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了這些雜牌部隊之后,舟山明軍的戰斗力反而有所提升。沈廷揚的軍隊以自己的嫡系和黃斌卿的舊部為骨干,已經形成了一個很穩定的團體,水師張名振、阮進、王朝先、劉孔炤四部雖然和沈廷揚部多有矛盾,但是大體上還維持著和睦。周瑞與周鶴芝不和,周瑞加入了鄭彩麾下,周鶴芝則投靠了阮進。陸地力量以王之仁部為主,得到了充足的糧食補給之后,王之仁也多少能約束一下軍紀了。鄭軍沒有在寧波久留,隨著福建開來更多的援軍,他們轉而攻擊只有少量清軍占領的浙南地區,由于原本駐防浙南的清軍馬進寶部在寧波之戰中被干掉了,鄭軍的攻勢十分順利,目前鄭鴻逵占據臺州,鄭彩占據溫州,但鄭森并沒有隨著叔父一起南下,而是留在了寧波。
去年錢塘江之役的教訓證明,王之仁雖然不缺乏勇氣,卻缺乏戰斗力。因此寧波明軍把希望寄托在水師炮船上,他們疏浚奉化江的河道,最大限度地發揮水師的優勢。但是這樣的部署能不能擋住清軍的攻擊,誰心里都沒有底。現在徽州的明軍馬惟興部正在杭州、嚴州一帶襲擾清軍,而鄭軍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臺州和溫州,福建明軍楊文驄部反攻處州,目前還沒得手。寧波明軍最能指望的還是衢州的援兵,在劉芳亮的主力到來之前,張鵬翼和郭瑤就已經出兵攻擊蘭溪、湯溪兩個縣城,如果劉芳亮趕到之后,能順利奪下金華,從西南威脅紹興,馬得功就不得不放棄攻擊寧波的計劃了。假如劉芳亮從金華北進嚴州,就會占據錢塘江上游,對杭州形成威脅,說不定馬得功連紹興都要放棄。
當然,如果事情真有這么順利,清軍也不至于拿下半壁江山了。
就在寧波告捷的時候,山東戰場的明軍卻遭到了慘重的損失。去年由于張存仁的部下被調走了一部分,魯西榆園軍的壓力減輕了不少。但是隨著湖北和陜西戰事的結束,清軍卷土重來,加大了對義軍的鎮壓力度。就在義興三年正月三日這一天,一場突如其來的大水驟然而至。
曹州、濮州、定陶、城武、巨野、東明等十余州縣被災,大片土地化為水鄉澤國。這些地方的清朝官員大多政令不出縣城,農村盡是義軍的天下,經此一劫,榆園軍這些年的成果幾乎全部付之東流,百姓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浩劫。即便在滔天洪水中僥幸逃得性命,也無家可歸,洪水退后,大片土地都變成了黃泛區,無法再耕種,只剩下遍地腫脹腐爛的人畜尸體。
過了很久,馬應試才終于搞明白,張存仁竟然掘開了黃河大堤!
這樣喪心病狂的舉動完全超出了馬應試的想象力,各部清軍隨即大舉出動,圍剿榆園軍。清軍使用的是殺光、搶光、燒光的政策,所到之處盡皆夷為平地,連樹林都全部砍伐,不給義軍留下藏身之處。義軍原本用地道來機動,清軍采用煙熏、水灌等戰術,令義軍損失慘重。馬應試的部下梁敏、張七等人戰死,馬應試不得不又帶著殘部逃入了沂蒙山區。清軍緊隨而至,夏承德部駐軍沂州,佟養量駐軍沂水,宜永貴駐軍新泰,張存仁自己親自率領保定總兵魯國男部前往兗州,四面張網,鐵壁合圍,組織對沂蒙山區的大掃蕩。
“權將軍,我們突出來了!”馬寶又見到了宮文彩,無比激動。剛才這一場惡戰,他手下的人死傷過半,馬寶有好幾次都以為自己這回鐵定要完了。再看看宮文彩,他身后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連宮文彩本人都受了傷。宮文彩說:“我們是分頭突圍的,張大人另走一路,不知現在在何處。”
馬寶嘆道:“這一仗誒,我們幾年的心血都算白費了。”宮文彩說:“也不是白費,這些年我們殺了這么多韃子,幫著南方的兄弟們分了虜兵之勢,就算我們都打光了,也是有功于國。”
馬寶沒有為國捐軀的覺悟,但是他也并不愿意去給清廷當奴才,不到萬不得已,他還是會堅持戰斗的。馬寶用樹枝在地上劃著:“沂水、沂州、費縣、蒙陰、莒州,全都是敵人,沂水沿岸部署了重兵,向東突圍恐怕不可能,我們要不要試著向陪尾山一帶發展?”宮文彩說:“多半也不成,我們剛從蒙山下來,韃子應該還在那里沒走,現在向西,只怕會一頭撞上。”
兩人談論了半天,也談不出個什么結果,經過了一番血戰,明軍損失慘重,很難再發動有效的反擊,這樣一來,就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局面。接下來的幾天之內,宮文彩和馬寶與馬應試合并一處,連續在山區中穿行,每天都要和清軍交戰一兩次。終于,他們與張家玉和莊鼐會合了。
張家玉和莊鼐也很狼狽,他們被清軍一路追逐,幸得本地土寨接濟才脫身。沂蒙山中有很多士紳結寨自保,此次清軍的大掃蕩對他們也造成了嚴重的損害,許多山寨被清軍摧毀。清軍掘開河堤、實行焦土政策的無差別攻擊把山東父老徹底得罪光了,那些原本搖擺不定的山寨也開始倒向明軍。如果是在經過了多年鏖戰,山東民力耗竭的情況下,可能這并不會改變戰局,但現在,清軍的屠戮還沒有到把山東殺得十室九空的地步,人心向背還是很要緊的。除了謝遷和蔡仕之外,山東明軍的領導者都聚在一起了,宮文彩、馬應試、馬寶、張家玉、莊鼐五人一同分析了目前的局勢,一致認為,繼續在山中打轉是沒有出路的,必須跳到外線,在濱海地區發動反擊才行。但是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必須闖過清軍沿沂水布置的封鎖線。
目前宮文彩等人能集結起來的兵馬不超過七千人,而沿河布防的佟養量、夏承德兩部清軍在一萬以上,不消說肯定是一場苦戰,而張存仁、魯國男、宜永貴等人指揮的超過兩萬清軍猶自尾隨在后。散落在沂蒙山各處的明軍應該還有數千人,由于被清軍打散,現在難以聚攏,已經顧不上了。如果明軍在短時間內不能突破封鎖線,那么將會被清軍前后夾擊,只有全軍覆沒一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