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莫斯科俄羅斯的形成

莫斯科公國的勃興

現在,莫斯科是居住著一千一百萬人口的大都市。特維爾大街中部的廣場正對著市政廳,廣場上安放著尤里的銅像。每年9月,都會在安放尤里雕像的廣場上舉辦“建城節”。毫無疑問,這是有歷史淵源的。莫斯科這個地名與尤里的館舍及城寨被一起載入史書。首次出現記載的年份是1147年。1157年,莫斯科附近還出現了一個城寨,但被蒙古軍隊焚毀。而莫斯科惠蒙“地利”,雖然也在“韃靼人的侵襲”中遭到破壞,但不久便得以重建并恢復了活力。莫斯科位于伏爾加河與莫斯科河交匯之處,這使得它成為連接西北地區與東南地區貿易的重要節點。除此之外,它與欽察汗國以及立陶宛大公國也有相當長的距離,因此較少遭受外部攻擊。

建立之初的莫斯科公國是弗拉基米爾·蘇茲達爾大公國的“分領國”。14世紀初,莫斯科公國的統治面積超過最初分封時的一倍。實力的壯大讓莫斯科公具備與特維爾公爭奪“弗拉基米爾大公”位置的力量。為奪得大公之位,莫斯科公與特維爾公都十分討好欽察汗國的大汗,兩“公”之間也發生過多次戰爭。伊凡一世卡利塔(1325—1340年在位)頻繁前往欽察汗國國都薩萊,與大汗建立緊密的關系。因此,他不僅獲得向其他公國征集稅賦的權力,最終也得以從特維爾公手中奪得大公之位。1380年秋,他的孫子德米特里在頓河上游的庫利科沃原野上大敗欽察汗國馬買汗的軍隊,德米特里因此還被稱為“頓斯科伊”,意為“頓河英雄德米特里”。雖然取得了勝利,但并不意味著他們從此擺脫“桎梏”。兩年后,莫斯科又被韃靼軍隊短暫占領。雖如此,毫無疑問,頓河的勝利讓莫斯科公國在俄羅斯諸公國中樹立了威望,這個威望使它肩負起統一俄羅斯的使命。

謝爾蓋耶夫圣三一修道院 16世紀祈禱與勞動的場景

伊凡一世在位時,教區主教也從弗拉基米爾遷到莫斯科。雖然大部分主教依然是希臘人,但伊凡成功地把宗教權威與世俗權力結合起來。俄羅斯正教在莫斯科世俗統治者的庇護下,也獲得了長足發展。比較明顯的事例是,修道院原本通常設立在城鎮周圍。14世紀開始,在遠離城鎮的鄉村、森林及荒野,也修建了很多新的修道院。莫斯科近郊有名的謝爾蓋耶夫圣三一修道院、北方的索羅維斯基修道院、索洛韋茨基修道院等等,都是在這一時期建立的。很多修道院是由出身低微而又“富于進取心”的人所修建的,他們從大公那里領受大片鄉村土地,役使農民建設修道院的領地。因為這些修道院的“擴張路線”,修道院常常與周圍的村落發生沖突。在俄羅斯北部,這種新型的修道院,14世紀出現了四十二所,15世紀出現了五十七所。

伊凡大帝統一全國

15世紀前半期,為爭奪大公之位,莫斯科大公國內部不斷上演血腥斗爭的慘劇。1425年,頓河英雄德米特里之孫瓦西里二世在其父過世后,以九歲幼齡繼承大公之位。然而瓦西里二世的叔父加利奇公爵尤里覬覦大公之位,向瓦西里二世發起挑戰。尤里死后,其長子瓦西里·科索伊、另一個兒子德米特里·舍米亞卡和他們的父親一樣,繼續對大公之位發起挑戰。尤其是德米特里·舍米亞卡既非長子,年齡也不大,但卻有著雄大的野心,局勢也因為他變得更加混亂。他們的挑戰使莫斯科大公國陷入近三十年的“毫無仁義”的戰爭。這場戰爭極其殘酷。瓦西里二世曾因戰敗被加利奇公爵瓦西里·科索伊俘獲,被弄瞎眼睛,“失明大公”的綽號由此而來。瓦西里失明十年后,德米特里·舍米亞卡也如同他的兄長一樣,對瓦西里二世發起攻擊。這樣的亂局直到后來的伊凡三世(1462—1505年在位)繼承大公位之后才得到完全收拾。1462年,二十二歲的伊凡正式即“莫斯科大公”之位,他的文治武功為后來的俄羅斯帝國奠定了基礎。

