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斯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 05)
- (日)林佳世子
- 14字
- 2020-01-16 17:21:21
第二章 在巴爾干擴張(1350—1450)
向巴爾干進軍
名為巴爾干之地
向歐洲一側進軍的戰略選擇讓奧斯曼侯國從安納托利亞地區林立的小國中脫穎而出。越過達達尼爾海峽的三十年后,奧斯曼侯國成為巴爾干大國,在那里積蓄力量,轉而取得對安納托利亞一側眾多小國的絕對優勢。奧斯曼侯國何以能在巴爾干取得勝利,首先要看奧斯曼進軍歐洲之前的巴爾干形勢。
巴爾干是奧斯曼帝國的發祥地,事實上,作為地名的“巴爾干”一詞在14世紀初并不存在。后世通常把東南歐由奧斯曼帝國統治過的區域稱作“巴爾干”。而且,“巴爾干”被廣泛使用是20世紀以后的事情。也就是說,由于奧斯曼帝國的統治才產生了“巴爾干”的地區意識。奧斯曼帝國將這里稱為“魯米利亞”,意思是“羅馬之地”,大致包括多瑙河與薩瓦河以南的歐洲地區。
巴爾干地勢險要,東部縱貫著東西走向的山脈,西部則是呈南北走向的山岳。山嶺之間是平原,河流將其與外部世界聯系起來。整個地區地形復雜,人口遷移頻繁。在被山脈阻隔成諸多部分的巴爾干,生活著許多民族。
巴爾干多山的地形,與隔海峽相望的亞洲一側(安納托利亞)很相似。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側的社會結構也相差無幾:世代耕種、靠天吃飯的農民,在山地和平原間遷徙的游牧民,占山為王的草寇,以及作為農作物集散地的城市。在生產方式上,農業灌溉都是依靠自然降水。拜占庭帝國和取代它的奧斯曼帝國控制的領土雖然分屬歐亞兩大洲,但都是以君士坦丁堡為圓心,屬于相同自然環境和相似經濟生活的同心圓區域。
14世紀上半葉的形勢
14世紀的巴爾干,隨著拜占庭帝國的衰落,斯拉夫人陷入了比西安納托利亞更嚴重的四分五裂。早在11世紀,拜占庭帝國在馬其頓王朝時期收復了多瑙河以南地區,但12世紀后半期,塞爾維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自立。拜占庭帝國承受著兩個王國的壓力,同時極力維持著對巴爾干東南部的色雷斯和馬其頓的統治。13世紀,它依靠外交地位和華美的國際禮儀維持著所剩無幾的權威,但實際已近于地方政權。如前章所述,13世紀后半期,安納托利亞一側多數的突厥系和蒙古系諸侯國已經自立,奪取了很多拜占庭的領土。盡管面臨如此艱難的局面,但拜占庭帝國最棘手的并非對外關系,而是皇位繼承問題。為奪得皇位,皇族拉幫結派、明爭暗斗,爭斗的余波甚至影響到巴爾干和安納托利亞各地。

14世紀前半期的巴爾干
巴爾干地區西部的山脈南北走向,東部的山脈東西走向。圖中表示的是塞爾維亞王國領土擴張時期的版圖
14世紀,巴爾干最強盛的是塞爾維亞王國。在12世紀,尼曼雅王朝已經統一了塞爾維亞的大部分地區,成為牽制拜占庭帝國和保加利亞王國的重要力量。1331年即位的斯蒂芬·杜尚吞并了阿爾巴尼亞和馬其頓,使保加利亞王國臣服,統治了巴爾干的三分之二。其中的馬其頓是從拜占庭帝國治下奪取來的。斯蒂芬·杜尚使塞爾維亞教會從君士坦丁堡教會獨立,同時,制定了《杜尚法典》,約束封建領主,加強中央集權。他的方法是尊重各地的習慣法和封建領主的權益,避免過激的改革,用明確的成文法加強國家統一。
