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古為今用:中國古代人才發(fā)現(xiàn)的歷史與啟示

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思考管理問題,就離不開對我們這綿延了數(shù)千年的社會土壤的成分的了解,離不開對世代“耕種”其間的君臣百姓的行為的了解。

只學西方的人才評鑒技術,生搬所謂的“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會出現(xiàn)諸多不適應癥。只有了解了過去,我們才能夠清晰地看到,現(xiàn)在的社會現(xiàn)象反映了什么樣的相對穩(wěn)定的民族基因,才能更好地“西學為用,中學為體”,在中國的組織中更好地運用西方的人才評鑒技術。

2018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工作會議,按照慣例,當天下午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了集體學習,主題是‘中國歷史上的吏治’。根據(jù)通稿介紹,中共中央政治局安排集體學習“中國歷史上的吏治”這個題目,“目的是了解我國歷史上吏治的得失,為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提供一些借鑒”。這次學習有四個用人的關鍵詞,包括政治品德、專業(yè)、公正用人和擔當。

中國古代的人才評鑒更多地體現(xiàn)在官吏選拔任用領域。本節(jié)著眼于中國古代的吏治,期望以一個大背景下的演變、兩個體系間的關系、三類選材方式的配合為框架,更好地呈現(xiàn)制度的誕生土壤和變遷過程,為我們今天的人才評鑒、人才管理提供一些啟發(fā)和借鑒。

一個大背景下的演變:生產力發(fā)展及與之配套的社會政治變遷。它能夠為我們彰顯政治模式如何影響身處其間的每個人,以及各項制度產生的基礎。這對我們推古及今來思考人才評鑒方法制度的適應性,是有啟發(fā)的。

兩個體系間的關系:職官體系與教育體系相輔相成的關系。離開了人才培育的評鑒是無源之水。中國自古就有著良好的教育傳統(tǒng),但“學而優(yōu)則仕”并不是一開始就有的機制,它也經(jīng)歷了很多演變,并且隨著職官體系的逐步成熟而逐漸成為主流?!霸诎l(fā)展中評估”“以考促學”,對于現(xiàn)代企業(yè)而言依然適用。

三類選材方式的配合:科舉取士、薦舉察舉,以及門蔭承繼這三條主要通路的配合。靠知識文化素養(yǎng)為官,靠名士、貴族、高官推薦并通過考察入仕,靠家族繼承官位,三者相互配合補充。這三種體系的此強彼弱反映了在不同社會發(fā)展階段中核心矛盾此起彼伏的變化,反映了在不同人才豐沛程度下的不同選擇,反映了不同官職的用人假設與要求,反映了中國社會階層變換的通路。社會動蕩期,往往實行“論才干業(yè)績,不論出身”的階段性政策,如秦的“軍功爵制”,又如梟雄曹操的“唯才是舉”。王朝初建期,往往伴隨著皇族與貴族、功臣勢力的斗爭,教育體系的重建和選才策略反映了強弱勢力的對比。社會穩(wěn)定時,教育體系穩(wěn)定,人才需要寒窗苦讀掙來資格,需要“鄉(xiāng)舉里選”,而獲得資格的人往往還需要在“后備池”里面等待或繼續(xù)學習來等候實缺。這一時期官員的任命權考核權往往更多體現(xiàn)著中央與地方的斗爭拉鋸狀態(tài)。

歷史之精妙在于它向我們展示了緣起、演進與結局,幫助我們在“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的日常實踐中,減少“不確定性”和“變量過多”帶來的迷茫,從而摸到規(guī)律,抓住核心矛盾,以更好地確定人才評鑒的策略、機制以及操作注意事項。

我們認為,稚嫩而多元、充滿活力的春秋戰(zhàn)國,奔放如少年;秦漢時期的成長烙印深刻影響后世,若青年;隋唐成熟大氣走向巔峰,若壯年;而后的封建王朝逐步趨于保守,失去活力。本書主要取前三個時期,尋找其吏治及官員選拔的脈絡,鋪陳核心要素面對這樣一個宏大的主題,一方面,我們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另一方面,我們希望能夠透過自己的管窺,提出于現(xiàn)世有益的拙見。

