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住院兒童的心理反應及護理

住院對兒童的心理和生理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剛入院的患兒通常會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群、醫療設備、緊張的氣氛及噪音不能適應,護士應幫助患兒,盡量縮短患兒對醫院的適應時間,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其身心的影響。
一、兒童對疾病的認識
由于認知能力的局限,兒童對患病、住院的認識因年齡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各年齡段兒童對疾病的認識有以下特點。
1.幼兒與學齡前期兒童
此期兒童不了解身體各部位的功能,認為疾病是外在的事物,僅僅是使其身體感到不適,而不能從疾病的現象中找原因,常將疼痛等感覺與懲罰相聯系,對疾病的發展及預后缺乏認識。
2.學齡期兒童
此期兒童開始了解身體各部分的功能,對疾病的病因有了一定的認識,認為道德行為與病因有關,并能注意疾病的程度,開始恐懼身體的傷殘和死亡。
3.青少年
此期兒童能夠認識到疾病的病因,明確疾病與器官功能不良有關,對疾病的發生及治療有一定的理解,能夠用語言表達身體的不適,產生對死亡的恐懼,甚至因不當的幻想而失眠,無法得到充分的休息。
二、各年齡期患兒對住院的反應及護理
(一)嬰兒對住院的反應及護理
1.對住院的反應
嬰兒期是兒童身心發育最快的時期,對住院的反應隨月齡增加而有所不同。6個月以前的患兒,如生理需要獲得滿足,入院后較少哭鬧,能夠安靜,即使與母親分離,出現的困擾尚不明顯,但容易因住院而缺乏外界有益的刺激,感知覺和動作方面的發育受到一定影響,此時是嬰兒和母親開始建立信任感的時期,若患兒住院,此過程就會被迫中斷。6個月后患兒開始懂得認生,對母親或撫育者的依戀性越來越強,故6個月~1歲的患兒住院反應強烈,主要表現為 分離性焦慮(separation anxiety),以哭鬧表現與親人分離的痛苦,對陌生環境及人持拒絕態度。
2.護理要點
盡量減少患兒與父母的分離,護理人員應多與患兒接觸,呼喚其乳名,使之對護士從逐漸熟悉到產生好感。盡量做到有固定的護士對患兒進行連續的護理,使患兒與護士能夠建立起信任感,滿足患兒的生理需要。向家長了解并在護理中盡量保持患兒住院前的生活習慣,可把患兒喜愛的玩具或物品放在床旁。對小嬰兒特別要多給予撫摸、懷抱、微笑,提供適當的顏色、聲音等感知覺的刺激,協助其進行全身或局部的動作訓練,維持患兒正常的發育。
(二)幼兒對住院的反應及護理
1.對住院的反應
幼兒對母親的依戀變得十分強烈,對住院誤認為是懲罰,因對醫院環境、生活等各方面均不熟悉,擔心自身安全受到威脅,并且害怕被父母遺棄,由此產生分離性焦慮。同時受語言表達與理解能力的限制,在表達需要、與他人交往上出現困難,感到苦惱。幼兒末期開始發展其自主性,但住院往往使他們受到約束,因而產生孤獨感和反抗情緒。各種心理反應,使患兒拒絕接觸醫護人員。具體表現為3個階段。
(1)反抗:
表現為哭鬧,采用打、踢、跑等行為,尋找父母,拒絕他人的勸阻、照顧。
(2)失望:
因不能找到父母而悲哀、沮喪,對周圍一切事物都不感興趣。此階段部分兒童易出現逃避壓力。常用的行為方式為退行性行為,如吸吮自己的拇指或咬指甲、尿床、拒絕用杯子或碗而用奶瓶等。
(3)否認:
住院時間長的患兒可進入此階段。即把對父母的思念壓抑下來,克制自己的情感,能與周圍人交往,而且形成新的人際關系。表現得很愉快。以滿不在乎的態度對待父母來院探望或離去。
2.護理要點
以患兒能夠理解的語言講解醫院的環境、生活安排,了解患兒表達需要和要求的特殊方式。鼓勵家長陪伴及照顧患兒,盡量固定護士,對患兒進行連續的、全面的護理。運用語言與非語言溝通技巧,多與患兒交談,以促進患兒語言能力的發展,達到互相理解。對患兒入院后出現的反抗、哭鬧等,應予以理解,允許其發泄不滿。如發現患兒有退行性行為時,切不可當眾指責,而是在病情允許時努力幫助其恢復。為患兒創造表現其自主性的機會,如自己洗手、吃飯等,盡量滿足其獨立行動的愿望。
(三)學齡前患兒對住院的反應及護理
1.對住院的反應
