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易感素質

在精神病學界,Meehl提出精神分裂癥的發生主要是病人本身的精神病素質與環境因素(應激)相互作用的結果。精神病素質主要被理解為基因遺傳等生物學因素。抑郁癥是一種和遺傳因素密切相關的疾病,國際上傾向于認為它是一種復雜性遺傳病,不是單基因疾病,導致它發病的基因可能數量很多,每個基因都起作用,不能用單一基因來解釋。如果父母有一方有抑郁癥,子女得抑郁癥的機會可能比正常人群高很多。

一、遺傳因素

(一)抑郁癥的群體遺傳學研究

如前所述,家族遺傳因素是抑郁癥發病強有力的危險因素。

有研究者認為,存在抑郁癥的父母或有此種病人的家庭會對其子女造成不利的環境影響,進而導致精神障礙發生率的升高。也就是說,單單進行家系或雙生子調查尚不足以完全確認遺傳因素的作用。寄養子研究發現,患病父母的親生子女即使寄養到基本正常的家庭環境中,仍具有較高的抑郁癥發生率。而患病父母寄養到別處的親生子女其抑郁癥的發生率與未寄養的子女接近,顯示環境因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如遺傳因素來得直接和重要。

(二)抑郁癥的分子遺傳學研究

遺傳、基因學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興起以來,遺傳學理論和研究手段的不斷進步,給精神疾病遺傳學研究帶來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抑郁癥是一類具有遺傳效應的精神疾病,除了在對抑郁癥的群體遺傳學中得到論證外,在抑郁癥的分子遺傳學的研究中同樣得到了佐證。近年來,一些關于抑郁癥的有價值的研究在小范圍內取得了一定的共識,如5-HT,COMT,5-羥色胺轉運體蛋白(5-HTT),ApoE基因被認為是抑郁癥的熱點候選基因。鞘磷脂相關基因異常表達,導致形成髓鞘的少突膠質細胞功能障礙,可以解釋抑郁癥的心境不穩的原因。Weissman等報告,發病年齡早、伴有焦慮或繼發酒精中毒的抑郁癥病人的親屬中發生抑郁癥的風險增加。有研究發現,抑郁癥病人中5-HT2A受體基因T102C多態性等位基因A2頻率占多數。Massat I等(2004)在一項歐洲多中心的遺傳聯合研究中發現COMT Val/ Val基因型參與早發抑郁癥的發病機制。還有研究發現ApoE4是有認知缺損或有精神病性癥狀的老年抑郁癥的危險因子,ApoE2則是抑郁癥的保護因子,它可使抑郁癥的發病年齡推遲。兩者均表明抑郁癥具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Sullivan等對5項家系研究的薈萃分析結果發現,抑郁癥先證者與抑郁癥一級親屬之間具有顯著的相關性,為抑郁癥的家族聚集性特征提供了一致顯著的證據。同時,抑郁癥與多種抗抑郁藥作用靶點(如受體、轉運體或酶)相關的變異基因具有相關性,如5-HTT基因(SLC6A4)、5-HT受體基因、色氨酸羥化酶(TPH)基因、單胺氧化酶A(MAO-A)基因、多巴胺羥化酶(DPH)基因、細胞色素P450酶系多態性等。

二、性別因素

在世界范圍內,一般認為女性的抑郁癥患病率是男性的兩倍。對于這一現象,人們從各個角度去解釋它,有的就從心理學角度解釋,認為女性更加敏感,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她們更容易引起情緒反應;有的從女性的社會支持、宣泄的渠道與男性不同加以解釋;有的從遺傳易感性加以解釋,遺傳因素提高了女性患抑郁癥概率的50%;有的從生物學易感性加以解釋,認為女性的雌激素、孕激素以及其他性激素在女性初潮、月經周期、妊娠、圍產期(產前、產中、產后)、圍絕經期(更年期)都會發生劇烈變化,這種變化間接導致神經遞質代謝異常,最終導致抑郁癥。