西諺有云,“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F(xiàn)在正在發(fā)生的、將來還會發(fā)生的事情,在過去就都已經(jīng)發(fā)生過。

春秋戰(zhàn)國:“理想國”與“青春勃發(fā)的少年時代”,開宗明義,千年傳承

春秋時期洋溢著中國人“理想國”的色彩,而戰(zhàn)國的紛亂反而促發(fā)了變革的青春活力:逐步分裂成型的職官體系,以“官學”為代表的教育體系,乃至選人用人考核官員的機制,均對后世產生了重大影響,且其生命力極其頑強,影響力綿延至今。

職官體系及其反映的三大矛盾

彼時,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逐步發(fā)展,國家體制逐步成型。這個時期、中央和地方、王族與貴族之間的矛盾斗爭愈演愈烈,職業(yè)官僚制度在俸祿制、黃金貨幣、“公文用璽,發(fā)兵用符”的基礎上逐步興起,成為國君用來統(tǒng)治全境、掌握軍政大權的依仗。

三大職官體系中,主管國家事務的“治事類”職官地位上升,主管宮廷事務的“事務類”職官地位下降,這代表著王的“家事”與“國事”分開。戰(zhàn)國時期郡縣制逐步替代分封制,代表著“地方政權類”官職和中央“治事類”官職分開,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化。自此,中央與地方的矛盾、王族與貴族的矛盾開始成為主要問題,而“家事”與“國事”的矛盾在未來還將潛流涌動。我們看到的這一時期很多人才選拔的實踐都是圍繞著這些矛盾演變的。

國民教育已經(jīng)形成體系

那時的社會生產力雖然相對低下,但人們已經(jīng)建立了覆蓋面較廣的教育體系。自西周始,建立在國都王城里的太學,作為最高學府,專門為貴族子弟服務,而遍布各地的鄉(xiāng)學則為非奴隸身份的國人子弟提供了教育場所。除此之外,每逢戰(zhàn)亂,官學便弱,由此私學繁盛起來,其為民間家境尚可的國民提供教育,其中以孔子私學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深。教育越是興盛,就越能為國家(即天子和諸侯)提供更多的人才來源。春秋戰(zhàn)國時期選官與教育制度的結合,讓“讀書”從一開始就深深地打上了“報效國家”的烙印。

世卿與人才薦舉、養(yǎng)士

春秋時期,官員體系和貴族體系難以分開,宗族、爵位、官位糾纏在一起。自天子至諸侯、卿、大夫、士,可說他們是各自宗族(只是規(guī)模大小不等)的族長?!扒洹笔歉呒墖夜倮舻拇?,其爵位可以世襲,而官位如果被大家族壟斷,則貴族子弟世代為官,即所謂的“世卿”。很多學者認為這是春秋亂象。對此,國君必然想辦法進行突破,形成忠誠于自己的職業(yè)官僚體系。

突破的路徑,一在改變選官流程,二在將國民教育與官吏選拔結合起來,形成職官育成的土壤。國學由國家資助,通過國學選拔入仕的人意味著承了國恩,將來需要忠誠于國君。

從流程上,“鄉(xiāng)舉里選”意味著從基層組織中推薦賢能之人,貢獻給職官體系,而教育成為薦舉的蓄水池與來源之一?!吨芏Y·地官司徒》記載周代鄉(xiāng)大夫每三年進行“大比”,“考其德行、道藝”,將其中優(yōu)秀者(“賢者、能者”)推薦給司徒,而司徒再考定更為優(yōu)秀者舉薦給天子與諸侯。經(jīng)過認可以后,該人便能升入太學,被稱為“俊士”。即使不進入中央政府,也可以在通過地方官員的考查后,取優(yōu)異者擔任地方政府的低級官吏。

