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寒論》臨證實踐錄
- 崔章信
- 1206字
- 2020-02-16 15:26:56
大黃黃連瀉心湯證
1.臨證原理
同太陽病。
2.方劑簡介
(1)意義:
本方是《傷寒論》治療熱痞的名方,后世多以大黃黃連瀉心湯為基礎進一步衍化發展。
(2)組成:
由大黃、黃連、黃芩三味藥組成。
(3)功用:
泄熱消痞。
(4)主治:
《傷寒論》經文第154條曰:“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3.辨證論治
以《傷寒論》經文第154條辨證論治如下:
依據臨證原理,確定“心下痞,按之濡”為主癥;“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為體征,以方測證。
“心下痞”是指胃脘部堵悶痞塞,即心下痞,心下按柔軟而不硬不痛。心下由于誤下,邪熱內蘊而成;“按之濡”,按柔軟不硬不痛,即按之濡是氣痞的特點,由于痞塞影響氣機不暢而成。“其關上浮者”,關脈主候脾胃,浮脈乃為陽脈,主熱,說明中焦有熱而氣機痞塞不通;“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以方測證,當知證為熱痞。所以綜上,體征、以方測證,可以確定“心下痞,按之濡”為熱痞證。
病證一明,論治由生。既然心下痞為熱痞證,治則當然為泄熱消痞,方選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4.臨證筆錄
急性胃腸炎
丁某,男,30歲。
病史:
患者在飯店吃不潔凈食品,上腹脹滿,上吐食物,下瀉黃水,心煩口渴,口舌生瘡,口氣特臭,小便短赤,大便瀉下黃水,肛門灼熱,熱辣作痛,赴醫院檢查,診斷為急性胃腸炎,經用抗生素及維生素罔效。經朋友介紹,前來看中醫。
中醫檢查:
舌苔薄膩,舌質紅,切脈滑數。上腹部捫之柔軟,不硬不痛,無有硬塊。證屬熱痞,無形邪熱壅于胃腸,氣機痞塞,胃氣上逆則嘔食物,熱邪下迫腸道則泄黃水。治以泄熱消痞,選方:大黃黃連瀉心湯加味。擬方:酒大黃10g、黃連6g、黃芩12g、粳米一撮。冷水浸泡半小時,煎一刻鐘而成。一劑嘔止,二劑瀉止。
心語:
①水煎15分鐘,不可久煎,當取大黃苦寒,泄熱和胃之意,久煎泄熱作用小,且有活血化瘀作用。黃連不可用大量,小量味苦可厚胃,于清胃熱之中,寓有補胃之意。②后世所謂“清熱解毒,用以消炎”,由此奠基而向前發展。實質為清熱解毒之鼻祖,如《肘后方》黃連解毒湯,即去大黃,加黃柏、梔子而成。
口舌生瘡證
邵某,男,42歲。
病史:
口舌生瘡10年,口腔黏膜潰瘍,此起彼伏,反復發作。舌尖亦潰爛,瘡面疼痛難忍,飲酒食椒,其痛加劇,口臭,大便秘結,5~7日一行。潰瘍反復發作,影響吃飯,四方求治,皆無效果。醫院診斷為口腔炎。經朋友介紹,看中醫診治。
中醫檢查:
右側口腔黏膜有三粒潰瘍,大如綠豆,潰瘍蓋有白色膿液。舌尖可見兩粒潰瘍病灶,較口腔潰瘍為小,周邊紅,中間白。證乃胃腸熾熱,上則熏蒸胃腑,口舌生瘡,下則熱盛,耗傷津液,腸燥便秘,治以大黃黃連瀉心湯。選方:大黃黃連瀉心湯。擬方:酒大黃10g、黃連10g、黃芩12g。水泡30分鐘,開鍋煮10分鐘,三劑服完,其痛減輕,大便泄下三次,量多,熱臭,再服七劑,口舌潰瘍已愈合,大便暢通,病已痊愈。
心語:
囑其勿飲酒,勿食辣椒,多吃蔬菜,每日蹲廁十分鐘,鍛煉排便推動力和潤滑力,確保大便通暢,減少口腔潰瘍發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