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奧斯曼國家的形成

在大旅行家的筆端

經歷了二百年的土耳其化和伊斯蘭化,現代土耳其人的祖先步入了小國林立、諸侯割據的時代。在14世紀前半期,一位阿拉伯知識分子游歷了安納托利亞。他就是著名旅行家伊本·白圖泰(Ibn Battuta,1304—1369)。他的游記雖然有些紕漏,但對于很少有同時代記錄的安納托利亞,史料價值極高。我們從中可以感受到生活在14世紀的安納托利亞并與伊本有接觸的人們的氣息。

安納托利亞諸侯國與伊本·白圖泰的足跡

伊本·白圖泰在1332年開始了在小國林立的安納托利亞的旅行。諸侯國的國境是14世紀中期的狀態,帶箭頭的虛線表示伊本·白圖泰的足跡

伊本·白圖泰開始在安納托利亞旅行時才二十八歲,但這位年輕人受到了非比尋常的歡迎。他在游記中寫道:“我們的投宿令主人感到無上榮幸。”在某個小鎮(拉孜庫),為招待伊本·白圖泰一行,兩群人互相爭斗,竟變成拔刀相向的騷亂。盡管這記載中有一些自負和夸張,但他確實曾經受到各地部落酋長和小國君主的歡迎。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答案或許是伊本·白圖泰及其同伴講阿拉伯語,是曾經去麥加朝圣的有學問的人。對于剛剛接受伊斯蘭教的安納托利亞人來說,從阿拉伯世界來的客人,是從文化中心、世界中心來的。歡迎伊本·白圖泰表達了安納托利亞人對遙遠的麥加和阿拉伯世界的敬畏。

阿基主導的市鎮

在伊本·白圖泰所遇見的人中,給他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安納托利亞的城鎮中被稱為“阿基”(akhi)的人。他們是靠精神紐帶連接在一起的城鎮職業組織的會長,在城鎮中影響力很大。以阿基為會長的團體,在自己的修道場(khānqā、zāwiya)招待了伊本·白圖泰三天。加入該團體的手工業者結成了稱作阿基利奇(ahilik,阿拉伯語稱作Fütüvvet)的模擬兄弟關系,在工作后聚集在修道場。這群人特別重視行業儀式和業界的朋友,不時地設宴歡迎外地旅游者。

例如,在安塔利亞招待阿拉伯客人的修鞋業阿基在伊本·白圖泰眼中簡直就是一個柔弱的窮光蛋,但實際上他在城鎮中很有勢力,是該行業人士推舉出來的人。在戰亂持續,時不時會失去軍事保護的安納托利亞小城鎮,這種由同業人士組成的模擬兄弟團,無疑是承擔居民自衛和相互扶助任務的重要組織。事實上,在很多城鎮都可以看到攜帶武器的他們。

但是,這類組織的基礎是職業集團,是商人和手工業者組建起來的。因此,后來奧斯曼帝國都市中發達的工商業基爾特(guild,土耳其語稱作esnaf)的源流便可以追溯到這一兄弟團。事實上,16世紀以后奧斯曼帝國的部分基爾特組織還保留著供奉職業保護神和佩戴職業標志的習慣,延續過去兄弟團的傳統。

此外,伊本·白圖泰的游記包含著下面一些很有意思的信息。首先,他認為當時還是一個侯國的奧斯曼國在當地最具備實力。他寫道:“在突厥系游牧民的眾多君王中,奧斯曼蘇丹擁有其他人無法匹敵的權力。他占有的財產、領有的土地、率領的軍隊數量也是最多的。他擁有將近一百座城池和要塞……”另外,雖然沒有和奧斯曼蘇丹會面的記載,但是在和其他侯國的君主會面的時候,伊本·白圖泰也目睹了當地的很多風俗習慣。在安納托利亞這些君主的周圍,活躍著猶太人醫生,君主們在側近也設置了伊斯蘭教法官,表明他們引入了伊斯蘭式的統治方式。此外,許多好看的希臘出身的奴隸作為宮廷侍童,享受很好的待遇。奧斯曼帝國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很多習慣,已經在安納托利亞這些小侯國有所顯現。