伊凡三世最大的功績就是“統一全國”。在他統治期間,莫斯科大公國先后合并羅斯托夫、雅羅斯拉夫爾、特維爾等公國,以及西南部的大小公國。1471年,伊凡三世派大軍開始了對諾夫哥羅德的統一戰爭,1478年取得最終勝利,諾夫哥羅德原先的“共和國制”被廢止。諾夫哥羅德象征著自由與獨立的“民眾會議”的大鐘被運往莫斯科,大約一千名貴族被強行遷往異地。廣大的土地分封給了莫斯科的士族,伊凡三世大公軍隊的核心——士族階層——因為獲得大片新土地而實力大增。此后,諾夫哥羅德由莫斯科派出的官員直接管轄。

伊凡三世 莫斯科大公,統一了俄國,初稱沙皇

伊凡三世是歷史上第一個“統一俄羅斯的君主”,也是首位使用“沙皇”稱號的君主。莫斯科克里姆林宮長達兩公里的城壁雖堅如磐石,但伊凡的統治權力卻并未像城墻那樣固若金湯。確實,在俄羅斯,“獨立自主”的各個大小公國已不復存在,但大小公侯仍以貴族身份出席“貴族會議”這個傳統的政治權力中心。伊凡也不可能完全無視他們的力量。為此,伊凡把身邊的“秘書官”與“士族”送入“貴族會議”,以抑制貴族在會議中的力量。伊凡還對“世襲”的傳統宮廷式的行政及財政制度進行改革,邁出建立官僚制國家機構的第一步。

伊凡的另一個功績是擺脫“韃靼人的桎梏”,獲得真正的獨立解放。欽察汗國在庫里科沃之戰后分裂為諾蓋、喀山、阿斯特拉罕、克里米亞、昔班尼等小汗國,以及自稱“欽察汗國正統繼承者”位于伏爾加河下游的“大汗國”。“大汗國”的艾哈邁德汗雖有意重整河山,在1472年還發動遠征,結果卻未能如愿。此后不久,伊凡三世停止向大汗納貢。1480年,大汗率十萬大軍來到奧卡河上游的烏格拉河畔,與伊凡的軍隊隔河對峙。結果,大汗的軍隊沒有繼續進軍,而是選擇了退卻。于是,第二次遠征草草收場(16世紀初大汗國滅亡)。以這次對峙為標志,俄羅斯徹底擺脫了“韃靼人的桎梏”。然而,外部的威脅并沒有因此完全消失,新的危險很快便如約而至。可是,無論如何,1480年毫無疑問是俄羅斯歷史的轉折點。

“第三羅馬”莫斯科

接下來再講述一下伊凡三世的婚姻。伊凡最初的大公妃是其宿敵特維爾公爵的女兒瑪利亞。1467年,瑪利亞去世,有人懷疑她死于毒殺。伊凡的第二位大公妃是“中世紀羅馬帝國”拜占庭皇帝的侄女索菲亞·帕列奧羅格公主。1453年,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帝國軍隊攻陷。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悲壯的“君王死社稷”。皇帝的弟弟與索菲亞等部分皇室成員逃亡羅馬。他們一家與其說是受到了羅馬教皇的庇護,不如說是被天主教與希臘正教“折中派”的尼西亞教區主教,也是樞密卿的貝撒里昂接受。而索菲亞與俄羅斯的大公的婚聘之事也因此產生。

俄羅斯大公與拜占庭王室的通婚并非首次。如前文所述,讓俄羅斯變成希臘正教化國家的弗拉基米爾大公的大公妃就是拜占庭皇帝巴希爾二世之妹安娜公主。五百年來還有一些別的通婚事例。在索菲亞與伊凡三世聯姻之前,1411年,伊凡三世的姑母還嫁給了后來成為拜占庭皇帝的約翰內斯八世。但是這次嫁到俄羅斯的索菲亞是一個在羅馬長大的拜占庭公主,俄羅斯人非常懷疑她不是一名天主教徒。雖然有此疑慮,1472年6月,索菲亞與她的隨從還是從羅馬出發,并于年底抵達莫斯科。在克里姆林宮接受了主教的祝福后,她當天便與伊凡三世大公完婚。有人說她是“容姿非凡的美女”,也有人說她并不那么漂亮。因為她的肖像畫并沒有保存下來,對于這個爭議我們也無從考究。索菲亞公主與伊凡三世共生育九名子女,其中包括沙皇瓦西里。

