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真武湯證

1.臨證原理
同太陽病、少陰病篇。
2.方劑簡介
(1)意義:
真武湯是《傷寒論》治療陽虛水泛證的著名方劑,后世多有發展。其衍化方有:
姜細味真武湯,即本方加干姜、細辛、五味子。
香砂真武湯,即本方加木香、砂仁。
五苓真武湯,即本方加桂枝、豬苓、澤瀉。
理中真武湯,即本方加黨參、炙甘草。
四逆真武湯,即本方加炙甘草。
桔干真武湯,即本方加桔梗、射干。
還有肉桂真武湯、黃芪真武湯、當歸真武湯、杜仲真武湯、山萸真武湯、核桃真武湯、遠志真武湯、吳茱萸真武湯、茴香真武湯、羊藿真武湯、羌活真武湯、木通真武湯、淡竹真武湯、藿香真武湯、荊芥真武湯、蔓荊子真武湯等。
(2)組成:
由茯苓、白術、生姜、附子、白芍,五味藥組成。
(3)功用:
溫陽利水。
(4)主治:
《傷寒論》計有82條、316條論述真武湯適應證。第82條曰:“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 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3.辨證論治
以《傷寒論》經文第82條辨證論治如下:
依據臨證原理,確定“心下悸,頭眩,身 動,振振欲擗地者”為主癥;“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真武湯主之”為太陽病誤治、性癥、以方測證。
“心下悸”,由于陽虛制水無權,水氣凌心而為之;“頭眩”,由于水氣上干清竅之清陽,故頭眩;“身 動,振振欲擗地者”由于陽虛不溫養肢體,復加水寒浸漬肢體,導致身體肌肉跳動,身體振顫,站立不穩,而欲倒地;“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在表本當發汗,若誤發虛人之汗,多半內傷少陰陽氣,這是主癥的發病起因;“其人仍發熱”,由于陽氣外越所致;“真武湯主之”,以方測證,可知過汗傷陽,陽虛水泛證。
所以綜上誤治、性癥、以方測證,可以確定主癥為陽虛水泛證。
病證一明,治則由生,溫陽利水,選用真武湯。
4.臨證筆錄
陽虛水腫證
例一:
耿某,女,60歲。
病史:
四肢浮腫三個月,近兩個月加重,捫之有凹陷,勞累后加重,肢體怕冷,小便不利,小腹脹滿。經朋友介紹,前來看中醫。
中醫檢查:
面色萎黃灰黯,舌苔薄白,舌質淡水濕,脈象沉而弱,趺陽脈可捫及。兩足踝捫之有凹陷。兩下肢水腫為主癥,性癥、體征皆可確定水腫為脾腎陽虛水泛證。選方:真武湯加味。溫陽利水。擬方:茯苓15g、白術15g、生姜10g、附子10g(先煎40分鐘)、白芍10g、黨參15g、桂枝12g。并囑其睡眠下肢墊高4~7cm。服藥七劑,水腫消去大半,再服半月,水腫消盡。為防復發,少吃咸鹽。
心語:
屬于脾腎陽虛,下肢水腫。多為老年人,特別怕冷,勞累加重,捫之有凹陷,即可下診斷。治以健脾補腎,溫陽利水,大多有效。睡眠下肢墊高4~7cm,亦很重要。
例二:
丁某,女,50歲。
病史:
患者水腫10年,患更年期綜合征后發生周身不適,頭暈心慌,腰酸疼,周身怕冷,手足怕涼。服西藥,月經來過兩次,黯黑血塊多,小腹時而刺痛,大便溏薄。
中醫檢查:
舌苔薄,舌質紫黯,脈沉而弱,兩足踝捫之有凹陷,手足發涼,診斷脾腎陽虛兼瘀血。治以溫陽利水兼活血化瘀。選方:真武湯加味。擬方:附子10g(先煎40分鐘)、桂枝12g、生姜10g、茯苓15g、白術15g、白芍12g、川芎30g、三七塊6g。七劑,藥后水腫消退特快,頭暈、心慌、怕冷皆愈。囑其睡眠足部墊高4~7cm,以防復發。
心語:
真武湯用附子溫補腎陽,加桂枝辛甘通陽,治療周身怕冷,手足發涼;川芎、三七活血化瘀,治療腰腹疼痛。二者配合,相得益彰。
例三:
云某,男,30歲。
病史:
兩下肢浮腫月余,捫之有凹陷,足部發涼,腹部脹滿,納谷日少,大便溏薄,日二三次,機體消瘦,近兩周來體重輕四斤,神疲乏力,難以運動。
中醫檢查:
舌苔薄白,舌質淡,脈沉而無力,證屬陽虛水腫,選方:真武湯七劑而愈。擬方:茯苓15g、白術15g、生姜10g、熟附子(先入)6g、白芍10g。
心語:
真武湯主治腎陽虛水泛證,腎陽虛、水泛兩者同備,病位在腎。而苓桂術甘湯病位在脾。腎陽虛一定包含脾陽虛,而脾陽虛較輕不一定證見腎陽虛癥狀。
例四:
王某,女,30歲。
病史:
患者下肢水腫十年,時輕時重,捫之有凹陷,腰膝酸軟,怕累怕冷,頭暈目眩,納谷甚少,喜溫,稍微著涼即腹瀉。尿檢:蛋白(+++)、管型(++)。某醫院診斷為慢性腎炎。病情反復發作,故前來看中醫。
中醫檢查:
舌苔薄白,舌質淡,脈沉弱,證乃脾腎兩虛,陽虛水泛。選方:真武湯加減。擬方:茯苓15g、白術20g、黨參15g、熟附子10g(先煎40分鐘)、生姜10g、桂枝12g、炙黃芪30g、當歸15g。水煎服,服用七劑,水腫消減一半,納谷香馨,身輕有力。尿檢蛋白(+)、管型(+),再予七劑,水腫殆盡,飯增有力。復尿檢(-)、管型(-)。囑患者每日散步,勿要勞累,改正吃咸重的習慣。