奧斯曼集團誕生的環境

在伊本·白圖泰到達安納托利亞的1332年,已經嶄露頭角的奧斯曼侯國的領袖是奧爾汗。該侯國在奧爾汗的父親奧斯曼一世(Osman I,1258—1324)統治時期自立,并且以奧斯曼的名字命名,但是,關于奧斯曼以及其父埃爾圖魯爾(Ertu?rul)的確切記載卻很少。原本,對于確有埃爾圖魯爾其人的唯一證據是在伊斯坦布爾考古博物館保存的一枚刻有“埃爾圖魯爾之子奧斯曼”字樣的硬幣(據說也有另外一枚同樣的硬幣在私人收藏家手中)。不過,這類硬幣出土數量太少,因而真偽難辨。依據奧斯曼侯國和拜占庭帝國兩方面的史料,能夠確信的是奧斯曼一世之后的歷史。

如前所述,13世紀上半期,安納托利亞還沐浴在羅姆蘇丹國的文化繁榮之中。但是,1240年,當地的蘇菲派掀起了一場叛亂,羅姆蘇丹國的內政陷入混亂。而蒙古軍隊對西亞的入侵,則火上澆油,并導致長期混亂。

由東方襲來的蒙古軍隊,在1220年攻擊了花剌子模沙王國,席卷了中亞和波斯的霍拉桑地區。因此,當地眾多突厥系的游牧民族西遷,涌入安納托利亞。花剌子模沙王國的末代君主札蘭丁·明布爾努也逃往安納托利亞,部分蒙古軍隊隨后追擊而來。在1243年克塞山(K?se Da?)戰役中,羅姆蘇丹國被蒙古軍隊擊敗,不久就臣服于暫以伊拉克為政治中心的蒙古伊利汗國。

這樣,13世紀中葉以后,羅姆蘇丹國喪失了權威。在安納托利亞的中部和東部,眾多自稱是突厥系血統的君主統治的小國家分立,還有一部分處在蒙古伊利汗國統治下,整個地區進入了“戰國時代”。此外,這一地區還受到南部的馬穆魯克王朝和西部拜占庭帝國的干涉。

面對這樣的狀況,安納托利亞西部陷入了更大的混亂。因為從突厥系、蒙古系強大部族脫離出來的大量小規模騎士集團和蘇菲主義教團紛紛涌入安納托利亞西部,遠比中央安納托利亞的侯國小的流氓集團四處割據。

奧斯曼一世率領的集團,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該集團是安納托利亞地區尚無根據地的小政權,一種說法認為其曾隸屬于楚邦王朝和桑達爾(Jandarids,亦作Isfendiyarids)王朝,但具體起源尚無定論。或許奧斯曼集團只是無數流民集團之一。他們從炫耀血統純正的游牧民部落軍隊中脫離出來,在實力決定一切的混亂邊境中求生存。這股勢力和安納托利亞其他有著光輝歷史的正統國家相比,明顯是支流末派。

錫瓦斯的伊利汗國的建筑

伊利汗國大宰相主持修建的伊斯蘭宗教學校(madrasah)。目前還保留著嵌有美麗雕刻的正門和兩側的圓形塔

奧斯曼集團的崛起

奧斯曼一世的出身,以及他如何率領他的戰士從無數流民集團中脫穎而出,史料也語焉不詳。一兩百年后,奧斯曼帝國史官書寫的“早期史”,都屬于傳說和杜撰,幾乎沒有歷史性的事實。

不過,拜占庭的史料可以說明一些事實。拜占庭帝國的史家怎么也沒想到,他們眼前的“奧斯曼等人”后來竟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因此,依據拜占庭方面的史料,可以局部還原奧斯曼帝國早期的歷史。

依據拜占庭史家帕奇梅雷斯(George Pachymeres)的記載,1302年(一說1301),奧斯曼一世率領軍隊,在馬爾馬拉海南岸由山地向平原過渡的地方出現,與拜占庭皇帝派遣的軍隊在巴菲烏斯發生戰斗。史書上的“巴菲烏斯”具體位置不詳,可能在馬爾馬拉海南岸的赫拉克勒斯(現在的亞洛瓦)附近,也可能在尼科米底亞(現伊茲米特)近郊。不論具體在哪個位置,“巴菲烏斯”都是君士坦丁堡的前哨。

