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科護理學(第4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護理專科)規劃教材)
- 仰曙芬
- 2114字
- 2020-02-13 10:45:44
第三節 與患兒及其家長的溝通
溝通是實施兒童護理的必要條件,是評估兒童及其家庭的重要技能。由于兒童處在生長發育階段,心理發育尚不成熟,因此在溝通方面與成人有很多不同。
一、與患兒的溝通
(一)兒童溝通的特點
1.語言表達能力差
由于發育水平所限,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表達個人需要的方式不同。1歲以內的嬰兒多以哭聲表示自己的身心需要;1~2歲常有吐字不清楚、用詞不準確、重復字較多的現象,不僅自己表達不清楚,也使對方難以理解。3歲以上的兒童,可通過語言并借助肢體動作,形容、敘述某些事情,但常缺乏條理性、準確性。
2.分析認識問題能力差
兒童出生后,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事物的認識逐漸從直覺活動思維和具體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學齡兒童逐步學會正確地掌握概念,組成恰當的判斷,進行合乎邏輯的推理,但仍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因此,兒童時期對問題的理解、認識、判斷、分析的能力較成人差,易影響溝通的進展與效果。
3.模仿能力強
隨著神經系統的逐漸發育,學齡前兒童的思維能力進一步發展,他們能注意模仿成人的一言一行,設法了解和認識周圍環境。學齡兒童已經有了一定的判斷能力,能有意識的模仿老師和同伴。所以在與兒童溝通時,成人要有目的引導,就可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與患兒溝通的方式
1.語言溝通
語言溝通包括口頭和書面兩種。與患兒的語言溝通一般為面對面的口頭溝通,如護士介紹醫院環境、有關治療情況等,患兒也可向護士述說要求和感受。由于患兒的語言能力有限,可不同程度地影響溝通效果,因此要注意使用通俗易懂的詞語,掌握適當的語速,選擇合適的語調和聲調,保證語言的清晰和簡潔,同時要注意選擇合適的時間和相關的話題。
2.非語言溝通
又稱身體語言,包括面部表情、身體的姿勢、儀表、手勢、眼神、空間距離、語音語調等。護士和藹、友善的微笑,輕柔的撫摸,都能使患兒感到舒適與安全。
3.抽象式溝通
患兒可通過游戲與繪畫表達感情,受到教育。游戲是兒童最重要的溝通形式之一,通過游戲能表達他們對家庭、朋友及醫護人員的感受,也能顯示自己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同時能發泄自己對某件事情的憤怒。通過繪畫,患兒可表達愿望、宣泄感情,護士可通過繪畫與患兒進行交流,了解和發現存在的問題。
(三)與患兒溝通的技巧
1.語言溝通
(1)使用兒童能理解的方式:
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的發育情況不同,護士在與兒童交談中,應用兒童熟悉常用的詞句。語言溝通多采用肯定方式,避免使用“不”字,如“用紙來折飛機”比“不能吃紙”更易使兒童接受,使兒童能主動配合。
(2)接受兒童談話時的感覺:
由于兒童對事物的概念和分析等與成人不同,有時甚至幼稚可笑,護士不能取笑兒童或敷衍了事,應表示接受與理解,采取重視的誠懇態度,以免使兒童失去安全感和對護士的親近感及信任。
(3)注意交談的語調、語氣、聲調、音量、速度:
兒童對成人交談的內容有時不能完全理解,他們更注意談話的語氣、語調等,如他們能從母親說話聲調的提高或速度的加快而感到情緒緊張。因此,護士應掌握語言溝通的技巧,較慢、均勻地語調,穩重的聲音最能引起兒童的注意與反應。
2.非語言溝通
雖然年齡小、經驗和經歷缺乏,但仍要平等相待,尊重患兒。如與患兒保持較近的距離,采取蹲姿以達到與患兒眼睛在同一水平線,不厭其煩地滿足患兒的要求,可使患兒獲得安全的感覺,維護自尊。在兒童病房,除必須外,護士一般無需戴口罩,以便更好地與兒童溝通,減輕兒童陌生與不安的感覺。對于嬰幼兒來說,撫摸則是更有效的溝通形式,通過懷抱、撫摸可以使不安的兒童安靜下來,消除緊張情緒,有利于兒童心理方面的健康發展。
3.抽象式溝通
(1)游戲:
護士可利用學齡前兒童的好奇心,與其玩猜謎游戲,如猜手里拿的什么,或手電筒亮不亮等都能較快地與之進行良性溝通,增加親切感。
(2)繪畫:
護士通過對畫面內容、布局等的分析可了解兒童對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可通過一些線索展開評估,如圖中個體形象的大小,可反映兒童心目中重要的、有力量的、有權威的人或事;每個畫像出現的順序,可反映兒童對人或事按其重要程序排列的次序;兒童在圖中與家庭成員或其他人物的關鍵位置,表示兒童的地位,服從的感覺;涂擦、重疊部位與兒童矛盾、焦慮的心理有關。但這些線索并不是完全正確或一成不變的,必須結合兒童的背景資料進行全面細致的分析。
二、與患兒家長的溝通
雖然父母與兒童是分別獨立的個體,但在與兒童溝通中,需父母協助完成。護士以其熱情、客觀、理解、關心的態度,與兒童父母之間傳遞信息,給他們提供疏導個人感受、放松緊張焦慮情緒的機會。兒童也以獨特的目光來觀察護士,他們看到自己的父母與護士交流得很融洽,便增加了對該護士的信任感,容易與這位護士親近,使溝通在很隨意中進行。
應鼓勵交談。與父母的溝通最好以一般的談話開始,如“孩子現在怎么樣?”的普遍性問題,可使父母在輕松的氣氛下表達自己所關心的主題。在談話剛開始時,采用較好的說法如“什么”“怎樣”“你的意思是……”等。最好避免談話開始時使用如“是不是”“有沒有”等閉合性問題,雖可省時,提高效率,但不利于引導家長表露情感及提供患兒相關信息。
其他常用的溝通技巧如觀察、傾聽、適當的沉默、移情等,在與兒童父母溝通時亦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