那時的官員承載著人才推薦的責任,人才的培養(yǎng)和他自己的業(yè)績同樣重要。在每年正月向國君正式述職的“復事制”中,官員需要以口頭加書面的方式上報治績與屬下考核情況,并推薦未能入仕的賢能之人。

除述職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官員考核制度“上計制”在春秋晉國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至秦漢逐漸完善。它有類似于會計報告的呈送和審理方式:各級官吏需定時盤點,將當?shù)氐娜藛T戶籍、賦稅等匯編成冊,呈送朝廷。其中一部分重要的信息就是下屬職官的表現(xiàn)和鄉(xiāng)中賢能的情況,可算是古代正式的“人才盤點”。可見,那時候的“盤人才”就已經(jīng)是和“盤業(yè)務”“盤資金”一樣重要的舉措了!

同時,業(yè)績好不好,不能光靠自證,要有專門負責考察的官員,相應的制度中,“尋訪制”就是由專職的官員通過向任職者周圍人做社會調查的方式,把握民情。由此可見,“走訪”自古就是我們評鑒人才的方法。

另外,在戰(zhàn)國時期,高級官員會招募具有特殊知識技能的士人,為己所用,可謂是私人的干部儲備隊,其逐步變成了職業(yè)官員的重要來源?!梆B(yǎng)士”制度最大的特點是打破了血緣關系,各地的人口都可以赴異國他鄉(xiāng)為士,但不好的影響是培植了私人勢力集團。大一統(tǒng)后“養(yǎng)士”制度逐步式微。

從以上歷史片段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的國家用人機制,自少年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起即體現(xiàn)著君權和貴族勢力的矛盾斗爭、中央與地方勢力的矛盾斗爭;體現(xiàn)著教育制度在教化國民之外還承載著通過學業(yè)取仕以鞏固君權的作用。評估人、盤點人自古就是官吏的本職工作,為國家培育與舉薦人才就是官吏的核心業(yè)務之一。世襲、舉薦、學業(yè)取仕三大通路逐步成型。

秦漢:走過叛逆,迎來兩漢的榮光,下啟三國曹魏的激情

經(jīng)過漫長而激烈璀璨的少年期醞釀,我們迎來了秦朝的一統(tǒng)天下。這個時期,既承接著戰(zhàn)國“青春期末期極端叛逆”的殘酷烙印,又深深地影響著后世漢朝的道路,因此秦漢往往會被大家連綴起來。

秦人軍功建國,以法為教

這個時期在官員任用方面和春秋戰(zhàn)國相比,主要的變化如下。

(1)郡縣制與職官設置充分體現(xiàn)皇權至上。與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國不同,秦朝明確樹立了郡縣制的核心位置,其替代分封制,明確展現(xiàn)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一直到清朝都是我國的基本政治體制。中央的三公九卿和地方的郡縣制相互牽制,獨立的御史大夫糾察百官一竿子插到底,郡設郡守(行政)、監(jiān)御史(監(jiān)督)、郡尉(軍事)互不隸屬的三個職位。

在郡守官員的出身上,適應當?shù)氐奶攸c,呈現(xiàn)出“邊地武將多,內地郎官(高官貴族子弟)多”的特點。三個官職中,唯有郡守可以任命本郡下級官員,這和現(xiàn)行的分支機構一把手具有管轄范圍內的干部任命權力基本類似。監(jiān)御史向御史中丞直接匯報,與今日的紀檢監(jiān)察制度雷同。

(2)教育制度的黑暗時期,“以法為教”。秦商君之法提倡“以法為教”,稱“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出自《韓非子·五蠹》)。以法為教不僅把矛頭指向了儒學,也指向了諸子百家。到了李斯在位時期,其更是把戰(zhàn)國時期按照學術自由的原則建立起來的私學通通取締,中國的教育制度由此進入了短暫的黑暗時期。法制與禮制若只取其一,必定失衡。嚴刑峻法本來是用來控制民心、保障皇帝和國家安全的,減少知識和思想傳播本是用來控制百姓的,然而終究事與愿違,不僅秦始皇多次遇刺,秦朝也快速覆亡了。

