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科護理學(第4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護理專科)規劃教材)
- 仰曙芬
- 4301字
- 2020-02-13 10:45:45
第四節 兒科健康評估的特點
在運用護理程序實施整體護理時,護士必須首先了解患兒的情況,收集與患兒健康有關的資料。由于兒童的生理、心理均處在不斷成長、發展的過程中,兒童年齡越小,越不能配合。因此,兒科的健康評估在許多方面與成人不同。
一、健康史的收集
收集健康史最常用的方法是交談、觀察與體格檢查。信息的來源包括患兒、家長、其他照顧者及醫生的敘述和體格檢查等得來的資料。交談是指與上述人員進行有目的的談話,兒童年齡越小,語言表達能力越差,從交談中取得有用的信息越少,因此,與患兒父母的有效交談很重要。交談前,護士要明確談話目的,擬定所需信息,安排合適的時間、地點,交談中護士應精神集中,注意傾聽,不宜隨便打斷對方的談話。通過交談,從中獲取的信息包括患兒的發病經過,出生史、生長發育史、喂養史、預防接種史、過敏史等,飲食、排泄、睡眠方式,自理程度,與他人交往及對住院的反應,家庭、社會對患兒關心支持情況等。
觀察是通過視、聽、觸、嗅等感覺器官收集資料。例如,通過視覺了解患兒身體特點、面部表情、行為表現、步態、姿勢等。通過聽覺了解是否喘息、呼吸道有無痰液阻塞、哭聲是否有力等。通過觸覺,感覺皮膚的溫、濕度及器官的大小變化。通過嗅覺,了解排出物的氣味等。由于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臨床觀察在兒科顯得尤為重要。
二、兒童身體評估
護理的體格檢查是為了對患兒在身、心、社會方面進行功能評估,提出護理診斷。與成人體檢不同的是,應注意兒童生長發育情況,并要取得患兒及其家長的合作。
(一)體格檢查的內容
1.一般狀況
在詢問病史的過程中,觀察兒童營養與發育狀況、精神狀態、面部表情、對周圍事物的反應、面色、哭聲、語言應答、活動能力、體位等,根據這些資料,初步判斷兒童神志情況、發育營養、病情輕重、親子關系等。
2.一般測量
除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外,還應測量身長、體重、頭圍、胸圍等生長發育指標。
3.皮膚和皮下組織
應在自然光下觀察。在保暖的前提下仔細觀察皮膚,有無蒼白、潮紅、黃疸、發紺、皮疹、瘀點(斑)、脫屑、色素沉著,毛發異常等情況。觸摸皮膚濕潤度、彈性及皮下組織厚薄和充實度,有無脫水、水腫及其程度,必要時應測皮脂厚度。
4.淋巴結
檢查枕后、頸部、耳后、腋窩、腹股溝等處淋巴結大小、數目、質地、活動度及有無壓痛和粘連等。
5.頭部
(1)頭顱:
觀察頭顱大小及形狀,必要時測量頭圍;前囟大小及緊張度,是否隆起或凹陷;小嬰兒應注意有無顱骨軟化、枕禿,新生兒有無產瘤、血腫等。
(2)面部:
觀察有無特殊面容、眼距寬窄、雙耳大小及形狀等。
(3)眼、耳、鼻:
有無眼瞼紅腫、下垂、閉合不全,結膜充血、眼分泌物,角膜混濁、潰瘍,瞳孔大小、形狀、對光反應。雙耳有無外耳道分泌物、局部紅腫,提耳時有無疼痛等。觀察鼻形狀、有無鼻翼扇動、鼻分泌物的性狀、鼻塞等。
(4)口腔:
口唇有無蒼白、發紺、濕潤、干燥、口角糜爛,牙齦、黏膜有無充血、潰瘍、鵝口瘡,腮腺開口處有無紅腫及分泌物等。牙齒的數目及排列,齲齒數。咽部檢查放在體格檢查的最后進行,一手固定兒童頭部使其面對光源,一手持壓舌板,在兒童張口時進入口腔,壓住舌后根部,利用兒童反射性將口張大暴露咽部的短暫時間,迅速觀察雙側扁桃體是否腫大,有無充血、分泌物、膿點、假膜及咽部有無潰瘍、充血、濾泡增生、咽喉壁膿腫等情況。
6.頸部
有無斜頸、短頸或頸璞等畸形,頸椎活動情況;甲狀腺有無腫大;氣管的位置,頸靜脈充盈、頸部血管異常搏動,有無頸肌張力增高或遲緩等。
