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識人的智慧:人才評鑒方法與工具
- 睿正人才管理研究院
- 1559字
- 2020-01-15 10:20:28
高效“理才”揚起“人才之帆”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開展人才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人才隊伍建設的綠水青山需要長時間的規劃和培育。
我們曾為A企業連續三次制定五年人才規劃。該企業的戰略在這三個五年里有很大調整(見圖1-1):從最早的“一體兩翼”,到“三大主業”,再到“四輪驅動”。相應地,其人才規劃也有明顯變化:從第一個五年強調“核心人才”戰略,到第二個五年強調“過硬人才”戰略,再到第三個五年強調“攻堅人才”戰略。

圖1-1 A企業三個五年規劃
就像建筑師蓋高樓一樣,人才規劃既要有頂層設計,又要有路線圖和施工圖(見圖1-2)。頂層是人才隊伍建設的戰略方針,以及明確的規劃目標(數量、質量和結構);中間以體制機制和政策保障為支撐,細化為人才管理的多項專項工作;底層便是戰略落地。

圖1-2 企業人才規劃示意圖
為了讓各位管理者更有意識地思考制定人才戰略的關鍵問題,我們給大家介紹一個備受好評的模型——“人才之帆”。“人才之帆”包括底艙、主帆、前帆和桅桿幾個部分(見圖1-3)。

圖1-3 “人才之帆”模型
底艙:生存的基礎
底艙作為船身的主體,包括人才的數量、質量和成本,既反映人才厚度,也反映包袱輕重。它的堅固性、輕便性和承載力等直接關系到這艘船的適航性,其衡量指標通常有人均單產、人均銷售額和人均利潤等。
人才數量和成本的歷史數據比較容易統計,而未來總體規劃可以根據人效標桿法和占比標桿法進行推算,并用因素分析法進行必要調整。
人才質量往往是被忽視,也是最不容易澄清的一部分。但人才質量對人才的數量和成本有著直接的影響。舉個例子:財務部門的編制是10個人,但是財務部門的主管抱怨10個人的編制根本就不夠,因為部門人員的質量不夠好,所以即使滿編也無法完成財務部的工作。但是如果人員質量足夠好,也許不用滿編,8個人就足以完成工作。所以,我們在做人才規劃的時候,需要考慮到人才未來的質量是增長、持平還是有所下降。
主帆:主要動力來源
主帆是船只的主要動力來源,其動力性能取決于各序列之間人才分布的合理性、能力與崗位的適配性,以及各序列內部人才結構是否與組織業務相匹配。其衡量指標除了人才序列分布、序列內人才結構和員工的敬業度等指標外,還有關鍵崗位人才培養的覆蓋率、出池率以及關鍵人才的主動離職率等。
主帆的動力性決定航速與效率。比如有很多生產制造企業正在轉型成“+互聯網”或者“互聯網+”,所以會壓縮或者砍掉一些低端的勞動崗位。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戰略要求可能就是用5年的時間,把一個傳統的金字塔型人才結構轉換成橄欖型人才結構,也就是用機器設備或者先進的技術和流程替代基層的勞動力,但是中間這部分的人才需要打磨得非常堅實和穩固。
前帆:推動力
前帆是用來加速和轉彎的,也就是說前帆是一個很重要的引領性的人才計劃。許多大型企業會做儲備性的人才工作,錨定一些未來的業務提前進行人力資源準備。其衡量指標包括戰略崗位人才培養的覆蓋率、出池率以及戰略人才的主動離職率等。這些指標關系著組織未來的續航和加速能力。
當時機到來,戰略落地的時候,有匹配要求的人才可以使用,這就是前帆的作用。
桅桿:起到支撐作用
最后,我們再來看一下“人才之帆”的支柱——桅桿,它懸掛主帆和前帆,是整個人力資源的制度和政策體系。沒有良好的制度環境和人才文化,人才的積極性、智慧和活力就不可能充分釋放出來。其衡量指標,即人才管理制度與文化指標,包括:制度體系是否完善、透明;執行是否有力;管理者在人才管理中的參與度;員工對人才管理舉措落實的滿意度等。
“死”的制度、“活”的文化,這是檢驗人才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人才管理制度,要具有先進性、穩定性和長期性,而不是心血來潮、朝令夕改。人才管理文化,要使“尊重人才”“以人為本”深入人心,而不是“口頭上重視,思想上輕視,實際上忽視”。如此,才有桅桿高聳,企業之船才能直掛云帆、乘風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