斯蒂芬·杜尚治下的塞爾維亞王國達到了鼎盛時期。拜占庭帝國在巴爾干的統治基礎幾乎要被連根拔起。斯蒂芬·杜尚制定了征服君士坦丁堡的宏偉計劃,但在四十七歲正值壯年的時候撒手人寰,成為史書上的悲劇式英雄。不過,到他去世的1355年,似乎還未具體實施遠征君士坦丁堡的計劃。斯蒂芬·杜尚死后,塞爾維亞王國的黃金時代結束,很快分崩離析。
一時被置于塞爾維亞支配之下,抑或在四周圍繞的巴爾干地區,其局勢隨著塞爾維亞王國的分裂也在變化。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波斯尼亞、拜占庭治下的色雷斯等都陷入了諸侯割據、群雄并起的局面。在巴爾干的“戰國時代”,不僅有本土的政治力量,還有外來軍隊和集團在爭奪地區霸主:從黑海北岸襲來的突厥系諾蓋人部隊、從安納托利亞來的艾登侯國雇傭騎士團、包括加泰羅尼亞軍團在內的歐洲雇傭軍、威尼斯和匈牙利派遣來的部隊。奧斯曼侯國的軍隊也越過達達尼爾海峽,加入了巴爾干的混戰。
越過達達尼爾海峽——奧斯曼侯國進軍巴爾干
奧斯曼侯國進兵巴爾干,并非游牧民移民浪潮的進一步擴大,而是作為雇傭軍團加入亂局。拜占庭帝國開始和“敵人的敵人”聯手,希望通過巧妙的政治平衡,維持其地區“霸主”地位。拜占庭帝國的衰落已經無法避免,奧斯曼侯國利用這一政策,加入了巴爾干的“列強”紛爭,并且在一個世紀以后,成為拜占庭帝國在巴爾干的實際繼承者。
拜占庭皇帝初次與奧斯曼侯國君主奧爾汗會面是在1333年,此時,奧爾汗已經征服了尼西亞,包圍了尼科米底亞。拜占庭皇帝安德魯尼克斯三世親自拜會了奧爾汗,同意支付貢納金。此時,拜占庭帝國在亞洲一側最大的威脅是渡海在色雷斯地區搶奪的卡雷斯侯國。拜占庭與奧斯曼侯國結成同盟,顯然是要牽制卡雷斯侯國。
與奧斯曼侯國締結同盟的安德魯尼克斯三世在1341年死去,君士坦丁堡宮廷再次陷入皇位繼承人之爭。此時這一同盟關系更加重要。1346年,奧爾汗迎娶了攝政王約翰·坎塔庫澤努斯(安德魯尼克斯之子,后來的約翰六世)之女提奧多拉。這場政治婚姻使奧斯曼侯國成為拜占庭帝國皇位之爭中一方的同盟者。約翰已經將他的另一個女兒許配給了安納托利亞的艾登的君主烏姆魯??梢娫诎菡纪ベF族的同盟戰略中,宗教信仰顯然不是障礙。
如前所述,奧爾汗在1345年吞并了卡雷斯侯國,收編了對方的海軍。奧斯曼侯國具備了越過海峽向歐洲進軍的條件,成為西安納托利亞最強的政治力量。另一方面,約翰·坎塔庫澤努斯的政敵約翰五世與薩爾漢(Saruhan)侯國結成了同盟。對于和拜占庭帝國結盟一事,后來編寫的奧斯曼帝國史書諱莫如深。但當時的拜占庭帝國編年史卻記載,奧爾汗多次應坎塔庫澤努斯的請求,派遣長子蘇萊曼率領軍隊進兵,有時甚至到了亞得里亞堡(今埃迪爾內)附近。
這一參戰不久就涉及領土,從而使奧斯曼侯國成為巴爾干諸侯之一。其起點是達達尼爾海峽歐洲一側的加里波利地區。首先,他們在1351年占據了加里波利附近的要塞。不久,那里發生地震,奧斯曼軍隊乘機占領了包括加里波利在內的沿海地區。拜占庭皇帝約翰五世和約翰六世(共治皇帝)多次要求返還該地區,但是,奧爾汗顧左右而言他,沒有任何回應。
對于和其他安納托利亞的侯國不同,且在巴爾干一側取得領土的奧斯曼侯國,不僅是拜占庭帝國,塞爾維亞王國也保持高度警戒。巴爾干唯一有實力的斯蒂芬·杜尚在1355年撒手人寰,對奧斯曼侯國是天賜良機。再次獨占皇位的約翰五世也拉攏奧爾汗,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奧爾汗的兒子哈魯力,以加強雙方的同盟。但是,1362年奧爾汗死后,在繼承人之爭中勝出的是穆拉德而非哈魯力,約翰五世的如意算盤落空了。