歷代莫斯科大公

信仰的世界 10世紀末由拜占庭正式傳來的基督教,不僅獨樹一幟地得到發展,也深深扎根于社會。圣像崇拜成為俄國正教的重要特征。圖為圣像畫作家魯勃廖夫的代表作《三位一體》,15世紀初,142厘米×114厘米,特列季亞科夫美術館藏

伊凡三世與索菲亞公主的婚姻成為俄羅斯東正教繼承“拜占庭遺產”的象征。莫斯科通過這場婚姻提高自身威信的政治意圖十分明顯,不過這場政治秀與其說是為了對外彰顯國威,莫如說是統合國內大小公侯的需要。從時間來看,婚姻締結之時正是莫斯科大公國剛剛占領洛夫哥羅德,時局十分不穩之際。

索菲亞的入嫁讓俄羅斯與意大利的關系日益趨近。很多羅馬和君士坦丁堡的技術人員跟隨索菲亞來到莫斯科。此后莫斯科也多次派出使節,并從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帶回大量工匠。這些建筑師與工匠大多來自米蘭,這也正是為什么建于16世紀的克里姆林宮城墻與意大利北部城堡的建筑風格十分相似。歷代沙皇舉行“加冕儀式”的圣母安息主教座堂也出于意大利建筑家之手。雖然建筑家和工匠是意大利人,但這些教堂卻是按照俄羅斯神職人員的要求建造的。

伊凡大帝的繼承者是瓦西里三世(1505—1533年在位)。他繼續推進著父親未完成的事業。在瓦西里三世的統治下,領土進一步擴大,修建了眾多富有俄羅斯風情的教堂,構筑了很多軍事要塞。這一時期,普斯科夫近郊一位名叫斐洛菲斯的修道士提出“莫斯科就是第三羅馬”的概念,他主張第一羅馬與第二羅馬(君士坦丁堡)因逸脫了正確的教義而崩壞,第三羅馬(莫斯科)將巋然不倒,因此也不會再有第四羅馬。第三羅馬的概念很快成為莫斯科大公國的新意識形態。16世紀席卷歐洲的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對俄羅斯并未產生太大影響。但在這一時期,俄羅斯的教會中產生了否定教會土地所有權、提倡“苦行修行”的“清廉派”。與之對立的是“所有派”,“所有派”認為教會的特權與土地應當受到保護。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約瑟夫·波羅茨基。由于“所有派”鼓吹莫斯科大公的權力是神授予的,因此他們得到了世俗權力的支持。

伊凡雷帝的夙愿

1533年即位之時,伊凡四世尚在四歲沖齡。這位后來治世長約半個世紀的君主就是赫赫有名的“伊凡雷帝”。因其特立獨行的性格,后世對他的評價也是毀譽參半。他統治期間,一以貫之的方針就是對大貴族、諸公侯權力的削減與剝奪。十七歲親政時,他開始以源自羅馬愷撒大帝的稱號“沙”自稱。從這時起,擺脫名門貴族的束縛以及集權于君主一人便成為他畢生追求的夙愿。

1549年,伊凡雷帝設立“重臣會議”。“重臣會議”是一個擁有強大權力的新國家機構,不受貴族及公侯把持的“貴族會議”節制與約束。通過這個機構,伊凡雷帝推進他在各個領域的改革。伊凡雷帝還設立了“使節官署”“財政官署”“人事官署”“規劃官署”等俄語名叫“普里卡司”的一系列中央官署。普里卡司最早在伊凡三世時就有設立,伊凡雷帝更加強化與完善了這些國家機構。地方行政方面,伊凡雷帝逐步廢止了原先由貴族充任的“州官鄉司”,轉以自治制代替貴族官制。另外,他還設立咨議機關——“國民代表會議”。通過這個機關,中小士族階層與工商業者得以參與國政,并可在此反映“地方的聲音”。另外,伊凡雷帝還從中下層士族中選拔一千余人,分給他們莫斯科近郊土地,讓他們組成“千人隊”,增加沙皇直屬軍隊的力量。為維護莫斯科治安,他還設立了一支“洋槍隊”。

雷帝伊凡四世 俄羅斯史上最具個性、最強有力的君主

1564年年末,伊凡四世突然離開莫斯科,來到亞歷山德羅夫村,這一舉動讓人訝異不已。在那里,他讓人給貴族與神職人員送了封信。信中說,因不能容忍貴族的背叛行為和教士的幫兇行徑,他決定退位。這一系列舉動是伊凡雷帝的政治謀略。“退位”消息傳出后,工商業者與普通民眾大為震驚,紛紛向貴族施壓。最后,貴族們不得已承認沙皇擁有絕對權力。