1300年左右的安納托利亞西北地區

分析拜占庭帝國治下的安納托利亞西北部(比提尼亞地區)的狀況,可以對奧斯曼軍隊的組成和戰斗力做些說明。帕奇梅雷斯記載,1250年以后,這里的山地涌入了突厥系游牧民。同一時期,拜占庭帝國的皇帝米哈伊爾八世為整編軍隊,廢除了當地守軍的免稅特權。因此,在戰斗前線的拜占庭軍隊士氣低迷,其統治下的村落歸順突厥人,部隊的糧食補給也近乎告罄。

結果,很多拜占庭守軍投靠了突厥系的軍事首領,其中似乎包括格魯吉亞裔的原拜占庭帝國雇傭軍團。接受投降的很可能就是奧斯曼集團。如果這是事實情況,那么可以知道奧斯曼集團的軍隊是由突厥系騎士和舊拜占庭軍人混編而成。

1302年,薩卡里亞河泛濫,結果河水改道,米哈伊爾八世從1280年開始構筑的沿薩卡里亞河岸的防線毀于一旦。奧斯曼集團迎來一次歷史性機遇。奧斯曼勢力增大正是在這一段時間。

奧斯曼率領軍隊攻入拜占庭帝國領土,如前所述,先是在巴菲烏斯大破拜占庭軍隊,隨后沿著薩卡里亞河不斷擴大勢力范圍。這一時期,奧斯曼的軍隊還沒有實力攻擊帝國的重要城市,但是,平原地區的城鎮和村落卻時常暴露在其威脅之下。

傳說中的奧斯曼及其始祖

14世紀初的奧斯曼一世是較之出身更看重實力的雜牌集團的領袖。但是,他的后裔締造了一個龐大的帝國,不能對自己的祖先一無所知,于是開始了對奧斯曼國家創立過程的杜撰。在這里稍微偏題,看一下這一傳說。

從奧斯曼生活的時代算起,大約過了一個世紀,到15世紀第二個十年,奧斯曼國家的史官開始了他們的工作。大規模的通史編修始于15世紀末,那時候,奧斯曼已經撇下他的子孫和部下兩百余年了。最初的奧斯曼通史是阿修克·帕夏·扎迪寫的編年體史書,約成書于1480年。與后世嚴肅的史學著作相比,本書內容十分粗略,基本上是講述奧斯曼始祖的故事。

據稱,奧斯曼的始祖可追溯到諾亞的兒子雅弗(《圣經》記載,諾亞另外兩個兒子叫閃與含),經過多代,到了突厥各族的祖先烏古思和他的兒子闊闊汗,而烏古思的第十三代孫蘇萊曼沙阿率領族人移居到了安納托利亞。當時波斯的君王向蘇萊曼下達命令:“出發,在羅姆(安納托利亞)發動圣戰!”蘇萊曼就向安納托利亞進發了。

蘇萊曼率領族人經過埃爾祖魯姆,在埃爾津詹駐扎下來。他在那里與異教徒常年作戰。但是,安納托利亞地形險要,羊群和軍隊都異常疲憊。蘇萊曼計劃返回中亞的故鄉。但經過敘利亞的時候,無法渡過幼發拉底河,蘇萊曼客死他鄉,就葬在幼發拉底河畔。他三個兒子之一的埃爾圖魯爾·加齊率領四百戶牧民留在帕申平原。牧民們在那里開辟了冬季營地和夏季營地,并且在埃爾圖魯爾的率領下往返于兩大營地之間。

這時候,塞爾柱王朝統治了安納托利亞,而且在與異教徒作戰。埃爾圖魯爾聽到這個消息,也表示“自己要前行,參加圣戰”。他和三個兒子帶領部族向西。塞爾柱王朝的君主很高興,為了表彰他們,把安納托利亞西北部的蘇葉特(S??üt)作為冬季營地、另有兩座山脈作為夏季營地賜給他們。蘇葉特是被基督教諸侯包圍的地區。埃爾圖魯爾接受了賜封,經安卡拉前往封地,在冬季營地和夏季營地定居下來。