7.胸部
(1)胸廓:
外形有無異常,兒童要特別注意有無佝僂病引起的胸廓畸形如雞胸、肋骨串珠、肋膈溝、肋緣外翻等,胸廓兩側是否對稱,有無呼吸運動異常,心前區局部隆起,有無桶狀胸、漏斗胸,肋間隙飽滿、凹陷、增寬或變窄等。
(2)肺:
注意呼吸快慢深淺,有無節律異常、呼吸困難,“三凹征”等表現。聽診時兒童常不配合,可趁啼哭后深吸氣時進行聽診。
(3)心:
注意心前區是否有隆起、心尖搏動是否移位。心臟聽診時注意心率、節律、心音強弱、雜音等。
8.腹部
新生兒要特別注意臍部有無炎癥、出血及分泌物,稍大后注意有無臍疝。嬰幼兒肝臟邊緣可達肋下1~2cm,小嬰兒可觸及脾臟,肝脾均質軟,無壓痛,6~7歲后能觸摸到肝脾屬于異常。叩診可采用直接叩診法或間接叩診法,其檢查內容與成人相同。兒童腹部聽診時可聞及腸鳴音亢進,如有血管雜音時應注意雜音的性質、強弱及部位。
9.脊柱和四肢
觀察有無畸形、軀干與四肢的比例和佝僂病體征如“O”形、“X”形腿,脊柱側彎等;觀察手、足(趾)有無杵狀指(趾)、多指(趾)畸形等。
10.會陰、肛門及外生殖器
觀察兒童肛門有無畸形、肛裂,女孩陰道有無分泌物、畸形,男孩有無包皮過長,陰囊鞘膜積液、隱睪及畸形,有無腹股溝疝等。
11.神經系統
(1)一般檢查:
包括神志、精神狀態、面部表情、前囟飽滿度、反應靈敏度,動作語言發育,有無異常行為,肢體動作能力等。
(2)腦膜刺激征:
重點檢查頸部有無抵抗、肌張力、Kernig征及Brudzinski征。
(3)神經反射:
新生兒檢查特有的生理反射是否存在,如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擁抱反射等,2歲以下嬰幼兒Babinski征可呈陽性。
(二)體格檢查應注意的問題
1.為取得患兒合作,在對嬰幼兒開始檢查前,應先與其交談,或用玩具、聽診器等與之共同游戲,以解除恐懼心理及緊張情緒。
2.根據兒童年齡采取適當的檢查體位,嬰幼兒可讓家長抱著檢查,檢查者應順應患兒體位。
3.檢查中應盡量減少不良刺激,雙手和用具要溫暖,手法要輕柔,動作迅速,對于年長兒要注意保護其隱私,減少暴露。
4.注意保護性隔離,檢查前洗手,必要時戴口罩。避免暴露過久,以防兒童著涼。注意預防意外,離開前要拉好床擋,收拾好檢查用具。
5.根據兒童年齡的特點及耐受程度,對體檢順序進行適當的調整。如檢查小嬰兒時,先聽診胸部和心臟,最后再查咽部;幼兒可先檢查四肢,再檢查其他部位,以減少兒童恐懼。
6.對急癥或危重搶救病例,應先重點檢查生命體征或與疾病有關的部位,全面的體格檢查最好在病情穩定后進行,也可邊搶救邊檢查。
三、兒童家庭評估
家庭評估包括家庭結構、家庭功能、家庭環境及家庭資源等方面的評估,患兒及其家庭成員的關系是影響其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是兒科健康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家庭結構評估
1.家庭的人口結構
評估中應涉及父母目前的婚姻狀況,是否有分居、離異及死亡情況,同時應了解患兒對家庭危機事件的反應。
2.家庭內部結構
評估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關系。包括家庭中的權威及決策方式、家庭角色、溝通類型和價值觀等方面。
(二)家庭功能評估
1.滿足情感功能
家庭成員的關系及角色,成員之間是否親近、相互關系,有無偏愛、溺愛、沖突、緊張狀態等。
2.養育功能
家庭是否具有促進患兒生理、心理和社會性成熟的條件;與社會的聯系情況,是否從中獲得支持。評估父母是否鼓勵孩子與他們交流,孩子是否耐心傾聽父母的意見等。
3.提供健康照顧功能
評估家庭成員有無科學育兒的一般知識、家庭用藥情況、對患兒疾病的認識、提供疾病期間護理照顧的能力等;評估家庭育兒觀念、保健態度、飲食習慣等;同時,了解家庭成員的健康狀況。
(三)家庭資源評估