穆拉德一世的征服
雖然詳情不清楚,但奧爾汗死后,王子之間發生了權力斗爭幾乎是無可否認的事實。與巴爾干諸國和安納托利亞突厥系侯國一樣,當時的奧斯曼侯國也面對由君主交替而直接引起的政權危機。原因主要是缺少完備的繼承人制度以及國家的政治基礎相對薄弱。繼承危機往往數年才塵埃落定,14世紀60年代末,穆拉德一世取得了勝利,此后,奧斯曼侯國在安納托利亞和巴爾干兩個方向大幅度擴張。

塞薩洛尼基城址
1387年,穆拉德一世征服塞薩洛尼基,將此作為奧斯曼軍的駐屯地
首先,1362年,穆拉德一世占領拜占庭帝國重要城市亞得里亞堡,并以此為都城,作為向巴爾干進軍的基地。隨后,在1371年,他打敗了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的一部分諸侯,并使其臣服。已經臣服的巴爾干諸侯和王族被迫協同作戰,并入奧斯曼軍隊的一翼,參加下次遠征。奧斯曼軍隊以滾雪球的方式迅速壯大。
奧斯曼家族的君主權力也在加強。奧爾汗時代實行分權體制,各王子被委以部分軍隊和某一地區的統治權。從穆拉德一世開始,整個統治區域一元化,由蘇丹直接領導。1387年,經歷了四年的包圍戰以后,馬其頓中心城市塞薩洛尼基陷落。在奧斯曼軍隊的強大壓力下,越來越多的諸侯臣服。1381年以后,拜占庭皇帝為換取政治援助與國家安全也一直臣服于奧斯曼侯國。在安納托利亞方面,奧斯曼侯國還吞并了杰里米揚侯國和哈密頓(Hamit)侯國。

奧斯曼侯國的擴張
14世紀后半期,疆域擴張到從多瑙河到幼發拉底河的廣大區域。雖然在推進中央集權,但各地區舊統治階層聯合體的性質依然很濃厚
穆拉德一世繼續進軍波斯尼亞,1389年,在科索沃大勝塞爾維亞和波斯尼亞聯軍。但是,穆拉德一世本人也戰死疆場,其子巴耶濟德一世迅速即位。
對屬國的約束——巴耶濟德的進攻
穆拉德一世死后,舊領主在各地蠢蠢欲動,奧斯曼侯國的穩定受到威脅。巴耶濟德一世整頓局面,繼續擴張。1390年,奧斯曼侯國的軍隊,臣服的拜占庭軍隊,塞爾維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等屬國的軍隊,組成龐大的遠征軍,掃平了安納托利亞地區的薩爾漢侯國、艾登侯國、門特瑟(Mente?e)侯國。這次遠征,拜占庭后來的皇帝曼努埃爾二世作為奧斯曼的“家臣”隨軍同行。奧斯曼侯國以強大的巴爾干國家的身份,向安納托利亞進軍,尋求更為廣闊的歷史舞臺。
當時的奧斯曼侯國,如后所述,不斷培育直轄的常備軍。但是,和其他的巴爾干國家一樣,奧斯曼軍隊沒有脫離“政治勢力聯合體”的模式,雖然一些領主接受了奧斯曼侯國的支配,但總是伺機舉起叛旗。奧斯曼君主以常備軍為基礎,用各種戰略壓制叛亂。巴爾干各地歷史傳統和現實狀況千差萬別,要鞏固對這個地區的統治,奧斯曼侯國需要長時間的投入。
奧斯曼侯國對巴爾干的支配逐漸加強,其手段和步驟非常重要。依據對象的狀況,它巧妙地使用同盟、支付貢納金、直接支配三種方式。
科索沃慘敗以后,塞爾維亞在1392年臣服于奧斯曼侯國。已經稱臣的保加利亞國王伊凡·希什曼和匈牙利聯合起來,再次反叛,但遭到鎮壓。奧斯曼軍隊在1393年征服了保加利亞首都大特爾諾沃,并遠征瓦拉幾亞,在回軍途中,處死了保加利亞國王,王室的血脈斷絕。整個保加利亞在1396年被納入奧斯曼帝國統治之下,在此后的五百年間,一直是奧斯曼帝國領土的重要部分。