(一)性別差異的流行病學研究

從青春早期開始,抑郁癥的性別差異就開始出現了,女性更容易變得抑郁,而且這種趨勢會一直持續到成年。全美調查表明,女性從13歲開始抑郁情緒和癥狀都有了顯著的增加,而這時男性的情況卻沒有顯著的變化。一個長達十年的研究發現,從13歲起,更多的女性患上抑郁癥,而男性的比例卻依然保持平穩。15~18歲,男性和女性患上抑郁癥的可能性都呈快速上升的趨勢(從3%上升到17%),但女性的幅度更大(女性從4%上升到23%,男性從1%上升到11%)。盡管性別差異首次出現在13歲,但到15歲這種差異才顯著。對抑郁情緒的研究也發現,在青春期,抑郁情緒在青少年中比較普遍,特別是這一階段的女性。抑郁情緒的可能性在女性中占25%~40%,而男性只有20%~35%。13~14歲前,男女在抑郁情緒上沒有出現性別差異。這些差異開始在13~14歲,而顯著的性別差異則出現在17~18歲,女性比男性在抑郁情緒上的表現要顯著很多。

總的來說,研究者對以下三個有關抑郁癥性別差異出現的研究結果達成了共識:第一,從13歲起,女性比男性容易患抑郁癥;第二,對抑郁癥的描述性統計發現,在青春期女性患病率的上升趨勢比男性更快;第三,這種性別差異出現的模式只特異地發生在抑郁癥,未見于其他心理疾病。

(二)性別差異的理論模型

對抑郁癥性別差異做出解釋的分別是三模型學說(three models theory)和認知易感性-應激交互作用學說(cognitive vulnerability-transactional stress theory)。另外,也有人從外部因素、內部因素和綜合因素去分析探討抑郁癥出現性別差異的可能原因。

1.三模型學說

三模型學說是Suasan等人在1994年提出來的,這個學說主要由三個對抑郁癥性別差異出現原因的可能解釋模型構成。

模型一認為,在青春前期,導致抑郁癥的誘因并沒有性別差異,但到了青春期,這些誘因在女性身上更為普遍。所以抑郁癥的性別差異是由于青春早期導致抑郁癥的誘因出現了性別差異引起的。這些有性別差異的誘因主要有兩個:外部的負性事件和人格因素。強奸和其他形式的虐待以及女性遇到這樣的負性的外部事件的可能性的增加,很可能直接導致了青春期早期抑郁癥的性別差異的出現。青春期的女性開始適應她們的性別角色,變得更女性化。而這種性別角色要求她們扮演的是一種弱者的角色,這令她們變得不自信,對于自己的能力的評價比較低,在遇到不好的事情時也就更容易責怪自己。而男性的性別角色則正好相反。所以即使遇到了同等的負性外部事件,由于自身的人格因素,女性依然要比男性容易患抑郁癥。正是由于這些可能引起抑郁的誘因的性別差異,導致了抑郁癥這種特殊的性別差異的出現。

模型二認為,男女患抑郁癥的誘因可能不同。女性患抑郁癥的誘因在青春期的早期可能更普遍一些。不同的因素(例如人際交往和運動方面的失敗)在兒童時期導致抑郁癥的效果是相同的,從青春期開始,這些因素開始增加;從而導致了更多的抑郁癥。其中,影響女性的因素增加得更多,所以女性的抑郁比例上升得更快。女性在遇到人際交往的沖突時更容易變得抑郁,而男性在遇到運動方面的失敗才容易變得抑郁。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際交往的沖突增加,導致女性更容易抑郁;但運動方面的失敗在青春期的早期卻沒有變得更普遍,或者增加得不如人際交往方面的沖突那么多,男性抑郁的比例就沒有增加,或者增加得不如女性那么快。另外,根據性別分化理論(gender intensification theory),青少年對在青春期出現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性別角色的適應,會使女性把自己的自尊更多地建立在與他人的關系上,并以他人的評價作為標準去衡量自己的行為,因此變得不獨立和不自信;男性的情況則相反。如果男性發現朋友對自己的態度突然變得很冷淡,他們可能會認為這是對方的問題(比如朋友的心情不好);但女性卻可能更傾向于認為這是自己的問題(比如自己可能做了一些引起對方反感的事)。這種男女與外部世界交互作用的方式的不同,就會導致在抑郁癥患病率上的性別差異。

