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兒童用藥指導

藥物治療是防治疾病綜合措施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兒童解剖、生理特點隨其年齡增長而有差異,故對藥物的反應亦不同。所以,對兒童用藥必須慎重、準確、針對性強,做到合理用藥。
一、兒童用藥特點
(一)胎兒、乳兒可受母親用藥的影響
許多藥物可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藥物對胎兒的影響取決于孕婦所用藥物的性質、劑量及療程,并與胎齡有關。用藥劑量越大、時間越長,易透過胎盤的藥物,到達胎兒的血藥濃度亦越高,越持久,影響越大。有些藥物可通過乳汁作用于嬰兒,如苯巴比妥、地西泮、水楊酸鹽、阿托品等哺乳期應慎用。放射性藥物、抗癌藥、抗甲狀腺藥物等,哺乳期應禁用。新生兒尚可受到臨產孕母及乳母所用藥物的影響,如孕母臨產時用嗎啡、哌替啶等麻醉劑或鎮痛劑,可致新生兒呼吸中樞抑制。
(二)肝腎功能對藥物代謝的影響
兒童肝臟酶系統發育不成熟,影響了藥物的代謝功能。如氯霉素的使用劑量不當,除引起粒細胞減少等不良反應外,還可引起急性中毒(灰嬰綜合征),后果嚴重。兒童腎小球濾過率及腎小管分泌功能差,使藥物排泄緩慢,某些由腎排泄的藥物如氨基糖苷類、地高辛等,應注意用量。
(三)兒童神經系統對藥物的反應
兒童神經系統發育尚未完善,有些藥物易透過血腦屏障到達中樞神經系統,藥物進入兒童體內后,與血漿蛋白結合較少,游離藥物濃度較高,通過血腦屏障容易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因此使用中樞神經系統藥物應慎重。如兒童對嗎啡類藥物(可待因等)特別敏感,易致呼吸中樞抑制;山梗菜堿可引起嬰兒運動性煩躁、不安及一時性呼吸暫停等;氨茶堿可引起過度興奮,應慎用。嬰幼兒對鎮靜藥耐受量較大,如應用巴比妥類藥物時,用量按體重計算較成人大。
(四)年齡不同,對藥物反應不同,藥物的毒副作用有所差別
兒童不同年齡階段,對藥物的反應不一樣。3個月以內的嬰兒慎用退熱藥,以免嬰兒出現虛脫;8歲以下的兒童特別是嬰兒服用四環素容易引起黃斑牙(四環素牙);還有些外用藥如滴鼻凈用于治療嬰兒鼻炎,可引起昏迷、呼吸暫停。
(五)兒童容易發生電解質紊亂
兒童體液占體重的比例較大,對水、電解質的調節功能較差,對影響水、電解質和酸堿代謝的藥物特別敏感,比成人容易中毒。因此兒童應用利尿劑后極易發生低鈉或低鉀血癥。
二、藥物的選擇
兒童用藥應根據兒童的年齡、病情、個體情況及藥物的特殊反應慎重選擇,應合并使用藥物,并注意藥物的配伍禁忌。
1.抗生素
兒童容易患感染性疾病,故常用抗生素等藥物,抗生素主要對由細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要針對不同細菌、不同部位的感染,正確選擇用藥,防止抗生素濫用。同時注意觀察藥物的毒副作用,如腎毒性、耳毒性、造血功能抑制作用等。避免長期使用抗生素,而引起真菌和耐藥性細菌感染。
2.退熱藥
發熱為兒童疾病常見癥狀,一般使用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退熱。可反復使用,但劑量不可過大。嬰兒不宜使用阿司匹林,以免發生Reye綜合征,嬰兒期多采取物理降溫及多飲水等措施,不宜過早、過多地應用退熱藥物。
3.鎮靜止驚藥
當患兒出現高熱、煩躁不安、驚厥時,可考慮使用鎮靜藥,常用藥物有苯巴比妥、水合氯醛、地西泮等,使用過程中應特別注意觀察呼吸情況,以免發生呼吸抑制。
4.鎮咳平喘藥
嬰幼兒呼吸道感染時多有咳嗽,分泌物多,痰不易咳出。咳嗽時,一般不首先使用鎮咳藥,而應用祛痰藥或霧化吸入稀釋分泌物,配合體位引流排痰,使之易于咳出。哮喘患兒提倡局部吸入β 2受體激動劑類藥物,必要時也可用茶堿類,新生兒及小嬰兒慎用。
5.止瀉藥和瀉藥
對腹瀉患兒慎用止瀉藥,除用口服或靜脈滴注補充液體防治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外,可適當使用保護腸黏膜的藥物,或輔以含雙歧桿菌或乳酸桿菌的制劑以調節腸道的微生態環境,兒童便秘一般不用瀉藥,多采用調整飲食和松軟大便的通便法。
6.腎上腺皮質激素