返回莫斯科后的第二年,他又推出新的土地管理政策——“特轄制”。整個俄羅斯的土地被分成“國家領地”與“皇室特轄領地”兩種。在“皇室特轄領地”組織了“特轄領地管理隊”(黑衣隊),這個管理隊成員身著黑色衣裝,馬鞍前一律飾以狗頭,專門從事清理“沙皇敵人”的暗殺行動,不少貴族、士族和平民便死于他們之手。這個有些脫離正常軌道的反貴族政策給后世帶來極大混亂。1558年,利沃尼亞戰爭爆發并演變成為長期戰爭。這場戰爭使伊凡雷帝統治后期的俄羅斯走向衰落。1584年,伊凡雷帝撒手人寰。1598年,伊凡雷帝之子費奧多爾一世無嗣而死,綿延數百年的留里克王朝落下帷幕。

征服喀山與西伯利亞

征服喀山汗國是伊凡雷帝最大的豐功偉績。俄羅斯人從“韃靼人的桎梏”中解放之后,克里米亞、喀山等游牧兵團仍頻繁襲擾邊境,有時還會侵入腹地。伊凡雷帝曾寫過這樣的句子,“遭克里米亞、喀山之禍害,半數國土淪為荒野”。事實上,游牧民族把很多俄羅斯人俘虜充作奴隸使用,或在奴隸市場上販賣。于是,征服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之事被提上伊凡的議事日程。因想從喀山獲得新的分封領地,士族們十分支持伊凡的征服計劃。1552年,俄軍來到可以臨視喀山城的伏爾加河右岸,在此構造要塞。8月,俄軍包圍喀山,10月攻陷。征服后,伊凡在喀山各地樹起十字架,修建教堂,拆毀所有清真寺。莫斯科的教會會議決定在喀山設立一個主教區,任命古里伊為第一代喀山大主教。我們現在所熟知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宮紅場附近的瓦西里圣堂也是為紀念喀山之戰的勝利而建立的。這座瓦西里圣堂有著九個絢麗多彩的洋蔥頭屋頂,現在已成為莫斯科的標志性建筑。

葉爾馬克(?—1585) 西伯利亞的征服者

韃靼的貴族大多前往莫斯科侍奉新的君主。他們也有改信俄羅斯正教而獲得高位的,但改宗并不是“侍奉”俄羅斯君主的必要條件。有的人通過與正教徒女性結婚而獲得進入統治階層的身份。征服喀山二十年后的1575年,伊凡雷帝冊封“喀山王子”西美昂·貝克布拉托維奇——他被認為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為“全羅斯大公”。在受封的前五年,西美昂與俄羅斯人結婚并成為侍奉伊凡的臣子,他還受洗成為一名正教徒。不過,一年后他又從大公之位上退了下來。

伊凡四世的統治時代還有很多不可欠缺、生動有趣的事跡史實。最后,我再簡單評述一下進軍西伯利亞之事。西伯利亞一詞源自“西伯利亞汗國”。1581年,在伊凡雷帝的許可下,為支援北方富裕鹽商斯特羅加諾夫家族,葉爾馬克帶領一千五百余人的哥薩克部隊和三名祭司進攻了西伯利亞汗國的首都。激戰中,葉爾馬克殞命。此后哥薩克騎兵不斷在西伯利亞的河川要沖構筑要塞堡壘。1587年,俄羅斯人在西伯利亞建立了第一座城鎮——托博爾斯克,這座額爾齊斯河岸的城鎮位于西伯利亞汗國首都卡什雷克下游十七公里之處,是俄羅斯在西伯利亞最初的行政、宗教及傳教中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繁峙县| 太仆寺旗| 米泉市| 和平区| 隆子县| 皮山县| 盈江县| 阿勒泰市| 临沧市| 登封市| 南阳市| 临汾市| 恭城| 石棉县| 资兴市| 瑞金市| 三都| 上犹县| 罗定市| 密山市| 徐闻县| 宁蒗| 扬州市| 三台县| 汉中市| 榆树市| 西林县| 育儿| 涪陵区| 镇沅| 衡南县| 涿鹿县| 亳州市| 南开区| 泽州县| 淳安县| 辽源市| 肇州县| 定兴县| 新河县| 勃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