模型三認為,女性的確比男性具有更多可以導致她們抑郁的特質,但只有當這些特質和某些在青春期早期出現的外部刺激共同作用時,才令女性出現了更高的抑郁癥比例。有些人格和行為的性別差異在青春期前就出現了,它們與青春期早期出現的各種外部刺激交互作用使得女性比男性更傾向于抑郁。這里說的抑郁的特質包括對更廣泛的外部刺激的關注和沉思性的應對方式(ruminative coping)。女性比男性容易對廣泛的外部刺激產生關注,而且關注的程度也遠遠超過男性。一個對703例10~16歲的青少年的調查發現,在14個可能導致抑郁癥的外部刺激(比如親密關系和成就)里,除了在“運動方面做得好”這一方面以外,女性對這些外部刺激的關注遠遠超過男性對這些刺激的關注。另外,在青春期前,女性就比男性更少借助外部力量解決沖突,更多地使用沉思性的應對方式,在人際交往中更少表現出暴力和統治的傾向。到了青春期,這些人格特質上的性別差異就會和某些外部刺激相結合,使女性的抑郁比例更高。這些刺激里面,可能有的是會使男女都變得抑郁的刺激(比如學業困難),但女性會更容易產生抑郁的傾向,因為她們更不知道該怎樣應付這些情況。比如,在青春期的早期,可能所有的青少年都會遇到社交方面的困難,由此產生應激。當這些情況和那種非建設性應付方式交互作用時,就會出現女性的抑郁癥比男性更普遍的情況。這些她們更難應付的社交困難,就更容易導致她們抑郁。還有,那些采取被動的、沉思性的應對方式的女性,在進入青春期后,面對挫折(即使只是面對潛在的威脅),由于性別因素使她們應對方式的選擇變窄,就會引起她們患抑郁癥的可能性增加。

在青春期早期出現的外部刺激包括由發育引起的變化和性侵犯等負性事件的增加。國外已有不少研究報告支持這方面的假設。對6~12年級(大約12~18歲)的青少年的縱向研究表明,那些更早發育的青少年表現出更高程度的抑郁和焦慮癥狀。那些借助外部力量解決沖突的青少年更少地表現出負性情緒。這個結果間接說明這種借助外部力量解決沖突的特質與青春期早期的抑郁經歷交互作用會長期影響情緒。另外,女性缺乏這種借助外部力量解決沖突的特質和性侵犯事件交互作用,也容易引起抑郁。

2.認知易感性-應激交互作用學說

Hankin在2001年提出的認知易感性-應激交互作用學說,認為這種差異是由于兩性的認知易感性和應激交互作用方式不同引起的。該學說的關鍵是一個叫因素鏈(causal chain)的結構模型。

因素鏈模型的第一步是負性的生活事件,即所遭遇的負性客觀事件以及由此引起的負性和抑郁的情緒(包括那些已經受到控制的被認為不會再產生影響的負性和抑郁的情緒)。對抑郁癥和其他形式的負性情緒的特異情感表達的研究發現,負性生活事件是一個誘發廣泛負性情緒、與心理問題有關癥狀和極端行為的危險因素。對負性事件和抑郁癥狀增多的時間關系的研究發現,負性的事件往往跟隨著一些由評價引起的無差異的負性情緒。廣泛的負性情緒被定義為與抑郁癥等心理疾病相關的一個普遍的核心因素,而且這種負性情緒和歸因方式等容易導致抑郁的因素聯系在一起。從統計上,女性比男性有更多的負性事件報告。比如說同伴關系、家庭關系。但男性則更多地選擇由自身原因產生的獨立的負向的學業事件。女性不但對和自己有關的負性事件(學業的失敗)表現出抑郁,而且對和其他人有關的負性事件(家人生病)也表現出抑郁;而男性則只對和自己有關的負性事件有反應。這也為女性處理這些負性事件增加了難度—她們會面對更多這樣的事件。另外,女性對人與人之間的友誼、沖突特別敏感,而這種沖突在青春期上升得尤其明顯,這或許可以解釋性別差異出現的部分原因。

負性生活事件引起負性情緒后,認知的易感性使這些情緒的影響擴大,這就是因素鏈的第二步。對青少年的研究表明,對刺激不適當的態度和負性的歸因方式與抑郁癥的聯系比較緊密。與其他具體的問題相比,負性的歸因方式和負性生活事件的交互作用更容易引起抑郁癥狀。有研究發現,大部分人在經歷了一個負性的事件(比如考試失敗)后,都會有一個即時的負性評價(抑郁情緒)。但只有負性歸因方式的人才會在隨后幾天里不斷惡化其抑郁情緒。女性遭遇更多人際的負性事件(如被同伴拒絕)產生了更多具有性別差異的負性情緒,于是她們感到更高程度的主觀不幸(subjective distress),自我形象(self-images)也容易波動,對同伴的反應比較敏感,常采取回避的應付方式。

