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逆與存亡的關系
孟子說:“斯二者,天也”,這個天是指一個法則,一個呆板的原則,但是他沒有說是對或錯。換句話說,他的意思是說,太平盛世、社會國家天下安定的時候,自然尊重倫常倫理道德。這個時候,賢德的人、有才能的人,自然受人的尊重,這是當然的道理。而當末世、亂世的時候,道德與公理沒有了,只有強權。為什么那樣演變呢?他說這個是自然的法則,這個自然法則就是天意。
下面他講:“順天者存,逆天者亡”,這里有三個不同的天了,這個天可以講是天理的天。為什么我們那么講呢?好像給孟子特別抹上一層漂亮的粉一樣。同學們常常笑我說,老師經常替孔子、孟子做辯護。我說我并沒有替他們做辯解,至少我讀他們的書,所了解的是這樣。孔孟兩個講天理,因為他們的思想,是根據傳統文化《易經》來的,《易經》里順天理是至善,謂之順,所以坤者順也,坤卦謂之順。“順天者存”,是順其天理,天理是上天有好生之德,是至善,生生不已,這個是好的。相反的,“逆天者亡”,到了亂世的時候,強大欺凌弱小,力量大的欺負力量小的,這個是逆天的道理,凡是逆天而行的,沒有不失敗的。
所以這一節書講起來,好像是我們故意加上注解,把他特別說得好一點似的;事實上,是他寫文章的時候,文氣寫得非常順,但在道理、關鍵的地方,交代不太清楚,致使后世的人,在觀念上難以正確地了解。
為什么這么說呢?他在本文下面,引用了一則故事,也可以說明這個道理。
“齊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絕物也。’涕出而女于吳。”這一段是講孟子時代以前,齊國所發生的故事。從孟子說的這一段話,我們就可以明了一段歷史,雖然他書中沒有注明。《孟子》書中記載下來的這樁事,是孟子在齊國說的這一段話,那是齊宣王的時候,所以他引用齊國本國的歷史。
歷史上齊國有兩個名王,一個是齊桓公,一個是齊景公;也有兩個名宰相,齊桓公的名相是管仲,齊景公的名相是晏子(晏嬰)。一個名王必定要配上一個好的宰相。在這個時候,他們二王都可以稱為一代的霸主,一代的名王,而齊、魯兩國本來是世交。
這時南方的吳國,正值吳王夫差上一代的皇帝,就是吳王闔閭的時候。吳王要求齊國把一個公主,嫁到吳國來,當時吳國是個強國,所以敢于要求。說要求是很客氣的說法,實際上你愛送來也好,不送來也好,不送來就出兵打你,就是這么一個態勢,擺了出來。
面對這個情況,齊景公就覺得,沒有必要引動這個戰爭。不過他看到吳國這個國家很糟糕,將來是沒有好結果的。所以他又感慨講了一句話:“既不能令,又不受命”,他說這個吳王雖然在國際的情勢上,因緣際會成了一個強國、一個霸主;但是這個國君既不會領導,也不能受人指揮,所以很糟糕。
我說這個人應該姓“無”,名叫無能才對。一個人既不受命受令,覺得不服氣,他又沒得辦法指揮人家,社會上這一類人也很多。換言之,在國際間這一類的領導人也不少。
所以當時吳國就變成這樣,“既不能令,又不受命”,實在難辦。講國際的地位,與齊國又差不多,一有沖突就打仗,所以齊景公也搞得沒辦法,好吧!你要我家里這個宗族的女兒,就送一個過去吧。但不免流下眼淚,“而女于吳”,只好送這個女兒去吳國,給你當媳婦去吧。嫁得真冤枉,齊景公是這個意思。
“順天者存,逆天者亡”,剛才我們已經說明,上面這個解釋,關鍵就在這個地方。由吳王要齊國公主為媳這件事,你就看出來,孟子并不贊成強大吃弱小、命令弱小,所以有這一段歷史的證明,我們才能讀懂《孟子》這一句話。
因此,告訴青年同學們,研究自己的文化,讀古書,特別留意,有時候你不要多費腦筋的。我常常發現年輕人讀書啊,“老師!這里看不懂”,你看下去就會懂了。道理在哪里?你往往讀到后面就把上面問題解決了,因為在后面有注解嘛。
還有時候啊,讀一本書有很多讀不懂的地方,就擺著,改看小說;看了半天小說,剛才那本書上不懂的,一下都懂了。其實小說同那本書不相干,可見腦子的智慧,本來都有的,你拿別的東西刺激它一下,它那一面就靈光起來了。所以讀書要活,不是硬記,記出來的不是學問,千萬注意。
我們繼續下面的文字,孟子當時在齊國的理論,還沒有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