(3)選賢任能與論功賞爵是用人的兩大原則。越是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越是人才緊缺。上至國君,下至百官都需要突破常例,積極投身選賢任能活動,親自選材。國君張貼求賢榜是當時常見的舉措,意在廣納海內有才之士。我們現(xiàn)在也很難想象在古代信息傳遞與交通極不發(fā)達的情況下,當年商鞅是如何得知秦孝公的求賢令的。但我們知道自古至今,很多雄才大略的君王都有著求賢若渴的心——周有“周公吐脯,天下歸心”,秦有商鞅三見秦孝公,三國有劉備三顧茅廬。越膾炙人口的故事越代表著民間的普遍認同,領導親自招納并辨別人才是為君主(上位之人)賢能的展現(xiàn)。

商鞅變法中,“軍功爵位制”對貴族階層形成了重大的打擊。變法鼓勵全體適齡男兒為國建功,“軍功”成了百姓沖破階級、改變命運的途徑,貴族沒有軍功也不行。那時“斬一首爵一級”,請注意,這里的敵首數(shù)指的是扣除己方死亡人數(shù)的凈剩數(shù),可以說,在那個特殊的“創(chuàng)業(yè)期”,秦國選拔就是看業(yè)績,而且是考核成本扣除后的凈利潤!

戰(zhàn)時的商君之制到了秦國統(tǒng)一天下后,未曾修改方略,不僅不能起到促進作用,反而成了秦國的催命符。制度的選擇必須考慮所處的時代主旋律,廣開選賢用能之路,讓階層之間穿行有通路,這樣才能永遠保障社會活力的來源。軍功建國,禮法治國,與民教化,方得天下賢才!

兩漢是封建帝制第一個偉大高峰,育才化民定天下

經(jīng)過了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漢朝的統(tǒng)治者面對的是一個國弱民貧的破碎河山。秦朝暴政猝亡的教訓歷歷在目,故漢朝雖然在三公九卿和地方郡縣制等很多架構上沿襲了秦制,但從基本治國方略上進行了根本性的調整。

(1)三公九卿與地方郡縣制得到了完善,中央與地方任命權限進一步明晰。在中央,三公九卿明確了政事、軍事、法治三者的分立:丞相負責行政;御史大夫監(jiān)管文武百官;太尉作為最高軍事武官,卻不能直接指揮軍隊而更像一個軍事顧問。在地方,郡守(漢景帝時更名為太守)由中央直接任命和管理。郡守可以任命以本郡人士為主的郡屬吏。沿襲秦制,監(jiān)御史、郡尉仍然由中央直管,郡守無權管理。

這一時期,貴族也受到了較大打擊。劉邦誅滅異姓王,漢武帝又通過“推恩令”這個“陽謀”,要求諸侯王把自己的封地再分給自己的子弟,諸侯國越分越小。推恩令與郡縣制相互配合,分化了貴族勢力,對一定級別以下的貴族進行虛封,結束了分封制。

(2)教育的復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兼顧育才選才。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認為該理論對于育才化民、鞏固統(tǒng)治會起到積極作用。此外,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向漢武帝建議,太學是最重要的培育人才基地,賢才所處,教化本源。公元前124年,漢武帝下詔在長安設太學,置博士弟子,學校教育正式成為職業(yè)官僚體系的重要來源。據(jù)說,漢順帝年間,太學學生達到3萬人,甚至還包含匈奴的留學生,這在當時的世界都是罕見的。

太學同時也是一個“考試認證機構”,鼓勵自修,只要來參加太學的考試,通過了就可以給予資格和榮譽,這和現(xiàn)在的全日制學習與自考教育很相似。每年一次的考試,稱為“歲試”,東漢改成兩年一次。從彼時起,考試,這個重要的人才選拔路徑隨著教育體系的重建,越來越重要,逐步發(fā)展為隋唐的科舉取士。

太學的考試分為“射策”(甲乙兩等難度,儒家經(jīng)典題目,封閉題面,考生自選抽題做答)、“策試”(固定題目50道,答得越多、答得越好,則上榜成績越高)和口試三種,成績?yōu)檎x官參考。是不是聽起來和大家曾經(jīng)參加的很多考試與人才選拔很相似?

