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寒論》臨證實踐錄
- 崔章信
- 810字
- 2020-02-16 15:26:56
附子瀉心湯證
1.臨證原理
同太陽病。
2.方劑簡介
(1)意義:
本方是《傷寒論》治療熱痞兼表陽虛證的著名方劑,后世多有發(fā)展,其開創(chuàng)了寒熱并用的先河。
(2)組成:
即大黃黃連瀉心湯加附子(大黃、黃連、黃芩、附子)而成。
(3)功用:
瀉熱消痞,扶陽固表。
(4)主治:
《傷寒論》第155條經文曰:“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3.辨證論治
以《傷寒論》經文第155條辨證論治如下:
依據臨證原理,確定“心下痞”為主癥;“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為性癥,以方測證。
“心下痞”,是上腹部堵悶痞塞,按之柔軟,不硬不痛,無有塊狀物。原有太陽傷寒表證誤汗、誤下導致熱邪內陷,彌漫于胃脘,影響氣機所成。“而復惡寒汗出者”,因誤汗誤下,汗出帶走熱量過多則傷陽,陽氣不衛(wèi)外,而復惡寒;因表陽不固,津液外泄,而汗出;“附子瀉心湯主之”以方測證,當知表陽虛證。
所以綜上性癥,以方測證,可以確定“心下痞”為熱痞兼表陽虛證。
病證一明,論治由生。治以瀉熱消痞,扶陽固表,選用附子瀉心湯。
4.臨證筆錄
汗多傷陽證
邱某,男,15歲,夏季。
病史:
患者感冒2周,開空調,貪風涼而感冒,流鼻涕,先白后黃,低熱、咳嗽、咽干,上半身出汗特多,下半身腰脊反惡風,穿絨褲。患者害怕得肺炎,故前來醫(yī)院。驗血,胸透等,最終診斷為感冒,未發(fā)現肺炎。治療后咽干、咳嗽減輕。轉看中醫(yī)。
中醫(yī)檢查:
目前低熱不退,汗出量多,下半身特怕風,觸身冷汗。舌苔薄黃,舌質紅,切脈沉微數。證乃感冒,時值夏令,熱邪內蘊,形成熱痞,出汗過多,帶走熱量甚多,傷及陽氣,下半身不得溫煦,故怕風寒。選附子瀉心湯,瀉熱消痞,扶陽固表。選方:大黃黃連黃芩湯加味。擬方:酒大黃6g、黃連6g、黃芩10g、附子6g(先煎)。附子先煎40分鐘,取汁納入群藥湯中,三黃水煎15分鐘,煎煮好,頓服。大便泄下,溏薄;低熱速退,下半身怕風寒亦輕,再服一劑告愈。
心語:
附子瀉心湯,實際上本方是《傷寒論》治療實熱、虛寒證的先河,在歷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