相關的研究表明,與此有關的認知易感性主要有三點:

第一,女性對負性事件的編碼更詳細,因此使這些負性事件對認知和情緒產生了更大的影響。對自傳性記憶(autobiographical memory)的研究表明,女性(無論是兒童還是成年人)都能更多更快地回憶出童年時帶有情緒的記憶。由此可見,女性對生活事件的編碼比男性要更細致。她們更關注生活細節,對情緒事件的加工更深,對自己的情緒更為關注,受情緒影響也就更大。

第二,性別圖式的影響。人們總是認為女性是弱者,應該等待別人幫助她們解決問題。從青春期開始,女性社會化越來越明顯,她們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這種刻板印象的影響,有意無意地扮演這種弱者的形象。當然,家庭對這種性別分化也有很重要的影響,比如母親更多地向女兒傾訴負性情緒會影響女兒日后的情緒表達。還有研究發現,母親對女兒的控制要比對兒子的控制強得多,這種社會角色的模式會讓女性產生更多的負性自我評價,特別是對比男性,她們更多地傾向在失敗時自己承擔大部分的責任。

第三,對體形的不滿。在12~18歲的青少年中,有多于80%的女性報告他們對自己的體形不滿意,但只有40%的男性有類似的報告。女性更傾向表達對自己的體重不滿意,即使她們的體重仍然在正常范圍內。通常,她們的自尊比較低,抑郁的情緒卻比較多。有研究結果表明,相比同時期的男性,處于青春期(13歲左右)的女性對她們的體形過分不滿,對外貌的不滿與她們的抑郁情緒增加和自尊下降有關。這些也可能和社會性別圖式有關系,人們看待女性都比較注重她們的外表,而看待男性則比較注重他們的事業是否成功等。這使得女性在遇到關于外表吸引的負性事件時,比男性更傾向對她們的自我價值做出負性判斷。

最后,不當的應對方式導致負性生活事件的增多,這為因素鏈的第三步。大量的研究表明,沉思的應對方式(ruminative response style)可能是一個不當的壓力處理方式。男性對于抑郁情緒多表現出一種敵意和生氣的反應,女性則更多地表現為獨自沉思。隨著負性事件在青春期的增加,尤其對于女性來說,如果個體傾向于沉思、對事件做出負性歸因、解釋和推論就容易引起抑郁。這第三步并不是最后的一步,因為它又回到了因素鏈的第一步—負性生活事件。這樣的惡性循環,導致了抑郁癥患病可能性的增加。

總之,青春期的女性會更容易遭遇負性的生活事件,進而產生更多的負性情感。女性比男性有更多已經存在的易感性,比如人格特質上的神經質、環境威脅(性侵犯),都會造成女性經歷更多的負性事件和有更多的易感性。而青春期女性一些認知方面的易感性(比如對負性事件負性的歸因方式、認為自身的價值大部分體現在身體的吸引和對體形的不滿意等,以及面對應激時的消極的應付方式)導致女性患抑郁癥的可能性上升。

三、人格因素

一般來說,人格是具有不同素質基礎的人,在不盡相同的社會環境中所形成的意識傾向性和比較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征的總和。人格與抑郁癥之間有很復雜的相關性。從概念上講,人格和抑郁癥之間有四種關系模型,一是易感性模型,即個體的人格因素使他易罹患抑郁癥;二是疾病形成模型,即個體的人格因素影響抑郁癥的表現;三是并發癥模型或“傷疤”模型,即抑郁癥導致了個體的人格改變,個體的人格障礙是抑郁癥的“傷疤”;四是光譜模型或連續體模型,即有一個潛在的過程導致了個體的抑郁癥和人格問題的同時或相繼發生。有研究表明,在個體的抑郁癥和人格之間的關系中,上述的四種模型可單獨存在但也可同時存在,即個體可能有一種或幾種模型并存。

