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生營養吃點啥:專家支招助考營養全攻略
- 胡承康
- 1646字
- 2020-02-16 15:15:51
3.適量好的脂肪,等于補充“腦黃金”
人們通常俗稱的脂肪其實代表大概念的脂類。脂類包括脂肪和類脂。脂肪又稱三酰甘油,是由一分子甘油和三分子脂肪酸結合而成,它包括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類脂包括磷脂和固醇類。在磷脂中又分磷酸甘油酯和神經鞘脂兩類,其中機體主要的神經鞘脂是神經磷鞘脂。
大腦是脂肪含量最豐富的器官,其中60%的固體成分是類脂,而包裹神經纖維的膠質(稱作髓磷脂鞘)所含的脂質更多,因而脂肪是腦細胞“墻壁”的“建筑材料”。但是,如果吃的脂肪不對路,大腦原有的聯系通路就會被破壞,即使天生有一個好大腦也是枉然——從出生到童年,從青春期到中年、老年,如果飲食中含有較多有害的脂肪,大腦就無法良好運轉。
好的脂肪相當于給大腦補充“腦黃金”。如必需脂肪酸和建構腦細胞膜的磷脂,對于大腦的發育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必需脂肪酸含量低的話,智力水平也會較常人低。必需脂肪酸的DHA(二十二碳六烯酸),是最好的ω-3系不飽和脂肪酸,在鯖魚、鮭魚、三文魚、秋刀魚、帶魚以及淡水魚的鱸魚、鯰魚中含量較高;EPA(二十碳五烯酸)是另一種高效的不飽和脂肪酸,在魚肉和魚油中含量豐富;DPA(二十二碳五烯酸)是人類初乳中才有的長鏈不飽和脂肪酸,在人乳和海豹油中含量高,是魚油及各種食物中缺乏的。
磷脂中的卵磷脂,是構成大腦和脊髓的主要成分之一。其中最主要的成分磷脂酰膽堿,可以轉化為體內神經傳遞物質乙酰膽堿。 乙酰膽堿是中樞神經間傳遞信息的重要物質,它使大腦具有靈敏的反應性和聯想性,是大腦思維、記憶及其他智能活動所必需的物質,故乙酰膽堿常被稱為“記憶素”。卵磷脂包括以大豆為原料所提取的大豆卵磷脂,和從其他原料提取的蛋黃磷脂、花生磷脂、菜籽磷脂等四十余種。由于磷脂最早是從蛋黃中提取出來的,故在習慣上和商業上都往往將這類磷脂統稱為卵磷脂。
人們通常所說的壞脂肪往往是指飽和脂肪酸,食物來源主要是畜類、禽類等動物性食物和乳類。但是,飽和脂肪酸也是人體生理所必需的,如果攝入嚴重不足會使血管變脆,易引發腦出血、貧血等相關病癥。因而,也不能將飽和脂肪酸一棍子打死。
因此,按照營養學基本要求,攝入食物中的飽和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的理想比例為1∶1∶1。 其中攝入的多不飽和脂肪酸的理想比例,即攝入ω- 6和ω- 3系脂肪酸的比例為4∶1。而對于考生來說,攝入更多的ω-3系脂肪酸更有益于大腦高效勞動。
把有害脂肪擋在大腦之外的六條途徑
1.少攝入奶油和紅色肉類。
2.不吃人造黃油、起酥油、沙拉調味汁。
3.注重選用米糠油、橄欖油、山茶油、亞麻籽油作為烹調油。
4.不吃不健康的加工食品,如炸薯條和爆米花等用油煎炸、烘烤或爆出來的食品。
5.每周吃魚2~3次,每次100~150g。
6.學會查看營養標簽,以幫助減少飽和脂肪、反式脂肪的攝入和增加不飽和脂肪食物的攝入量。
專家解讀
好的脂肪也可來自肥肉
長年以來,大家總是把肥肉與超重和肥胖以及得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等“富貴病”聯系在一起,似乎吃肥肉就是患這些疾病的罪魁禍首。
雖然肥肉中所含的脂肪主要是飽和脂肪酸(也就是不好的脂肪),極其不利于心腦血管健康。但是,近年眾多科學研究發現,殊如白煮肉、紅燒肉等用飽和脂肪酸含量極高的五花肉、肉排烹制的菜肴,只要燉煲足夠時間就可使肥肉中飽和脂肪酸轉化為“好的脂肪”了。
研究發現,隨著肥肉燉煲時間的延長,豬肉中的飽和脂肪酸含量大幅度下降,燉煲兩個小時以上的肥肉可下降46.5%,達到最低點。而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隨著燉煲時間的延長而不斷增加,兩小時達到最高值。通過長時間慢燉的烹飪方法,可以使肥肉中對人體心腦血管不利的因素(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轉化為對人體有利的因素(單、多不飽和脂肪酸)。同時,慢慢燉爛的肥肉保留了豬肉原本的營養成分(豐富的維生素B 1、蛋白質和必需的脂肪酸),而且膠質部分更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又能使紅燒肉產生濃郁的脂香美味。
因此,考生如果本來喜歡吃肥肉的話,只要把握好時間和火候,采用慢燉的方法,完全可以每天吃一點肥肉,同樣有益于大腦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