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佛土三千世界的大遺跡與大型帆船

三佛齊與夏連特拉—7—9世紀

印度與東南亞的海上貿易之路是地域間的物流通道,同時也是來自印度的精神價值體系的傳播之路。笈多王朝時期,印度迎來古典文明的成熟,那爛陀寺帶來了佛教教育的發展,在此背景下,傳入東南亞的印度教和佛教在吸收了諸多本土信仰的同時,受統治階層篤信。各地效仿印度寺院建立起廟宇,制作借用印度文字的碑文,地方作坊也生產神佛雕像。

東南亞各個港口城市被納入連接印度、西方世界和中國的海上中轉貿易路線當中,大量的物產運輸因為大型帆船的建造、季風的運用、舾裝技術及航海技術的發達而成為可能。這些港口組合成為連接印度、西方世界和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海上交通呈現盛況并急速發展。新的東西通商發展的結果是,7世紀中葉三佛齊在今天的巨港附近誕生,國土包括蘇門答臘島東岸至沿穆西河往上的內陸河岸地區。中國求法僧義凈(635—713)于671年從中國乘船到達這里,所乘的船只就是波斯船。

同一時期,占婆王國在海上中轉貿易中,通過采購及運輸香料等獲得收益,此外,他們還掠奪遠洋航行的商船,從而獲得巨額的利益(《嶺外代答》卷二)。

三佛齊到底是個怎樣的港口國家呢?在巨港,以國王為首的大多數居民都篤信佛教。根據最近關于三佛齊的研究(深見純生),其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7世紀后半葉至8世紀中葉),以蘇門答臘島的巨港為中心;第二階段(8世紀后半葉至9世紀),處于爪哇的夏連特拉王朝統治下,但它與爪哇主導貿易活動結合,并延續之前的交易;第三階段(9世紀中葉至14世紀后半葉),隨著夏連特拉王朝的急速衰落,再次以中國史料“三佛齊”的稱呼登場。這一時期也有來自朱羅王朝的外敵入侵(1025)。

中國史料中所提及的訶陵國,即位于爪哇島中部的夏連特拉王朝。

彰顯王權的婆羅浮屠

在距日惹市內西北方向四十三千米的人工丘陵地帶,矗立著“婆羅浮屠”(約770—820,一種說法認為婆羅浮屠是爪哇語“山丘上的僧房”的意思),這是一座具體表現佛土三千世界的寺院。一百二十米的四方基座上,矗立著五層的方形壇和三層的圓壇,最上層聳立著大型的佛塔,構成了壯觀的石造寺院。回廊上的浮雕從入口往上長達五千米,一千四百六十個鑲板浮雕以易懂的圖畫方式描繪了本生譚(佛陀的前世故事)、《華嚴經》等。造型和雕刻都具有獨特性。

婆羅浮屠遺跡 邊長一百二十米的基座上矗立著七十二座舍利塔和大佛塔

婆羅浮屠寺院要表現什么呢?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第一,表現大乘佛典《華嚴經》中菩薩修行的十個階段;第二,大乘佛教提倡的三界之說(欲界、色界、無色界);第三,因佛像整齊放置而提出立體曼荼羅說;第四,最近提出的7世紀末印度出現的《初會金剛頂經》(真言宗經典)的建立說。當時國王的統治力脆弱,因此要建造如此巨大的寺院。這是一座展示強大王權的佛教紀念建筑物。關于為什么建造巨大紀念建筑物,請參照后述的第九章。

7—9世紀,東南亞在本土系統中消化來自印度的諸多思想,使其與當地固有的社會公共建設與獨特的文化活動融會貫通,并形成東南亞型體系。這一時期也是建立具有獨特理念的建筑、制作民族語言的碑刻、形成與印度風格相異的美術作品等的時代。這是一個通過碑文用本國語言記載歷史、高度傳頌的時代。此外,東南亞作為連接東西兩世界中轉貿易的要沖而被納入其中,開始作為世界史中的重要節點而登場。

內陸型農業社會的發展—9—11世紀

9—11世紀,東南亞諸王朝以農業為經濟基礎,開墾可耕地,確保人口資源,摸索建設新型國家。在文化領域,它們繼續將從印度、中國吸收的精神價值體系置換到各地獨特的文化結構當中,比如各居住點的獨特建筑(王宮、寺院等)、反映地方特色的當地美術、佛像、工藝品,以及本國文學的創立、由民族語言寫成的王朝編年史等。本土文化開始顯現。