(一)高階人格

按照艾森克(Eysenck,1978)的人格結構理論,維度比特質更為概括,范圍更廣,它屬于型的水平;而特質水平被包括在型的水平內,例如外傾維度包括了沖動性、活動性、社會性、易激惹性等特質。維度水平是高階人格(higher-order),而特質水平屬于低階人格(lower-order)。

1.神經質

神經質(nervous temperament)是一個很重要的高階人格維度。艾森克把神經質用于描述人格的一個維度并沒有認為它與精神疾病有必然的聯系,而是借用了這一術語來描述人格類型中情緒不穩定、易怒、焦慮、易激動、易變、沖動、樂觀等一類特質的綜合,它比較有概括性和普遍性。高神經質的人傾向于體驗許多負性的情感狀態。

研究表明,神經質與抑郁癥有著密切的聯系,許多對抑郁癥病人追蹤研究的結果也顯示:抑郁癥病人比控制組有更高的神經質得分,抑郁癥的恢復與神經質得分逐漸降低相關,慢性或持續性的抑郁與神經質得分的持續上升很相關(光譜模型);抑郁癥期間的高神經質得分預示著預后較差。反應性抑郁癥比內源性抑郁癥病人有更高神經質得分(疾病形成模型);而且發病前的測試表明,后來患抑郁癥者比正常人有更高的神經質得分,即發病前較高的神經質得分預示著以后的抑郁癥的發病(易感模型)。Taylor和Mclean考察了抑郁癥的預后與神經質之間的關系發現,無論采取什么治療手段,高神經質得分者預后都很差。對抑郁癥和神經質之間的關系的遺傳學研究也為抑郁癥和神經質的相關性提供了有利的依據:Kendler等對1733對女性雙胞胎(全國樣本)進行縱向研究,讓被試完成兩次神經質評估,并面談2次,間隔14個月。研究結果表明:神經質對終身及一年后的抑郁癥的發病是一個強有力的預測指標(易感效應);在兩次評估之間的抑郁發作增加了神經質的得分(“傷疤效應”);在第二次評估時抑郁的發作會增加神經質的得分(光譜效應);抑郁癥與神經質之間的相關性有70%應歸因于它們共享著遺傳學上的危險因素,即兩者是一個連續體模型(光譜效應),有10%的抑郁癥會增加神經質的得分(“傷疤效應”)。

雖然,許多研究表明了抑郁癥與神經質之間有密切的相關性,但研究中也存在著明顯的不足:第一,在許多的研究中所用的對神經質這一人格維度的測量方法是一種陳述性的(state-dependent),它明顯反映了現有的抑郁和焦慮癥狀,而不是長期穩定存在的人格;第二,神經質是一個較高階的、概括性強的人格維度,還沒有研究找到抑郁癥和神經質所包含的特質之間有一一對應的關系,而這種一一對應的關系于臨床醫生及研究者來說是比較感興趣的。

2.外傾

外傾(extravert type)這一概念來自于瑞士精神病學家榮格的著作,它是一個穩定的、可遺傳的、具有較高概括性的人格因素,與內傾相對應,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人格維度。外傾性與神經質有極為重要的關系。

有研究發現,處于恢復期的抑郁癥病人外傾得分明顯增加;也有研究表明,低外傾性與較差的抑郁癥的預后相關(疾病形成效應)。但對這種結果有一些矛盾的發現,Hirschfeld等人用馬茲雷人格調查表(Maudsley Personality Inventory,MPI)作為發病的評估工具進行研究,沒有發現低外傾得分能預測以后的抑郁癥的發病,但他們發現,抑郁癥會導致病人的外傾得分下降。在Kendler等人的雙胞胎研究中,沒有發現外傾與抑郁癥的發病有關,也沒有發現抑郁狀態或抑郁癥會影響外傾的得分。對這些互相矛盾的研究結果,有人認為主要是神經質與外傾的關系很密切,不能割裂兩者關系而單獨研究外傾與抑郁癥之間的關系,必須結合神經質、外傾及抑郁癥三者來考察它們之間的關系。

