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芍藥甘草附子湯證

1.臨證原理
同太陽病。
2.方劑簡介
(1)意義:
是《傷寒論》治療陰陽兩虛證的名方,后世多有發展。
(2)組成:
同方名(芍藥、甘草、附子)。
(3)功用:
扶陽益陰。
(4)主治:
汗后陰陽兩虛證。《傷寒論》第68條經文曰:“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3.辨證論治
試以《傷寒論》經文68條辨證論治如下:
依據臨證原理,確定“反惡寒者”為主癥;“發汗,病不解,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為誤治、病理、以方測證。
“反惡寒者”,同為太陽病發汗過多,既傷陽又傷陰,所以是陰陽兩虛。傷陽則惡寒,并非是原來的表證。“發汗”,太陽表證,若汗之得當,則表解而惡寒自愈;“虛故也”太陽表證,若汗之不當,既傷陽又傷陰,則成陰陽兩虛,非太陽表虛證;“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以方測證,當知為陰陽兩虛證。
所以綜上誤治、病理,以方測證,可以確定主癥反惡寒者為陰陽兩虛證。
病證已定,自然陰陽兩補為治則,方選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4.臨證筆錄
小腿抽筋證
邵某,男,20歲,裝卸工人。
病史:
患者小腿痙攣抽痛月余,時輕時重,休息好轉,受寒加重。小腿抽筋后酸痛抽痛難忍。近來工作勞累,連連發作。聽人介紹扎針可以卻病,但是扎針三次,一點不管用。后轉中醫吃中藥。
中醫檢查:
小腿肚捫之僵硬,舌苔薄白,舌質淡,切脈沉小弦。辨證:太陽病,發汗不當,出汗過多,帶走水分,散掉熱量,傷陽又傷陰,筋脈不得陰陽溫煦滋養,故抽筋頻作。論治:扶陽益陰,溫煦滋養筋脈。選方:芍藥甘草附子湯加味。擬方:芍藥12g、甘草10g、附子10g(先煎)、骨碎補30g、桂枝12g。服完七劑,抽筋好三分之一,連服三周,諸癥得愈。
心語:
本方治小腿抽筋,效果可靠,臨證常配合骨碎補30g,可以補腎堅骨,治療小腿抽筋。
肝旺胃痛證
金某,女,20歲。
病史:
患者脾氣尤大,每逢情志不遂,必然肝旺犯胃。胃痛不已,曾懷疑腸梗阻,赴醫院檢查拍片,一一排除胃病、十二指腸潰瘍,最終診斷:胃神經官能癥。
中醫檢查:
舌苔薄,舌質淡有紫氣,腹部捫之緊張,捫之由弱到強,并不拒按,反倒喜按。證屬肝郁犯胃,肝胃不調,治予白芍甘草附子湯加味。擬方:白芍15g、熟附子6g(先煎)、甘草6g、桂枝12g、川楝子10g、制元胡15g。服完三劑,胃腑得適,上腹攣痛緩解。治療方向對路,續服四劑,明顯好轉,胃痛已止,心情漸舒,為防復發,予以逍遙丸鞏固。
心語:
患者每逢情志不遂即胃痛,叫號不已,非常嚴重,捫之反不拒按,投本方加金鈴子散、桂枝,立馬見效。
兩臂抽筋證
刁某,女,21歲,鋼琴手。
病史:
患者癡迷練琴,晝夜操琴,不知食宿,疲勞有加。近三天來,兩臂攣痛,陣陣發作,大有加重之勢,休息減輕,勞累加重。故前來看中醫。
中醫檢查:
兩臂肌肉捫之僵硬疼痛,手腕且有腱鞘囊腫,大如豌豆,不疼不癢。舌苔薄白,舌質淡,切脈沉小弦。證乃血虛風動,治以養血息風,以止臂痛。選方:芍藥甘草附子湯加味。擬方:白芍15g、熟附子6g(先煎)、甘草6g、桂枝12g、黃芪30g、當歸15g。三劑,水煎服。囑其無特殊情況,續服四劑。七劑服完,兩臂攣疼次數減少,程度亦輕。上方加骨碎補30g,再服14劑。2個月后,患者前來感謝。
心語:
兩臂抽筋常伴腱鞘囊腫,應用白芍甘草附子湯加桂枝、芪歸湯,治之效佳。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邢台县| 黔西| 达尔| 阿坝| 赣州市| 定边县| 崇文区| 通榆县| 丹东市| 杭州市| 张家界市| 彭阳县| 军事| 宁海县| 宁乡县| 祁阳县| 张掖市| 凌云县| 广州市| 沛县| 淮南市| 农安县| 札达县| 涪陵区| 海原县| 安吉县| 东乌| 沙雅县| 三亚市| 林口县| 延安市| 玉山县| 光山县| 渭源县| 隆回县| 天镇县| 宣汉县| 安丘市| 天峨县| 华亭县| 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