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腧穴的分類
分布在人體上的腧穴很多,經過歷代醫家不斷地用“分部”或“分經”的方法,進行了多次整理,其分類方法多種多樣,如按部位分類就是其中的代表。目前,多采用將腧穴大體上分為阿是穴、十四經穴、經外奇穴和耳穴4類。
(一)十四經穴
凡歸屬于十二經脈、任脈和督脈的腧穴,稱之為“十四經穴”,簡稱“經穴”。這些腧穴因分布在十四經脈循行路線上,十二經脈的腧穴均為左右對稱的雙穴,任脈和督脈的腧穴,均為單穴。因為十四經穴與經脈關系密切,所以具有主治本經病證的作用,同時能反映十四經及其所屬臟腑的病證。
經穴的數目,隨著人們的醫療實踐,也經歷了一個由少到多的過程。從《內經》論述針灸治療時看,往往只舉經名而不及穴名,即以經絡概括腧穴。關于經穴的數目,《內經》有365穴之說,這是個約數,但實際上去掉重復,根據現存版本統計實數,僅有160穴左右。之后《甲乙經》錄《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用分經分部方法,詳載穴名、定位,單穴49個,雙穴300個,共計349穴。繼之《千金翼方》所載與《甲乙經》相同。到宋代王惟一著《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增加了單穴靈臺、腰陽關(均原出自《素問》王冰注),以及雙穴膏肓俞、厥陰俞(均原出自《千金方》)、青靈(原出自《圣惠方》)等五穴,使總數達到354穴。而后《針灸資生經》《針灸大成》等書又在此基礎上增加眉沖(原出自《脈經》)、風市(原出自《肘后備急方》)、督俞、氣海俞、關元俞(均原出自《圣惠方》)五穴,總數已為359穴;以后《醫宗金鑒》去眉沖一穴,補中樞、急脈二穴(均原出自《素問·氣府論》王冰注),使總數達到360穴;最后,清代李學川著《針灸逢源》在《醫宗金鑒》基礎上又復增眉沖,將總數擴展到361穴,現代學術界一般均以361穴為準。現將歷代具有代表性的針灸醫籍及其所載經穴總數匯表如下:
歷代十四經穴總數一覽表

上表所稱的‘正中單穴”,是指任脈、督脈所屬的腧穴;“兩側雙穴”是指十二經所屬的腧穴,總稱為“十四經穴”。這是腧穴的主體。《明堂》全稱為《明堂孔穴針灸治要》。
在十四經穴中,某些腧穴具有相同或近似的性質和作用,古人因而將其歸屬于不同的類別,并有屬類的稱號,這些腧穴,近人稱為“特定穴”。內容包括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輸穴、原穴、絡穴、郄穴、八脈交會穴、下合穴,胸腹部的募穴,背腰部的背俞穴和在四肢軀干部的八會穴及交會穴。
(二)經外奇穴
經外奇穴是指沒有歸屬于十四經,但具有固定的名稱、位置和主治等內容的腧穴,簡稱“奇穴”。這類腧穴多數對某些病癥有特殊的療效,所以《靈樞·刺節真邪》稱“奇輸”。如百勞穴治療瘰疬、四縫穴治療小兒疳積等,也可以作為經穴的補充。
經外奇穴是與十四經穴相對而言,但這并不完全表明經外奇穴的出現在時序上都一定晚于十四經穴。如《內經》中盡管沒有提出“經外奇穴”這一名稱,但有不少不同于經穴的記載,如“諸瘧而脈不見,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等。這些都可看成是早期的經外奇穴。
歷代文獻有關奇穴的記載很多,如《備急千金要方》載有奇穴187個之多,均散見于各類病證的治療篇中。《奇效良方》(簡稱《奇效》)專列奇穴,收集了26穴。《針灸大成》便專列“經外奇穴”一門,載有35穴。《類經圖翼》也專列“奇俞類集”一篇,載有84穴。《針灸集成》(簡稱《集成》)匯集了144穴。近年《針灸經穴圖考》記載奇穴622個,《中國針灸學》記載32個。這說明,歷代醫家對奇穴是頗為重視的。
奇穴的分布雖然較為分散,有的在十四經循行路線上,如印堂、闌尾、膽囊等;有的雖不在十四經循行路線上,但卻與經絡系統有著密切聯系,如太陽與三焦經相關,鼻通與胃經相系;有的奇穴并不指某一個部位,是由多穴位組合而成,如十宣、八邪、八風、華佗夾脊等;有些雖名為奇穴,其實就是由經穴組成的,如胞門、子戶,實際就是水道穴,《針灸聚英》以膽俞、膈俞雙側四穴為“四花穴”,將左右心俞二穴稱為“灸癆穴”,等。奇穴的主治一般比較單純,如四縫治小兒疳積、二白治痔瘡、腰奇治癲癇等。
(三)阿是穴
凡以病痛局部或與病痛有關的壓痛(敏感)點作為腧穴,稱為阿是穴。阿是穴中的“阿”,為呼喊聲。因醫生按壓痛處時,病人會“啊”的一聲,故名“阿是”。
“阿是”之稱首見于唐代《備急千金要方》中:“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當其處。不問孔穴,即得便快成(或)痛處,即云阿是,灸刺皆驗,故曰阿是穴也”。因阿是穴沒有固定的部位,故《神應針灸玉龍經》(簡稱《玉龍經》)又叫“不定穴”,《醫學綱目》稱“天應穴”。其名雖異,而其義皆同。溯本求源,乃始自《內經》中所言之“以痛為輸(腧)”,即阿是穴的最早應用。如《素問·繆刺論》說:“疾按之應手如痛,刺之。”《素問·骨空論》還說:“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靈樞·五邪》說:“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說明或痛、或快然、或有特殊感應之處,都是阿是穴之意。這類腧穴既無具體名稱,也無固定部位。近代有研究表明,臟腑器官病變在身體的某些部位會出現感覺過敏或壓痛,刺激這些部位,又可以使患病的臟腑器官得到改善,甚至痊愈。因此臨床上正確使用阿是穴,對于提高療效有著一定的意義。
歷代醫者,尋找阿是穴,歸納之,不外有痛感處即是阿是穴(如《素問·舉痛論》:“寒氣客于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說明以痛感為腧穴),以按壓之有快感、舒適感者亦為阿是穴(如《靈樞·五邪》:“邪在肺,則病皮膚痛……背三節五臟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其他尚有按之熱感,還有酸楚、麻竄的特殊感覺皆是阿是穴。
(四)耳穴
凡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概稱耳穴。耳與臟腑經絡有著密切的關系,當內臟或軀體有病時,往往會在耳廓的一定部位出現壓痛,或見丘疹、脫屑、變色、變形和皮膚導電量改變等。人們可以利用這些現象作為診斷疾病的參考,也可以通過對耳穴的刺激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耳穴的名稱是根據各臟腑組織反應在耳廓上的相應部位而命名的。一般來說,與頭面相應的耳穴在耳垂;與上肢相應的耳穴在耳舟;與軀干相應的耳穴在耳輪體部;與下肢相應的耳穴在對耳輪上、下腳;與內臟相應的耳穴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GB/T13734-2008國家標準,規定了91個耳穴的名稱及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