臨床應用廣泛,可與相關藥物配合使用,起到抗炎、抗病毒、抗過敏等作用。但應嚴格掌握使用指征,在診斷未明確時避免濫用,以免掩蓋病情。不可隨意減量或停藥,防止出現反彈現象。長期使用可影響蛋白質、脂肪及糖代謝,抑制骨骼生長,降低機體免疫力。此外,患水痘時用此藥可使病情加重,嚴禁使用。
三、給藥方法
給藥的方法應以保證用藥效果為原則,根據兒童的年齡、疾病及病情選擇給藥途徑、藥物劑型、劑量和用藥次數,以保證藥效和盡量減少藥物對兒童的不良影響。
1.口服法
是常用的給藥方法。對兒童應鼓勵并教會其自己服用藥物,然后飲水去除苦味。嬰兒可用滴管法或去掉針頭的注射器給藥。若用小藥匙喂藥,可將藥片搗碎加糖水調勻,抱起嬰兒或抬高其頭部,從嬰兒的口角處順口頰方向慢慢倒入藥液,待藥液咽下后,才將藥匙拿開,以防嬰兒將藥液吐出。可用拇指和示指輕輕捏雙頰,使之吞咽。嬰兒喂藥應在喂奶前或兩次喂奶間進行,以免因服藥時嘔吐而將奶吐出引起誤吸。藥物也不要混入奶中哺喂。
2.注射法
注射法多用于急、重癥患兒及不宜口服藥物的患兒。能快速見效,但易造成患兒恐懼,宜在注射前作適當解釋、注射中給予鼓勵。常采用肌內注射、靜脈注射及靜脈滴注法。肌內注射一般選擇臀大肌外上方,對不合作、哭鬧掙扎的嬰幼兒采取“三快”(進針、注藥及拔針均快)的注射技術,防止發生意外。肌內注射次數過多易影響下肢活動,應盡量避免。靜脈注射多用于搶救時,嚴格掌握推注速度,切忌藥液外滲。靜脈滴注在臨床廣泛應用,不僅可以給藥,還可補充水分及營養、供給熱量等,應根據患兒的年齡、病情、藥物性質調控滴速。
3.外用藥
劑型較多,但以軟膏為多,也可用水劑、粉劑、混懸劑等。要避免兒童用手抓、摸藥物,誤入眼、口發生意外。
4.滴耳法
用藥時應將兒童的頭部轉向健側后進行,將3歲以下患兒的耳郭向下向后拉,將3歲以上患兒的耳郭向上向后拉。滴耳液的溫度為37℃。藥物滴于外耳道而自行流入耳膜,滴藥后兒童躺向健側保持10~15分鐘。
5.滴鼻法
應在進食前20分鐘進行,每瓶藥只能用于一個患兒。滴入時,患兒仰臥,肩下墊一大枕頭,滴藥后保持此姿勢5分鐘,防止藥液向鼻孔外流失。
6.其他方法
霧化吸入法常用;對神志不清、昏迷者采用鼻飼給藥;灌腸法兒童采用不多,可用緩釋栓劑;含劑、漱劑年長兒可采用。
四、藥物劑量計算
1.按體重計算
臨床上廣泛應用,是最常用、最基本的計算方法。計算公式:每日(次)劑量=患兒體重(kg)×每日(次)每千克體重所需藥量。
患兒體重應以實際測得值為準,使藥物劑量更加準確。若年長兒計算結果超出成人劑量,則以成人量為上限。須連續應用數日的藥,如抗生素、維生素等,按每日劑量計算后再分2~3次用,臨時對癥用藥如退熱藥、催眠藥等,常按每次劑量計算。
2.按體表面積計算
此法更為準確,因其與基礎代謝、腎小球濾過率等生理活動關系更為密切,但計算過程相對復雜。計算公式:每日(次)劑量=每日(次)每平方米體表面積所需藥量×患兒體表面積(m 2)。
兒童體表面積按“兒童體表面積圖或表”求得,也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體表面積(m2)=體重(kg)×0.035+0.1(體重≤30kg兒童)

體表面積(m2)=[體重(kg)-30]×0.02+1.05(體重 >30kg兒童)

3.按年齡計算
此法簡單易行。用于劑量幅度大,不需十分精確計算,如止咳藥、營養藥等。
4.以成人劑量折算
此法僅用于某些未提供兒童劑量的藥物,不用作常規計算方法,所得的劑量多偏小。計算公式:

兒童劑量=成人劑量×兒童體重(kg)/50

以上任何方法計算的劑量都有其局限性,實際應用時,應根據兒童的生理特點、所患疾病及其病情輕重、用藥目的、用藥途徑,得出較為確切的藥物劑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保定市| 平潭县| 宣武区| 鸡西市| 泽普县| 平和县| 石渠县| 宁蒗| 新平| 利辛县| 雅江县| 宾阳县| 班戈县| 慈利县| 新龙县| 长子县| 轮台县| 罗源县| 平顶山市| 盱眙县| 仲巴县| 乳山市| 郴州市| 兴义市| 德化县| 二连浩特市| 咸宁市| 大安市| 鸡西市| 达州市| 泉州市| 杂多县| 房产| 宝山区| 资兴市| 安岳县| 渭南市| 弋阳县| 广丰县| 余干县| 临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