勢而規定的。
“內”與“外”:上肢以掌心一側(即屈側)稱為“內側”,是手三陰經穴分布的部位;以手背一側(即伸側)稱為“外側”,是手三陽經穴所分布的部位。下肢以距身體正中面近者為“內側”,是足三陰經分布的部位;以距正中面遠者為“外側”,下肢的后部稱為“后側”,是足三陽經穴分布的部位。頭面與軀干,也以近正中面者為“內”,遠正中面者為“外”。
“前”與“后”:凡距身體腹側面近者為“前”,距背側面近者為“后”。如人體的經脈分布以陽明在前,太陽在后,太陰在前,少陰在后,經穴亦然。針灸學中對于腧穴位置的描述,有時也以遠端為“前”,近端為“后”,如二間在本節“前”,三間在本節“后”。
“上”與“下”:一般以高者為上,低者為下。如中脘在臍上4寸,中極在關元下1寸,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內關在大陵上2寸。
此外,針灸學上稱手、足部掌面與背面皮膚的移行處為“赤白肉際”,掌指關節或跖趾關節都稱為“本節”。頭面與軀干部的前、后正中線分別為任脈經穴和督脈經穴的分布部位,是審定分布于其兩側的三陰經穴或三陽經穴的基礎。
腧穴所處的位置有一定的特點。《備急千金要方》說“肌肉紋理,節解縫會,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說明腧穴一般都在肌肉、骨節的凹陷之處,或用手按壓時患者感到酸脹的部位。筋肉和骨節,是體表的主要標志,可以作為某些腧穴的定位依據。距離這些標志較遠的部位,則采取折量的方法,即“骨度法”。也可用手指比量定位。腧穴的定位方法可以分為體表解剖標志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法、指寸定位法三種。
(一)體表解剖標志定位法
這是指以解剖學的各種體表標志為依據來確定腧穴位置的方法。體表解剖標志可分為固定標志和活動標志兩種。
1.固定標志
指各部由骨骼和肌肉所形成的凸起和凹陷、五官輪廓、頭發邊際、指(趾)甲、乳頭、臍窩等。如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定陽陵泉;三角肌尖端部定臂臑;目內眥角稍上方定睛明;兩眉之間定印堂;鼻尖定素髎;臍中定神闕;兩乳頭連線中點定膻中;恥骨聯合上緣中點定曲骨等。此外,兩肩胛岡的連線恰通過第3胸椎棘突;肩胛骨下角平對第7胸椎棘突;兩側髂嵴最高點的連線通過第4、5腰椎棘突之間的縫隙,可以依此作為計數椎骨的標志,定取腰背部的腧穴。
2.活動標志
指各部的關節、肌肉、肌腱、皮膚隨著活動而出現的空隙、凹陷、皺紋、尖端等。如耳門、聽宮、聽會應張口取穴,下關則應閉口取穴;曲池在肘橫紋的外側端;陽溪在拇長、短伸肌腱之間;上臂外展至水平位,當肩峰與肱骨粗隆之間會出現兩個凹陷,前方凹陷取肩髃,后方凹陷取肩髎等。這些都是在動態情況下作為取穴定位的標志。
3.全身各部的主要體表解剖標志
(1)頭部
1)前發際正中(頭部有發部位的前緣正中)
2)后發際正中(頭部有發部位的后緣正中)
3)額角(發角,指前發際額部曲角處)
4)完骨(頸骨乳突)
5)枕外隆突(枕骨外面中間最隆起的骨突)
(2)面部
1)眉間(印堂,兩眉頭之間的中點處)
2)瞳孔(目中,平視,瞳孔中點)
(3)胸部
1)胸骨上窩(胸骨切跡上方凹陷處)
2)胸劍聯合中點(胸骨體與劍突的結合部)
3)乳頭(乳頭的中央)
(4)腹部
1)臍中(神闕,臍窩的中央)
2)恥骨聯合上緣(恥骨聯合上緣與前正中線的交點處)
3)髂前上棘(髂骨嵴前部的上方突起處)
(5)側胸、側腹部
1)腋窩頂點(腋窩正中央最高點)
2)第11肋端(第11肋骨游離端)
(6)背、腰、骶部
1)第 7 頸椎棘突
2)胸椎棘突 1~12、腰椎棘突1~5、骶正中嵴、尾骨
3)肩胛岡根部點(肩胛骨內側緣近脊柱側點)
4)肩峰角(肩峰外側緣與肩胛內連續處)
5)髂后上棘(髂骨嵴后部的上方突起處)
(7)上肢部
1)腋前紋頭(腋窩皺襞前端)
2)腋后紋頭(腋窩皺襞后端)
3)肘橫紋
4)肘尖(尺骨鷹嘴)
5)腕掌、背側橫紋(尺、橈二骨莖突遠端連線上的橫紋)
(8)下肢部
1)髀樞(股骨大轉子)
2)股骨內側髁(內輔骨上)
3)脛骨內側髁下緣(內輔骨下)
4)臀下橫紋(臀與大腿移行部)
5)犢鼻(外膝眼。髕韌帶外側凹陷的中央)
6)腘橫紋(腘窩處橫紋)
7)內踝尖(內踝向內側的凸起處)
8)外踝尖(外踝向外側的凸起處)
(二)骨度折量定位法