埃爾圖魯爾的時代,戰爭距離這個部族還很遙遠。他們的冬季營地附近是突厥系的杰里米揚(Germiyan)侯國和蒙古部落,周邊的村鎮時常遭其搶劫。但是,自從埃爾圖魯爾前來,這里的異教徒不再受蒙古人的侵略,過上了安定的生活。

遷居到這片土地數年后,埃爾圖魯爾去世,其子奧斯曼·加齊繼承了父業。奧斯曼與周邊的異教徒相處得很好。但是,與杰里米揚侯國之間卻摩擦不斷。杰里米揚侯國殘酷地壓迫異教徒。奧斯曼不分晝夜,出征作戰,平定周邊的敵人,歸順者越來越多……接下來,就開始了奧斯曼軍隊不斷壯大,四處征伐的故事。

后世的杜撰

上述內容是15世紀末的史書記載的奧斯曼及其始祖的故事。故事充斥著傳說和演繹。但各版本的傳說有四點共性:

第一,奧斯曼家族被附會成一神教先知的后人。猶太教徒、基督教徒和伊斯蘭教徒,都被解釋成“諾亞”的子孫。編造出從

第二,在中亞起源的突厥系游牧民族“烏古思”的傳承系譜也被和奧斯曼家族聯系到一起。上述傳說強調奧斯曼家族的血管里流淌的是正統突厥人的血液。

第三,把“圣戰的戰士”稱為“加齊”,強調圣戰的正義性。但是,這種意識形態在15世紀以后才產生影響。

阿修克·帕夏·扎迪并未隱諱奧斯曼發動的戰爭的本質,總的來說,奧斯曼也保護治下的異教徒,與同屬突厥系的伊斯蘭教的杰里米揚侯國作戰。可見,奧斯曼集團的每次軍事行動并非都是針對異教徒的宗教圣戰。

第四,表明了奧斯曼家族與羅姆蘇丹國之間的聯系。事實上,奧斯曼家族與塞爾柱家族并無直接接觸,但依據“埃爾圖魯爾從塞爾柱王朝接受領地”的傳說,奧斯曼侯國自身是塞爾柱王朝的后繼者之一。

綜上所述,從后世杜撰的奧斯曼家族傳承中不能得出真實的歷史,因為史實已經被淹沒在“應有的祖先形象”之中。出身不明確的奧斯曼,在歷史著述中變成了突厥系游牧民的望族烏古思的后裔、純正的伊斯蘭教徒;他從塞爾柱王朝繼承了王權,是一位勇敢善戰、令異教徒聞風喪膽的英雄。

祖先的“英雄事跡”不過是現實世界中力量的翻版。后來,奧斯曼帝國的權勢有足夠的理由讓人相信——至少談論——這一偉大的傳說。

奧爾汗的時代

現在,我們繼續回到14世紀,看看之后的歷史發展。

如前所述,14世紀初在拜占庭帝國邊境活躍的奧斯曼軍隊,已經從薩卡里亞河流域向拜占庭的領土進軍。在東征西討的過程中,奧斯曼軍隊聲威大振,應者云集。他們的軍團已經足夠包圍城防堅固的大都市了。

在圍攻該地區中心城市布爾薩時,奧斯曼身亡。其子奧爾汗在1326年成功奪取了布爾薩。這位雄才大略的年輕領袖在此后的四十年間繼續指揮軍隊南征北戰,他是奧斯曼侯國真正的締造者。

奧爾汗最輝煌的戰績是在1329年的貝勒卡儂戰役中打敗了拜占庭帝國的正規軍。以此為契機,“奧斯曼”從流民集團發展為西北安納托利亞的侯國。隨后,奧爾汗率軍在1331年征服尼西亞、1337年征服尼科米底亞。奧爾汗的名字刻在1326年至1327年鑄造的硬幣上,可見那時的“奧斯曼”已具備了完整的國家形態。