(二)Cloninger的三維人格模型

基于人格的生物社會學理論,Cloninger提出了一個新的系統來描述和研究人格。他認為主要有三個獨立的可遺傳的高階人格維度,它們反映了基本的刺激—反應特征。它們分別是逃避傷害(HA)、依賴報酬(RD)、尋求新奇感(NS),Cloninger還制定了三維人格問卷(tridimensional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TPQ)來測量它們。這一系統與傳統的以因素分析為基礎的人格系統的區別在于,它的人格變量是從人及動物的家庭、雙胞胎、神經藥理學、神經行為學、縱向發展等方面的研究的綜合信息中推導出來的,在這個系統中人格維度被認為與內在的神經遞質系統相連,HA與五羥色胺系統、RD與去甲腎上腺素系統、NS與多巴胺系統功能相連。

抑郁癥被研究證明與TPQ的得分有關,Joffe的一個縱向研究發現,抑郁癥病人3個月后癥狀緩解者HA得分明顯降低,而未恢復者沒有發生變化;NS與RD得分在兩組病人身上沒有明顯差異,而抑郁癥假設的發病機制是和五羥色胺有關;并且抑郁癥病人的TPQ明顯高于正常人,HA得分在抑郁癥緩解后低于未緩解者,但它還是明顯地高于正常人(“傷疤效應”)。對抑郁癥和TPQ得分的關系的研究還發現,TPQ與抑郁癥的生物學指標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在重癥抑郁癥病人中高RD和NS得分預示了病人早晨較高水平的可的松濃度,這說明TPQ得分與抑郁癥的癥狀存在著相關性。

(三)低階的人格因素

以上兩種模型中的三個人格維度與抑郁癥的關系研究都表明,它們與抑郁癥存在明顯的相關性。但這些維度都是高階的,它們都包含了許多的特質,它們本身很難確定與抑郁癥的一一對應的關系,另外對這三個維度的測量也存在一些不足,這使得人們開始關注低階的人格因素如依賴、自責、強迫、完美主義與抑郁癥之間的關系。

1.依賴

人們普遍認為,依賴(dependency)是抑郁癥的一個易感因素。Hirchfeld等認為人際依賴是一種需要和他人聯系、相處,依賴他人的思維、信念、感覺和行為的情結。他因此而編制了人際依賴問卷(interpersonal dependence inventory,IDI)[包括三個分量表:情感上依賴他人(ERA)、缺少社會自信心(LSC)和固執己見(assertion of autonomy)]。研究表明,抑郁癥在IDI測量上的效果是很明顯的,抑郁病人在恢復后有明顯的ERA和LSC得分下降,但它們的得分仍比正常人高(“傷疤效應”)。有人用IDI作的前瞻性研究發現,在抑郁癥的高危人群中(親屬有抑郁癥病人),依賴性的得分高能預測以后的抑郁癥的發作(易感性效應)。但有研究發現人際依賴得分高并不只與抑郁癥相連,還和焦慮障礙、社交恐懼癥等有關,這些相關性沒有顯著的差異;也沒有研究發現人際依賴會影響抑郁癥的表現(疾病形成模型)。另外,有人還提出人際依賴與抑郁癥是一種雙向的關系,較高的人際依賴是抑郁癥的易感因素之一,而抑郁癥也會增加個體的人際依賴。

2.依賴和自責

Enns等(1997)認為,抑郁癥的易感人格因素有2個,依賴和自責。通過與正常人作對照研究發現:①抑郁癥病人比控制組有更多的依賴和自責;②在抑郁癥期間,依賴和自責的水平受臨床狀態的影響;③在抑郁癥恢復后短期內,相比于控制組仍有較高的依賴和自責得分,但6個月后趨于正常;④自責的得分與抑郁癥的嚴重程度相關;⑤依賴和自責得分較高的抑郁癥病人癥狀難以恢復。后來有人用抑郁癥和驚恐障礙作比較,結果發現2組病人的依賴得分無差異,但抑郁癥的自責得分明顯高于后者。Beck等認為,自責和依賴與抑郁癥狀的表達也有關,依賴得分高者主要表現為神經癥性或反應性抑郁,而自責得分高者更傾向于內源性抑郁。

