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婁章句上
我們今天的課是《孟子》的《離婁篇》。《孟子》一共有七篇文章,以前我們講了一半,第一篇是梁惠王,第二篇是公孫丑,第三篇是滕文公,這三篇文章都分上下兩章。如果我們把它們做一個研究,前面這三篇,是孟子周游諸侯國,與帝王之間談話的記述。孟子之周游各國,是想推廣他的思想,宣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維持中國文化的王道精神,所以說《孟子》這本書,是相當于孟子的傳記。
從《離婁》這一篇開始,是他上半部思想的延續(xù)發(fā)揮,等于《孟子》的下半部。可是,想要真正了解《孟子》,了解他繼承孔子的思想,延續(xù)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政治哲學,其精神就在下半部的幾篇里。
《孟子》這本書,我想在座的諸位,小時候都念過,文字上大家都看得懂;我們現(xiàn)在講這個課,是從它的哲學精神,以及維持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方面下手。我們特別要注意的是,因為文字太容易懂,反而會被文字所騙,看不出其真正的含義和精神,所以現(xiàn)在特別把它指出來,幫助諸位同學。
《孟子》的文章,我們過去已經(jīng)講過,它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很有名的。一般過去的舊文學著作,所謂學術(shù)、文學思想的文章,都以孔孟的文章為正統(tǒng)。孔子的文章長篇大論的不多,而《孟子》的文章卻都是長篇大論的。但是有一點可以看出來,《孟子》的文章代表了戰(zhàn)國時候的文學風氣;另如《莊子》,都屬于同類性質(zhì),都是文字優(yōu)美而且篇章較長。以后就演變成為南方的文學,像《離騷》等就出來了。
孔孟的文章,在我的觀念,它們代表了周魯文化的系統(tǒng),也代表了當時的北方文化,以及中原文化的正統(tǒng)寫法。由《莊子》下來到《離騷》等,都是南方文學的系統(tǒng)。仔細研究文章的精神和寫作方法,《孟子》與《莊子》是兩個關(guān)鍵,值得我們注意。至于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周易》的思想是周朝的文化,代表了黃河上游的文化系統(tǒng)。《書經(jīng)》的思想代表黃河中下游的文化系統(tǒng),因為當時中國沒有完全統(tǒng)一,不過文化是統(tǒng)一的。
現(xiàn)在我們看《離婁》這一篇的本文,然后再研究,就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道理。《離婁》這一篇的文字,也應(yīng)該像讀佛學著作中的《宗鏡錄》一樣,要朗誦的,這些文章不朗誦的話,不容易看出它們的精神來。不過我們現(xiàn)在不主張朗誦,只介紹文字的意思。這些文章也許不是孟子本人寫的,可能是他的門人學生所寫,文字非常明白。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詩》云:“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
我們年輕的時候念這些文章,很不在乎,尤其當時碰到西方文化進來,也碰到五四這個階段,老實講,對這些文章太反感了,覺得沒有什么意思,不過念念好玩而已。經(jīng)過幾十年再加反省,才發(fā)現(xiàn)他的深意。當時讀這些書,老師也只有解釋文字,其中真正的含義,問他也不講,也許他也講不出來。
這一段提出了五個人,包括兩個皇帝。離婁是孟子以前的人,不過比孟子早幾十年,或者早一百年,沒有辦法確定。雖有許多的考據(jù)出來,到現(xiàn)在也沒有辦法完全斷定,只曉得是前一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