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桂枝甘草湯證

1.臨證原理
同太陽病。
2.方劑簡介
(1)意義:
應用桂枝甘草湯治療發汗過度之“心悸”變證是很有名氣的。雖然單用此方少見,但以此方擴充加味,臨床是常用的。
(2)組成:
僅僅由方名兩味藥桂枝、甘草組成。
(3)功用:
補益溫通心陽。
(4)主治:
《傷寒論》第64條曰:“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3.辨證論治
試以《傷寒論》經文第64條具體辨證論治如下:
依據臨證原理,確定“心下悸”為主癥,“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為誤治、性癥、體征,以方測證。
“心下悸”,因汗為心之液,由陽氣蒸化而成,損傷心陽,不得溫養心血心神,而致心悸;“發汗過多”,表證發汗為正治,發汗過多為誤治;“其人叉手自冒心,欲得按者”,由于心陽損傷,心失陽氣的衛護,則感空虛無主,心中悸動不安,故其人叉手覆蓋欲得按之,即“自冒心”,以助其陽,衛護心臟為之;“桂枝甘草湯主之”,以方測證,則知心陽虛導致心悸。以方劑推斷病證。
所以綜上誤治、性癥、體征,以方測證,可以確定主癥“心下悸”為心陽虛心悸證。
病證已明,治則由生,補益心陽,方選用桂枝甘草湯,主治心悸證。
4.臨證筆錄
心悸不安證
王某,女,45歲。
病史:
患者主訴心悸動不安半年,源于感冒發熱汗出造成體虛而發病。開始自覺心中急劇跳動,驚慌不安,不得自主,遇勞則發,近來不累亦發。周身怕冷,手足發涼,胸悶氣短。醫院檢查,未發現心臟器質性異常,予以歸脾丸,健脾養心安神,毫無效果。經朋友介紹,來看中醫。
中醫檢查,病史如前,舌苔薄白,舌質淡,脈沉弱。穿衣甚厚,身縮一團,兩手覆蓋胸前,似尋溫暖而舒適。心想:好一個“心悸證”,汗多傷心陽,恰似《傷寒論》第64條所述:“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選方:桂枝甘草湯加味。擬方:桂枝6g、甘草10g、熟附子(先煎)5g。三劑,水煎服,日一劑。二診,患者述說藥后特舒服,手足溫暖,心悸已愈。投藥對路,上方再予四劑,以固其效。
心語:
其實,現在很少運用桂枝甘草湯,但是以此為中心,加以擴展,通陽補陽并用,卻常常使用。再結合溫陽補氣,滋陰養血,那就應用太多了。
低血壓心悸證
于某,男,39歲。
病史:
患者心悸20余年,時輕時重,休息好時,血壓較正常,心悸消失。勞累以后,心悸陣作,驚恐悸動,心煩不安。近年來,心悸頻作,神疲乏力,時而頭暈,猛起站立,兩目全花,飲食減少,語音低微,手足發涼。患者病情日益加重,有些害怕,認為頗需綜合調理,故選擇看中醫。
中醫檢查:
測血壓90/56mmHg,舌苔薄白,舌質淡,兩手肌膚發涼,切脈沉而弱。證乃心脾兩虛,陽氣不通。山東中醫醫院劉慶申博士說得好,桂枝辛甘性溫,入心助陽,重在通陽。選方:桂枝甘草湯加味。擬方:桂枝15g、甘草15g、黨參15g、五味子6g。投一劑,患者服后心悸未現,手足溫熱,飲食增加,體力漸復。測血壓,100/65mmHg,舌苔薄白,舌質淡紅,脈沉尚有力,方合病證。宗上桂枝甘草湯加味,調理月余,陽氣通暢,血壓如常,諸癥得愈。
心語:
①只用桂枝甘草湯原方藥味甚少,不過依此方義組方、擴展應用很多。②附子實質為補陽,桂枝通陽,干姜溫陽。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霍邱县| 长岭县| 项城市| 弥渡县| 嵊州市| 玉龙| 大关县| 泰兴市| 张家川| 新邵县| 安康市| 磐安县| 古丈县| 弥勒县| 临汾市| 如东县| 襄樊市| 册亨县| 镇坪县| 隆德县| 吉安县| 焦作市| 衡南县| 宜黄县| 沁阳市| 汤原县| 菏泽市| 灵璧县| 天津市| 安阳县| 新昌县| 河北省| 芦山县| 嵊州市| 都兰县| 马山县| 元氏县| 临高县| 姜堰市| 沙湾县| 福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