為加強統治,政治婚姻屢屢締結,且發揮效用。如前所述,奧斯曼家族迎娶歷代拜占庭皇帝的女兒。在帝國向巴爾干進軍的過程中,穆拉德一世迎娶了保加利亞國王希什曼的妹妹,巴耶濟德一世即位前就在安納托利亞娶了杰里米揚侯國的公主,即位后又娶了塞爾維亞國王斯蒂芬·拉扎列維奇之妹奧利維拉。但是,政治婚姻不一定能延長屬國的“壽命”,杰里米揚侯國和保加利亞最終都被吞并了。
突然的瓦解——安卡拉之戰
巴耶濟德一世加強了對巴爾干的統治,他在1394年包圍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的命運岌岌可危。面對咄咄逼人的攻勢,威尼斯和匈牙利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機,終于實現了各種政治力量聯合派遣十字軍。這就是歷史上最后一次十字軍東征。
拜占庭皇帝期盼已久的來自歐洲“西部”的援軍終于出發了。
這次的十字軍是由匈牙利國王西吉斯蒙德指揮,包括法國的勃艮第大公,英格蘭、蘇格蘭、瑞士等地的騎士。1396年,十字軍與奧斯曼軍隊在多瑙河畔的尼科堡(Nicopolis)展開決戰。塞爾維亞的斯蒂芬·拉扎列維奇率軍協同奧斯曼侯國作戰。結果,奧斯曼侯國以絕對優勢取勝,守住了多瑙河以南的地區。巴耶濟德一世繼續對安納托利亞施加強大的壓力,吞并了卡拉曼(Karaman)侯國,消滅了以錫瓦斯為中心的蒙古系的卡迪·布爾漢丁(Kad? Burhaneddin)政權。
但是,即便是正向東西兩線積極擴張的奧斯曼侯國,也面臨一旦君主死亡就一舉分崩離析的危險。而從中亞率軍遠征的帖木兒(1336—1405)擊敗了巴耶濟德一世后,這一局勢就顯露出來。這就是1402年的安卡拉戰役。從包圍君士坦丁堡的前線倉皇撤回的、不完整的奧斯曼軍隊,在戰場上全面潰敗。軍隊投降、逃跑,巴耶濟德一世淪為階下囚,不久含恨而死。
再統一的道路
安卡拉戰役中,巴耶濟德一世的軍隊無法應對帖木兒的巧妙戰術,是其失敗的原因。奧斯曼侯國在安納托利亞擴張,很多侯國的君主被流放。帖木兒讓這些人在戰場上打頭陣,以動搖奧斯曼侯國的軍隊。參加奧斯曼軍隊的安納托利亞騎士看見昔日的主君已經投誠到帖木兒一方,就紛紛動搖。蘇丹的常備軍也因為在巴爾干和安納托利亞兩個方向上遠征而士氣低落,數量上占優勢的帖木兒軍隊終于擊垮了不可一世的巴耶濟德一世,奧斯曼侯國解體了。
帖木兒回師向東,據說他曾經設想遠征明帝國,恢復蒙古人在歐亞大陸東部的統治。
在巴爾干和安納托利亞,巴耶濟德一世的王子們的殘余部隊不但缺乏堅強的核心力量,還互相殘殺。在巴爾干和安納托利亞這個舞臺上,奧斯曼家族分裂與內訌上演了二十余年。此時,從西歐求救歸國的拜占庭皇帝曼努埃爾二世看到了中興的良機,或許都暗自感謝上帝吧。因為巴耶濟德一世的死,在其包圍中如同風中之燭一般的拜占庭帝國,又得以殘喘半個世紀。

奧斯曼家族系譜
奧斯曼諸王子中,穆薩、穆斯塔法和父親一起被俘,但隨后被釋放,蘇萊曼、穆罕默德和伊薩在安卡拉戰役中逃脫。繼承人之爭在他們之間展開。還有一名王子約瑟夫亡命拜占庭,改宗基督教。在諸王子中,蘇萊曼最初非常有實力,即將完成侯國的再統一。但是拜占庭帝國、塞爾維亞和艾登侯國等周邊的政治力量從自身利益出發,支援相對弱小的王子,從而大大延長了這出上演在安納托利亞高原的奧斯曼侯國的繼承人爭奪戰。蘇萊曼的對手穆薩和穆罕默德又強大起來,最終,由穆罕默德一世完成了奧斯曼侯國的再統一(1413年)。