刻有奧爾汗名字的貨幣

貨幣上刻的年代是伊斯蘭歷727年(1326—1327),重約一克。貨幣的鑄造是國家形成的證據。摘自《奧斯曼帝國貨幣史》(劍橋大學出版社,2000)

然而,當時的安納托利亞處于群雄割據的狀態。奧斯曼侯國只是政治多極化局勢下的一極。敵對的杰里米揚侯國以及突厥系的卡雷斯(Karesi)侯國包圍著奧斯曼侯國。

面臨馬爾馬拉海和愛琴海的卡雷斯侯國,已經將掠奪的觸角越過海洋伸展到歐洲一側。奧爾汗在1345年將其吞并,具體細節史書記載不詳,可能是逐步干涉對方內政的結果。因此,卡雷斯侯國的武裝力量被安撫,直接收歸到奧斯曼侯國。

奧爾汗不斷以這樣的方式擴充兵力,其主力部隊應該和父親奧斯曼時代一樣,包括突厥系和蒙古系的流民騎士、蘇菲主義教團中武裝起來的修道者、拜占庭帝國的雇傭兵、從拜占庭諸侯的統治下投靠到奧斯曼侯國的基督教徒軍人。奧爾汗率領的軍隊仍然是多元復雜的武裝聯合體。

與基督教軍事家族的合作

奧斯曼家族也與周邊的軍事集團結成同盟,協同作戰。長期一致行動的盟友是活躍在周邊的軍事家族:埃布雷諾斯(Evrenos)家、米哈爾(Mihal)家和圖拉罕(Turahan)家。埃布雷諾斯家和米哈爾家的族長雖然后來改宗伊斯蘭教,但他們都曾經是基督徒。他們麾下的基督教徒騎士隊伍,或許也和聚集在奧斯曼家周圍的武裝集團別無二致。

埃布雷諾斯家、米哈爾家在征服巴爾干的軍事行動中極為活躍,至15世紀后半期,在奧斯曼軍隊中仍作為獨立的軍團保有勢力。隨著把奧斯曼國家的崛起歸功于奧斯曼家族單打獨斗的歷史觀的興起,這些軍事家族的作用被史書忽略不計了。但是許多證據清楚地顯示,他們在早期奧斯曼侯國的對外戰爭中發揮過重要作用。這些軍事世家在當時,可以被認為是與奧斯曼家族對等的勢力,是奧斯曼帝國的共同奠基者。

實際上,奧斯曼侯國之所以能在諸侯混戰的亂局中脫穎而出,那些有實力的同盟者發揮了很大作用。埃布雷諾斯家、米哈爾家、圖拉罕家最終選擇了在奧斯曼侯國的麾下維持生存,無疑,另外有無數的小股力量在混戰中被消滅或淘汰了。

這樣,在14世紀初的拜占庭帝國邊境,能征善戰的軍事領袖們利用國家權力的真空,匯集了眾多騎士與流民,稱霸一方。這些軍事領袖既有伊斯蘭教徒,也有基督教徒。他們以獲取戰利品為目標,根據政治現實,與其他集團不斷結盟或背約;幾乎所有的集團都在用“圣戰”的口號鼓噪士氣。在此過程中,以薩卡里亞河的泛濫為契機,奧斯曼集團嶄露頭角。一旦超過其他集團,便有更多人歸順,其實力進一步強大。14世紀20年代,他們變成了奧斯曼侯國,之后將以巴爾干半島為中心,開始新的擴張。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尼勒克县| 康马县| 达州市| 南澳县| 九龙县| 台南县| 达拉特旗| 光山县| 邻水| 随州市| 海阳市| 方山县| 当涂县| 敖汉旗| 聂拉木县| 宜川县| 巫山县| 莱西市| 徐水县| 福海县| 龙南县| 双江| 南溪县| 衢州市| 五峰| 孟州市| 隆安县| 依兰县| 乐山市| 海城市| 赫章县| 鄂伦春自治旗| 隆德县| 政和县| 岳池县| 嘉峪关市| 淮南市| 繁昌县| 澄江县| 施秉县| 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