(3)察舉為核心,“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聲名取士”。漢朝察舉需要根據(jù)業(yè)績考核情況,將德才兼?zhèn)涞娜送扑]給朝廷,推薦人多是三公九卿類的高等官員,而“聲名取士”意味著民間輿論非常重要。??朴行⒘⒚?,非??朴匈t良方正、明經(jīng)、明法、至孝、童子(早慧兒童)等,其中賢良方正重在德行,這反映了在多年戰(zhàn)亂之后,漢朝對于前朝用人標準的修正,以配合“外儒內法”的治國方略。

在早期人才極度缺乏時,皇帝也會直接下求賢令。漢武帝征召,東方朔以一介平民之身公車上書,三千片竹簡自薦求官。衛(wèi)青、霍去病等改變中國西域版圖的千古名將也出身卑微。皇帝會親自出題策問,要求對方針對時事政治提出建議,糊名后自己拆閱。“皇帝策試,公府考試,太學課試,童子考試”,“朕將親閱”“朕將策之”,考試變得越來越重要。

由秦而漢,從窮兵黷武走向“外儒內法”。漢朝初期,國家在君權與貴族勢力的斗爭中艱難地在廢墟中建設。在低調隱忍的“文景之治”后,漢武帝大興舉才,不拘一格用人,改變了國家面貌,兩漢榮光至此璀璨閃耀。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快速發(fā)展期更利于人才脫穎而出,一把手是決定性的推動力量。“履職成績”“民間輿論”成為那時重要的取才依據(jù)。以“開放性時事政治論述題”為代表的策問是這一時期考試的特點。

魏晉:激情中動蕩,承上啟下,從梟雄“唯才是舉”走向名存實亡的“九品中正制”

三國至魏晉,軍閥混戰(zhàn),群雄紛爭,各國期許能一統(tǒng)天下,更需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凡亂世,必有創(chuàng)新。由于漢代后期察舉不實和過分注重品德的傾向與時代主旋律不符,曹操提出著名的“唯才是舉”,旨在將自己從軍事強人轉變?yōu)閲夜芾碚?。而且,察舉所依賴的“鄉(xiāng)舉里選”的穩(wěn)定基層組織不復存在,因此前朝舊例必須革新,“九品中正制”逐步孕育誕生。

九品中正制在曹操時期幫助他清除漢朝死忠,并引入有能力有抱負的地方名士。這些“新人”必須與追隨曹操的“老人”相融合,還要能夠與仍然為他效力的有能力的漢朝遺老相融合。這像極了那些出身平平?jīng)]有根基、一朝靠才學被重用的人的境遇——不僅要有能力,更要有較高的政治智慧和手段,才能在“初任時期”的“強敵環(huán)伺,敵友莫辨”的環(huán)境中生存。

九品中正制非常依賴中正官的德行操守與看人的水平,這一時期包括曹丕在內的皇族都紛紛撰寫屬于自己的人才標準。但曹丕與曹操不同,他開始向士族妥協(xié),以換取更多支持。其中,關鍵的改動就是評估之前先對參選之人進行家世、道德、才能三方面的評定,其中對于家世的評定為重中之重,這擋住了很多寒素之人的門路。后期中正官不中正,被豪門大族控制,偏離了九品中正制的初衷。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是,中正官回到故鄉(xiāng)選人,定了鄉(xiāng)品上報司徒,后者根據(jù)用人需求和與鄉(xiāng)品的匹配程度確定官品,而這種選人依賴來自地方的檔案和當?shù)厝说乃]舉信,難以避嫌。另外,中正官沒有統(tǒng)一的用人標準,也沒有統(tǒng)一的操作流程,這導致九品中正制難以達到預想效果。最終,不通過世襲方式所獲得的官職都較低,即使那人一生勤懇工作、表現(xiàn)突出,也只能升到四品或五品。