3.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也被認為是抑郁癥的易感因素之一。有學者認為,完美主義者的完美性標準增加了知覺到失敗的頻率和范圍,這就容易引起抑郁癥。Hewitt和Flett把完美主義分為兩個維度:朝向自我的完美主義和朝向別人的完美主義。他們通過與焦慮障礙及正常人作對照研究發現,完美主義與抑郁癥之間有特定的聯系。與另兩組相比,抑郁癥病人的自我朝向的完美主義得分很高,而他人朝向的完美主義在抑郁癥及焦慮障礙組都高于正常人。他們認為,較高水平的自我完美主義可能特定于抑郁癥,而他人朝向的完美主義與各種適應不良有關。Hewitt和Flett還認為,自我朝向的完美主義和與成就感相關的緊張感結合可以預測抑郁癥的嚴重程度。完美主義這一人格特質的測量是最近才開展的研究,它與抑郁癥之間關系的研究文獻不多,還需要進一步深入。

通過對抑郁癥和人格因素之間關系的研究,人們發現:①兩者有很復雜的交互作用;它們之間可能存在一種或四種關系;②神經質、依賴和自責與抑郁癥的特點、過程及治療反應有肯定的聯系;③很少有人格測量在抑郁癥發病之前的縱向研究,而這種研究方式能給抑郁癥和人格因素之間的關系提供很好的證據;④在研究中用的大多數是自我報告的人格測量,這種測量雖然可以提供較好的重測信度,但很多時候這種自我報告很難區分是個體的人格因素還是抑郁心境,如果能結合面談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另外,對抑郁癥病人的人格測量不可避免地受到現在或過去的抑郁癥狀及現在有困難的生活環境的影響,在測量中的人格因素和抑郁癥狀的重疊也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需要尋找一個很好的方法來把兩者區分開來。在許多的文獻中研究者都是考察一個或幾個高階的或低階的人格因素對抑郁癥的影響,但還沒有同時考察幾個高階和低階因素結合起來對抑郁癥的影響,沒有同時用它們來解釋抑郁癥的發病、特征及疾病過程。這些缺點都值得我們將來去改正并進一步深入研究。

4.場的獨立性和場的依存性

場獨立性和場依存性理論是心理分化的理論。心理分化的程度取決于自我從非自我中分化出來的程度。場獨立性強的個體,心理分化程度較高,反映出被試以下個性心理品質:自主意識較強,善于獨處,喜歡獨立思考,主要憑借自我來識別事物,知覺判斷較少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場依存性個體的特征是易受周圍環境影響,依賴性較強,喜歡尋求社會支持等。這種傾向性廣泛存在于記憶、思維等認知活動中。研究結果表明:抑郁程度越重,場獨立性越強,也就是說抑郁程度比較嚴重的個體,認知風格更為獨立。但上述結論似乎與EPQ測試結果有一定的矛盾,究竟是與其獨立性有關,還是與病人的自我中心、自卑、孤獨等性格特征有關,是獨立性,還是脫離社會實際,這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

有研究結果表明抑郁癥有兩種人格傾向:場依存性和獨立性。這是與EPD各維度都不相同的獨立的人格維度。有學者認為:鑲嵌測驗得分愈高,代表愈高的認知改組技能和愈低的社會交往技能,稱之為非社會定向或自我、工作定向;測驗得分愈低,代表著愈低的認知改組技能及越高的社會交往技能,稱之為社會定向。也曾有心理學家提出抑郁癥有兩種個性傾向性,并把他們看作兩種重要的抑郁人格傾向素質。一種是社會依賴性,這類人過分關注人際關系,需要他人的支持、理解和接納;另一種是自律自責性,這些人節制多禮,防衛心理較強。也有人將抑郁癥分為外向型抑郁和內向型抑郁,并認為前者強調人際作用的心理治療,后者恰好相反。而場依存性與社會依賴性對應,場獨立性與自律自責性對應。在抑郁癥中,抑郁程度愈是嚴重,場獨立性愈是強,社會交往技能愈是低。

知覺特征與人的認知活動有關。認知人格理論認為:人的個性特征是通過認知活動表現出來的。人格的不同是因為對信息加工的方式不同。人格變量受制于情境、認知和動機這些因素。在認知學派看來,抑郁性人格中有一種對信息歪曲的傾向。有人對這兩個人格維度的歸因模式進行了研究,結果是場獨立性者更傾向于作自我歸因定向,較少受社會因素的影響,場依存性者相反。

5.中醫“五態人格”

除日常測驗出的人格外,祖國醫學也有自己關于人格的測驗即“五態人格測驗”。“五態人格測驗”主要描述5種人格的主要特征:

太陽:

性格外向,情緒不穩定型,多急躁易怒、有進取心、主觀固執,自信大膽,精力旺盛,喜爭好斗。

少陽:

性格外向,情緒穩定型,活潑好動,敏捷樂觀,靈活善變,善于交際,性情多變,做事不易堅持。

太陰:

性格內向,情緒不穩定型,膽小不喜歡冒險,過分敏感,沉默寡言,陰柔寡斷,固執遲鈍,保守,自私。

少陰:

性格內向,情緒穩定型,態度溫和、細心穩重,沉思、內斂,善辨是非、善于忍耐、有持久耐受能力。

陰陽和平:

性格平和、情緒穩定型,自控能力較強,慢條斯理,寬宏大量,悠閑自在,具有較高的平衡能力。

太陰之人:

面色陰沉晦暗,貪心、為富不仁,表面謙虛有禮,內心險惡,城府極深、喜怒不形于色,好得惡失,斤斤計較,奉行利己主主義,行動上慣用后發制人的手段,心態欠佳,費盡心機,絞盡腦汁以達到自己的目的,說話做事往往違背意愿,壓抑,憂心忡忡,焦躁不安,情緒紊亂,易導致營血濃濁,衛氣滯澀,多發癖滯之病,發病較重易致人格變態。

少陰之人:

表面清高,卓爾不群,實常為蠅頭小利費盡心機,不能救人于危難之中,反慣于幸災樂禍,甚至落井下石,對他人的榮譽和成功極度氣憤,心懷嫉妒,毫無恩情,此類人體質多屬于多陰少陽,六腑不調,性格怪異,情緒擾亂氣血致血脫氣敗,痰濁郁滯,脈絡不通,發病重。

太陽之人:

處處喜歡顯山露水,洋洋自得,言過其實,好高騖遠,不能腳踏實地,作風莽撞,常意氣用事,脾氣暴躁,過于自信,即使遭到失敗,也不后悔,總是將錯誤原因歸于他人或環境,此類人體質屬于多陽少陰,易擾清竅,多發腦卒中、猝死、昏厥等急癥。

少陽之人:

自尊心強,做事謹小慎微,善于對自己進行包裝宣傳,善交際,立則好仰,行則好搖,其兩臂兩肘則常出于背,不甘心默默無聞、埋頭苦干,常牢騷滿腹,懊惱頗多,類似A型性格的人。

陰陽平和之人:

生活平靜淡泊,不計較個人名利,清心寡欲,無所畏懼,順從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心態平和寧靜,不喜爭吵,善于審時度勢,為人謙虛,慣以理服人,具有極佳的治理才能,眾人曰君子。

分析現行公認的抑郁癥診斷標準中所規定的主要癥狀,其絕大部分屬于中醫的虛證范疇,以心、脾、腎三臟虧虛為主,兼有肝郁癥狀,其中又以腎虛最為常見。以七情所傷的郁怒、思慮、悲哀三情最易形成郁癥。其與肝、心、脾、肺、腎五臟均有關系,其中發病主要因素與肝的關系尤為密切,其次是心、脾兩臟。因此,本癥初病往往屬實,病變主要表現為氣滯、或痰郁、或氣滯而導致血瘀,故多屬實證。經久不愈,由氣及血,久郁傷脾,氣血不足,心脾兩虛或郁久化火,傷津耗氣,脾腎陰虧等虛證表現,病變由實轉虛,或虛實夾雜等不同表現的癥候。而平素性情內向,抑郁寡歡,或肝氣善郁或心虛膽怯者,每致肝氣郁結。故情志內傷應是抑郁癥的發病原因,臟氣虛弱則為抑郁癥發病的內在因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荫县| 海丰县| 西和县| 同德县| 会泽县| 沅江市| 松阳县| 平谷区| 锦屏县| 罗源县| 瑞安市| 西乡县| 喜德县| 金溪县| 光山县| 玛沁县| 鄂温| 万全县| 洪泽县| 稷山县| 阿拉尔市| 安康市| 闽清县| 惠来县| 鹤庆县| 神农架林区| 枝江市| 友谊县| 新民市| 措美县| 贵州省| 崇礼县| 石狮市| 汉寿县| 博罗县| 渭源县| 康保县| 北票市| 滨海县| 岗巴县| 都江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