越南于10世紀趕走了此地的中國官員并取得獨立,但各地豪強割據,日復一日地對抗。1009年,越南李朝(1009—1225)建立,雖然這個時代的越南社會并非“中國式”的,但是國王們將自中國傳入的佛教擺在人們面前,炫耀神圣的王權。中國式思想逐漸被以越南的方式理解,似乎固定下來。

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印度、西方世界與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要沖。9世紀中期,中文名稱叫作“三佛齊”的諸港口聯合國家登場亮相。獨占了連接印度與中國海上中轉貿易的三佛齊在10世紀后半葉至11世紀初迎來了鼎盛時期。

南印度的朱羅王朝(9—13世紀)于1015年首次向中國派遣朝貢使節,但盯上了途中處于繁榮時期的三佛齊的富裕,1025年派遣大型艦隊攻擊三佛齊位于蘇門答臘島和馬來半島的主要港口,掠奪了巨額財物。朱羅王朝的侵襲使得三佛齊蒙受巨大打擊,逐漸走向衰退。

另一方面,在以東爪哇為據點的諫義里朝時期,由于西面強敵三佛齊遭受朱羅的侵襲,貿易集散地轉移到東爪哇的海港,各國船只往來于此,商業交易活躍。特別是丁香和肉豆蔻等香料的貿易。諫義里國的政治在遠離海岸的首都諫義里盆地進行。在該國腹地肥沃的盆地中,灌溉水稻耕作發展,高人口密度的內陸型農業社會發達。其宮廷內盛行爪哇語的本國文化和藝術,在建筑和雕刻等方面,爪哇中部殘留的濃厚的印度式理念及其原型被爪哇式理念取代。

在大陸地區,緬甸蒲甘王朝登場。蒲甘的都城建于伊洛瓦底江的中游東岸。蒲甘阿奴律陀王(1044—1077年在位)統一了許多區(kayain,大型村落)并四處征討。這一遠征的意義在于:第一,引入了上座部佛教;第二,將統治區域擴展到下緬甸地區;第三,在文化意義上,將孟族文化帶入蒲甘,國家使用孟族文字書寫緬甸語;第四,給蒲甘帶來了磚造的佛塔。

根據記載國王活動的瑪則迪(Myazedi)石柱碑文,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緬甸語言的演變過程。在11世紀末的蒲甘,除緬甸語和巴利語之外,也有人說孟族語和驃族語;他們借用孟族字母來拼寫緬甸語,巴利語則固定成為上座部佛教用語。

到了12世紀前半葉,蒲甘王國逐漸接受了從斯里蘭卡傳來的大寺派(摩訶毗訶羅住部)上座部佛教。大寺派在緬甸生根立足,并從這里通過陸海兩路積極向暹羅(泰國)、柬埔寨和老撾傳播,最終使上座部佛教成為王公貴族和高級官員的信仰,并滲透到各個村落。

蒲甘末期的諸國王皈依佛教,正可謂“佛寺成而國滅”。當時中國的元朝統一云南,曾四度要求蒲甘臣服并朝貢。由于遭到蒲甘國王的拒絕,元軍于1287年攻占蒲甘,馬可·波羅在《馬可·波羅游記》中詳細敘述了元軍進入蒲甘時的狀況。

蒲甘時代的遺跡 《馬可·波羅游記》中所說的蒲甘是緬甸最早的統一王朝的所在地,圖為從蘇拉瑪尼寺院眺望的風景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沂源县| 安康市| 肥乡县| 神木县| 葫芦岛市| 孝感市| 长顺县| 农安县| 肃南| 潮安县| 固镇县| 定安县| 河池市| 天台县| 绥棱县| 衡水市| 广平县| 准格尔旗| 桐梓县| 北碚区| 常州市| 那坡县| 武宣县| 文成县| 乌兰浩特市| 启东市| 马关县| 城固县| 微山县| 翁牛特旗| 延川县| 苏尼特右旗| 甘洛县| 商南县| 南木林县| 九寨沟县| 长汀县| 环江| 泸州市| 呈贡县| 安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