縱觀魏晉年間選官的歷史,通過對比曹操及其以后推行的舉措,可發(fā)現(xiàn)有兩點差異較為突出:一是用人標準不同——以家世為重或以才能為重,二是中正官的選擇與站位不同(這對于九品中正制能否達到目標非常關鍵)。在動蕩的年代,政策堅守要有定力,一旦妥協(xié)就會逐步背離初衷,甚至反而被利用。

隋唐:盛世光華,開放、成熟、創(chuàng)新的吏治,難以超越的全盛高峰

彼時的長安,被稱作“絲綢之路的東方圣殿”。當我們來到今天的西安城,參觀相當于北京紫禁城4.5倍面積的“千宮之宮”的殘垣斷壁時,盛世光華雖歷經(jīng)千余年仍舊耀眼奪目。

開放包容,陽剛多元,一個自信的時代

唐朝,不僅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盛世,也是同時代世界范圍內的頂峰。它昂揚自信、陽剛的文化,至今還從大雁塔雄渾的造型向外散發(fā),引得世人唏噓不已。作為世界范圍內先進文化的輸出國,大唐以最開放的胸懷廣納賢才,包括“五胡亂華”以來定居塞內的各個民族,以及從波斯、日本等國仰慕大唐光華而來的世界性人才,都可以為其所用,展現(xiàn)著空前的開放創(chuàng)新的姿態(tài)。

這一時期,社會財富積累達到了新高度,君權和貴族勢力仍然存在斗爭,但隨著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特別在武則天之后,君權發(fā)展到了一個高峰。

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相對民主、放權制衡的強大的中央政權

隋朝繼承和反思了東漢以來的變化,明確樹立了五省六曹制,開創(chuàng)了科舉考試,為盛唐吏治奠基。五省包括尚書省(總領六部,管全國政務)、內史?。愄浦袝?,起草詔令)、門下?。ㄊ谭钪G議,掌審查政令及封駁)、秘書?。▓D書籍藏整理)、內侍?。▋韧⑹谭睿?梢钥吹?,不同的機構之間通過職責權限拆分實現(xiàn)了權力的分立。

至唐朝,其進一步演變成三省六部制。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形成了政令起草、審核監(jiān)督和執(zhí)行的流程,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體現(xiàn)了對君權的牽制。特別是在唐太宗時期,門下省與中書省的長官形成了注重集體、共同討論、執(zhí)掌朝政的宰相“群相制”,而不能由個人尊官獨掌。唐朝的宰相與三省六部制對后世影響巨大,雖然在明朝洪武年間宰相制度被廢除,但在中國人的心中,對集體領導制和民主集中制已然打上了深深的印記。只有在君權強大、文化自信、心態(tài)開放的時代才能出現(xiàn)這種職業(yè)官吏體制。

但再好的制度隨著時間推移都會出現(xiàn)問題。唐朝地方政權不及漢朝的架構扁平和富有生命力。至唐中后期,中央力量越來越強大,地方的能力越來越弱,這為中晚期地方軍政疲敝,不得不依賴雇傭兵和異族埋下伏筆,最終導致安史之亂。

官員選任、考核、監(jiān)察三者并舉,科舉與教育互相支撐

唐朝官吏的選任、考核與監(jiān)察三者并舉,制度相對完善,其中科舉考試流程越來越嚴謹,且尚未陷入后世明清的僵死,逐步替代薦舉。

唐朝的考核獎懲制度主要是考課,包括政事的結果、功過善惡,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御史臺發(fā)揮著相對均衡的作用,而不似后世元朝那般:出于對漢人的監(jiān)督控制,御史臺分量越來越重,甚至賦予他們任命官員的責任。重門第、輕選拔不行,重獨立監(jiān)督、輕直線行政考核也不行,平衡健全才行。