在這場爭奪中,通過政治婚姻與穆薩結成同盟的瓦拉幾亞國王、在東南安納托利亞有影響力的開羅馬穆魯克王朝不斷插手。這是一場國際化的博弈。奧斯曼家族以外的政治勢力無法完成對該地區的統一,只能寄希望于奧斯曼侯國的長期分裂。如果諸王子的爭奪結束,這一地區勢必再度出現強大的奧斯曼侯國,而那對各種政治力量都是威脅。從奧斯曼侯國方面來看,重新統一的道路并不陌生,不過是在各派武裝林立的亂象中再次確立奧斯曼家族的權威,擴大統治地域而已。奧斯曼侯國在軍事、政治方面恢復到安卡拉戰役之前的狀態,超過了周邊的競爭對手。再統一后,奧斯曼家族的權威反而提高了。政治混亂的時代,安納托利亞社會的整合卻逐漸深入。兩度統一的政治經驗,對于改進奧斯曼國家體制,穩固在安納托利亞的統治是有所裨益的。
穆拉德二世的時代
1421年,穆罕默德一世的后繼者穆拉德二世即位,奧斯曼侯國再度統一。穆拉德二世最終結束了繼承人之爭釀成的混亂。他在戰場上擊敗了叔父穆斯塔法和弟弟穆斯塔法,并將他們處死。國家的內政終于安定下來。在此期間,煽動奧斯曼內部的繼承人之爭,試圖削弱奧斯曼侯國實力的拜占庭帝國,必然感受到了情況緊急。1424年,拜占庭帝國再次同意向奧斯曼侯國上繳貢納金,并且割讓了部分領土。
在巴爾干一側,穆拉德二世在1430年奪回了安卡拉戰役后被拜占庭帝國占領的塞薩洛尼基(拜占庭帝國后來將這塊領土割讓給了威尼斯),挫敗了威尼斯的擴張野心。1425年,穆拉德二世遠征安納托利亞,在帖木兒帝國支持下重建的西安納托利亞諸侯國又被依次吞并。遠征的結果是,中央安納托利亞地區僅剩下卡拉曼侯國作為奧斯曼侯國與馬穆魯克王朝的緩沖區還在形式上保留。
巴爾干戰爭的焦點是塞爾維亞和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王國受到來自匈牙利和奧斯曼侯國兩方面的壓力,1428年,再度淪為奧斯曼的屬國。但是,為了擴大直接統治的疆域,1438年,奧斯曼侯國再度遠征塞爾維亞,攻陷了首都斯梅代雷沃等。此后它再次遠征阿爾巴尼亞,將其也納入了直接統治的區域。
從多瑙河沿岸到安納托利亞,穆拉德二世基本恢復了其祖父巴耶濟德擴張到達的區域。為確保這片疆域統治的穩定,成為“真正的領土”,穆拉德越過多瑙河、薩瓦河一線,向北塞爾維亞和特蘭西瓦尼亞進軍,與統治匈牙利的哈布斯堡王朝直接對峙。
但是,這一進展并不順利。1440年,奧斯曼軍隊進攻匈牙利控制下的多瑙河要塞貝爾格萊德時失敗。在匈牙利,則被特蘭西瓦尼亞大公亞諾什·匈雅提率領的軍隊阻止了進軍(1441—1442)。在此情況下,匈牙利和威尼斯重新整編了十字軍,計劃與安納托利亞的卡拉曼公國結成同盟。
1443年,亞諾什·匈雅提率領的十字軍,通過塞爾維亞,進軍索菲亞。雙方一度締結和約。和約生效期間,穆拉德退位,十二歲的穆罕默德即位。匈牙利與其他東南歐軍事力量試圖乘機重奪保加利亞。結果,1444年,他們在黑海港口瓦爾納,被復位的穆拉德指揮的奧斯曼軍隊擊敗。
1446年,穆拉德正式復位。1448年,他率軍在奧斯曼侯國占領下的科索沃擊敗亞諾什·匈雅提;1449年,在阿爾巴尼亞擊敗了斯坎德培,為穆罕默德正式接掌蘇丹大權鋪平了道路。1451年,穆拉德二世去世。在帝國周邊和山岳地帶的反奧斯曼武裝已經受到牽制,帝國境內基本安定,從多瑙河到中央安納托利亞的大片領土由穆罕默德二世繼承。同年,十九歲的穆罕默德二世再度即位。
穆拉德為何將皇位一度讓給十二歲的穆罕默德,歷史真相很難明了。不過結果是,有第一次讓位的先例,穆拉德死后蘇丹的繼承很平穩。穆罕默德即位后,將其弟弟殺害,消除了內部紛爭的隱患。即位的蘇丹,即便沒有遇到大位之爭也要采取預防措施,殺掉自己的兄弟,這種殘忍的辦法后來成為慣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