心語:
水腫病人,吃菜要淡,改正吃咸的習慣。其道理好像體內多一份鹽,就多一份水腫,所以水腫病人,吃菜要淡。
急性水腫證
趙某,男,20歲。
病史:
患者面目開始浮腫,迅速波及全身半月,赴醫院檢查,尿蛋白(++++)、管型(+++),收住醫院,治療好轉出院。回家因娶妻,勞累過度,病情復發。兩下肢水腫為重,捫之有凹陷,而且心悸心慌,怕累怕冷,醫院診斷“慢性腎衰”,內科邀我會診。
中醫檢查:
舌苔薄白,舌質淡水濕,切脈沉微。證乃腎陽衰微,寒水停飲;選方:真武湯加味。擬方:熟附子10g(先煎40分鐘)、白術15g、生姜皮12g、大腹皮12g、桑白皮15g、云苓皮15g、澤瀉12g、炙黃芪40g、當歸15g、桂枝12g。予七劑,服完水腫消退。尿檢蛋白(++)、管型(++)、紅細胞少許。舌淡轉淡紅,脈沉微數,寒水有化熱之勢,上方加黃柏10g,予七劑。服完水腫基本已退。尿檢蛋白(+-)管型(-),紅細胞(-)。
心語:
①囑其房事不可過多,需講衛生。②鍛煉身體:平時要加強鍛煉身體。避寒感冒,平時可服金匱腎氣丸。
“肺心病”水腫證
趙某,女,70歲。
病史:
患者患有慢性支氣管炎30年,肺氣腫10年,肺心病1年。近日全身水腫,越來越重,咳痰清稀或泡沫狀,氣喘、心慌,不得平臥,時時低熱,納少,稍微受寒,大便即溏薄。
中醫檢查:
全身水腫,下肢為重,捫之凹陷,足涼。舌苔薄,舌質淡白水濕,切脈沉微而數,心率105次/分,口唇發紫,胸如雞胸。西醫診斷:肺心病;中醫診斷:心腎陽虛,水泛侵肺。選方:真武湯加味。擬方:熟附子10g(先入)、白術15g、生姜10g、云苓15g、白芍10g、黨參15g、清半夏9g、桂枝10g,隨證加減,治療2個月,水腫、咳喘等消退。
心語:
囑其家屬每日捶背,由背向肺門,反復捶打10分鐘,每日2次;既可促進排痰,又可改善心肺功能。此法麻煩,現在很少用,但我還是勸其家屬堅持使用。
慢性咳喘證
邱某,男,70歲。
病史:
患者咳嗽氣喘十年,每到換季時令,遇寒則發,咳嗽氣喘,痰吐清稀,早晨傍晚為重。咳痰量多,則咳喘而緩解,伴有心悸、氣短,胃脹惡心,神疲乏力,形寒肢冷。今年發病較早,病情也重,故前來看中醫。
中醫檢查:
舌苔薄膩白,舌質淡,舌體肥胖。醫院肺部拍片提示肺紋理粗亂,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辨證:因為“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若脾虛生痰,儲于肺部,宣肅失職,則咳喘。復因腎主納氣,久病及腎,若腎不納氣,所以則喘息。歸納病證:陽虛水泛引發咳喘。選方:真武湯加味。擬方:熟附子10g(先煎40分鐘)、干姜6g、白術15g、茯苓15g、白芍10g、黨參15g、五味子12g。三劑服完,咳痰氣喘皆輕,患者自抓七劑,藥后諸癥已愈。
心語: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古人總結得很對,對慢性支氣管炎和早期肺氣腫病,通過健脾益肺化痰治療,確有良效。
高溫暈厥證
王某,男,20歲。
病史:
身體素虛,經常出汗。工作剛剛上崗,不適應煉鋼生活,出汗特多,汗如流水,暈倒在爐旁,送醫院搶救,很快康復。但是血壓一直較低(80/50mmHg),神志若清若昏,時而煩躁,肌肉時時跳動,尿量甚少,脊背發涼,如進冷風。
中醫檢查:
證乃陽虛暈厥。因為汗出過多,水分帶走熱量亦多,因而導致陽虛,陽氣不得溫養肢體,站立不穩而倒地。此與《傷寒論》82條對照極為相似。論治:溫陽利水,選方:真武湯加味。擬方:熟附子10g(先煎40分鐘)、茯苓15g、白術15g、生姜10g、白芍12g、黃芪40g、當歸15g。三劑服完。血壓升至86/55mmHg,小便仍少,又服七劑,血壓90/60mmHg,基本正常,小便如常。
心語:
高溫作業,汗流浹背,應防護暈厥。汗出過多,水散熱量,不僅傷陽而且傷津。傷陽易厥,傷津易渴,所以應用真武湯加味,療效可靠。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潞西市| 囊谦县| 张家港市| 衡阳县| 吉首市| 莒南县| 额济纳旗| 洞口县| 锦屏县| 湖州市| 南汇区| 浦北县| 盐山县| 区。| 浑源县| 敖汉旗| 茶陵县| 和政县| 德昌县| 双江| 莎车县| 巴中市| 兴文县| 枣庄市| 大城县| 大英县| 淮北市| 山阳县| 明光市| 迁安市| 梧州市| 汉中市| 青岛市| 波密县| 疏勒县| 平潭县| 岑巩县| 合江县| 嘉义市| 勐海县| 淅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