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抑郁新視界
  • 苑杰 程淑英
  • 2852字
  • 2020-02-19 18:17:19

第二節 誘發因素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精神疾病的發生是遺傳因素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抑郁癥也不例外,如果只具備了易感素質沒有外部環境的刺激,抑郁癥也不能發生。實際上除了上述兩者相互作用外,一個人的個性特征也參與了疾病的發生過程,環境的各種應激性事件作為外部因素被個體感知,當個體經過認知評價后感覺事件重大且無力應對時抑郁便發生了。

一、社會階層、經濟狀況及文化程度

(一)社會階層

據西方國家調查顯示,抑郁癥的發生與社會階層密切相關,低社會階層比高階層患抑郁癥的危險高兩倍,國內學者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結果。不良的社會環境對抑郁癥的發生有重要影響。城市比農村抑郁癥更多見。

(二)經濟狀況

如果按照經濟水平劃分人群,往往會發現經濟水平比較低的人群,抑郁癥的患病率較高。一般來說,經濟困難的群體會遇到更多來自生存等各方面的壓力,會遭受更多的負性生活事件和挫折,因而患抑郁癥的概率大大增加。

(三)文化程度

抑郁癥的發生與文化水平相關,有研究顯示:文化教育程度比較低的人群抑郁癥的患病率較高。雖然經常也有一些媒體在報道,或者有一些朋友詢問,現在社會上的白領、大學生罹患抑郁癥非常多,甚至某某高校每年出現多少因抑郁癥跳樓自殺的學生,給公眾的感覺好像是文化水平越高抑郁癥發病率越高。實際上是文化水平越低,發病率越高。究其原因,文化程度低的人群有可能面對的社會壓力、生存壓力更大,受到更多應激因素的影響。

二、生活事件和應激

有研究發現,人們在經歷可能危及生命的生活事件后的六個月內,抑郁癥發病危險系數增加六倍,一般認為生活事件在抑郁癥發病中起“扳機”作用,重大的負性生活事件,如喪偶、離婚、婚姻不和諧、失業等均可導致抑郁的發生。

(一)生活事件與抑郁的關系

有研究表明,抑郁癥的發生與生活事件有密切關聯,尤其是首發抑郁,發病前重大生活事件的發生率比復發抑郁更多。抑郁癥發病前約92%有生活事件,表明生活事件在抑郁癥發生中起重要作用,其中負性生活事件與隨后發生的抑郁癥明顯相關,Frank等用比例性威脅事件法評估了抑郁癥病人發病前6個月內生活事件的性質和嚴重程度,發現不僅威脅性的負性生活事件與抑郁癥的發生有關,正性和中性事件也會縮短發病潛伏期;且生活事件還影響其預后及復發。研究發現抑郁癥病人一般經歷較多的負性事件,這些負性事件對病人的刺激均是沉重而強烈的,往往觸及其內心深處,從而引發了抑郁癥的發生。

最近研究顯示,抑郁癥的發作可能與導致陷入困境和羞辱感的事件尤為相關。相反,抑郁癥的緩解通常與“新生”(fresh-start)生活事件(如建立新的關系或開始接受某個教育課程)有關(Harris,2001)。遺傳因素對特定個體如何感知生活事件也有作用(Kendler等,1999),某些個體可能更易于選擇有危險的環境,遭遇更多的生活事件導致抑郁癥的發生。

通常,隨著抑郁發作次數的增加,生活事件對抑郁發作的重要性逐漸降低。這說明一旦罹患抑郁癥,抑郁可在無任何重大環境因素影響的情況下發作。首次抑郁發作時,如果個體有很明顯的抑郁家族史,則發病不需要有重大的環境應激。

有研究表明:緊張性的工作事件、長期的婚姻問題、軀體疾病(杜玉鳳,2004;孫宏偉,2008)和抑郁癥發生有關。Abralnson認為:自我成就事件與易感人格因素互相作用,也可能會導致抑郁。對生活事件類型進行比較發現,較多的來自工作學習中的問題更易導致抑郁癥的發生。

另外,抑郁癥病人的病情嚴重程度不僅取決于其癥狀的強度、發生的頻率、持續的時間和影響的范圍,而且也取決于病人主觀痛苦和社會功能的受損程度。故而抑郁癥病人抑郁嚴重程度與負性生活事件呈正相關,推測可能的機制:①抑郁癥病人病情越嚴重,有可能經歷的負性生活事件就越多;②經歷的負性生活事件越多,抑郁癥病人的病情越嚴重;③兩者互為因果。一般認為,大多數抑郁癥病人因經歷較多的生活事件,尤其是負性生活事件,導致一過性或持續性高度精神緊張,從而誘發疾病或導致病情加重。