在科舉考試的完善過程中,武則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她承太宗志,繼續(xù)與貴族搏斗。要實現(xiàn)空前的偉業(yè),必須用空前的手段,雖有矯枉過正之處,但變革最關鍵的時候,這位“一把手”不懼身后罵名,敢于留下無字碑與后人,給玄宗留下了更加強大的君權基礎。

據(jù)查,唐憲宗到唐懿宗時期共有宰相133人,進士出身就有98人。此時,科舉開始越來越多地替代薦舉,成為有世界領先意義的用人取士制度。不僅有武舉,甚至還有醫(yī)舉。武則天要求“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第”,考官家屬要回避。

唐玄宗糾正了武帝時期重科舉考試、輕學校教育的做法,使教育與考試配合起來。其于公元753年詔令,參加科舉者,需要先經(jīng)過中央官學(六學二館)和地方官學(包括府學、州學、縣學)的學習。

回望隋唐吏治,我們深感“因開放而強大,因強大而愈加開放”?!靶膽B(tài)好”才是強國的姿態(tài),而且,不論是民眾的教育、官員的選拔考評,還是監(jiān)督,都需要平衡發(fā)展。

曾經(jīng)有史家提出,唐太宗并沒有后世官吏宣傳的那么好。其在吏治方面的高峰盛名,和其對官員的民主放權有關系,后世官員稱贊之,是希冀借古喻今,引導后世君王,為職業(yè)官吏爭取更大的發(fā)揮空間。

高峰之后,宋元頹勢漸顯;至明清終章落幕,禁錮猶如手中沙

宋朝時,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門閥制度的逐漸衰弱,官場向庶族地主及中小地主知識分子廣泛開放,以擴大統(tǒng)治階級基礎。明朝資本主義開始萌芽,但專制的色彩愈重。清朝大致改革了明朝舊制,如同北京的紫禁城一樣,老房翻新一下,加上“滿族部族政治”色彩后,也就“住進去”了??偟膩碚f,專制越強,吏治、教育越趨于保守,失去活力,乏善可陳。

宋沿襲唐制度較多,內閣首輔多少具有宰相權勢,至明洪武年間相權被廢除,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這標志著分權均衡的態(tài)勢被打破,封閉專制的趨勢日盛。至明朝,專制的色彩特別在錦衣衛(wèi)這個獨立于司法制度之外可以自設詔獄、有自己的印信、抓人不用走流程的機構身上顯得格外突出,而宦官對職業(yè)官僚體系造成的沖擊更是空前絕后。自唐而下,開放自信的色彩黯淡褪去。

在教育與思想領域,宋朝程朱理學系統(tǒng)化的哲學體系在元朝得到了官方的認可,對明清影響巨大。隨著整個社會文化的逐步封閉,至清朝科舉考試逐漸走入末期,八股文由四書五經(jīng)取題,需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為本,限制自由發(fā)揮。再好的經(jīng),強按著頭念,也給念歪了,遂有了后世“禮教吃人”的說法,實則并不是本相。

回望來時路,砥礪再前行

回顧中國這片古老土地上的吏治及其中的人才評鑒脈絡,我們關注到生產力發(fā)展及與之配套的社會政治變遷背景,關注到職官體系與教育體系的關系,關注到三類選材方式的配合。這對我們今天的人才評鑒、人才管理提供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啟發(fā)和借鑒。

抓住當前發(fā)展階段的主要矛盾來制定評鑒的策略

我們看到的各種歷史上的人才評鑒實踐,都是為了解決用人的問題,而用人問題的背后不僅有社會發(fā)展階段的大背景,更有君權與貴族勢力的斗爭、君權與官僚體系的斗爭、地方與中央的斗爭貫穿其間?;氐浆F(xiàn)實生活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故事總是那么似曾相識,讓人拍案:“原來如此,懂了懂了!”