評估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的職業包括目前所從事的工作、工作強度、工作地離居住地的距離、工作滿意度以及是否暴露于危險環境等,還應涉及家庭的經濟狀況、醫療保險情況等及家庭成員教育狀況(教育經歷、所掌握的技能等)。
(四)家庭環境評估
包括住房類型、上學交通狀況、娛樂空間和場所、環境中潛在的危險因素等。
四、住院患兒的健康教育
兒童健康教育是通過有計劃、有組織、系統的教育活動使兒童建立健康信念和健康行為的活動,從而提高患兒的獨立、勇敢、合作能力,促進患兒戰勝疾病、恢復健康。患兒年齡不同,對其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同,教育的內容也不同。護士應根據兒童不同年齡段、針對不同疾病,采取符合兒童心理特點的教育方法,按照量力性原則、直觀性原則、啟發性原則、督導性原則制定教育策略。
(一)入院健康教育
護士應根據患兒及家屬的理解能力和需要進行針對性教育,講解有關疾病知識、飲食營養及服藥指導,各種鍛煉與休息方面的知識,使之更好地配合醫療和護理,減少疾病復發和并發癥。
1.健康教育方法
(1)直觀形象法:
充分利用各種信息來源,如圖片、計算機軟件、DVD、CD、VCD等視聽方式,激發兒童學習興趣。
(2)游戲法:
可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育方法,如角色扮演、體育游戲和音樂游戲等。
(3)示范法:
兒童模仿力很強,在健康教育中充分運用榜樣的示范作用,幫助兒童理解和掌握健康知識及技能。同時指導家長形成健康行為,共同為兒童樹立榜樣。
(4)提問法:
注意問題要具體明確,語言通俗易懂,便于兒童理解和回答,回答正確時要及時表揚,激發其積極性;如回答錯誤,要及時糾正,態度要和藹,避免挫傷其積極性和自尊心。
(5)練習法:
讓兒童反復練習已學習的技能,加深其理解和掌握程度,培養良好的健康行為。
2.健康教育注意事項
(1)教育應有計劃性:
健康教育計劃應是書面計劃,包括教育目標、教育方法、評價方法及時間等。教育目標、方法應明確可行,將其落實到日常治療和護理工作中。
(2)教育時機應適當:
健康教育應因時、因情施教。系統健康教育最好在患兒病情平穩、家長情緒穩定時進行,以取得良好的教育結果。
(3)教育方法應得當:
根據教育對象選擇合適的教育方法,并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反饋信息。
(4)教育應有藝術性:
良好的護患關系是進行健康教育的基礎。教育過程中應靈活運用溝通與交流的技巧,語言通俗易懂,詞匯生動,態度和藹可親。
(5)滿足特殊患兒的學習要求:
針對殘疾兒童應注意教育方式。如有視力障礙,材料必須以聽覺及觸覺方式出現;反之有聽力缺陷的患兒需要提供視覺和觸覺的材料;有學習障礙的患兒需要縮短教育的時間并反復強化,經常評價他們的理解程度。
(二)出院健康教育
1.出院指導
護士在評估患兒疾病嚴重程度、家庭護理患兒的能力、家庭環境及需要提供的支持后,進行出院指導。教育的內容包括休息與睡眠、飲食與營養、服藥方法、病情觀察、預防復發、正確育兒知識等方面。對于需要在家庭中進行特殊護理的患兒,應向家長示教鼻飼、胰島素注射、血糖監測、功能鍛煉、壓瘡處理、敷料的更換方法等,并使其熟練掌握。護士應與社會服務部門、家庭、社區護理機構協調,共同制定出院后的護理計劃,保證護理的延續性。
2.家庭護理
患兒住院期間,家長有必要學習如何幫助患兒在家庭中繼續康復。護士應同訪視護士或家庭護士共同評估家長執行護理的能力,并制定相應的教育計劃,使其掌握一些基本護理技能,如生命體征的觀察、給藥、清潔、吸氧、胰島素注射、血糖監測等,這些技能對于一些慢性病患兒在家庭中的護理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