(二)社會支持與抑郁的關系

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是一個人通過來自家庭成員、親友、同事、組織和社區的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幫助所獲得的能夠減輕心理應激反應、緩解精神緊張狀態、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

Heponiemi T等進行了一項為期14年的縱向調查,目的是研究社會支持和抑郁傾向的關聯性,結果表明:感受到高水平的主觀社會支持與5年內的低抑郁傾向相關。Brown、Wade等研究發現,抑郁癥病人與較少的社會支持和較多的人際關系問題有關,且發現顯著的人際困難是抑郁癥發作后慢化的危險因素。其他的一些研究發現:抑郁癥病人社會支持評定總分、客觀支持分、主觀支持分、支持利用度各項因子得分均低于健康人群,提示社會支持低下可能導致抑郁癥的發生。

國外有研究表明:社會支持對抑郁癥的發病有緩沖作用,但這種作用僅在男性可以觀察到,社會支持可以減少處于壓力環境下中年男性的抑郁風險,得到社會支持不僅可以減少抑郁的發生,同時給別人支持也可以達到相應效果,因此,相互動態的社會支持與社區男性心理健康密切相關。

另外,抑郁癥病人的嚴重程度與社會支持的相關結果表明,抑郁癥病人的嚴重程度與主觀支持和社會支持利用度呈負相關,即主觀支持和社會支持利用度越低,病人的抑郁癥狀越重;增加病人對社會支持的主觀感受和對支持的利用度,有利于抑郁癥狀的好轉。推測可能的機制:①抑郁癥病人的主觀支持及社會支持利用度越少,抑郁癥病人常常會感到無助、孤單,甚至覺得生存沒有任何意義,越有可能導致抑郁癥病人病情加重;②抑郁癥病人病情越重,病人對未來生活喪失了信心,越有可能導致主觀支持及對支持的利用度下降;③兩者可能互為因果。因而在抑郁癥的治療過程中,應有意識地鼓勵病人提高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盡量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鼓勵病人平時應多與家人、朋友溝通交流,積極參加各種集體活動,遇到困難或煩惱時積極向家人、朋友傾訴與求助,這樣有助于提高社會支持利用度,有利于病人及時的情感表達,使社會支持系統的緩沖作用得到很好的發揮,促進病人的早日康復。

(三)婚姻狀況與抑郁的關系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婚姻質量與抑郁癥的發生密切相關。婚姻狀況的不滿意是發生抑郁癥的重要危險因素,離異、分居或喪偶的人較婚姻狀況良好者更易罹患抑郁癥。有研究發現,婚姻不和諧者抑郁癥的患病率比對照組高25倍。如苑杰等(2016)對婚姻質量與抑郁癥的危險因素進行研究發現,婚姻質量對女性抑郁具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即婚姻質量越差,女性抑郁越嚴重。

有一種觀點認為,婚姻生活無論對男性還是女性的健康心理都具有保護作用,減少患抑郁癥的概率;另一種觀點認為,已婚女性患抑郁癥的危險最高;第三種是折中的觀點,認為好的婚姻有保護作用,而不好的婚姻則會加劇個人的適應困難,易患抑郁癥。

有研究對年齡>22歲(法定結婚年齡)的抑郁病人婚姻狀況進行比較,發現男性未婚抑郁癥的患病率高于女性未婚抑郁癥的患病率,這一結果支持后兩種觀點。這種差異的存在有兩種解釋,其一認為,這種差異不是婚姻本身所致,而是與婚姻相關的種種義務、社會角色等使得已婚女性的抑郁癥患病率增高;其二認為,有可能與婚姻使得女性陷入不利的地位有關。

(許華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垣曲县| 桃园市| 广饶县| 巴东县| 平塘县| 梅州市| 扎鲁特旗| 温州市| 延津县| 秀山| 彩票| 泰兴市| 宁国市| 新龙县| 乌拉特前旗| 天气| 潼南县| 会泽县| 马山县| 南涧| 古丈县| 襄樊市| 濮阳市| 安龙县| 行唐县| 保靖县| 随州市| 焉耆| 惠安县| 昆明市| 宁乡县| 朝阳县| 桂阳县| 尼勒克县| 眉山市| 襄汾县| 攀枝花市| 汉源县| 沂水县| 治多县| 田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