在今日設計人才評鑒機制的時候,認清組織當前的發(fā)展階段,抓住主要矛盾,并圍繞它來開展設計,就能“得上下人心”,特別是更易于擺好利益相關方的位置,獲得關鍵人士的支持。我們在近期為客戶設計評鑒方案時,常常拿出西方的“利益相關者分析矩陣”,要求顧問在大的企業(yè)發(fā)展階段下,羅列各方面的利益訴求、敏感點等,特別是要好好體會領頭人、一把手的想法,才能夠從眾多的工具箱里面選取合適的“榔頭”“錘子”,從而敲打出合適的章程。這并非政治,而是人心。

教育是關鍵,培育是核心。倡導和反對就一定奏效嗎?引導的智慧是什么

知識的開放與民智的開化息息相關,古代貴族力量的強大在一定程度上與知識獲取成本高,老百姓沒辦法獲取足夠的信息有關——他們是社會上少數(shù)能夠接受較好教育的人。即便如此,沒有春秋“理想國”式的諸子百家思想大爆炸,也就沒有后世那么多可繼承的精神財富,開放自由的教育必然是創(chuàng)造力的來源。

時至當日,知識信息的獲取難度和成本極低,但知識的習得乃至運用的難度,卻一點沒有減少。評鑒人,一方面要和育人相結合,平衡發(fā)展;另一方面要通過評鑒選拔出那些愿意學、能學會、用得出來的人。這也是當前選人中最重要的“高潛特質”。

另外,歷史上很多故事也給我們展現(xiàn)了“用力過猛”走向反面的例子。例如商鞅以法為教,高壓下的社會反而走向了“無法無天”的亂世,皇朝猝亡;又如魏晉年間,“中正官不中正”導致的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反例;再如程朱理學被不合理利用,承受了本不屬于它的“禮教吃人”的罵名。需得存天理、順人欲,不一廂情愿,不過度樂觀,不強行猛灌,才能調校好教育宣傳與選人用人的關系。

德與才、功與過、資與歷,穿越千年,歷久彌新

立體地看待吏治選官,需把教育、機構與官職的設立、任命、考核、獎勵、監(jiān)察進行一體化思考,就像交響樂,缺了哪個聲部都不行。在現(xiàn)實中,好的架構、明確的用人標準和選育機制、后續(xù)的考核跟進、必要的監(jiān)督核查結合在一起,才能讓人才更好地發(fā)揮價值。

立體地看待用人標準,道德與才干、功勞與過失、資格與履歷等,需平衡互補。若有偏向,可能是破舊立新之時的矯枉過正,也可能是斗爭中不平衡關系對于合理標準的干擾。例如曹操的“唯才是舉”,傳了一世就回到老路,偏家世出身取仕,這一方面反映了曹丕未能擁有如曹操的威望,未能擋住貴族勢力的反撲;另一方面反映了社會矛盾階段主題變化,曹丕缺乏“天時”。在當前企業(yè)人才評鑒實踐中,在某些組織的某些階段出現(xiàn)了時興的、偏失的或“領導特別喜歡的”選人標準,運用效果不佳。例如過度單一地強調能力模型招來質疑;又如過度單一地強調業(yè)績?yōu)橥醪豢础敖鸶C銀窩”等客觀條件,不管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再如過度依賴資格履歷、論資排輩等,不一而足。

“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p>

在歷史的天空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一出出精妙宏大的劇集,復盤照進今日,在清茶涼風之間,與君共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漠河县| 建德市| 新昌县| 响水县| 宣恩县| 灵山县| 浦县| 大冶市| 静海县| 泰州市| 临夏市| 赣榆县| 多伦县| 佛坪县| 南川市| 维西| 拉孜县| 河曲县| 苏尼特右旗| 贵德县| 化隆| 轮台县| 牙克石市| 咸丰县| 海盐县| 上蔡县| 新闻| 南溪县| 微博| 元朗区| 河南省| 汽车| 岗巴县| 东乌珠穆沁旗| 离岛区| 廉江市| 湟中县| 河津市| 辽阳市| 司法| 稻城县|