學齡前患兒如在住院后與父母分離,同幼兒一樣會出現分離性焦慮,但因智能發展更趨完善,思維能力進一步發展,故表現較溫和,如悄悄哭泣、難以入睡,能把情感和注意更多地轉移到游戲、繪畫等活動中,來控制和調節自己的行動。因為對陌生環境的不習慣,對疾病與住院的不理解可有恐懼心理,尤其懼怕因疾病或治療而破壞了身體的完整性。同時,懷疑被父母遺棄和受到懲罰。
2.護理要點
護理人員要關心、愛護、尊重患兒,盡快熟悉患兒。介紹病房環境及其他患兒,以助其減輕陌生感。鼓勵父母參與治療和護理計劃。根據患兒病情組織適當游戲,通過游戲使患兒了解疾病和住院治療不會對自己的身體構成威脅及住院不是懲罰;還可以表達患兒情感、發泄恐懼和焦慮情緒及進行健康教育。
(四)學齡患兒對住院的反應及護理
1.對住院的反應
此階段患兒已進入學校學習,主要的反應是與學校及同學分離,耽誤了學習,感到孤獨,擔心會落后。因對疾病缺乏了解,患兒憂慮自己會殘疾或死亡;因怕羞而不愿配合體格檢查、不愿意回答個人衛生方面的問題;也有的患兒會因自己住院給家庭造成嚴重的經濟負擔而感到內疚。由于此階段患兒自尊心較強、獨立性增加,所以,盡管他們的心理活動很多,但表現比較隱匿,努力做出若無其事的樣子來掩蓋內心的恐慌。
2.護理要點
護理人員要給患兒介紹有關病情、治療和住院的目的,解除患兒的疑慮,取得患兒的信任,密切護患關系。協助他(她)們與同學保持聯系,了解學校及學習情況。鼓勵患兒與同伴和老師通訊,允許同伴來探望。與患兒共同計劃一日生活安排,根據病情組織多種活動,鼓勵患兒每日定時堅持學習,使其保持信心。進行體格檢查及各項操作時,要采取必要的措施維護患兒的自尊。提供自我護理和個人衛生工作的機會,發揮他們的獨立能力,引導他們安心、情緒穩定地接受治療。
(五)青春期患兒對住院的反應及護理
1.對住院的反應
青春期患兒獨立意識較強,心理適應能力加強但情緒容易波動,住院后如果醫護人員過多的干涉,容易出現逆反心理,也會因為日常生活被打亂而焦慮不安。
2.護理要點
護理人員應注意運用溝通技巧與之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增加患兒的安全感,鼓勵其表達情緒反應,以減輕焦慮情緒。與患兒及其家長共同制定合理的作息時間表。尊重患兒,在治療護理過程中提供給患兒部分選擇權,使之更好地配合。
(六)臨終患兒對住院的反應及護理
1.對住院的反應
臨終患兒心理反應與其對死亡的認識有關。
(1)嬰幼兒尚不能理解死亡。
(2)學齡前兒童對死亡的概念仍不清楚,常與睡眠相混淆,不知道死后不能復生。他們還會把死亡與自己的不良行為聯系起來,認為死亡是一種懲罰。學齡前兒童最害怕與父母分別,因此,他們對死亡的恐懼是長眠不醒所帶來的分離和孤獨。只要父母能在身邊,就感到安全。
(3)學齡兒童開始認識死亡,但7~10歲的兒童并不理解死亡的真正意義,僅僅認為死亡是非常可怕的大事,而不能將死亡與自己直接聯系起來。因此,對10歲以下的兒童來說,難以忍受的是病痛的折磨及與親人的分離,而不是死亡的威脅;能夠減輕病痛,與親人在一起,便能有安全感。隨著心理的發展,10歲以后的兒童逐漸懂得死亡是生命的終結,普遍存在且不可逆,自己也不例外,對死亡有了和成人相似的概念,因此,懼怕死亡及死亡前的痛苦。
2.護理要點
護理人員應采取措施盡量減少臨終患兒的痛苦,如穩、準、輕、快的操作,及時滿足其心理、生理需要等。護士應向患兒父母提供護理指導。允許家長守護在身邊,參與適當的照顧,臨終前兒童常希望得到身體的接觸,應鼓勵父母摟抱、撫摸患兒。盡量做到有固定的護士對患兒進行連續的護理,使患兒與護士能夠建立起信任感。同時,以耐心、細致的護理服務支持患兒。結合10歲以后患兒對死亡的理解程度,要認真面對患兒提出的死亡問題并給予回答,但避免給予預期死亡時間。隨時觀察患兒情緒的變化,提供必要的支持與鼓勵。
患兒死亡后,要理解、同情、關心家長的痛苦,在勸解、安慰家長的同時,盡量滿足他們的要求。如允許家長在患兒身邊停留一些時間,提供家長發泄的場所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乐市| 铜陵市| 凤城市| 黎川县| 原平市| 云霄县| 高淳县| 澜沧| 徐水县| 云南省| 霍城县| 永宁县| 大田县| 如皋市| 清新县| 道孚县| 绥宁县| 梁山县| 泰兴市| 宿迁市| 紫阳县| 东安县| 浦城县| 怀柔区| 新巴尔虎左旗| 岳池县| 平湖市| 文山县| 同江市| 师宗县| 泉州市| 竹溪县| 德清县| 延长县| 晋江市| 宜良县| 南华县| 博客| 陆河县| 松桃| 聂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