骨度折量定位法亦稱“骨度分寸法”,古稱“骨度法”,始見于《靈樞·骨度》篇中。它是以體表骨節為主要標志,測量周身各部位的大小、長短,并且依其比例設定尺寸,用以確定腧穴位置的方法。不論男女、老少、高矮、胖瘦之人,均可按著這個標準測量。正如《古今醫統》所說:“蓋必同其身體隨在而折之,固無肥瘦長短之差訛也。”用“骨度”作為量定針灸腧穴的折量尺寸,開始于隋唐時期的《黃帝內經太素》:“今以中人為法,則大人、小人皆以為定。何者?取一合七尺五寸人身量之,合有七十五分(份)。則七尺六寸以上大人,亦準為七十五分;七尺四寸以下乃至嬰兒,亦準七十五分。以此為定分,立經脈長短,并取空(孔)穴”。而現代使用的骨度折量法,則是以《靈樞·骨度》記述的人體各部分寸為基礎,結合歷代醫家的臨床實際,經過修改補充而來的,如肘、腕之間的長度,《靈樞·骨度》作12.5寸,因其與兩臂外展時總橫度應為75寸不合,故改為12寸;兩乳之間的距離,《靈樞·骨度》作9.5寸,后根據《甲乙經》所載胸部腧穴分寸而改為8寸等。取用時,將設定骨節兩端之間的長度折成為一定的等分,每一等分為一寸,十個等分為一尺,不論男女老幼,肥瘦高矮,一概以此標準折量作為量取腧穴的依據。現將全身各部骨度折量分寸列表如下:
常用骨度分寸表
續表
續表
(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亦稱手指比量法,又稱“指寸法”。該法是指以患者本人手指的某些部位折作一定分寸用以比量腧穴位置的方法,習稱“同身寸”。人的手指長度和寬度與身體其他部位有著一定的比例,所以用患者本人的手指來測量定穴。《千金翼方》所說的“以病患指寸量之”,指的就是這種方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分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和一夫法三種。
1.中指同身寸
是將患者的拇指與中指屈曲,以患者的中指中節屈曲時手指內側兩端橫紋頭之間的距離作為1寸。適用于四肢部腧穴的縱向比量和背、腰、髂部腧穴的橫向定穴。
此法源自唐代孫思邈所撰的《備急千金要方》,以“取病者男左女右手中指上第一節為一寸”,即以中指末節(遠端)從指骨關節間橫紋至指端之間的長度為一寸。《外臺秘要》也宗此法。《黃帝明堂灸經》中記載以“手中指第二節內度兩橫紋相去為一寸”,就是后人所稱的“中指同身寸”,一直應用至今,流傳頗為廣泛。以后明代徐鳳著《針灸大全》,對其具體使用方法有進一步的說明:“大指與中指相屈如環,取中指中節橫紋上下相去長短為一寸,謂之同身寸法”。
2.拇指同身寸
其法是讓患者伸直拇指,以拇指指骨關節橫紋兩端之間的距離作為1寸。此法同出《備急千金要方》。孫思邈認為“手中指上第一節為一寸。亦有長短不定者,即取手大拇指第一節橫度為一寸”。
3.一夫法
又名橫指同身寸。“夫”,讀作“扶”,古時長度計量單位名。《禮記·投壺》說:“室中五扶,堂上七扶。”鄭玄注:“鋪四指曰扶。”孔穎達疏:“扶廣四寸。”用“扶(通“夫”)量定腧穴位置,《備急千金要方》指出:“凡量一夫之法,覆手并舒四指,對度四指上中節上橫過為一夫。”并云“夫有兩種,有三指為一夫者;此腳弱灸,以四指為一夫也。”臨床上一般以后者為常用。也就是讓患者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合并,以中指中節近心端橫紋為準,其兩側間距離為一夫,折作3寸,適用于上下肢、下腹部的直寸和背部的橫寸定穴。不過,人體有長短、胖瘦之異,應用此法必須在骨度分寸規定的基礎上加以運用,以免謬誤。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使用方便,但易有誤差,只能作為其他取穴方法的補充,而不能替代其他取穴方法,否則將有長短失度之弊。取穴不準,影響療效。故明代徐春甫在《古今醫統大全》中說:“今世之醫,惟取中指中節,謂之同身寸,凡取諸穴悉依之,其亦未之思耳。殊不知同身之義,隨身之大小、肥瘦、長短,隨處分折而取之,則自無此長彼短之弊,而庶幾乎同身之義有準矣!若以中指為法,如瘦人指長而身小,則背腹之橫寸豈不太闊耶?如肥人指短而身大,則背腹之橫寸豈不太狹耶?古人所以特謂同身寸法寸者,蓋必同其身體隨在而分折之,固無肥瘦、長短之差訛也……何后世不論背腹,概以中指謂之同身,簡面是行簡,訛而愈訛。”說明“同身寸”的臨床應用,應“以意消息,巧拙在人”,即根據各人的具體情況靈活應用。
(四)簡便取穴定位法
簡便取穴定位法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簡便可行的取穴定位方法。如垂手中指端處取風市;兩手虎口交叉取列缺;兩耳尖直上取百會;垂臂屈肘合腋,于肘尖處取章門等。這些取穴方法,都是根據臨床長期實踐所總結的經驗取穴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令哈市| 子长县| 苗栗市| 时尚| 淄博市| 望城县| 宣恩县| 中牟县| 阆中市| 山东省| 随州市| 利津县| 永年县| 固原市| 永胜县| 西平县| 根河市| 子洲县| 昌吉市| 荥经县| 安阳县| 高碑店市| 永寿县| 沂源县| 金堂县| 平定县| 汤阴县| 绥德县| 古交市| 休宁县| 绥宁县| 射阳县| 五大连池市| 汕尾市| 土默特左旗| 县级市| 于都县| 万源市| 湟源县| 栾城县| 吕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